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玉米田土壤水分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田土壤水分低于裸地土壤,在玉米生育前期二者差异小,中后期差异加大;玉米田土壤水分随降水时间和强度波动,但在时间上有一滞后期,土层自上而下可分为3个变化层;栽培密度是影响作物耗水量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对黑钙土水分及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黑龙江省兰西县黑钙土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免耕、秸秆覆盖3种耕作处理下,研究了玉米田不同深度下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水分,以20 cm土层内效果明显.3种耕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秸秆覆盖处理增加水分的效果最好,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免耕处理,保护性耕作对增加20 cm以...  相似文献   

3.
隔坡水平沟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利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1~2003年对隔坡水平沟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利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际间,不论雨水丰欠,隔坡水平沟0~200cm土层储水量均有所增加,3年平均,水平沟玉米田增加92.0mm,马铃薯田增加132.1mm;雨季降雨量多的年份,水平沟土壤储水量增加幅度相对较大,丰水年比平水年和欠水年平均值多增加50.1mm;与坡耕地相比,水平沟玉米田比坡耕地玉米田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1.53%,土壤储水量增加50.4mm。年份内,全年降雨分布的不均匀,引起隔坡水平沟作物土壤水分反常变化,欠水年的严重春旱,使水平沟0~200cm土层储水量到播种时比坡耕地还少18.6mm;平水年和丰水年的严重伏旱,使雨季隔坡水平沟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欠水年,水平沟玉米田低3.42%~4.50%,马铃薯田低2.99%~3.25%。作物收获后,进行隔坡水平沟玉米整桔秆覆盖,既能减轻冬前土壤水分散失,又能缓解春旱,土壤冻结和播种时测定,水平沟覆盖田比不覆盖田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11%和1.19%。3年试验,与坡耕地相比,隔坡水平沟玉米比坡耕地玉米增产100.2%,降水利用提高9.3kg/mm·hm2。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松嫩平原玉米田土壤CO2排放的连续观测,研究连作玉米田土壤CO2排放规律及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并计算玉米田土壤碳平衡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田土壤CO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季节性,6~8月土壤CO2排放量较大,而在4和11月维持较低水平。秸秆还田处理(MTS)土壤CO2排放通量、最大通量和平均通量高于翻耕处理(CT)。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地温呈显著正相关,指数方程表征二者关系效果最佳,线性方程效果最低,除个别情况,深层土壤拟合效果高于浅层土壤;MTS处理的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相关性高于CT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与12 cm深度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通过对秸秆、根茬还田碳与土壤CO2排放碳的测算,MTS处理秸秆还田碳量较CO2排放碳量平均每年多2 744.6 kg C·hm-2,呈碳汇效应;CT处理秸秆还田碳量较CO2排放碳量平均每年少810.4 kg C·hm-2,呈碳源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陕西省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选取固定沙丘背风坡4种典型植被为对象,利用CNC503DR型中子仪对0~300 cm土壤水分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固定沙丘背风坡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1)在植被类型上,固定沙丘背风坡0~300 cm剖面平均土壤含水量表现为草地>紫穗槐>长柄扁桃>沙柳;在季节变化上整体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2018年)、春季>夏季>秋季(2019年)。2)背风坡土壤剖面上土壤水分存在明显的分层结构,可将0~300 cm分为0~50、50~100、100~200 cm和200~300、50~300 cm各土层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3)0~50 cm土层时间变系数较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水分时间变异系数逐渐减小;4种植被类型垂直变异系数夏秋季较大,春季较小;时间稳定性表现为沙柳>草地>长柄扁桃>紫穗槐。4种植被类型0~3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草地、长柄扁桃和沙柳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较强,合理的林草空间搭配有利于该区背风坡土壤水分的保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贵州黄壤水分动态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壤水分在时间和土壤剖面垂直空间上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6.5(.)坡耕地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变异极为显著,其中,玉-麦地轮作方式与菜-菜地、裸地的土壤水分差异极显著.在剖面垂直方面上,土壤水分含量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变异系数则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根据变异系数将土壤水分变异分成0~10 cm的活跃层和 10~60 cm 的次活跃层.土壤水分随时间呈现出季节性动态变化,3月份开始,土壤水分贮量逐步增多,水分分布层上移;1月份,土壤水分贮量降低,水分分布层下移.玉-麦轮作方式下土壤水分贮量的变异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研究干热河谷冲沟不同部位(集水区、沟头和沟床)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基于元谋干热河谷典型冲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长期监测,分析冲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10~100 cm)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冲沟不同部位土壤平均含水量随时间变化可划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2-6月)、土壤水分积累期(7-10月)和土壤水分消退期(11-12月)等3个变化阶段;冲沟不同部位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年内变化特征不同,其中集水区20、30和40 cm土层,土壤水分年内分配差异不明显,其他部位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均表现明显的干湿季变化。(2)冲沟不同部位年内土壤水分含量及变异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分布特征,其中4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较低且土壤水分亏损表现明显,表明表层(10~3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水分年内含量高且分配不均,而中间(3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少且分配相对均匀。(3)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日变异系数表明,集水区和沟床在干季,不同深度土层间土壤水分差异较小,雨季差异较大,分配不均,而沟头土壤水分在春季土壤水分分配较均匀,其他时间均出现分配不均现象;冲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沟头(9.98%)沟床(9.65%)集水区(6.64%)。【结论】在进行植被恢复时,应该考虑冲沟不同部位、季节性以及剖面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因时因地进行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8.
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NT)、深松耕(DT)和旋耕(RT)对旱作玉米田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夏玉米产量等的影响。2a研究结果表明,采取耕作措施后,各处理土壤体积质量差异主要集中在0~40cm(P0.05),耕作前后40~60cm土壤体积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耕作方式对土壤储水量有明显影响,其中,播种后0~50d,深松耕和免耕处理0~100cm土壤储水量均高于旋耕;播种后70~120d,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储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耕作措施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在作物生育前期(播种后0~30d)表现明显(P0.05),表现为旋耕玉米田土壤温度高于免耕和深松耕,播种后50~120d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深松耕和旋耕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免耕分别高3.35%和1.91%。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免耕和深松耕净收入较旋耕分别高138.48元/hm~2和259.38元/hm~2。因此,深松耕为旱作夏玉米田较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氮水平下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热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不同施氮量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设置0(CK)、80、160、240、320kg·hm-25个氮肥水平,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呈单峰变化曲线,于播种后52d左右达到最大值,成熟收获时降至最低;土壤呼吸总量(Sr)与施氮量(n)满足关系式Sr=1204.09(/1+e-1.69-0.02n)。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5cm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土壤温度可以解释旱作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62.31%~78.66%;土壤水分和温度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土壤呼吸,两者可以解释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79.63%~85.87%。  相似文献   

10.
豫西旱地夏玉米农田水分动态变化及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2 ̄1995连续4年的夏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水分平衡试验,研究了豫西旱地夏玉米田水分动态规律、需水规律及水分盈亏状况。结果表明:本区夏玉米田多年水分变化有4个阶段;夏玉米的需水量为369mm,4年试验水分满足率平均83.4%,常年(30年资料)水分满足率为99.4%,个别年份及生育阶段水分亏缺严重,在豫西是否种植应根据降水年型,特别是根据当年的底墒情况及夏玉米生育期间降水预测量来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