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群众性养蚌育珠生产的日益普及,蚌病的流行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2001年春季以来,江、浙一带的养蚌区,蚌病呈泛滥之势。其中诸暨养蚌户更是深受其害。2002年湘、鄂等省的蚌病亦十分严重,控制蚌病成了育珠生产成败的关键。但由于大规模人工育珠生产的历史较短,研究蚌病的历史更为短暂,蚌病防治的理论和技术并未被广大水产科技人员所普遍掌握,养蚌户对蚌病的科学防治更是知之甚少。正因为如此,在养蚌育珠管理上产生了许多误区。本文结合多年来的蚌病防治工作经验,试图剖析实际生产中的一些问题,旨在唤起珍珠蚌养殖户科学…  相似文献   

2.
蚌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育珠蚌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如蚌种近亲繁殖,养殖性能下降;水面重复养殖多年,育珠所需微量元素减少,抗病育珠能力减弱;水环境恶化,水源污染,各种病原体的侵袭;手术操作中消毒不严重、蚌体瘦弱、抗病力差等,这些都是导致蚌病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珠蚌吊养在水中,肌体包被在双壳中,因而蚌病不易发现,一旦患病,很难控制和治疗。因此,蚌病应该以防为主,治疗为辅,根据笔者多年的生产经验,有如下体会。1、自繁自育,严禁外购小蚌。手术蚌,可以自己繁育培养,尽可能不购或少购外地幼蚌,切断病源菌的传播途径。目繁自育可有目的地…  相似文献   

3.
刘寅初 《内陆水产》2006,31(7):22-22
2005年,我市珍珠养殖面积达22733hm2,年产珍珠747t,吊养珍珠蚌近3亿只,存塘珍珠蚌价值达1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有名的“淡水珍珠之乡”。随着珍珠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伴之而来的蚌病也日趋严重,危害极大。蚌病发生,使珠农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挫伤了群众的育珠积极性。1死亡症状珍珠蚌吊养在水中,肌体被包在双壳中,因而蚌病不易发现,一旦患病,很难控制和治疗。其主要症状是:蚌池水面漂浮一层蓝藻、水质浑浊、水体呈酸性。病蚌鳃组织发炎或土黄色,伴有溃烂状,斧足的边缘发炎糜烂,胃、肠中无食或很少,肝脏受损…  相似文献   

4.
生态防蚌病的新措施近年来蚌病猖獗,死亡率极高。加之珠价一跌再跌,使珠农亏本停养。造成原因主要是:一、水面重复养殖多年,育珠所需微量元素减少,抗病成珠能力减弱。二、育珠多年,水质瘦化,致病菌蔓延。三、珠蚌接种时消毒不彻底,病毒感染。四、水源感染、污染。...  相似文献   

5.
是一种小型的杂食性淡水鱼类,在全国各个水系皆有分布。在养蚌水域里,不仅与珠蚌争食,消耗水体溶氧,而且它的这种必须通过受精卵寄生于贝类鳃瓣上繁衍后代的繁殖习性,大大影响了蚌体的呼吸,导致蚌体体质下降,极易间接引发或加重蚌病,甚至直接造成珠蚌死亡,严重影响育珠生产。2001年4~9月份,对来自金华、兰溪等区市蚌病门诊病例257个,其中对14个有鱼卵寄生的100多只病蚌样品进行解剖化验。从病例统计结果显示:4~9月是的繁殖季节。因此,珍珠蚌的整个生长期几乎都会受鱼卵寄生,其中5~7月为高峰期。通过解剖…  相似文献   

6.
目前,一些养蚌育珠单位和个人为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多采用“池底养小蚌,水面育珠,水中养鱼”的养殖方法。但往往由于经验不足,造成底养三角小蚌生长速度不快,养殖效果差。1 小蚌生长缓慢的原因1.1 池塘底质不好 三角帆蚌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沼、池塘水底,利用斧足挖掘泥沙,营底栖生活,但在小蚌阶段(壳长2~3厘米),其生活能力较差,运动能力不强,这时如将小蚌撒播在淤泥太厚、粘性土壤或底质坚硬的池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优质的珍珠蚌插片组合,探究不同种类珍珠蚌相互插片后生长性状间的差异和相关性,以及各组合无核珍珠成珠率和大小的差异,利用三角帆蚌(S)、池蝶蚌(C)和褶纹冠蚌(Z)分别作为供片蚌和育珠蚌,获得9个育珠蚌组合,测量各育珠组合的体质量、壳长、壳高和壳宽,比较9个育珠蚌组合及3个未插片的三角帆蚌、池蝶蚌和褶纹冠蚌对照组在1年后生长性状的差异,对各生长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测量每个育珠蚌所产无核珍珠的数量和大小,计算成珠率和圆度,分析不同组合之间无核珍珠的差异。结果显示,无核育珠手术影响珍珠蚌的生长性能,以三角帆蚌和池蝶蚌为育珠蚌的组合生长性状均优于对照组,S-S育珠组合在以三角帆蚌为育珠蚌组合内生长最优,S-C和C-C育珠组合在以池蝶蚌为育珠蚌组合中生长最优,而以褶纹冠蚌为育珠蚌的组合插片后生长性状指标均小于对照组。其中除了池蝶蚌同种插片组合(C-C育珠组合)外,其余各育珠组合壳长与体质量间相关系数均高于其他生长性状间相关系数,C-C育珠组合壳宽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三角帆蚌和池蝶蚌之间的插片组合(S-S、C-S、S-C和C-C育珠组合)及褶纹冠蚌同种插片组合(Z-Z育珠组合)成珠率较高(91.67%~100%)。S-S、S-C和C-C育珠组合所育珍珠较圆但珍珠大小在各育珠组合内处于中等。研究表明,无核育珠手术改变珍珠蚌的生长性能,不同育珠组合生长性能存在差异,S-S、S-C和C-C育珠组合插片后生长性能较好,成珠率高,珍珠较圆但珍珠大小在各育珠组合中处于中等,该结果为探索不同珍珠蚌生长性状差异和相关性及其所产无核珍珠成珠率、大小的比较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优质的珍珠蚌插片组合,探究不同种类珍珠蚌相互插片后生长性状间的差异和相关性,以及各组合无核珍珠成珠率和大小的差异,利用三角帆蚌(S)、池蝶蚌(C)和褶纹冠蚌(Z)分别作为供片蚌和育珠蚌,获得9个育珠蚌组合,测量各育珠组合的体质量、壳长、壳高和壳宽,比较9个育珠蚌组合及3个未插片的三角帆蚌、池蝶蚌和褶纹冠蚌对照组在1年后生长性状的差异,对各生长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测量每个育珠蚌所产无核珍珠的数量和大小,计算成珠率和圆度,分析不同组合之间无核珍珠的差异。结果显示,无核育珠手术影响珍珠蚌的生长性能,以三角帆蚌和池蝶蚌为育珠蚌的组合生长性状均优于对照组,S-S育珠组合在以三角帆蚌为育珠蚌组合内生长最优,SC和C-C育珠组合在以池蝶蚌为育珠蚌组合中生长最优,而以褶纹冠蚌为育珠蚌的组合插片后生长性状指标均小于对照组。其中除了池蝶蚌同种插片组合(C-C育珠组合)外,其余各育珠组合壳长与体质量间相关系数均高于其他生长性状间相关系数,C-C育珠组合壳宽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三角帆蚌和池蝶蚌之间的插片组合(S-S、C-S、S-C和C-C育珠组合)及褶纹冠蚌同种插片组合(Z-Z育珠组合)成珠率较高(91.67%~100%)。S-S、S-C和C-C育珠组合所育珍珠较圆但珍珠大小在各育珠组合内处于中等。研究表明,无核育珠手术改变珍珠蚌的生长性能,不同育珠组合生长性能存在差异,S-S、S-C和CC育珠组合插片后生长性能较好,成珠率高,珍珠较圆但珍珠大小在各育珠组合中处于中等,该结果为探索不同珍珠蚌生长性状差异和相关性及其所产无核珍珠成珠率、大小的比较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蚌鱼混养生态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常州地区自1966年开展河蚌育珠生产以来,较长期地实行以养鱼为主、育珠为辅的鱼蚌混养生态结构模式。80年代以来,一方面从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考虑,另一方面,珍珠快速育成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使不少珠农采用了新的以养蚌育珠为主、养鱼为辅的蚌鱼混养生态结构模式。本文对混养模式的这种改变作一分析探讨。1 蚌与鱼的生产周期 以养鱼为主、养蚌育珠为辅的鱼蚌混养生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工养殖的淡水珍珠,如何提高质量,已成为当前淡水育珠的重要课题。我们从几年来的淡水养殖珍珠的生产实践认识到,人工育珠的质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育珠蚌的种类,暂养蚌的饲养管理,制片与插片技术,育珠蚌的饲养管理好环等都影响人工淡水珍珠的质量。现就以上几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一、育珠蚌的种类淡水育珠蚌的种类,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珍珠蚌,背瘤丽蚌等。一般来说,以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育成珠的质量比其他蚌的质量好,尤其是三角帆蚌  相似文献   

11.
蚌病的预防     
河蚌育珠,是农民的一项传统副业,但蚌病严重影响珍珠产量,减少收入,甚至造成全军覆没,挫伤群众的养蚌积极性。育珠蚌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如手术操作中消毒不严、蚌体瘦弱抗病力差、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这些都是致病的因素。蚌被吊养在袋内,肌体包被在双壳中,病蚌不易被发现,一旦得病,将很难控制,回此,蚌病应该以防为主,治疗为辅,根据笔者多年的生产经验,有如下体会:1.自繁自育,严禁外购小蚌。手术蚌,可以自己繁育、培养,尽可能不购或少购外地幼蚌,杠绝病源侵入。在选择亲蚌时,还应尽量避免近亲繁殖,优生优育,增强后…  相似文献   

12.
袁方 《科学养鱼》2004,(8):16-17
一、手术前的准备。一般水温在10-30℃都可以做育珠手术操作。手术蚌在进行手术前需要进行一段时间暂养,特别是底养的幼蚌,必须在手术前吊养1个月。吊养可增加手术蚌边缘膜的肥度,如蚌的腹缘重新生长边壳,喷水有力,反应灵敏,蚌体相对较重,说明复壮良好,暂养可以结束。  相似文献   

13.
荣家平 《淡水渔业》2002,32(5):17-19
河蚌育珠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长期以来 ,养殖者一直在不断摸索育珠新技术 ,努力提高育珠水平 ,以培育质优价廉的珍珠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安徽贵池地处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沿江重点水产经济带 ,可养水面 1 7 8万亩 ,水质优良 ,养殖条件得天独厚 ,素有“珍珠之乡”美誉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率先在全省取得人工育珠和河蚌繁殖的突破 ,截止 2 0 0 1年 ,贵池区三角帆蚌幼蚌繁育能力达 3亿只 ,育珠水面 3万余亩 ,吊养手术蚌 1 2 0 0万只 ,已成功探索出一条三角帆蚌当年繁殖当年插种新路子 (即春繁秋插 ) ,经 4~ 5年培育 ,所产珍珠光泽…  相似文献   

14.
为巩固鳖蚌混养新模式,探索该模式下的珍珠颜色品质,提高水体利用率和珍珠养殖产量。开展了鳖蚌混养模式的技术集成与示范,选定“鄱阳湖品系中华鳖”种鳖和池蝶蚌“鄱珠1号”育珠蚌进行育珠混养。经过12个月的养殖试验,鳖蚌生长良好,常规水质指标正常,藻相稳定,珍珠亮度总体中等偏上;颜色偏淡黄为主,珍珠优质率为54.03%,试验效果较好,对广大养殖户利用甲鱼池塘养殖珍珠蚌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三角帆蚌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淡水育珠蚌,上海海洋大学培育的三角帆蚌"申紫1号"是以产紫色珍珠比例高为显著特点的新品种,配套优良养殖技术是推广该新品种的必要条件。但我国现行"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养殖河蚌→收获珍珠"的养殖模式所存在的养殖风险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三角帆蚌病害频发等弊端,已严重打击珍珠养殖户的养殖信心,并引发部分地区出台限养或禁养淡水珍珠蚌政策。因此,  相似文献   

16.
河蚌是底栖动物,而在河蚌育珠生产中,却采取“挂养”、“笼养”的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方式改变了河蚌原来的生活环境,因而也使蚌的运动状况和摄食状况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对于蚌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蚌的消化、  相似文献   

17.
鱼蚌混养健康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养蚌育珠周期可长达6~7年,养殖期间需要大量投放有机肥料,较容易产生水环境污染,引发蚌病,增加养殖风险。笔者根据鱼蚌混养、科学控病、健康养殖的理念,于2002~2006年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承包了159亩水面进行了以预防为核心的蚌病控制、健康养殖试验,通过5年的努力,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淡水珍珠养殖是一种投资多、效益高、时间长、风险大的特种水产养殖业。所谓风险,它包括多个因素,而最主要是蚌病,由于某个技术环节失误引起蚌病,导致大面积河蚌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在养蚌育珠过程中,掌握河蚌各个时期的生活生长规律,适时运用多种技术措施,采用生态防病技术可以普遍提高育珠蚌的成活率。笔者通过多年的养殖实践认为珍珠养殖要健康持续发展,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一、水域选择是前提育珠蚌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品种,自然界的河蚌其对水质要求不高,抗病能力较强。人工育珠以后,采用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改…  相似文献   

19.
由于淡水珍珠蚌被动吊养的特殊养殖方式,容易受水体各种胁迫因子所侵扰,较多珠农因缺乏对育珠水质基本知识的了解而盲目管理,致使育珠蚌发病甚至死亡,为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给广大珠农提供一些帮助。一、水质好坏的判别1.检测水中pH值、溶氧、硫化氢等理化指标pH值对育珠蚌的珍珠质分泌有极大影响,pH值为6.2~7.5珠蚌生长较为适宜。其它指标要求与鱼类基本相同。2.测池水透明度育珠水体最适宜的透明度为25~30厘米。透明度小于20厘米说明池水过肥,浮游藻类过多,夜间藻类死亡分解和呼吸作用,使水体严重缺氧,致使珠蚌喷水无力,抗病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20.
蚌病群体控制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系统生态学角度,探讨了三角帆蚌养殖群体和养殖系统的特征,以及系统控制、育珠生产模式与蚌病群体控制的关系。完全突破了现有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以个体为着眼点的基本理论和模式。围绕蚌病群体控制技术的核心问题——蚌病群体诊断技术,建立了育珠蚌群体的健康评价指数(H)和育珠蚌日死亡率(Yi)的计算公式,并把0.01%的日死亡率作为养殖系统的预警值。阐述了蚌病群体控制技术的具体措施及其应用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