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以玉米为材料,通过观察不同光强下玉米幼苗叶片的显微结构,探讨光强和叶位变化对玉米叶片花环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光强下,不同叶位的花环结构发育程度不同,在不同光强下,同一叶位的花环结构发育程度也不同。总体上,同一光强下,叶片的花环结构从1-5叶位逐步完善;而同一叶位的花环结构从200、1 300、1 000μmol/(m2.s)到600μmol/(m2.s)光强下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玉米幼苗不同叶位花环结构及叶绿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玉米幼苗叶片第1-5叶位叶片为材料,观察其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以确定玉米幼苗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碳同化途径.结果表明,玉米幼苗第1-5叶住叶片都具有典型C<,4>植物的花环结构,第3-5叶发育更好,其维管束鞘细胞(BSC)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随着叶位的上升,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不同叶位叶绿素a/b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3.
不同油茶品种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油茶(Camelliaoleifera)品种幼苗不同叶位叶片及叶片不同部位的叶绿素含量,阐明不同品种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分布状况,为油茶苗的适应性的快速鉴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用叶绿素仪测定海南引种栽培的4个油茶品种叶绿素含量,研究油茶幼苗叶绿素含量随叶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不同油茶品种幼苗叶片、不同叶位叶片及同一节位叶片不同部位的叶绿素含量均存在差异。cl03、cl04和cl40品种为一类适应种,cl23为另一类适应品种,且cl03、cl04和cl40品种适应性较cl23高。[结论]油茶幼苗期植株中部叶位叶片的中部的叶绿素含量变异不大,相对稳定,因此选择这一部位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较好。  相似文献   

4.
玉米幼苗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参数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幼苗刚好完全展开的1~5叶位叶片为材料,通过检测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参数特性,研究玉米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化学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叶位的上升,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与第1,2位叶比,第4,5位叶具有更高的Fv/ Fm和ETo/RC,即第4,5位叶具有更强的光化学活性.  相似文献   

5.
光强对玉米幼苗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同光强下的玉米幼苗刚好完全展开的1~5叶位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检测叶绿素荧光参数特性,研究玉米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化学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光强下玉米幼苗不同叶位叶片的荧光参数变化趋势不同:各个叶位叶片Fo在光强为200μmol/(m2.s)时均较高,在光强为600μmol/(m2.s)时均较低;200μmol/(m2.s)光强下第1叶位叶片Fv/Fm最高,600μmol/(m2.s)和1 000μmol/(m2.s)时第4和5叶Fv/Fm均高于前3叶;2、3叶在1 000μmol/(m2.s)时吸收和捕获的能量用于热耗散的比例增加,4、5叶则在1 300μmol/(m2.s)时热耗散比例增加。即600μmol/(m2.s)和1 000μmol/(m2.s)光强下玉米幼苗4、5叶光化学活性高于前3叶。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黄瓜氮素营养缺乏诊断的最佳时期、最佳部位和临界浓度。【方法】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不同氮素水平(0,70,140,210和280 mg/kg)下,黄瓜不同生育期(幼苗期,开花期和结果期)、不同叶位叶片的SPAD值、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和叶柄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黄瓜不同叶位叶片的SPAD值对施氮水平反应的敏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黄瓜各叶位叶片SPAD值均有所增加,但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增长的幅度明显不同;黄瓜叶片的SPAD值、NRA和叶柄硝态氮含量3个参数的变化,因黄瓜生育时期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幼苗期和开花期三者显著相关,开花期叶片SPAD值和叶柄硝态氮含量极显著相关。【结论】黄瓜幼苗期和开花期的第3叶、结果期的第7叶对施氮水平的反应最敏感,可以作为黄瓜氮素缺乏诊断的最佳部位;氮素缺乏的临界浓度为210 mg/kg;诊断的最佳时期为开花期。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华北地区夏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响应空间变化特征,以华北地区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观测了夏玉米灌浆期不同叶位、叶片不同部位的光响应曲线,重点分析了华北地区夏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特性指标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玉米灌浆期不同叶位、叶片不同部位的光合特性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光响应模型模拟获得的光合参数在植株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改善华北地区夏玉米灌浆期生长发育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株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平展型玉米(农大364)和紧凑型玉米(郑单958)不同叶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差异.结果表明,①比较植株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及差异时,应选取植株上不同部位的代表性叶片,取其光合速率的平均值,以减少误差.②两种株型玉米最大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穗位叶>第10叶>第6叶>第22叶>第3叶,给予中下部叶片良好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玉米不同叶位气孔数量及形态。[方法]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玉米不同叶位解剖结构的差异。[结果]不同叶位叶片上表皮及下表皮气孔的数量及形态存在差异,且上表皮和下表皮气孔的大小及数量规律不同。[结论]该研究为挖掘玉米生产潜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3种不同株型夏玉米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及冠层不同叶位叶片表观自由空间的大小差异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下,随生育期推进,各株型夏玉米叶片表观自由空间逐渐降低;不同玉米品种冠层叶片表观自由空间在全生育期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从不同株型品种叶片表观自由空间看,以紧密型品种陕单902叶片表观自由空间最大,中间型品种农大108与平展型品种陕单9号间较小,二者差异不显著;平展型品种各生育时期间叶片表观自由空间的差异较小,而紧密型品种的差异最大。全生育期内不同株型品种不同叶位间叶片表观自由空间存在明显差异,但缺乏普遍规律性;比较不同生育期内不同叶位,以拔节期不同叶位间差异较大;比较同株型品种不同叶位,以中间型品种农大108不同叶位间差异较大。以上结果说明了在研究和评价植物叶片表观自由空间时,不仅要考虑植物遗传特征,而且还需考虑植物生育期及叶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田间的病株发病率、病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该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结果】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从5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情指数迅速增长;玉米孕穗期叶片病斑面积和产孢量最大,大喇叭口期次之,苗期最小;玉米下部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大于上部叶片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结论】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玉米苗期最抗病,孕穗期最感病;下部叶片较感病,上部叶片较抗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田间的病株发病率、病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该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结果】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从5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情指数迅速增长;玉米孕穗期叶片病斑面积和产孢量最大,大喇叭口期次之,苗期最小;玉米下部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大于上部叶片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结论】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玉米苗期最抗病,孕穗期最感病;下部叶片较感病,上部叶片较抗病。  相似文献   

13.
佟丽华  姚彩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393-6395
[目的]研究NaCl和PEG等渗胁迫下玉米幼苗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用渗透势分别为-0.5、-0.6、-0.7、-0.8 Mpa的NaCl和PEG等渗溶液处理玉米幼苗,处理72 h后测定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生物量、株高、叶片细胞电解质渗漏率等。[结果]随NaCl和PEG浓度的增加,幼苗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生物量、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K含量逐渐降低,叶片细胞电解质渗漏率逐渐增大;PEG处理的幼苗地上部Na^+含量随PEG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地下部Na^+含量随PEG浓度的增加而降低;NaCl胁迫下,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生物量、株高均高于PEG胁迫。[结论]玉米对NaCl和PEG胁迫是2个不同的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玉米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方法,分析玉米幼苗展叶过程中叶尖、叶中和叶基部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特性,研究C4植物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光化学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叶尖部位,在叶片从2 cm伸展到30 cm过程中,Fo以5%的幅度逐渐下降;Fv/Fo和Fv/Fm分别从2.59和0.76逐渐升高到3.92和0.82,而在叶长2...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梓树露地播种育苗与大棚播种育苗的育苗效果,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梓树播种后种子破土时间、出苗时间、出苗率以及梓树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播种育苗相比,大棚播种育苗出苗时间可提前20d左右,出苗率高出7%,幼苗植株高度高出57.2%,基茎高出35.7%,叶片数高出75.8%,而且大棚内梓树幼苗叶片较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网棚内人工接种1叶1心至11叶1心期的3份抗玉米粗缩病自交系材料(DB544、沈137、90110)和3份感粗缩病玉米自交系材料(掖107、掖478、5003),调查其发病率,明确了抗病材料7叶前的抗病性与7叶后一致,感病材料7叶后的抗病性比7叶前要强;由此认为,玉米苗期为研究抗、感玉米粗缩病材料对灰飞虱的趋性及生存力影响的适宜时期。进而研究了相同环境条件下,网箱或网罩内灰飞虱在抗、感玉米材料上的落虫数和灰飞虱在上述6份材料上饲养死亡50%的时间。结果显示:灰飞虱对抗、感玉米粗缩病材料的趋性以及灰飞虱在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上的生存力差异均不显著,认为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不是通过抗传毒介体灰飞虱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的寄主鉴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灰斑病现已严重威胁中国北方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苗期鉴定、成株期鉴定、温室鉴定和田间鉴定等方法,利用玉米自交系和品种对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用于玉米灰斑病的抗性鉴定,两者鉴定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利用成株期进行鉴定比较好,因为接种比较容易;利用自交系或品种均可进行抗性鉴定,从效果上看,利用自交系较好,因为利用成株期自交系鉴定法,不同自交系一菌株组合间病级差异较明显,变异系数为47.32%,能有效地区分不同菌株间致病性分化的程度,但是由于成株期品种鉴定法与成株期白交系鉴定法比较。变异系数差异很小,所以成株期品种鉴定法可以作为抗性鉴定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玉米株叶形态结构的可视化模拟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取2块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样方,并分别选取4株玉米,原位测定每株玉米每个叶片主脉上5个特征点的空间坐标,并应用一般一元二次方程对玉米叶曲线进行描述,方程的系数根据实测数据由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得到,然后,通过计算机和C语言程序对玉米株叶形态结构进行了可视化模拟。可视化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