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研究MS-222麻醉剂对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幼鱼的麻醉效果,在水温(26. 0±1. 0)℃条件下,对体质量为(43. 21±0. 52) g的东海带鱼进行了不同MS-222浓度的麻醉试验,根据鱼体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把麻醉程度分为6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4个时期,测定了麻醉和复苏各期试验鱼的呼吸频率,并利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麻醉剂,研究了其对东海带鱼幼鱼的麻醉程度和麻醉效果,以及对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S-222麻醉剂浓度低于20 mg/L时,试验鱼的最终麻醉程度为0期;当麻醉剂浓度高于80 mg/L时,试验鱼的最终麻醉程度均能达到6期;试验鱼的入麻时间随着MS-222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复苏时间随MS-22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测得的MS-222有效质量浓度为120~140 mg/L;在MS-222浓度为20、40 mg/L条件下,血清皮质醇含量随麻醉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MS-222浓度为60 mg/L条件下,血清皮质醇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各浓度组试验鱼在6 h时血清皮质醇含量最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 05);各试验组鱼血糖含量随麻醉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在6 h时降至最低,也无显著性差异(P0. 05)。研究表明,MS-222麻醉剂对东海带鱼幼鱼的有效质量浓度为120~140 mg/L,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
MS-222对大黄鱼成鱼麻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黄鱼成鱼在不同MS-222浓度下麻醉、苏醒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呼吸频率变化及麻醉时间对复苏的影响,探讨了麻醉温度对大黄鱼入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MS-222麻醉大黄鱼的有效浓度为50~60mg/L,在此浓度范围内,鱼体能够在5min之内达到第Ⅵ期麻醉状态,5min之内苏醒恢复;随着浓度增大,呼吸频率下降速率增大;MS-222对大黄鱼成鱼的15、20、30、40、50min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69、62、55、51、42mg/L;温度为16℃时,入麻时间最稳定。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大黄鱼成鱼在不同MS-222浓度下麻醉、苏醒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呼吸频率变化及麻醉时间对复苏的影响,探讨了麻醉温度对大黄鱼入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MS-222麻醉大黄鱼的有效浓度为50~60mg/L,在此浓度范围内,鱼体能够在5min之内达到第Ⅵ期麻醉状态,5min之内苏醒恢复;随着浓度增大,呼吸频率下降速率增大;MS-222对大黄鱼成鱼的15、20、30、40、50min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69、62、55、51、42mg/L;温度为16℃时,入麻时间最稳定。  相似文献   

4.
MS-222对锦鲤的麻醉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17~18℃条件下研究了麻醉剂MS-222对锦鲤(Cryprinus carpiod)的麻醉效果.结果表明,MS-222对锦鲤的麻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经历从轻度麻醉、中度麻醉到深度麻醉的行为变化;随着MS-222浓度的逐渐升高,锦鲤表现出达到麻醉状态所需时间逐渐减少、苏醒时间逐渐增加的趋势.MS-222浓度为40 mg/L时,锦鲤进入轻度麻醉、中度麻醉和深度麻醉所需时间分别为259、901和1011s,苏醒时间为82 s,对锦鲤的麻醉效果较好.建议在锦鲤麻醉实践操作中,采用浓度为40 mg/L的MS-222进行麻醉,麻醉时间为901 s.  相似文献   

5.
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对养殖美洲鲥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了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3种麻醉剂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的麻醉效果,并运用该3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美洲鲥幼鱼进行了运输试验。麻醉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麻醉浓度(MS-222为75 mg/L以上,丁香油为20 mg/L以上,苯唑卡因为40 mg/L以上)下,鱼很快(30 min内)停止鳃盖张合运动,且停止鳃盖运动的鱼在空气中暴露一定时间(10 min内)后也能够复苏;在适宜的麻醉浓度(MS-222为20-30 mg/L,丁香油为8-10 mg/L;苯唑卡因为20-30 mg/L)下,鱼能够进入麻醉状态,且能保持很长时间(12 h);麻醉效果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强;在20 mg/L MS-222麻醉剂下,小规格鱼较大规格鱼更容易进入麻醉状态,而在10 mg/L丁香油和20 mg/L苯唑卡因麻醉剂下,小规格鱼却难进入麻醉状态。运输试验结果表明:麻醉运输组和对照组(非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基础组(运输前)(P<0.05);麻醉运输后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仅苯唑卡因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苯唑卡因更适合用于运输美洲鲥的麻醉。  相似文献   

6.
丁香油和MS-222对大泷六线鱼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丁香油和MS-222麻醉剂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麻醉效果,选择体质量为(83.3±7.8)g的大泷六线鱼幼鱼进行试验,根据大泷六线鱼被麻醉和复苏时的行为特征,将整个麻醉过程分为10期,其中麻醉6个时期,复苏4个时期。结果表明:丁香油浓度在50~100 mg/L、MS-222浓度在50~70 mg/L时鱼体均可在3 min内入麻并均可在5 min内复苏;当丁香油浓度≥100 mg/L、MS-222浓度≥70 mg/L时,鱼体在麻醉液中浸浴15 min后部分鱼体出现休克死亡;用丁香油麻醉鱼时,整个麻醉过程中鱼体的呼吸频率呈下降趋势,而用MS-222麻醉鱼时,鱼体在达到4期阶段后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但仅见鳃盖后缘小幅度张合;鱼体进入深度麻醉以后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越长,鱼体复苏所需时间就越长,用丁香油或MS-222麻醉的鱼体可在空气中分别暴露7、5 min。研究表明,丁香油和MS-222均对大泷六线鱼幼鱼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具有入麻时间短、复苏快的特点,两者均可作为大泷六线鱼理想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7.
MS-222对鳜鱼成鱼麻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鳜鱼(Siniperca chuatsi)成鱼在不同浓度的MS-222处理下的麻醉效果,包括麻醉过程、苏醒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以及麻醉过程中呼吸频率的变化.试验用鳜鱼成鱼体长25~30 cm.体重450~550 g/尾.试验设计的MS-222质量浓度范围为140~260 mg/L.结果表明,在麻醉液浓度为140~220 mgL时,随着麻醉液浓度的升高,鳜鱼呼吸频率呈缓慢下降趋势,当麻醉液浓度增加到240~260 mg/L时,鳜鱼呼吸频率开始上升然后突降趋势,易造成鱼体的死亡.MS-222麻醉鳜鱼成鱼的有效质量浓度为200~220 mg/L,在此浓度范围内,鳜鱼的麻醉程度能够在3 win之内达到第Ⅴ期,清水内5 win达到苏醒第Ⅳ期.试验证明.采用MS~222麻醉鳜鱼成鱼,鱼体入麻时间短、复苏快,安全边界宽,MS-222是一种理想的水产用麻醉剂.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MS-222在不同浓度下对鹦鹉鱼的麻醉效果,观测了其不同麻醉和复苏阶段的表现,探讨了急性麻醉和模拟长途运输中适宜的麻醉浓度。结果表明,MS-222对于鹦鹉鱼有很好的麻醉效果,起到了有效降低应激的作用。在急性麻醉中,MS-222的理想麻醉浓度为135 mg/L,在长途运输中MS-222的适宜浓度为40 mg/L。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MS-222在不同浓度下对鹦鹉鱼的麻醉效果,观测了其不同麻醉和复苏阶段的表现,探讨了急性麻醉和模拟长途运输中适宜的麻醉浓度。结果表明MS-222对于鹦鹉鱼有很好的麻醉效果,起到了有效的降低应激的作用。急性麻醉中,MS-222的理想麻醉浓度为135 mg/L,长途运输中MS-222的适宜浓度为40 mg/L。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MS-222长时间麻醉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机体的影响,采用不同质量浓度(10、20、30、40、50、60、70 mg/L)的MS-222,对体质量为(97.97±9.56)g的大黄鱼幼鱼进行24 h麻醉试验,通过对肝脏、鳃丝和脑的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进行显微和电镜观察,评估长时间麻醉对幼鱼机体的影响;通过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和血清皮质醇浓度的检测,分析麻醉对机体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1)℃条件下,用质量浓度为40 mg/L的MS-222麻醉时,幼鱼可进入深度镇静期,用60~70 mg/L的MS-222麻醉时,幼鱼可进入深度麻醉期,但用70 mg/L的MS-222麻醉24 h后,幼鱼的复苏率仅为50%;组织切片观察显示,用40 mg/L的MS-222麻醉24 h时,对机体可能存在轻微损伤;生理生化试验显示,用20 mg/L的MS-222麻醉时,幼鱼血清皮质醇浓度在1.5 h时显著上升(P<0.05),用20、40 mg/L的MS-222麻醉时,总体上能增强幼鱼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  相似文献   

11.
MS-222对杂交鲟幼鱼的麻醉效果及模拟运输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MS-222对杂交鲟的麻醉和运输效果,采用药浴麻醉的方法研究了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水温下的麻醉效果,同时还模拟进行密封运输试验。结果表明:在17℃、20℃、23℃和26℃水温下,MS-222对杂交鲟幼鱼的有效麻醉浓度分别为30.89 mg/L~42.13 mg/L、31.15 mg/L~45.12 mg/L、38.45 mg/L~54.52 mg/L和49.02 mg/L~60.53 mg/L。随着MS-222溶液浓度升高,杂交鲟幼鱼进入麻醉状态所需时间缩短,其复苏所需时间增加。杂交鲟幼鱼麻醉时间有随水温降低而缩短的趋势,复苏时间有随水温降低而延长的趋势。在22℃±0.5℃水温和40 mg/L浓度下,麻醉运输12 h以1∶8的鱼水比的运输效果最好;麻醉运输24h以1∶15的鱼水比的运输效果最好;麻醉运输48 h以1∶25的鱼水比运输比较合适。试验表明:MS-222对杂交鲟幼鱼有较好的麻醉复苏效果,其适宜浓度为40 mg/L~50 mg/L,在保证较高运输存活率情况下,可降低密封袋的用水量,从而减少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12.
MS-222、丁香酚对刀鲚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MS-222、丁香酚2种麻醉剂对人工繁养刀鲚(Coilia nasus Schlegel)幼鱼的麻醉效果,探索了2种麻醉剂在安全浓度下麻醉后刀鲚幼鱼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并运用该2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刀鲚幼鱼进行了运输实验。麻醉实验表明:(1)理想MS-222浓度为150 mg/L,理想丁香酚麻醉剂浓度为30 mg/L;(2)经MS-222浓度为150 mg/L深度麻醉后,适宜的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应4 min;经丁香酚浓度为30 mg/L深度麻醉后,适宜的在空气中的时间应5 min;(3)养殖长江刀鲚幼鱼采用30 mg/L MS-222和8 mg/L丁香酚分别麻醉后,其复苏率和48 h内的成活率均达到100%,与各自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麻醉剂MS-222对金鱼体内AKP、CAT和ACP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4个浓度0mg/L、30mg/L、60mg/L和90mg/L,分析了麻醉剂MS-222对金鱼鳃、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CP明显出现一个先增后降的趋势,呈抛物线状;在低浓度(≤60mg/L)下,酶活性在各组织中呈现一定的稳定状态,而当麻醉剂浓度升高和麻醉时间增长,酶活性逐渐下降。AKP在低浓度麻醉剂溶液中,酶活性有明显的增加,随着浓度的升高(≥60mg/L)和时间的增长,酶活性呈抑制状态。而在肌肉中这种情况并不明显。CAT在一定阶段(30mg/L~60mg/L)呈现稳定的状态、而后抑制逐渐明显,当麻醉剂MS-222浓度达到一定量(≥60mg/L)以后,对鱼体的刺激就不再增加了,酶活性也相对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当麻醉剂随着时间的增长和浓度的增大时,在鱼体内富集的麻醉剂破坏鱼体内的过氧化氢酶的分子构象,使酶体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4个浓度0mg/L、30mg/L、60mg/L和90mg/L,分析了麻醉剂MS-222对金鱼鳃、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CP明显出现一个先增后降的趋势,呈抛物线状;在低浓度(≤60mg/L)下,酶活性在各组织中呈现一定的稳定状态,而当麻醉剂浓度升高和麻醉时间增长,酶活性逐渐下降。AKP在低浓度麻醉剂溶液中,酶活性有明显的增加,随着浓度的升高(≥60mg/L)和时间的增长,酶活性呈抑制状态。而在肌肉中这种情况并不明显。CAT在一定阶段(30mg/L~60mg/L)呈现稳定的状态、而后抑制逐渐明显,当麻醉剂MS-222浓度达到一定量(≥60mg/L)以后,对鱼体的刺激就不再增加了,酶活性也相对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当麻醉剂随着时间的增长和浓度的增大时,在鱼体内富集的麻醉剂破坏鱼体内的过氧化氢酶的分子构象,使酶体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丁香酚对中国对虾幼虾麻醉效果的初步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seek a good anesthetic to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Method]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eugenol to juvenile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was investigated. [Result] The juveniles could be effectively anaesthetized by 50-400 mg/L eugenol aqueous solution with temperature of 24 ℃. With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50-400 mg/L, the increase of the eugenol concentration could shorten the time required for anesthesia, meanwhile could prolong the time for recovery. The recovered rate of prawn reached 100% when the eugenol concentration was lower than 200 mg/L, while the recovered rate of prawn was just 66.67% when the eugenol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than 400 mg/L. The survival rate of prawns in test group was 100%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three consecutive days. For the specific dose, the anesthetic effect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 temperature (18-27℃). [Conclusion] Eugenol is a safe and efficient anesthetics that can be applied in genetic breeding of prawn.  相似文献   

16.
化学麻醉与电麻醉对史氏鲟幼鱼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广朋  徐滨  庄平  章龙珍  石小涛  陈丽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31-10733,10754
[目的]探讨史氏鲟幼鱼适宜的麻醉方法。[方法]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血液分析仪,比较了MS-222、丁香油和直流电3种不同麻醉方法对史氏鲟幼鱼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史氏鲟幼鱼血液比较,MS-222组血糖(GLU)、尿素氮(BUN)和红细胞比容(HCT)差异显著(P〈0.05),丁香油组BUN、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差异显著(P〈0.05),电麻醉组GLU、BUN和红细胞总数(RBC)差异显著(P〈0.05)。丁香油组史氏鲟幼鱼GLU浓度显著高于MS-222组和直流电组,且丁香油组ALT和AST浓度显著高于MS-222组。[结论]3种麻醉法对史氏鲟幼鱼血液均有影响,电麻醉耗时较短,化学麻醉操作简便,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相似文献   

17.
溶氧浓度对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溶氧(DO)浓度对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M TG)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氧浓度为2.88 m g/L时,M TG活性和菌体干重最高,分别达到4.32 U/mL和23.5 g/L,底物利用率为81.6%;当溶氧浓度继续升高时,发酵后期M TG活性下降显著。为此采用了分阶段溶氧控制策略,即在0~34 h控制溶氧浓度为2.88m g/L,34 h后控制溶氧浓度为0.96 m g/L,最终M TG活性达到4.72 U/mL,菌体干重达到27.32 g/L,较恒定2.88 m g/L溶氧浓度时分别提高了9.26%和16.26%,其底物利用率达8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