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茶产业是固始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茶叶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不断培育壮大茶产业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2013年,固始县涉茶农户3万多户,涉茶人口10余万人,规模茶企98家,安排就业8000人,茶园总面积达到13、7万亩,茶叶总产量2200吨,综合产值7.5亿元,茶产业已成长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一、立足优势,选准一条发展路子固始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一是生态条件优越。境内植被覆盖率高,海拔高差大,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二是种茶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2.
科学引导茶叶综合利用,推动茶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晓红  屠幼英 《茶叶》2010,36(1):10-13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具有独特的营养与保健功能,茶叶综合利用是提高茶吉利用率、推动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茶产业慨况和茶叶综合利用现状,探讨如何科学引导茶叶综合利用,从而推动茶产业发展的途径,旨在科学兴茶,最后对茶产业的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寿宁县茶产业概况,剖析了寿宁县茶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寿宁县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建议:一是发展生态茶园,进行无公害化生产,提升茶叶质量安全;二是继续调整、优化茶讨品种与茶类结构;三是建立、健全茶叶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四是强化茶业科技意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产业升级发展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茶叶生产贸易规模大,茶叶生产优势区域已经形成,茶叶产品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很强。茶已从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发展到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曲茶”,从生活必需品发展到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品质生活需求。因此,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茶饮料,正在成为21世纪的“健康、时尚的世界饮品”,茶产业更是前景光明的朝阳产业。但是,我国茶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征途中也遇到了不少成长中的烦恼,解决制约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茶世界》2009,(7)
为了全面提升贵州茶产业发展水平振兴茶叶经济,贵州省委、省政府于3月30日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茶产业发展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作为落  相似文献   

6.
茶业经济贸易四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茶业经济贸易出现发展趋势和显著变化。主要原因是茶产业地位上升,认识提高,茶叶是有效益的经济作物,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相当多的农民致富还要靠茶叶。在主要茶区,茶叶是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茶业结构调整,茶科技茶产业发展,茶叶商品市场化、民营企业发展, 全国茶业经济贸易出现四大变化。1茶叶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发展当前,茶叶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效益为主,按市场需求调整茶类结构,茶叶生产发生质的变化。一是茶园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1999年茶园面积113万hm2,2000年…  相似文献   

7.
去年,韩国茶产业发展迅猛,通过新建茶叶加工厂、在校园广泛开展茶学教育、组织科研机构深入研究茶的保健作用、开发茶食品和茶叶美容产品、举办各类茶叶节和评茶比赛等多种努力,国民对茶的认识得以不断提高,茶叶生产量、消费量和茶叶出口量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种茶主要以采收鲜嫩芽叶为主,而忽略了茶花、茶籽、茶梗、茶灰、废茶渣等副产品的利用,对茶树资源是一大浪费。本文综述了茶叶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以期为茶叶生产拓宽出路,并提高茶产业附加值。  相似文献   

9.
《广东茶业》2011,(3):43-45
为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推进我省茶产业升级,促进我省茶产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增加茶农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经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广东省茶叶学会和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广东省第九届名优茶质量竞赛"5月21-22日在广州举办。  相似文献   

10.
金晶  陆德彪  刁学刚 《茶叶》2013,(1):61-63
1省政府出台关于提升发展茶产业的若干意见 2012年11月19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提升发展茶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2]142号)。《意见》指出,茶产业是我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在发展山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积极调整优化茶类结构,扎实推进茶叶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和产业化、品牌化经营,着力培育区域公共品牌,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水门乡茶农适应茶叶生产发展需要,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加工厂为龙头,茶菁市场为依托的产、加、销一条龙模式",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茶叶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为当地政府提供了一项稳定的税源.笔者就该乡的茶叶生产以收菁初制加工为龙头的经营模式谈点肤浅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以来,四川省雅安市实施四大战略助推茶叶产业化发展。一是推动茶叶产业一体化发展。构建雅茶从种植—采收—加工—包装—宣传—销售的产业链条,实现"从茶园到茶杯"。二是实现两大目标。实现茶叶基地大提升,打造名山、雨城和芦山百里茶产业经济带,推进芦山、荥经、天全、宝兴的高山绿色(有机)茶叶种植,到2016年雅安市茶叶面积达到80万亩,力争100万亩,2020年雅安市茶叶总面积超过100万亩。实现茶叶产值大增长,到2016年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20亿元,力争完成150亿元,2020年完成200亿元目标,实现茶农增收6000元以上、茶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3.
茶叶综合利用是松阳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2008年以来,松阳在茶叶综合利用方面开展了尝试与探索。本文就松阳茶资源综合利用现状、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以真正实现茶叶的"全价利用,跨界开发",推进松阳茶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仲华 《茶叶科学》2019,39(2):115-122
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茶叶行业效益水平。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茶叶深加工产业概况,以及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外出务工,茶叶采制劳动力异常缺乏,采摘加工成本上升,导致茶叶生产成本增加,直接影响了茶叶质量与效益,这将成为今后茶产业增效、茶农增收的制约因素。日前,就遂昌县山地茶园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情况进行了调研,以期为提高遂昌县茶叶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茶叶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提供参。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叶》2011,(10):31-31
8月7日,开化龙顶茶技术研发中心授牌仪式暨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在浙江省开化县举行。开化龙顶茶技术研发中心是以开化县名茶开发公司为依托,由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化县茶产业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共同成立。“平台”核心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和杭州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和开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汪宇祥出席了开化龙顶茶技术研发中心授牌仪式和茶叶生产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7.
汪新贵 《中国茶叶》2012,(11):18-19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产茶历史悠久,为“中国茶叶之乡”、“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全国无公害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中国出口茶生产基地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并获“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近年来,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大力实施“茶叶品牌战略”,通过提高品质、整合品牌、强化推介、规范管理等措施,着力提升茶叶品质和名茶知名度,已形成了以“越乡龙井”为核心的名茶公用品牌,以“皇帝”牌珠茶为代表的出口珠茶品牌,嵊州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著名度和美誉度。2011年茶叶总产量2.2万吨,产值7.86亿元,其中越乡龙井产量6000吨,约占全国龙井茶产量的1/3,是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产地。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珠茶生产、加工、出口集散中心,全市80多家精制茶厂,年加工出口珠茶6万多吨,约占全国珠茶出口量的2/3。茶产业已逐步成为嵊州的富农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8.
朱德焰  金开美  党永超 《茶叶》2011,37(4):242-243
产业化开发茶叶籽油既可以满足高端保健食用油消费需求增加茶农收入,还为信阳茶产业注入新内容,助推河南省农村改革综合实验区建设。本文结合信阳茶区茶籽的生产利用现状,调研分析论证了利用茶叶籽油走产业化之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沅陵县茶叶生产基地规模、茶叶产量产值、茶叶龙头企业规模、茶叶生产技术力量及品牌效应五个方面介绍了沅陵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沅陵县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从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和管理、改造加工条件与提升茶业机械化水平、实施茶叶产业化经营、全力打造"碣滩"品牌、发展茶叶深加工、茶文化旅游、拓宽市场、提升科技等方面提出了沅陵县茶产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峰 《中国茶叶》2010,32(1):7-9
茶产业是福建省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积淀深厚、潜力巨大。茶叶标准化生产是推进福建茶产业更高层次发展,使福建茶叶特色更加明显,优势更加突出,效益稳步提升,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