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西南玉米区生态复杂,玉米病害较多。该文主要介绍了西南玉米生态区的主要病害。通过扩展玉米种质资源,选育优良抗病自交系,选择适合的杂种优势模式,从而选育出抗逆广适的优良玉米新品种是解决玉米病害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同时优化玉米栽培方法,种植适当的密度,氮、磷、钾配施等方式也能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耐密型玉米育种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密度对玉米(Zea mays L.)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选育耐密品种的原则及方法,指出耐密型玉米应当具备株型紧凑、根系发达、茎秆坚韧、高抗种植区域的主要玉米病害等诸多优良性状,为玉米耐密型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产抗逆玉米杂交种成单16的选育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单交种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大部分单交种对不利 自然条件,如西南丘陵山区玉米生长期间干旱频繁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差,影响玉米高产稳 产。在玉米杂交种选育中,以挖掘优良地方种质,选育抗逆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组配抗逆 高产强优势玉米杂交种为育种目标,首先对我国主要是西南玉米区特有的地方种质资源重新 进行鉴定、筛选、重组,提高地方种质的优良基因频率,充分利用其优良性状选育出抗逆高 配合力玉米自交系7331及姊妹系7327。同时,从国外引进杂交种中,经适应性、丰产性 及配合力鉴定评价选育出优良二环系7239。采用“国外种质系×地方种质系”杂种优势利用 新模式,于1996年经双列杂交试验决选出7239×7331,代号为9264,该组合于1992~19 93年参加多点比较试验,1994~1995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平丘组,1995年通过省区试,同 年进行生产试验,1996年在省内进行大面积示范,1997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定名为成单16,自1997年起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单隐性基因控制的特用玉米自交系的选育方法。主要是利用现有特用玉米种质资源直接选育、利用群体改良和利用优良杂交种进行多代自交选育;还可以利用优良普通玉米自交系进行回交转育,可采用回交、自交交替进行,回交、自交同时进行,回交、测交同时进行,两次授粉法等选育特用玉米自交系。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玉米病害发生情况及综合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吉林省玉米近几年发生的主要病害,研究吉林省玉米病害发生现状、流行原因和育种对策,对指导吉林省玉米抗病育种工作,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和适应性广的玉米新品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玉米新杂交种绿单50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高产稳产、广适多抗、粮饲兼用的强优势杂交种,2008年通过四川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较高、株型较好、果穗长、出籽率高、抗玉米主要病虫害,适宜净作或间套种植,是一个适合四川省及西南玉米产区平坝、丘陵、低山区及类似地区种植的优良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玉米小斑病是华北夏玉米区主要病害之一。虽然通过选育和推广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有效地控制了此病的危害,但玉米是异花受粉作物,容易出现混杂退化,降低抗病性,同时玉米小斑病菌又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所以有必要进行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监测,及时掌握其变异动态与分布,为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及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此,1991~1995年我们对华北地区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动态进行了监测工作。根据国内外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方法与划分标准,5年来,从保定、承德、唐山、沧州、邢台、济南等病圃及生产中主要推广的玉米品种上…  相似文献   

8.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灰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冷凉地区春播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它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平均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70%-80%,严重影响玉米生产,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了选育适宜寒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单倍体诱导系,利用从乌克兰引进的玉米诱导系EMK-1和农大高诱5号杂交后代的分离群体为基础材料,经过连续6代的自交和诱导率测定,育成了优良单倍体诱导系LY9-3,其对测验种德美亚3号的单倍体平均诱导率为13.36%。LY9-3具有熟期早、平均诱导率高、抗玉米主要病害、抗倒伏、籽粒遗传标记明显等优良特点,是寒地开展早熟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理想诱导系。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灰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冷凉地区春播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它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平均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70%-80%,严重影响玉米生产,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西南高原生态区玉米地方品种的抗病性,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90份玉米地方品种进行大斑病、小斑病和锈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具有丰富的抗病资源,高抗锈病的有5份,高抗小斑病的有13份,抗大斑病的有26份,兼抗(含高抗、抗和中抗)3种病害的有32份。可见,西南玉米地方品种有大量抗病种质资源,值得进一步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微卫星标记技术对中国西南地区5个家鸭资源群体(云南麻鸭、三穗鸭、兴义鸭、建昌鸭、四川麻鸭)的遗传结构进行评估。结果表明:5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都较高,最低的为四川麻鸭,最高的为三穗鸭,杂合度范围为0.567 9~0.616 5,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587 4;各鸭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19.86%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的差异。5个家鸭群体间的DA遗传距离较远,分化时间较长;NJ聚类结果表明5个家鸭资源聚为3类,聚类结果与这5个鸭种的地域分布和经济用途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玉米地方品种种族的遗传变异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DNA水平的分子评价,明确中国玉米9个种族的遗传变异,并揭示各种族之间的遗传关系与群体分化特性,为中国玉米种族的形成与演变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种族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55个SSR标记,对基于中国库存玉米所划分的9个玉米种族的224份代表性材料进行分子鉴定。获得所有标记的片段长度数据后,利用PowerMarker软件(V3.25)中的Summary模块计算224份材料的平均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与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并通过重取样策略,利用Wilcoxon秩和测验分析了9个种族在相同样本容量水平上3个遗传多样性参数的差异水平。利用PowerMarker软件中的Phylogeny模块计算了9个种族的欧氏距离,并以此进行种族的聚类分析;利用该软件中的Structure模块对9个种族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并计算各种族的群体分化系数(FST),以此进行各种族群体分化检测。【结果】55个SSR所检测到的中国9个玉米种族的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与PIC等3个多样性参数的幅度分别为4.42-7.64个/位点、0.5788-0.6532与0.5334-0.6117,平均值依次为11.53个/位点、0.6315与0.5953。西南黄色硬粒种族与衍生种族的平均等位变异相对较高,但基于重取样的分析结果表明这9个种族在这3个多样性参数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聚类结果显示,9个种族分成了3个类群,其中爆裂种族形成1个独立类群,3个北方种族形成1个类群,剩下的5个种族(3个西南种族、1个糯质种族、1个衍生种族)形成1个类群。AMOVA分析结果表明,9个种族之间的分子变异程度约为3%,远小于这些种族内部所检测到的分子变异(50%)。9个种族的群体分化系数(FST)为0.29%-7.63%,其中,西南白色硬粒种族与南方糯质种族、西南马齿种族与西南黄色硬粒种族、西南马齿种族与衍生种族之间的FST均相对较小,分别为0.29%、0.70%与0.80%,说明其遗传关系更近。【结论】在长期的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过程中,中国玉米9个种族蕴藏丰富的遗传变异。西南白色硬粒种族与糯质种族之间的分化程度远低于其他种族,前者在糯玉米资源的起源进化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西南黄色硬粒种族和西南马齿种族与衍生种族之间的分化程度很低,表明这2个种族对衍生种族的形成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玉米兰卡种质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Zea mays L.)兰卡种质(美国兰卡斯特种质)代表系MO17引入东北地区种植以后,针对MO17在东北地区表现晚熟、雌雄发育不协调等缺点,通过用当地早熟地方品种和骨干材料对兰卡种质进行改良和创新,育成了丹1324、吉1037、吉846、吉842、W9706、"412"、"495"、"416"、"485"、4F1、"419"、B414、"四-144"、龙抗11、沪150等优良自交系。使兰卡种质很快成为东北春玉米区核心种质及抗丝黑穗病种质。今后育种战略应利用兰卡新种质在兰卡群内进行改良和创新;利用中国地方种质进行改良;利用"78599"种质重点改良抗叶斑病性差等缺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群体。  相似文献   

15.
植物孤雌生殖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国内玉米育种在重视常规育种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一些辅助育种,加速玉米育种的进程,但因种种限制因素,不能有效地促进玉米育种的发展。文章对近几年的玉米育种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孤雌生殖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研究和发展有广阔的前景,利用此技术育成的品系有纯度高、遗传稳定、配合力高、杂种优势强等特点;同时可以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固定杂种优势,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从玉米杂种的生理、生化代谢特点和生物学表现进行研究,杂种优势表现的生理基础为,杂种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高于亲本自交系,对生化指标的测定表明,杂交种生物学上比自交系耐热能力强。其次,对玉米各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包括产量性状,品质性状,抗病性的遗传,了解各性状的遗传规律,可针对育种目标,选育优良自交系,进行杂交种生产,使杂种Fl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再次,阐述玉米杂种优势固定方法,包括传统的固定方法,无性繁殖,无融合生殖,多倍体的应用,染色体易位的应用。最后对QTL在杂种优势预测和固定中的作用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育种目标浅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玉米全程机械化是提高我国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与美国相比,我国目前还没有适合全程机械化操作的玉米品种,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育种目标.从全程机械化包括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去雄等角度看,未来的玉米育种目标应要求母本种子角质化程度高、籽粒偏圆形,抗倒、抗病、抗虫能力强,穗位适中、...  相似文献   

18.
高产玉米杂交种晋单77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高产、抗旱、抗倒伏、抗病玉米新品种,山西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采用传统育种方法与分子技术结合,利用美国玉米优良种质,以L3115作母本,以L0367作父本选育出'晋单77号'玉米杂交种,2010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晋单77号'具有高产、优质、多抗、耐密的优点,淀粉含量74.45%,属高淀粉品种,平均产量达11400 kg/hm2.该品种的种子生产技术简便,产量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生产中结合科学管理,提高单产,带动总产增加,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基础,开发应用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9.
六种重要玉米病害病原名称的厘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晓鸣 《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8):3497-3507
真菌、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病害是玉米生产的重要威胁。在中国,玉米种植地域广,种植区生态类型多,病害种类复杂,常见病害有30余种。中国的玉米病害研究历史不足百年,从事研究的专业人员也较少,导致玉米病害知识的传播受到一定影响,其表现之一就是我国在一些玉米病害病原名称的采用上存在明显混乱,已被弃用的旧病原名称还在普遍应用。这种现状影响了玉米病害科学研究信息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正常交流。本文梳理了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红叶病、北方炭疽病、圆斑病、黑束病6种玉米病害病原学名的历史变迁,重点结合近年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分类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明确了这6种病害病原在目前应该采用的正确名称。(1)玉米瘤黑粉病病原无论是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都有别于Ustilago属物种的特征,已恢复其名称为1912年命名的Mycosarcoma maydis(DC.)Bref.(玉蜀黍瘿黑粉菌),曾被广为采用的Ustilago maydis(DC.)Corda(玉蜀黍黑粉菌)成为异名;(2)基于Sporisorium属与Sphacelotheca在寄主科选择上的差异以及对玉米丝黑穗病致病菌的形态学、寄主病害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Sporisorium reilianum(J.G.Kühn)LangdonFullerton.(丝孢堆黑粉菌)被确定为玉米丝黑穗病病原的正确名称,而Sphacelotheca reiliana(J.G.Kühn)Clinton成为异名之一。由于Sporisorium reilianum种内存在对玉米和高粱的致病性分化,玉米致病菌又可称为Sporisoriumreilianum f.sp.zeae(丝孢堆黑粉菌玉米专化型);(3)普遍认为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引起玉米红叶病,但近年通过对致病病毒的测序,明确了多种病毒和株系是该病的病原。在中国,引起玉米红叶病的为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的小麦黄矮病毒-GPV(Wheat yellow dwarf virus-GPV)和玉米黄矮病毒-RMV(Maize yellow dwarf virus-RMV);(4)尽管在形态学方面有许多相似性,但通过多基因序列的比较研究,证明Kabatiella属完全有别于Aureobasidium属,因此,玉米北方炭疽病病原的学名应该采用Kabatiella zeae Narita et Hiratsuka(玉蜀黍球梗孢),Aureobasidium zeae(Narita et Hiratsuka)Dingley作为异名处理;(5)分生孢子呈蠕孢状的真菌经历了数次属的变化,但形态学、基因序列信息、生活史、次生代谢物等特征的研究表明,引起玉米圆斑病的病原Bipolaris zeicola(G.L.Stout)Shoemaker(玉米生平脐蠕孢)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其无性态名称的保留得到了国际真菌命名委员会的同意;(6)对物种名称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的长期混乱使用使得其已经失去了纯粹种的含义,而Acremonium拥有150余个种并对应多个有性态属,已经成为了一个庞杂属。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揭示了Acremonium属的异质性,以分子特征和形态学结合的方法,重新划分和新建了相关的属,Sarocladium strictum(W.Gams)Summerbell(直帚枝杆孢)成为了玉米黑束病病菌的新种名,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orda和Acremonium strictum Gams是其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