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分析辽宁稻区杂草稻的亚种特性和经济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在田间栽培条件下,观察杂草稻的生长情况、亚种特征性状和经济性状;分析了杂草稻亚种特征性状和经济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杂草稻程氏指数总体呈连续变异,大部分为粳型和偏粳型,只有极少数为偏籼型或籼型,在亚种属性上并无明显分开的界限,但有偏向粳型的趋势.程氏指数采用的6个亚种特征性状之间并无较多必然联系,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从总体上影响到杂草稻的亚种特性.杂草稻穗节长和穗长、株高、芒长都达到极显著关系,籽粒长宽比也和穗长、株高、芒长达到极显著关系,叶毛却和一枝数达到极显著的负相关,程氏指数和抽穗期、穗长、株高等各项经济性状都没有达到显著关系.总体来说杂草稻是一种生物学多样性相当丰富可利用特异稻种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杂草稻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辽宁省杂草稻的分蘖、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抽穗期、抽穗时壳色、叶毛、1~2穗节长、籽粒长宽比、酚反应、稃毛、芒、颖壳色15个生物学性状的调查。结果发现,杂草稻前期具有明显分蘖优势,株高大部分高于对照栽培稻,颖壳色从黑灰色到稻草色,芒色从紫色到黄色,芒长从0~69 mm等方面具有几乎连续变化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3.
用程氏指数法从稃毛、酚反应、第1穗节与第2穗节间的长度、抽穗时壳色、叶毛和粒形6方面对90份水稻材料的籼粳属性进行分析。以冈46为对照,将供试材料分为籼、偏籼、粳、偏粳4类。用分布于12条水稻染色体上的30对SSR引物对90份水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出101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3.37个等位基因,其中籼稻特异位点17个,占16.04%,粳稻特异位点11个,占10.37%,说明籼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粳稻。聚类结果表明,SSR标记能较好地将粳稻与籼稻分类。  相似文献   

4.
水稻籼粳交F_1、F_2代及杂交育成品种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 :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能较好地对籼粳亚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分类 :籼粳交F1代大多数分类性状均偏向于籼稻特性 ,类型上划分为偏籼型 ;F2 代呈正态分布 ,4种类型均有 ,以中间类型为最多 ,F2 代类型丰富 ;在参试杂交育成品种中 ,尽管各个品种 (系 )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籼稻和粳稻的血缘 ,但就程氏指数 6个亚种特性而言 ,除穗节长外 ,其它 5个性状仍然基本保持典型粳稻特性 ,在分类地位上仍然属于粳稻  相似文献   

5.
云南稻核心种质光壳稻耐低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土壤有效磷6.26×10-6和40×10-6条件下对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40份光壳稻和495份具稃毛稻种(非光壳)进行耐低磷特性比较,初步结论如下(1)光壳稻的耐低磷强弱与籼粳程氏指数有一定联系,强耐低磷品种主要分布在偏籼和偏粳的中间型陆稻.(2)光壳稻平均耐低磷力显著低于其他稻,耐低磷力由籼至粳到光壳依次递减,呈连续性变异.(3)耐低磷强弱与稃毛有无、籼粳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水稻亲本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为研究双亲籼粳分化最佳配比及组配籼粳交强优势组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ILP分子标记和程氏形态指数法对51份水稻亲本材料进行籼粳分化程度检测,基于23个ILP分子标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按籼/籼、偏籼/偏籼、籼/偏籼、籼/偏粳、偏籼/偏粳和偏粳/偏粳6种类型配制150个杂交组合,综合分析亲本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采用程氏形态指数法从51份水稻亲本材料共检测出籼型20份、偏籼型19份、偏粳型6份和粳型6份;利用23对扩增结果稳定、条带清晰且只有两种等位基因的ILP引物从51份供试亲本材料中共检测出籼型14份、偏籼型20份、偏粳型11份和粳型6份,不存在100%纯籼或纯粳类型.ILP分子标记法与程氏形态指数法的籼粳分类结果均与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但仍在差异.51份供试亲本的粳稻成分指数与穗轴第1~2节长和抽穗时稃色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谷粒长宽比、酚反应和程氏指数总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与程氏指数总分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81.随着组配双亲粳稻成分的增加,6种组配类型杂交组合的生育期、株高和每穗总粒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单株重则呈先增加再下降的变化趋势.[结论]利用ILP分子标记可有效区分亲本的籼粳属性,是一种有效的水稻籼粳分类工具.采用籼/偏籼方式配组较易筛选到强优组合;虽然采用籼/偏粳方式配组获得高产组合的概率较低,但有机会获得极高产组合,在育种中亦可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影响及其与亚种特性的关系。【方法】以辽宁育成的两个典型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F6群体(RIL1:中优早8号/丰锦、RIL2: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穗部性状和亚种特性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穗部形态、解剖性状与亚种特性都发生了极显著的变化。从辽宁到四川,穗颈粗和穗颈大维管束数极显著减少,第二节间小维管束数和大维管束比极显著增加,结实率特别是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下降,程氏指数更加偏粳。穗颈大维管束数、大小维管束比、大维管束比、结实率和千粒重在亚种类型间差异显著。穗颈节间维管束数目与穗“库”结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充实特性相关不显著;相反,亚种特性与穗“库”结构性状相关不显著,而与籽粒充实特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的穗部性状有极显著的影响。依穗颈粗去选择维管束性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穗颈大维管束数、籽粒充实特性、程氏指数三者之间互相制约,北方的育种者要在实践中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8.
用育种中常用的籼型和粳型水稻材料,研究了F1和F2代稻谷粒形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等粒形性状都是典型的数量性状,F1代粒形位于双亲值之间,其中籼籼交F1代粒形接近双亲均值,籼粳交F1代粒形位于双亲值之间而趋近粳形亲本;F2代各组合都出现了较大比例的超双亲粒形,但在籼粳交中,F2代粒形大多偏向粳型亲本,出现大量超粳型亲本粒形,只有少量超籼型亲本粒形出现。本研究对目标粒形组合和亲本材料的选育在双亲粒形的选择上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个亚种,程氏形态指数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籼粳分类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但籼粳分化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还多不清楚.本研究以典型粳稻牡丹江8号和典型籼稻明恢63的杂交F2群体为材料,构建遗传连锁图,检测到了11个籼粳分化相关性状(稃毛长、粒长、粒宽、倒一节间长和抽穗期)的QTL.同时定位了13个与这些性状高度相关的株高、穗长和护颖长的QTL.结果表明,检测到5个控制稃毛长的QTL,最大贡献率为25.57%;4个控制穗长的QTL,总贡献率为47.13%;4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分别位于第3、第7染色体上;控制粒长和控制粒长的QTL各检测到1个,贡献率分别为38.03%、20.56%.本研究为相关性状基因的克隆打下了基础,并加深了人们对籼粳分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籼粳交后代亚种分类性状与经济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 ,分析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亚种分类性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亚种分类性状与主要经济性状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依据这些相关关系可以利用程氏指数亚种分类性状进行籼粳杂交亲本和杂交后代的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11.
Six characteristics, i.e., hull color, chaff and leaf pubescences, length of 1st and 2nd rachis, grain length/width ratio and phenol reaction, of rice progenies from indica and japonica crossing were studied using the Cheng's index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1 generations performed more like indica, while F2 generations were approximately in a normal distribution. Both of the rice progenies were more affected by indica and female parents than by japonica and male parents. Among the six Cheng's index traits of the parents and F1 generations, and between the traits and Cheng's indexe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oth at α=0.05 and α=0.01) were found in most case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among the 6 Cheng's index traits of F2 generations in most cases, bu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α=0.01) existed between these traits and Cheng's indexes. The six Cheng's index traits of F2 ranged successively, and many individuals showed over-parent genetics, with the same trends in both direct cross and reciprocal cross. Among the 6 index traits,chaff and leaf pubescences almost presented in a two-peak value, while the others in a mono-peak value. The hull color,phenol reaction and length of 1 st and 2nd rachis were distributed in deviation, with the first two traits presented more in japonica individuals and the last trait more in indica. The grain length/width ratios were nearly in a normal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2.
水稻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程氏指数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提高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准确性,用程氏指数鉴定了待测粳型亲籼系及其杂交后代的籼粳型属性。结果表明:用程氏指数鉴定粳型亲籼系的籼粳型属性的结果准确率较高,且年度间和季度间的稳定性好;偏粳型品种与籼型或偏籼型品种杂交,其F1多为籼型和偏籼型。用程氏指数法从15个待测粳型亲籼系中鉴定出1个粳型品系和4个偏粳型品系。另外,秧苗的KClO3抗性可作为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一个指标,改良程氏指数能提高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ILP标记分析水稻籼粳杂交亲本和衍生系的籼粳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水稻籼粳杂交亲本和衍生系的籼粳分化度,为培育实用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通过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的方法,历时21年,4个育种阶段,涉及18个籼粳杂交亲本和39个衍生系为研究材料,采用籼粳特异ILP分子标记(水稻内含子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和程氏形态指数法进行籼粳分化度检测。【结果】57个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在所检测位点上均存在籼粳分化。18个亲本共检测出4个粳稻、5个偏粳、8个偏籼和1个籼稻类型。在18个亲本中, 明恢63和9308的粳稻成分分别为12.50%和33.33%;粳型恢复系C418的粳稻成分仅有31.25%。39个籼粳杂交衍生系共检测出1个粳稻、11个偏粳、20个偏籼和7个籼稻类型。其中,粳型衍生系明恢502的粳稻成分仅占10.42%。ILP标记法与形态指数法判定籼粳分类结果的吻合度较好,粳稻成分指数、籼稻成分指数与程氏指数综合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94**和r=-0.7662**。【结论】ILP标记具有准确检测籼(粳)成分比例的功能;研究籼粳分化可以合理解释籼粳型恢复系配组的杂交稻表现明显杂种优势的原因,对有效利用籼粳亚种间优良基因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中籼稻南京11号(N11)和粳稻巴利拉(Balilla)杂交F1代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结合程氏指数分类,分析2个串联重复序列Os48、45S rDNA在DH群体中的分布,探讨串联重复序列在栽培稻籼、粳亚种间的差异及其与栽培稻遗传分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串联重复序列45S rDNA在DH群体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籼、粳特异性;Os48在DH群体中的分布趋势与程氏指数的分类结果一致,而杂交信号为2对的6个DH株系都表现为粳型,利用减数分裂的粗线期染色体进行分析,这6个株系的Os48所在染色体均为第5、6号。从本研究结果可知,串联重复序列Os48、45S rDNA与栽培稻遗传分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作为研究籼、粳分化的标记。  相似文献   

15.
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变异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表现规律,为综合亚种优点充分利用亚种间优势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典型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变异及其相互关系,并依穗型指数分类比较穗部性状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在F1代多表现超亲优势,F6代呈现连续变异,出现很多超亲值和中间性状。穗粒重由3个主成分决定,粒数因子、穗型因子和粒重因子分别贡献了45.49%,17.6%和12.22%,穗长有使粒数增多、粒重增加的趋势。RIL群体内绝大多数株系穗型属于中、下部优势型,结实率等穗部性状在不同穗型的分布既有交叉又有重合。因此籼粳稻杂交可以创造大量变异,其后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以实现穗部性状的重新组合,群体内多数株系穗型属于下部优势型,依据穗型很难判别穗部性状的优劣。  相似文献   

16.
用BT型、红莲型、印水型、野败型4种胞质的粳稻不育系六千辛A及相应的保持系六千辛B分别与8个粳型恢复系和12个籼型恢复系配成的100个组合对4种细胞质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细胞质对粳籼杂种F1的株高、每穗总粒数和播抽历期有显著的平均负效应,对穗长、单株有效穗的平均负效应不显著;不育细胞质对粳粳杂种F1的5个性状没有显著遗传效应。对于粳籼杂种F1的5个性状,4种胞质之间遗传效应存在极显著差异;对于粳粳杂种F1的每穗总粒数、株高、播抽历期,4种胞质之间遗传效应差异极显著。根据4种胞质平均相对效应秩次总和排序,无论是粳籼还是粳粳杂种F1,都是印水型细胞质最好。  相似文献   

17.
水稻籽粒酚反应基因的QTL分析和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籼粳交组合(Balilla/Nanjing 11)的DH群体及其构建的遗传图谱为基础,对籽粒酚反应基因进行初步QTL定位,共检测到2个加性效应和2对上位性效应的QTLs,其中qPH4-3的贡献率为47.48%,表现出主效基因的特点。然后结合Balilla/南京11//Balilla的BC1群体对qPH4-3进行进一步定位,最终将其定位于4号染色体分子标记RM5611与F17之间,物理距离为534kb,其中RM348标记与qPH4-3表现为共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