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利用工厂化栽培杏鲍菇废菌包,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覆土厚度、培养温度和空气湿度条件对其产量、生物学效率和子实体晶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相对湿度是最主要的因素,温度和覆土厚度次之,试验处理A:B:C:(覆土厚度3cm,培养温度18-21~C,空气相对湿度90%),杏鲍菇废菌包的覆土栽培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姚祥坦  张敏  徐素琴 《食用菌》2007,29(6):29-30
试验通过3种不同覆土材料对杏鲍菇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覆土材料条件下,杏鲍菇的生长及产量存在着显著差异,以泥炭和消毒菜园土作为覆土材料时,杏鲍菇生长较好,生物转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鸡腿菇不同覆土厚度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米青山  杜纪格 《食用菌》2005,27(1):37-38
试验设置6个不同的覆土厚度栽培鸡腿菇,结果表明,覆土厚度3~6cm,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和覆土厚度1~2cm的产量差异显著,其中覆土厚度4~5cm的和覆土厚度1~2cm的产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鸡腿菇栽培适宜覆土厚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宣华  张维民 《食用菌》2004,26(2):27-27
本试验研究11种覆土厚度对鸡腿菇子实体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土厚度对子实体产量、有效子实体效和幼蕾效均存在显著的影响。覆土越厚,幼蕾效越少。当覆土厚在0.5~3cm时,子实体产量和有效子实体效随着覆土层的加厚逐渐增加,在覆土厚度为3cm时达到最大值,覆土厚度大于3cm时,则随着覆土层的加厚而逐渐减少。从生产的角度看,覆土3cm是比较适宜的覆土厚度,此时的子实体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金卫根  包水明 《北方园艺》2016,(22):146-148
以虎奶菇‘dh-5’为试验菌株,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覆土材质、不同覆土方法、不同覆土厚度和不同管理方法对虎奶菇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沙质壤土为最佳,其菌丝生长快,菇型好;多次覆土方法得到的产量最高,覆土厚度3.0~4.0cm为宜。在出菇管理方面,晚间加盖薄膜能够提高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分析不同覆土厚度对洛巴伊口蘑子实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土厚度对洛巴伊口蘑幼蕾数、有效子实体数和产量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以覆土厚度为3cm时,有效子实体数最多,产量最高,是洛巴伊口蘑栽培的最适覆土厚度。  相似文献   

7.
对鸡腿栽培覆土材料、覆土厚度、出菇方式试验结果表明:豫北农田沙壤土添加一定比例的平菇菌糠较沙壤土更适宜作为鸡腿菇覆土材料;覆土厚度2~3 cm时,鸡腿菇产量最高;不脱袋半袋立式栽培,接种端面朝上覆土这种栽培方式更适宜。  相似文献   

8.
用单因子试验、正交试验,研究杏鲍菇菌丝体多糖产量的液体培养基,选用了天然基质大大提高菌丝体多糖的含量,而且所得的菌丝体气味鲜香、色泽明亮。最佳培养条件:温度2512、装液体积少于三角瓶的1/2、pH5.7-6.2、接种10%、玻璃珠10个、培养时间为7d。最佳配方:蔗糖1%,玉米粉4%,豆粉0.6%,MgSO40.3%,KH2PO4 0.15%,VB1片、青霉素少许。最终其多糖得率达到18.99%。  相似文献   

9.
工厂化栽培北虫草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北虫草栽培中最常用的两种培养基主料、蛹粉含量和营养液添加量进行了对比试验。根据出草时间、北虫草产量、质量以及生长周期各项指标对不同培养基配方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结论:最适宜工厂化栽培北虫草的培养基为:每盘300g麦粒培养基,蛹粉15%和料液比为1:1.7。营养液配方:葡萄糖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用自来水配制。  相似文献   

10.
采用梨枝屑为主要栽培料,研究不同栽培料配方对杏鲍菇子实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对梨枝屑栽培的杏鲍菇某些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配方③(梨树木屑50%,玉米芯42%,玉米粉5%,蔗糖1%,石膏1%,石灰1%,pH:7.5)子实体性状表现较好且产量较高;梨枝屑栽培的杏鲍菇子实体蛋白质、粗纤维、多糖、脂肪含量较高,水解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且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草炭土对双孢蘑菇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草炭土和壤土为覆土材料,设置5个不同的覆土处理栽培双孢蘑菇,结果表明:草炭土作双孢蘑菇覆土材料应与壤土配合使用.在覆土厚度3.3 cm(厘米)时,从不同处理的最大持水力,双孢蘑菇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情况以及产量和效益方面综合考虑,草炭土与壤土体积比以75:25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闫为桥 《食用菌》2003,25(5):23-23
双孢菇覆土 ,是一项技术性强 ,劳动强度大的环节 ,栽培者均感压力很大 ,笔者在生产中进行了不同覆土方法中的许多技术环节改进、对比试验 ,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供同行参考。1 覆土方法 ①常规覆土法 :第一次覆 1.5~ 2cm直径的干颗粒土 ,厚 2 .7~ 3cm。覆土后用pH7.5~ 8的石灰水轻喷勤喷 ;3~ 4天把土调湿没有白心 ,当大部分菌丝接近土表面 ,盖一层 1.3~ 1.5cm的细干土 ,在 2~ 3天内将土调湿。②一次性覆土法 :用水把土调到手握成团 ,掉下即散 ,手上有潮印的程度 ,土粒直径在 0 .1~ 2cm ,一次覆土 3.5~ 4.5cm厚 ,覆土后不喷水。③多…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培养料中添加不同种类的氮源进行草菇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加入适量氮源后,草菇的生物学效率比对照提高了10.6%.18.7%,出菇高峰期也提前了2d;试验还表明:与不覆土相比,草菇覆土栽培方式可使产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覆土深度对鸡腿菇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试验研究 11种覆土深度对鸡腿菇子实体产量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覆土深度对子实体产量、有效子实体数和幼蕾数均存在显著的影响。覆土越厚 ,幼蕾数越少。当覆土深度在 0 5~ 3cm时 ,子实体产量和有效子实体数随着覆土层的加厚逐渐增加 ,在覆土深度为 3cm时达到最大值 ,覆土深度大于 3cm时 ,则随着覆土层的加厚而逐渐减少。从生产的角度看 ,覆土 3cm是比较适宜的覆土深度 ,此时的子实体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陈坤 《食用菌》2002,24(6):35-35
采用覆土法栽培平菇已被广大菇农接受。此法 ,能显著提高平菇的质量和产量。但由于覆土栽培 ,需搬运大量泥土 ,劳动量大。再则 ,覆土栽培鲜菇携带泥土 ,使平菇口感不好 ,并给采摘和销售带来困难。笔者多年来在大量栽培平菇时采用向栽培袋注水的方法来提高平菇的产量。不但能降低劳动强度 ,而且还能保证平菇的质量和产量 ,为采摘和销售带来便利。注水器具采用高压喷雾器和柴油机油管改制而成 ,二个人一天能注水 1,0 0 0~ 2 ,0 0 0 kg的栽培料。注水配方 :1糖 0 .5 % ,磷酸二氢钾 0 .2 % ,尿素 0 .2 % ,B1 1支× 0 .1g,B1 2 1支× 0 .5 μg,…  相似文献   

16.
王谦  卢婕  付强  王璞  齐玲娣 《食用菌》2005,27(6):19-19
1摇瓶培养 1.1摇瓶发酵培养基的配方通过对比试验,以下列配方为适宜:玉米粉1%,豆饼粉1%,葡萄糖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维生素B1微量,pH自然。  相似文献   

17.
以双孢菇、草炭、河泥等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覆土材料对双孢菇菌丝爬土时间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A草炭+田土复合或者配方B纯草炭有利于双孢菇菌丝的爬土,且菇产量高;配方C河泥砻糠+10%缓缓释剂、配方F常规砻糠河泥,不仅菌丝生长慢,产量低,而且会因河道污染严重,河泥中积聚的病、虫源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直接影响双孢蘑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试验主要探讨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化肥利用率的影响。在不同类型土壤上,选择当地主推水稻品种为供试品种,通过设置测土配方施肥与农民习惯施肥对比试验,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产量均明显高于习惯施肥处理,测土配方施肥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水稻增产4.4~30.5kg/667m^2,氮肥利用率提高了4.9%~9.6%,磷肥利用率提高了2.1%~9.3%,钾肥利用率提高了2.6%~8.8%。说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肥料用量及配比基本合理,能达到水稻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中采用不同的覆土及喷施水处理,研究覆土中诱导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出菇的因素.结果表明,覆原土组的出菇率为100%,且出菇个数多,菌盖直径1.7~3.0 cm;覆无菌土组与不覆土组,仅浇灌原土悬液的有少量菇蕾形成,且菌盖直径小,最大直径只有1.5 cm,其它处理均未形成菇蕾.证明原土中的微生物是诱导毛头鬼伞子实体形成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凌霞芬  郭倩等 《食用菌》2002,24(4):19-20
本试验利用经增温剂发酵熟化的牛粪与土的混合物作为又孢蘑菇的覆土材料,结果显示:熟化牛粪中的粪草粉部分与土以1:1.5的比例混合,能比对照细泥垄糠土增产5%左右,而牛粪中的粪粉部分对产量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