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矮缩病综合防治示范方实施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介绍2002年在季宅乡季宅村水稻矮缩综合防治示范方实施经验,得出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和灰飞虱虫量消长规律;水稻普通矮缩病发生和黑尾叶蝉虫量消长规律;全县矮缩发生情况;并制定出一套综合防治水稻矮缩病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温州市水稻生产上主要的虫害之一。根据二化螟在温州市的发生代次和发生规律,温州市二化螟的防治策略是在早稻和晚稻的前期狠治一、三代以减轻二、四代的虫量,视二、四代的虫量挑治或兼治二、四代。为应对氟虫腈(锐劲特)禁用后防治第一、三代水稻二化螟的药剂选择问题,2009年早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及玉米粗缩病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选择抗性品种、选择合理的种植模式、调整玉米播期、加强田间管理、控制灰飞虱的虫源和虫量、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掌握玉米铁甲虫虫害发生规律,便可以针对性制定防治措施。文章先简单介绍玉米铁甲虫的生活习性,然后分析玉米铁甲虫的发生规律和原因,接着就玉米铁甲虫防治措施,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农药防治3个方面进行探索,提出一些防治玉米铁甲虫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探讨辽西地区介壳虫的发生规律,提出防治介壳虫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农技服务》2020,(1):25-26
为余庆县茶害虫防治提供参考,2017—2018年在贵州省余庆县松烟镇对茶小绿叶蝉消长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茶小绿叶蝉每年发生约8代,世代重叠严重,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12月至翌年2月以成虫越冬,3月当气温达10℃以上时成虫开始活动、孕育卵,4月中旬第1代若虫始见,随繁殖代数增加田间虫量上升,6月下旬出现第1个发生高峰期,7月份受高温的影响虫量下降,8月虫量回升,8月下旬出现第2个虫量高峰,8月后虫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利用接虫的方法,测定了秋季青菜不同生育期甜菜夜蛾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青菜不同的生育期,随着接入虫数的增加,青菜产量均逐渐下降.青菜不同生育期对甜菜夜蛾危害的敏感性不同,以青菜前期较为敏感,低虫量的甜菜夜蛾危害就可能引起青菜产量明显的损失,因而前期的防治最为关键.青菜前期以低龄幼虫为主时防治指标为单株虫量0.1头左右,以中高龄幼虫为主时防治指标为单株虫量0.05头左右;青菜后期以低中龄幼虫为主时防治指标为单株虫量0.2~0.3头,以高龄幼虫为主时防治指标为单株虫量0.5头左右.  相似文献   

8.
中、晚粳稻区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五(2)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 作者于1996~1997 年在中、晚粳水稻品种武育粳 3 号和 So15 上,通过接虫笼罩法结合小区、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五(2)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⒚结果表明,中、晚粳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⒚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⒚五(2)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⒚因此,当五(2)代白背飞虱早发或中等以上发生时,必须用药防治⒚控制其危害,防治指标为 180~250 头⒚  相似文献   

9.
介绍荣成市园林植物蚧壳虫的主要种类,根据其发生规律,从植物检疫、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角度,探讨了蚧壳虫的防治方法,以为该市蚧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30年观察记载的数据分析表明,水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等2种稻虱虫量变化存在较强的规律性,并依据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晚粳稻区褐飞虱二代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二代褐飞虱对粳稻的危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在武育粳3号上接种不同的虫量,进行笼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褐飞虱,其增长速度不同;在水稻同一生育期,总虫量高密度区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增殖速度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二代褐飞虱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76**),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110~120头。在发生早、迁入量较大的年份,在防治策略上,必须在二代根据防治指标喷洒药剂压低三代虫量,控制四代危害。  相似文献   

12.
中,晚粳稻区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五(2)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于1996-1997年在中、晚粳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So15上,通过接虫笼罩法结合小区,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五(2)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中、晚粳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五(  相似文献   

13.
稻飞虱是重庆市秀山县主要稻作害虫之一。①稻飞虱监测以田间调查为基础,灯诱、高山网相结合。灯诱及高山网重点观测稻飞虱始见期、前期迁入虫量、近期迁入虫量、回迁期虫量、4~11月总诱虫量;田间调查稻飞虱始见期、秧田虫量、本田虫量高峰、低龄若虫高峰日。②根据稻飞虱监测情况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分析,作出稻飞虱防治预报。2006年白背飞虱防治适期为6月23~30日,褐飞虱防治适期为8月10~17日。③稻飞虱防治采用“推广抗(耐)品种,实施健身栽培,合理运用化学防治技术,抓住关键时期,主治主害代低龄若虫,保护利用天敌”的综防策略。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万荣县柿树蚧壳虫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综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提出柿树蚧壳虫防治应在柿树休眠期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柿树生长期以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稻象虫发生与危害情况及发生规律、测报技术防治、技术等方面,具体介绍了稻象虫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以期为水稻的丰收高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2015年辽宁省玉米旋心虫危害症状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玉米旋心虫的发生规律,阐述了其危害症状,并介绍了防治措施,以期为辽宁省玉米旋心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豆天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天蛾在本地俗称豆坍、豆虫,属鳞翅目天蛾科。60年代初期,豆天蛾在我县纯作大豆上猖獗危害,1961年调查,平均百株虫量107头,最高达207头,部分严重田块被食成光秆,导致失收。以后随着耕作制度、种植方法的变化,发生量逐渐减少。但近年来出现明显的回升趋势,1986年调查,平均百株虫量1.5头,最高达9头,已达防治标准。1982年开始,我们对大豆天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进行了观察和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高寒地区杏树蚧壳虫的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蚧壳虫对杏树不同年龄的枝条为害有差异,总结了蚧壳虫的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分析了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蚧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广州市严重危害的蛀果虫进行观察研究,掌握了其发生规律,发现该虫在广州1年发生7~8代。并探索出一套利用检疫、农业措施、引诱剂诱杀、药剂防治、果实套袋等综合防治技术防治该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芦笋木蠹蛾、芦笋十四点负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防治技术,以为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