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宁南半干旱地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耗水量增加99.6%~100.5%,产量提高67.9%~71.0%,水分利用率达到13.84~21.76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  相似文献   

2.
宁南半干旱地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耗水量增加99.6%-100.5%,产量提高67.9%-71.0%,水分利用率达到13.84-21.76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  相似文献   

3.
试验于1990~1992年在所内外进行。玉米垄半空密植高产栽培法系指将常规大垅栽培,改变成105厘米宽的平台,台上种植玉米两行,台与台之间空半垅,并增加一定的种植密度,故称为垄半空密植高产栽培法。这种新的栽培法,创建了高光效的群体光合系统,改善冠层结构,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发挥边际增产效应,扩大绿色面积,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势,提高群体光合生产率、相对生长率、群体生长率以及光能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4.
2000~2005年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一分场大豆采用大垄密植(大垄宽台密植)栽培法种植,每年种植面积在666.7hm^2以上,比三垄栽培平均增产23.7%.大豆采用大垄密植栽培,可保水抗旱,利于根系发育;增加单位面积收获株数,使个体间分布更加合理;大豆封垄快,控草能力强;田间管理作业减少1~2遍,减少投入,节约成本;适宜机械收获,可以大大降低收获损失.现将大豆大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旱地小麦少耕沟播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0~1993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示范表明,旱地小麦少耕沟播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和培肥土壤效果,少耕沟播覆盖比常规耕作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两个百分点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27~0.251百分点;土壤容重变小,比常规耕作增产小麦36.6%。  相似文献   

6.
大豆45cm平播垄管、少耕节能栽培技术是我站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嫁接、创新而形成的一项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它以改革传统大豆耕种方式为切入点、以节能少耕、节本增效为重点、以提高大豆光、热、水、肥利用率为目标、以密度和施肥谐调同步增加为手段,通过改革耕种制度、平播垄管、垄平结合;通过改变种植方式、缩小行距、增加密度;配套品种与密度筛选、机械改造、深松整地、平衡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多项单项技术,而探索出的适合我省利用现有机具、品种和常规除草剂,进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轮作,连作及不同耕法对氮,磷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1992六年试验结果表明:轮作、连作氮、磷肥料利用率均以普耕最高,平均氮32.1%,磷12.4%,其次是深松为氮26.1%,磷9.1%;免耕最低为氮17.3%,磷6.2%,而连作高于轮作。供试作物氮甩利用率轮作:大豆〉玉米〉小麦;连作:小麦〉玉米〉大豆,磷肥利用率轮作、连作均为玉米〉小麦〉大豆。不同年份间氮、磷肥料利用率变化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氮、磷肥料利用率与7月份降水量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8.
保水耕作法的效益评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三种当地主要作物经过两年的试验表明,在定西半干旱地区,垄埂耕作、沟垄耕作、地膜垄埂耕作、秸杆覆盖耕作的小麦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8.80%、6.63%、9.74%和19.32%;胡麻产量分别提高40.54%、18.91%、48.38%和75.66%;洋芋产量分别提高27.94%、25.00%、44.12%和76.14%。各种保水耕作措施均具有明显的积蓄径流、拦截泥沙的作用,秸秆覆盖耕作的水保效益最佳,其次为地膜垄埂耕作、沟垄耕作和垄埂耕作。各处理0~100cm的土壤贮水量均显著地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大豆原产我国。黑龙江省是全国最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大豆生产为我省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桦川县自九十年代推广大豆垄三、垄三三栽培技术以来,大豆单产提高了20%以上。由于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大豆生产成品也相应地提高了。近几年桦川县改进大豆垄三、垄三三栽培技术,在节本增效上下功夫。关键技术是精选种子,精量播种.提高机耕化作业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钛对大豆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用适当剂量的柠檬酸钛拌种能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明显增加大豆生物量,大豆结瘤数量,叶片中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并具有增加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率的趋势。在田间条件下,拌种可增加大豆产量3.9% ̄8.6%,叶面喷施可增产4.6% ̄16.5%。  相似文献   

11.
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推广大豆45cm垄上双条密植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抗旱增产增效作用。2007年逊克县经历了夏伏连旱,将近有两个月的时间没有明显降雨,全县35万亩耕地采用了45cm垄上双条栽培技术的大豆平均每亩产量为112.7kg,分别比53cm、60cm、66cm垄上双条栽培的大豆,每亩增产大豆13.4kg、19.5kg和23kg,增产幅度分别为13.4%、20.0%、25.5%。由此看出随着垄距增大,大豆产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2.
大豆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大面积推广的一项新技术,选择适宜的覆膜栽培品种是这项技术的关键.大豆大垄行间覆膜可使土壤温度提高3-5℃,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大豆行间覆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墒情,促使大豆早发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提高产量和增进品质,并能促早熟,免受早霜危害,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2010年勤得利农场科技园区进行了大豆大垄行间覆膜栽培不同品种的对比试验,为大豆覆膜栽培选出适宜的高产品种,使我场的大豆单产再上新的台阶,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试验表明,玉米原垄卡播大豆不仅增产效果显著,而且减少机械作业费用,缓解了农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且可减少肥料投入量,最终达到节本增效,免耕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水稻大垄双行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垄双行栽培技术能有效地解决水稻株行距较小,导致封垄早,后期通风透光不良,底部叶枯死较早,造成水稻早衰、干物质积累受阻等问题,从而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际效应。经过两年研究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在许多方面都强于常规栽培,如穗长,大垄双行比常规栽培长0.006m左右;每穴有效穗多1.2~1个;穴粒数多174.6~157粒;结实率高1.5~2.0个百分点;实收粒数多4164~4347个/m^2。空秕率方面大垄双行比常规低约1.5%,增产幅度一般在11%~13%(见下表)。  相似文献   

15.
(一)特点。低垄作覆膜抗旱栽培技术是在地膜覆盖的基础上降低其垄体高度。长期以来,地膜花生的垄高一直保持在15厘米左右,低垄作地膜花生的垄高则降至8-10厘米,垄高的降低,使垄沟变浅,从而使低垄作花生既具有地膜花生的抗旱保墒特点,又具有地膜花生所不具备的突出优点:①低垄作便于在垄沟取土,即便于在播种行膜上压土带;②增加膜顶面占垄幅宽的比例,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合理密植;③减少垄两侧的悬针滑针数,提高花生的结果率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16.
麦豆连作田套种油菜对大豆害虫及其天敌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86、1987和1990年在皖北麦豆连作的夏大豆产区进行了于小麦生长后期套种油菜的试验,结果表明:套种油菜可有效地增殖豆田天敌数量,较对照田高1.67~2.14倍,从而大豆害虫得到有效控制。百株蚜量较对照减少61.4%~73.3%(豆蚜大发生年份)和20%左右(豆蚜轻发生年份),豆天蛾数量减少36.8%~90%,大豆食心虫虫食粒率降低34.9%  相似文献   

17.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及除草剂用量对金豆的药效和药害均有明显影响。在田间条件下,随着气温的升高、或空气相对湿度的增高、或除草剂用量的增加,金豆对杂草的防除效果提高,但对大豆的药害也明显加重。药害会抑制大豆正常生长,使大豆苗期株高降低11.59%~54.86%,鲜重降低4.17%~70.83%,叶片数减少0~33.85%;成株期株高降低2.33%~34.90%,株荚数减少0~49.58%,株粒数减少0.81%~50.97%,减产率为0.83%~52.40%。药害严重时可导致大豆晚熟。  相似文献   

18.
受连年干旱和花生市场前景看好的影响.导致我县的花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过去的2.0~3-3万hm^2,发展到2004年的53.3万hm^2。为提高花生产量,探索花生增产途径,近两年,除引进、更新、更换品种外,我们还研究了一种新的栽培技术(即“AnM”环节栽培法)。其功效在于抗旱和控制下叶,提高结果数量和质量,从而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根据试验结果表明.“AnM”环节栽培法比普通栽培法平均每株结果数增加24.1%.双果增加2.7个,单果增加2.3个.瘪果减少3.0个,结果范围扩大3cm,使花生667m^2增产17.8%。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平凉川水区进行的带田地膜小麦品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带田地膜小麦增产效果显,品种以85(84)、鲁麦15号比较适合带田地膜种植,较兰天6号(当地主栽品种)分别增产23.2%、21.2%,85(84)在每垄播6行(825.0万粒/hm^2)、鲁麦15号在每垄插5行(687.5万粒/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麦秸对大豆植株氮素变化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3年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麦秸对大豆生育期中氮素变化及籽实形成期间氮素转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麦秸,特别是在氮肥基础上施用麦秸使植株各部位全氮增加,并使植株各部位吸氮量高峰出现时间向后推移,同时提高了叶部吸氮量占植株总吸氮量的比率。施用麦秸使成熟期大豆植株的氮素表现转运率比未施麦秸处理提高24.74%,其中叶部提高15.73%;施麦秸处理大豆籽实中再转运氮占籽实总氮的百分率比未施麦秸处理提高14.78%,并提高了大豆籽实的吸氮总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