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水稻品种对孕穗期低温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的耐冷程度,减少产量损失,以水稻品种空育131、垦稻12、松粳9号和龙粳11为材料,采用盆栽种植方式于孕穗期进行恒温15℃和变温15℃低温处理,研究孕穗期低温胁迫对水稻空壳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水稻对低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低温时间延长,水稻空壳率显著增加,且同一品种恒温15℃较变温15℃的空壳率高;4个水稻品种在孕穗期的耐冷性总体表现为空育131松粳9号垦稻12龙粳11,其中龙粳11在孕穗期基本不具备耐冷性。  相似文献   

2.
高温热害是影响水稻单产的重要影响因子。2013年晚稻生产期间婺城区出现十年不遇的持续高温天气。为了解和评估高温热害对晚稻生产的影响,开展了晚稻生产中高温热害调研。结果表明:高温热害对连作晚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效穗数减少,减幅为2%~10%;高温热害造成单季晚稻出现不同程度的颖花退化,"甬优"系列品种受影响较大,播期越早,影响越大;不同受旱程度下,高温热害影响程度不同,受旱较重,单季晚稻株高降低、穗型变小、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可通过及时灌深水降温、科学施用保花肥、根外喷施叶面营养肥、合理追施粒肥和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减缓高温热害。  相似文献   

3.
利用四川省4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0—2012年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和7月中旬至8月中旬逐日气象资料,选取早稻高温热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四川省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影响评估模型,并利用1994—2012年农业气象观测站代表点的水稻千粒质量、四川灾害大典对灾害记录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和高温持续日数是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高温热害评估计算模型,其准确率较高,可以用来定量评价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发生程度。据此确定的高温热害评价指标:高温热害指数Y0.35时,发生重度高温热害,水稻减产率10%;在0.25Y≤0.35时,发生中度高温热害,水稻减产5%~10%;0.1≤Y≤0.25时,发生轻度高温热害,水稻减产5%。  相似文献   

4.
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德花  蒋跃林  杨太明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80-9682,9716
[目的]研究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沿淮10个站1965~2009年气象资料和1967~2006年安徽一季中稻产量资料,分析沿淮夏季高温天气发生特征和高温热害强度;在前人提出的水稻高温热害指标的基础上,以沿淮地区水稻典型种植区域长丰县为代表,结合历史产量资料对长丰高温热害产量灾损率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沿淮高温天气发生频繁,高温热害自西向东呈"N"字形走向,位于沿淮中部的淮南、蚌埠高温天气发生频次较多,与皖南山区毗邻的霍邱、寿县较少,发生时段多集中于梅雨过后的7月中下旬~8月上旬,此时正值一季中稻孕穗抽穗开花期,对水稻产量影响明显。沿淮长丰县一季中稻产量随着高温热害持续时间的增加灾损率不断加大,但其发生概率减小,高温热害灾损率频发的强度等级主要集中在I级和Ⅱ级。水稻生殖生长阶段高温热害持续时间越长,灾害损失率越大,但其相应发生的概率较小,反之亦然。[结论]该研究为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1996—2005年10个年份的晚稻孕穗至成熟期的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对水稻空壳率和灌浆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对水稻的灌浆速度没有显著影响;灌浆期气温的升高对水稻灌浆速度的增加有显著影响;日最高温度大于或等于30℃的天数对水稻秕粒率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但孕穗期至抽穗开花期日最高温度大于或等于30℃的天数对水稻空壳率的影响是极显著的。最后对防御高温危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近53年来宾市国家气象观测站点逐日气温数据和水稻农情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5年滑动平均、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来宾市水稻抽穗开花、灌浆期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及各旬风险频率。结果表明:来宾市每年均可发生水稻高温热害,主要为轻度、中度高温热害过程,总体呈增多趋势,出现高温热害过程次数的倾向率为1.134次/10 a;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21世纪00年代后期至10年代有3个偏多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00年代前期有2个偏少期;近53年来宾市水稻高温热害过程存在准2、5~6、8~10年等多个振荡周期,以5~6年振荡周期持续的时间最长且最明显;水稻高温热害发生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象州、兴宾区、忻城、武宣,金秀无水稻高温热害发生;一年中有3旬水稻高温热害风险频率大于50%,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6旬水稻高温热害风险频率在20%~50%之间。  相似文献   

7.
利用近53年来宾市国家气象观测站点逐日气温数据和水稻农情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5年滑动平均、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来宾市水稻抽穗开花、灌浆期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及各旬风险频率。结果表明:来宾市每年均可发生水稻高温热害,主要为轻度、中度高温热害过程,总体呈增多趋势,出现高温热害过程次数的倾向率为1.134次/10 a;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21世纪00年代后期至10年代有3个偏多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00年代前期有2个偏少期;近53年来宾市水稻高温热害过程存在准2、5~6、8~10年等多个振荡周期,以5~6年振荡周期持续的时间最长且最明显;水稻高温热害发生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象州、兴宾区、忻城、武宣,金秀无水稻高温热害发生;一年中有3旬水稻高温热害风险频率大于50%,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6旬水稻高温热害风险频率在20%~50%之间。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3年河南省信阳市各气象站气象资料,对近53年来信阳市水稻生育关键期内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3年来,信阳市水稻生育关键期高温热害年代际变化呈现"V"型趋势,即1960s和1970s较重,1980s最轻,1990s和2000s又呈加重趋势。2013年是近53年来发生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高温热害年份,其次为1966年。信阳市高温热害空间分布基本呈现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的中东部地区高温热害发生较多。2001和2003年是受高温热害影响最严重,灾损率分别达到了35.3%和24.5%。随着水稻品种的不断更新,高温热害对产量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小,但生产中对于高温热害的预警及防御工作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水稻在孕穗至抽穗扬花期前后的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当日温高于30℃时对开花结实有明显伤害。孕穗期如遇35℃以上连续高温,则水稻花器发育不全,花粉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高温就会产生热害.迅速失水,影响开花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导致不能正常授粉,或花粉没来得及开放就枯死而形成空壳粒.即“花而不实”。在恒温38℃下抽穗的水稻全部不结实,高温还能直接杀死花粉。  相似文献   

10.
在准确评估农业生产风险基础上,合理区划可以有效地减小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基差风险,是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历史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资料,以江苏省为例,采用Logistic曲线方程定量描述高温热害对水稻产量损失的影响程度,通过灾害分离和去偏离值的方法选取样本,利用最优化技术确定参数,构建水稻高温热害保险气象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关联灾损的热害表征量划分区域,通过与高温致灾因子区划结果进行空间对比以及典型高温热害年份灾损发生情况的定量分析,来评估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特征和规律。经研究发现,江苏省水稻高温热害呈现"西南重、东北轻"的特征,典型发生年份的高温热害指数与减产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气象指数保险风险区划结果在表征灾害发生规律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相应的灾损情况,进一步说明高温热害保险指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有利于减小基差风险,提高后续单一灾害保险产品设计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1.
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太明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530-8531
为了研究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江淮之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与历史对比分析,得出江淮之间夏季高温发生规律。针对江淮之间2003年夏季高温发生特点,结合水稻所处发育期的适宜温度指标和高温危害指标,阐述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危害机理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并从农业气象角度提出了防御措施。江淮之间夏天高温天气频繁。2003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初江淮之间出现持续高温,对水稻生长造成严重危害,中稻空壳率大于20%,高于历年平均水平;而秕谷率达10%以上,合肥、滁州、六安、寿县中稻减产率(2003产量与2002年相比)分别为13%、58%3、1%、48%。增施肥料、合理灌溉和喷洒适宜的化学药剂都可减轻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水稻在开花及灌浆期,最适宜的日平均气温为25~28℃,日最高气温34℃。当持续数小时的高温极易导致水稻开花期颖花败育,造成空壳率大幅增加。灌浆期的高温也对产量形成不利,35℃以上的高温加快籽粒灌浆,引起秕粒和早衰,缩短灌浆期,对水稻的千粒重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水稻最终的经济产量。因此,开展水稻的高温热害分析迫在眉睫,也是做好水稻气象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武汉地区中稻大面积空壳形成的原因及防止途径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 90多个中稻田块空壳率的调查 ,结合武汉市 34年的气象资料分析 ,认为 2 0 0 3年中稻空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高温热害所致 ,品种间空壳率有明显差异。提出中稻抽穗开花时≥ 37℃持续 5d以上为本地大田空壳致灾的热害指标 ,指出武汉地区中稻 (一季晚稻 )抽穗期在 8月中下旬较安全 ,要求播种期在 5月中下旬为宜 ,同时应选择耐高温性好的品种 (杂交组合 )。  相似文献   

14.
<正> 夏秋季节,农作物一旦遇上异常高温,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抑制,引起高温热害。 1 热害表现 高温热害对作物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如水稻花期花药开裂后遇到高温,会使花粉管的伸长受阻,花粉很快失去活力,若气温高于35℃,受精能力丧失,结实率下降10%~72.6%;灌浆期遇到高温,灌浆速度下降,妨碍干物质的积累;高温还会加速呼吸作用,使叶温上升,植株水分代谢失调;高温热害可使千粒重降低0.42~3.24克。棉花现蕾期遇30℃以上的高温,会使顶芽生长过快,侧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历史气象资料分析,揭示安徽省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为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农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及产量结构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分析安徽省近50年来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针对典型年夏季高温发生特点,结合一季稻所处发育期的温度适宜指标和高温危害指标,简要分析安徽夏季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水稻生长发育的危害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安徽省高温热害持续的时间与出现频次都是沿江高于江淮之间,江淮之间高于沿淮。安徽夏季高温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到高温热害,可导致空壳率、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结论]安徽省江淮地区高温热害的主要发生时段与一季稻抽穗扬花期基本吻合,可通过推迟栽插期来避免一季稻遭受高温热害。  相似文献   

16.
水稻“只开花不结实”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我县杂交中稻特优559单产只有200~300千克,农民怀疑种子是否有问题。2003~2004年我县又有多个品种(组合)有不同程度结实率低的问题,造成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水稻是喜水作物,但在抽穗前后10天左右对温度极为敏感,最适宜温度为25~30℃,日平均温度30℃以上,就会产生高温热害,如遇35℃以上的持续高温,水稻花器官就会发育不全,花粉发育不良,活力下降,在抽穗扬花期,热害主要影响颖花的开放、散粉、花粉管的伸长、花粉粒的萌发和授精,导致不能受精而形成空壳粒。当温度在35℃以上时,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对水稻花期造成的危害也就越…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喷施药剂对高温天气下常规粳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徐稻8号、盐粳10号和桐粳3号3个常规粳稻为材料,以磷酸二氢钾和水杨酸为试验药剂,在田间水浆管理正常情况下开展药剂缓解高温热害试验。[结果]常规粳稻在孕穗—抽穗阶段遇上高温时,叶面喷施0.02%浓度水杨酸水溶液会影响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和结实率,造成产量下降,差异不显著;叶面喷施0.4%浓度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在高温刚开始时使用有利于缓解高温热害,但高温持续一段时间后使用会减少单位面积有效穗,降低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尤其是抽穗期使用可减产显著;叶面同时喷施0.02%浓度水杨酸水溶液与0.4%浓度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会严重降低单位面积颖花量而减产。常规粳稻高温热害会减少结实率和降低单位面积颖花量。[结论]该研究为常规粳稻在敏感期内遇高温时减轻热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2000—2018年南充市水稻抽穗扬花期(7—8月)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气温数据为基础,通过年距平法、累计距平法提取南充市极端高温发生的时间特征;计算包括市域范围内及周边地区17个站点的多年水稻高温热害累积指数,并借助ANUSPLIN软件进行插值以获得南充市极端高温发生的空间特征;最终结合水稻种植范围、人口数量分布数据以及高温热害风险性分析模型识别南充市各等级水稻高温热害风险区。结果表明: 2006年为研究时段极端高温发生最严重的年份,其次是2017年,极端高温发生日数较常年明显偏多。2010年为南充市气温变化的转折点,2010—2018年平均日最高气温明显高于2000—2010年,预计未来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持续增大。蓬安县、营山县为遭受极端高温天气最频繁的两个县,其次是高坪区、南部县和西充县。水稻高温热害高风险区在高坪区、营山县分布最多,中风险区在各县均有较广泛分布,而低风险区则集中分布在南部县西北部、阆中市北部和营山县东北部的山地、丘陵。水稻高温热害风险区的识别能为人们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和政府更科学地进行城市规划与改造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温热害对江西省早稻产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地理区域划分,选取有代表性的9个县级气象台站1981—2015年早稻产量、减产百分率、产量结构及对应的高温指标即日平均气温≥30℃持续日数、日最高气温≥35℃持续日数,采用通径分析法,定量分析高温热害对江西省早稻减产百分率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早稻高温热害发生概率约为80%,造成减产百分率3%以上的年份为30%,且日最高气温比日平均气温影响大;高温持续时间显著影响早稻千粒重、空壳率和秕谷率,除南部及东部早稻千粒重受日最高气温影响权重大外,其余地区日平均气温对产量结构的影响权重大。  相似文献   

20.
田专家信箱     
<正>河南信阳的刘先生咨询:水稻怎样防御高温热害?答复:防御水稻高温热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择耐高温品种。2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移栽期。如果水稻移栽期遇高温,栽秧宜于傍晚进行,栽后通过水层管理调节田间温度。3增施肥料。通过肥料的施用,控制水稻的长势,改善孕穗期和始穗期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减轻高温危害。4加强水层管理。扬花期遇高温时白天灌深水,夜晚排水,以改善稻田小气候,促进根系健壮,增强植株抗高温能力。5盛花期喷灌。喷灌能明显降低环境温度,增加湿度。6喷洒化学药剂。用硫酸锌、食盐兑水喷洒叶面;或在高温出现前喷洒维生素C或过磷酸钙溶液,都有减轻高温热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