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了研究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不育机理,以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一套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利用cDNA-RAPD方法对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线粒体RNA进行了比较分析.共用了284个引物,有104个引物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存在扩增差异,22个引物在不育系和杂种F1间存在扩增差异,找到了一个在不育系中特异表达的差异片段S238999,Northern杂交证实该片段在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的转录的确有差异,它的转录本丰度随着恢复基因的导入明显降低,表明该片段与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NCBI数据库的同源性比对,发现该片段仅与一个Hordeum vulgare基因组DNA片段有84 bp的同源序列,表明这是一个新的可能与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序列.  相似文献   

2.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近年对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尚未发现不育系和保持系间在叶绿体基因组及其翻译产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线粒体基因组及其翻译产物则差异显著。线粒体中质粒样DNA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存在特异分布;线粒体QNA、Cob、atpA基因在两者间也存在拷贝数和结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雄性不育有关,在不育系细胞质中还发现一类双链RNA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利用GenBank上公布的玉米T、C、S群不育细胞质线粒体DNA特异基因T-urf13、atp6-C、orf355的片段序列设计引物,以玉米自交系B77、U8112和150为核背景的3组同核异质系(N、T、C、S、M5P型和YⅡ-1型)叶片总DNA和种子总DNA以及线粒体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对新型雄性不育胞质MP型和YⅡ-1型进行归群研究.结果表明:①M5P型和YⅡ-1型不育胞质的PCR扩增产物与T群、S群有很大差别,与C群不育胞质的PCR扩增结果相同,M5P型和YⅡ-1型不育胞质可归为C群;②设计的胞质鉴定特异引物以从叶片中提取的总DNA和从种子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扩增,与以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的结果一致,表明只要提取基因组总DNA就可以用于玉米胞质类型的归群;③基于PCR策略用玉米胞质特异引物对胞质进行归群,不受供试材料核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AFLP标记及克隆测序技术对太空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寻找与不育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供试的56对引物中,32对引物能够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4对引物能够在不育株和可育株之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通过对多态性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特有的条带(Zmd1-302)与玉米基因组的克隆(AC187265)和玉米雄配子cDNA文库中的EST序列(gi33771201)同源性都很高,推测该片段和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之间的育性差异有关。将具有多态性的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3对SCAR引物在8个不育单株和8个可育单株中均有扩增,通过聚丙烯凝胶电泳未检测到不育和可育之间的长度多态性,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不育与可育之间存在多个单碱基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快速、准确地鉴别低温刺激型秀珍菇菌株,在对18个供试菌株进行拮抗试验、现蕾出菇试验、ISSR图谱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秀珍菇菌株的ISSR特异性标记,将其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应用Primer 6.0软件设计SCAR引物进行引物筛选,获得1对引物并成功转化为低温刺激型秀珍菇的稳定SCAR标记。采用该引物对供试秀珍菇菌株的基因组DNA 进行PCR扩增,低温刺激型秀珍菇菌株均能扩增出大小为205 bp的特异性DNA片段。该ISSR-SCAR标记能快速、有效地鉴别出低温刺激型秀珍菇菌株,准确率达100%,为秀珍菇种质资源的鉴别和分类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利用GenBank上公布的玉米T、C、S群不育细胞质线粒体DNA特异基因T-urf13、atp6-C、orf355的片段序列设计引物,以玉米自交系B77、U8112和150为核背景的3组同核异质系(N、T、C、S、M5P型和YⅡ-1型)叶片总DNA和种子总DNA以及线粒体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对新型雄性不育胞质M5P型和YⅡ-1型进行归群研究。结果表明:①M5P型和YⅡ-1型不育胞质的PCR扩增产物与T群、S群有很大差别,与C群不育胞质的PCR扩增结果相同,M5P型和YⅡ-1型不育胞质可归为C群;②设计的胞质鉴定特异引物以从叶片中提取的总DNA和从种子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扩增,与以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的结果一致,表明只要提取基因组总DNA就可以用于玉米胞质类型的归群;③基于PCR策略用玉米胞质特异引物对胞质进行归群,不受供试材料核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云南紫稻细胞质无花粉水稻三系及杂种F1进行了指纹图谱的构建与比较分析。从14对引物中筛选出8对具有明显多态性的引物。天香018(天香A×珞恢018)材料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杂种F1)共扩增出179条带,其中有52条多态性谱带,占总带数的29.05%,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扩增出6.50条多态性谱带;天香806(天香A×珞恢806)材料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杂种F1)共扩增出177条带,其中有50条差异带,占总带数的28.25%,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扩增出6.25条多态性谱带。特别明显的是在引物对E ATG/M CAC的扩增中,在AFLP指纹图谱中出现两条特征带(a带和b带),为保持系所特有,能够明显区别于不育系、恢复系和F1。在另外一些引物对中也观察到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差异带。  相似文献   

8.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纽荷尔脐橙’与‘脐橙52’进行鉴定。首先从97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7条能扩增出清晰度高、多态性好的引物,再对‘纽荷尔脐橙’与‘脐橙52’的基因组DNA进行ISSR-PCR扩增。结果表明:引物CW39124、CW32473和CW32474均可使‘纽荷尔脐橙’与‘脐橙52’在某些扩增位点上出现多态性。说明‘纽荷尔脐橙’与‘脐橙52’在DNA分子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为不同品种。  相似文献   

9.
8 9AR是通过辐射结合远缘杂交获得的新疆小麦亚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采用 RAPD技术对 89AR及其保持系原冬 3号和恢复系 BPM1 5的线粒体 DNA(m t DNA)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89AR与其保持系原冬 3号之间扩增带的差异率为 38.9% ,而原冬 3号和 BPM1 5之间差异仅为 14 .9% ,不育系与保持系 m t DNA之间的差异显著 ,推测这种差异与不育性有关。为了进一步研究 89AR的雄性不育机理 ,我们采用 RAPD技术分析了同质异核的不育系 89AR(原冬 3号 )与 89AR(原冬 3号 )× BPM1 5杂种 F1 的 m t DNA的多态性扩增 ,结果表明 ,不育系与其杂种F1 之间即同质异核间 mt DNA扩增带存在差异 ,这表明细胞核通过与细胞质的相互作用而使其表达为可育或不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万恢88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内香2A与其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其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将不育系内香2A与保持系内香2B的差异片段回收测序,获得2条长度为667 bp的线粒体DNA片段2A和2B,通过序列比对和电子杂交分析,获得的线粒体DNA片段为atp6基因的部分序列及其上游序列。2A与2B相比有3个碱基不同,分别是第57位G→T、第100位T→C、第161位C→T。功能分析表明,第100位T→C点突变使atp6基因启动子核心序列遭到破坏。通过对atp6基因上游序列的RT-PCR分析,发现不育系内香2A的atp6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推测万恢88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是由于不育系线粒体atp6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发生点突变,导致atp6基因不能正常转录,致使线粒体供能不足,最后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11.
以不育系K932S和K169S、保持系K169和恢复系K932R为供试材料,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挖掘玉米CMS-C败育相关基因(ORFs)。结果表明,不育胞质K932S、K169S和K932R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739 676、739 723、739 765 bp,正常胞质K169为569 617 bp。注释到蛋白编码基因33个,tRNA基因15~16个和rRNA基因3~4个。大于100 bp重复序列在不育胞质和正常胞质基因组中分别为19、10个,小于100 bp重复序列差异不大。同源片段在3个不育胞质基因组中排列顺序一致,共线性达99%以上。正常胞质中3个片段反转,排列顺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相似度为95%。4个基因组中发现ORFs基因145~151个,其中,K169S与K169间差异基因(ORFs)高达13个,与K932S或K932R间差异仅1个,K169S特有ORFs基因8个。筛选出orf429(atp6-c)、orf104-s、orf410、orf349和orf246共5个ORFs,可能与CMS-C败育相关。  相似文献   

12.
高粱新的不育系与恢复系的综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素萍 《杂粮作物》2006,26(1):9-10
对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新转育的154A、219A及外引7050A等高粱不育系和新选育的215、223、230、231、234等高代恢复系的配合力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32A、9198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就综合性状而言,不育系154A、219A、232A和恢复系215、230、9198均可作为骨干系直接或间接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雄性不育系71A、保持系71B和恢复系12R的创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外引的23份玉米材料与K22、488、5005、掖107组建混合群体,从中筛选出雄性不育系71A及其保持系71B。用不同类型、不同世代的选种材料作父本,采取开放自由授粉的方式与71A杂交,从其后代中获得了恢复系12R。多点次检测表明,不育系71A不育性能稳定,配合力较高,没有连锁性病害且农艺性状优良;恢复系12R恢复株率达到99%。通过试验该三系材料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用14个玉米自交系按(9×5)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45个组合,对其子粒产量等11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eid改良系一般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是C8605-2、丹717、A801、丹7841、W9235和丹9046。丹598姊妹系一般配合力高的自交系是丹598-1、丹598-2、丹598-18。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是C8605-2×丹598-1、丹717×丹598-1、A801×丹598-2等15个组合。验证了丹598自交系与Reid改良系间具有很强的杂交优势。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丹玉39、东单60、丹科2151等杂交种的推广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野败型三系不育系均具有保持系 (B)较不育系 (A)早始穗的特性 ,随种植季节的不同 ,保持系一般较不育系早 1~ 3d始穗。迄今 ,尚未见有A系较B系早始穗的报道。最近 ,我们转育定型的野败型不育系 0 95A则具有此特性。在同期播种、同期移栽的情况下 ,海南春季、嘉兴早季及翻秋三季 ,0 95A分别较 0 95B早始穗 4,3 ,5d。而对照珍汕 97B较珍汕 97A分别早始穗 2 ,3 ,3d。由于在不同的季节A系较B系早始穗的趋势一致 ,因此推断 0 95A表现的该特性应为遗传决定 ,而非环境条件影响所致。对A系较B系早始穗的现象在生产应用上的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适宜冬小麦保水保墒增产的秸秆覆盖模式,于2014-2016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常规种植无玉米秸秆覆盖(CK)、常规条播+行间覆盖玉米秸秆4 500 kg·hm-2(CPM1)、常规条播+行间覆盖玉米秸秆9 000 kg·hm-2(CPM2)、双行条播+空行覆盖玉米秸秆4 500 kg·hm-2(DPM1)、双行条播+空行覆盖玉米秸秆9 000 kg·hm-2(DPM2)5种种植模式对麦田土壤温度、水分及冬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秸秆覆盖量下,DPM的冬小麦产量显著高于CK和CPM;DPM2的增产效果优于DPM1,而CPM2 的减产率大于CPM1;穗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是籽粒产量增减的主要协同因素。与CK相比,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生育期0~20 cm土壤均表现为生育前期增温和后期降温的双重作用;与CPM相比,DPM对冬小麦生长前期土壤增温效果好,后期降温幅度低且延迟降温时间;在同一覆盖模式下,覆盖量越大,前期增温效果越好,后期温度变幅越窄。总体上,秸秆覆盖对生育期均温表现为增加效应。秸秆覆盖使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其中越冬期增加程度较高,CPM1、CPM2、DPM1、DPM2的土壤贮水量较CK两年平均增加28.7、42.3、25.6和38.3 mm。同一覆盖模式下,覆盖量越大,保水效果越好。生育后期DPM的保水效果优于CPM。因此,在无灌溉或少灌溉条件下,双行种植+空行覆盖模式下覆盖带和种植带结合可对山西晋南地区麦田土壤起到蓄水调温、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和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籼稻长穗颈不育系Ⅱ—32eA(1)的选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250Gy和350Gy^60Coγ射线照射杂交稻保持系Ⅱ-32B干种子,在M2群体获得2种类型的高秆隐性突变体,分别记为Ⅱ-32eB(1)和Ⅱ-32eB(2)。Ⅱ-32eB(1)与Ⅱ-32A杂交、回交,继而转育成长穗颈不育系Ⅱ-32eA(1)。Ⅱ-32eA(1)具有遗传上完全解除包穗,颖花长度增加,柱头外露率提高,对“九二○”更敏感,所组配的杂交稻组合有更高的产量潜力等特点。Ⅱ-32eA(1)于1999年9月通过了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8.
杂交小麦混合制种新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不育系和恢复系按不同比例混合,生产杂交小麦F1代种子。对混合制种条件下不育系的结实率和不育系、恢复系、杂种F1代的株高、抽穗期、开花期以及杂交种的产量构成的调查结果表明,不育系和恢复系按17:3比例混合,其制种结实率及混收种(包含杂交种和恢复系)的产量都明显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9.
达恢936是四川省达州市农科所用优质恢复系泰引1号与籼粳交恢复系1082杂交选育而成,该恢复系恢复力强、配合力高,以其作为父本配制的中优936已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达恢936所配组合目前已累计推广10.5万hm^2,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目前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绝大多数为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自第1个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在浙江省通过品种审定以来,利用粳型不育系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已选育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籼粳杂交稻,表现出超高产的产量潜力,在生产上广受欢迎。本文对我国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发展历史、粳不籼恢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进行回顾与展望,以期为我国今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培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