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适当剂量的丫-射线辐照羽化前2—3日的雌蛹,羽化后与未辐照雄蛾(具有隐性标志基因)进行单杂交或多品种雄蛾混精杂交,产下卵经一定温度热处理,获得并饲养近两万头雄核发育蚕,并将部分雄核发育蚕继代成功。所有雄核发育蚕都为雄性,且只表现父本性状,不表现母本性状。因而推测可能是卵核经Y-射线照射后失活,而进入卵内的精子经一定高温刺激后互相融合发育的结果。调查了经辐射处理后的杂交后代在不同条件热处理以及不同蚕品种在同样条件热处理下的雄核发育情况,证明产下卵须经一定高温处理,两个入卵精子才能融合而发育。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贵蚕七号组合原蚕781×57A和7532×826的羽化和产卵性状,进行了原蚕羽化发蛾习性研究以及原蚕雌蛾产卵速度和不同交配时间对卵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原蚕羽化集中,雌蛾拆对后7h盛产卵,产卵快而集中,卵质优良。两原种对交时间在1—4h,随着交配时间的延长,不受精卵减少,产卵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在平衡致死系“平30”原种生产中,往往由于浸酸及催青等原因造成孵化不齐,或由于大量淘汰迟眠蚕,导致后期雌蛾先行羽化,同时造成雌雄蛾比例严重失调,以致雄蛾一日行多交都无法满足需要,在不得已情况下需要对雌蛾进行冷藏处理。通过对雌蛾进行5℃、10℃2个不同温度及分别冷藏1 d~3 d和雄蛾1日3交及2交后雄蛾经冷藏后于次日再行3交后的雌蛾产卵试验,调查雌雄蛾不同处理对卵质的影响,为蚕种生产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我们课题组前一阶段从家蚕sch群体中选育出来的对高温干燥催青条件敏感的sch种为父本,与广东生产品种“新九”相交制成杂种一代,作雄蚕饲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F_1雌性个体在高温干燥催青条件下不孵化,而雄性个体能正常孵化,且雄性个体的幼虫成活率及蛹羽化率相当高,可见高温干燥催青条件对该杂交组合F_1雄性个体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不良影响极小。该杂交组合的雄蚕饲育比雌雄混养和雌蚕饲育的饲育成绩明显好得多,只要解决了正反交均能控制F_1雌性个体不孵化和提高丝茧经济性状的技术关键问题,在丝茧生产上推广雄蚕饲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催青条件控制雄蚕单一性别孵化的品种选育(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桑蚕性别发生的研究,国内外均有试验报道.桑蚕用孤雌生殖的办法来繁殖后代,已有成功的方法和例子,但由于其子代孵出的均为雌蚕,且其综合经济性状又差于雄蚕,故未能实用化.所以人们一直寄希望于雄蚕单一性别孵化,在养蚕业上实现强健好养,饲料效率高,茧丝质优良的雄蚕化生产.目前能实现全雄蚕孵化的办法主要有利用隐性伴性平衡致死系统;利用诱发桑蚕雄核发生而使孵化的个体均为雄蚕等做法.为进一步探讨开发控制雄蚕孵化的途径,我们课题组利用sch蚕对催育条件的敏  相似文献   

6.
一、X—幅射诱导食性突变田岛于1952年开始的实验是选用一些生产用品种,在蛹的后期,对雌蛹和雄蛹进行辐射处理,采用的x-射线剂量为6~8KR(千伦琴)。处理蛹化蛾后,使与无处理的配偶蛾进行交配。检验其杂种一代能否喂饲甜菜叶。在三龄蚕中检出变种的机率为11/937,910(0.001%)。但只有一只雄蛾存活,因为甜菜叶带有毒性。这只幸存的雄蛾与同系无处理的雌蛾交配,其F_1代显示正常的食性。第二个试验是把变异的雄蛾的后代进行  相似文献   

7.
天蚕制种中,成虫羽化期在黄昏后的16~23时,羽化规律是雄蛾在先,雌蛾在后,雌雄蛾羽化时间差异显著,在制种后期,雌雄比例非常容易失调,由于缺少雄蛾不能交尾,导致制种数量减少.因此,在制种过程中,除按当日羽化的雌雄蛾按4:6比率投蛾外,要把羽化多余的雄蛾采取不同的低温处理,以解决制种后期缺少雄蛾的问题.隔日交尾,对交尾率、雌蛾产受精卵、孵化等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用对家蚕雄蛾具有较强镇静作用的安氟醚处理羽化3hr的雄蛾,调查不同处理时间与雄蛾的成活率、交配率、产卵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镇静剂处理后,能延长雄蛾的成活力,提高雄蛾的交配率,且用镇静剂处理雄蛾后与正常雌蛾交配的卵质与0处理(羽化3hr时与正常雌蛾交配)的卵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用对家蚕雄蛾具有较强镇静作用的安氟醚处理羽化3hr的雄蛾,调查不同处理时间与雄蛾的成活率、交配率、产卵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镇静剂处理后,能延长雄蛾的成活力,提高雄蛾的交配率,且用镇静剂处理雄蛾后与正常雌蛾交配的卵质与0处理(羽化3hr时与正常雌蛾交配)的卵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雄蚕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属于雌雄异体昆虫。雄蚕的染色体构型为同配性别(ZZ),雌蚕为异配性别(ZW),正常情况下所产生后代的雌雄性比为1:1,因此养蚕生产上都是雌雄蚕各占50%。多年来对雌雄蚕之间差异的研究表明,家蚕雌雄间不仅在经济性状上,而且在生理生化方面均存在差异。由于雄蚕在经济性状方面优于雌蚕,许多家蚕育种工作者致力于家蚕控制的研究,以增加雄蚕的比率,实现专养雄蚕,以达提高经济价值的目的。现将有关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抑制天蚕雌蛾产卵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蚕蛾在羽化时其个体之间开差非常大,由于雌雄蛾不能同时羽化,在制种期雌雄蛾性比例容易失调,致使部分雌蛾未交尾产不受精卵,影响了制种的数量和质量.为探索抑制未交尾的天蚕雌蛾产卵的温度及效果,我们进行了不同温度及不同抑制天数的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抑制天蚕雌蛾的温度以低温效果好,抑制后的雌蛾交尾、产卵均正常,对受精卵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广西年饲养量最多的家蚕品种两广二号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雌雄个体间饲料转化效率。结果表明:两广二号雄蚕个体平均食桑量4龄期为雌蚕的92.26%、5龄期约为雌蚕的94.02%,整个大蚕期雄蚕个体的平均食桑量为雌蚕的93.80%;50kg桑叶产全茧量雄蚕为5.57kg,是雌蚕的87.01%,显著低于雌蚕;50kg桑叶产茧层量雄蚕比雌蚕的高6.78%,说明两广二号品种的雄蚕叶丝转化率略高于雌蚕,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桑毛虫成虫的生物学特性,特别对成虫的交配习性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成虫在羽化后的1—7天内都有交配能力,其中以羽化次日晚的交配率为最高,羽化当天交配率偏低.其原因主要与成虫的性成熟程度有关.凌晨3:00—4:00是成虫性活跃的高峰时间,亦是雌雄交配的盛期.而傍晚前后的活动则与交配无关.雄成虫有多次交配习性,交配次数0—3次.雌蛾则多为一次交配,很少交配两次的.在雌雄成虫比例相当或雌少雄多时,其交配率均相仿.成虫从羽化到交配产卵约需1—2天.  相似文献   

14.
蚕的雌雄配子形成后,通过交配相互结合成合子,发育形成新的个体,下面就这个过程的有关问题作一介绍.一.交配蚕蛾的交配由雌蛾诱惑腺释放出性信息素(家蚕醇)而引起,雄蛾借助触角上的感觉毛感知性信息素的存在,强弱及方向,去寻找雌蛾并靠近.雌雄蛾接触所带来的触角刺激,成为交尾行为的诱发因子,使两者形成交尾状态而开始交配.  相似文献   

15.
利用孵化率高且后代全为雌性个体的雌蚕无性克隆系雌35与平衡致死系平28杂交,育成了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雄蚕新品种浙凤2号。新品种在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中表现出孵化、眠起、上蔟齐一,茧型大、产量高,茧丝品质优的特点。新品种的龄期经过略长于对照雄蚕品种秋华×平30,虫蛹率高于对照品种0.66个百分点,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2.99%、3.73%,茧丝洁净94.80分,出丝率高于对照品种。新品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可实现一方专养雌蚕,另一方专养雄蚕的生产模式,不仅能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也能提高杂交率和蚕种质量,促进雄蚕新品种的推广应用。2016年5月新品种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及四川、山东、河南等省蚕区春季和晚秋季推广饲养。  相似文献   

16.
家蚕雌蛾冷藏产卵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养蚕制种时雌雄蛾交配往往会出现对交亲本羽化时间不同步的情况.生产上主要依靠在种茧保护期通过对温湿度的调节或对雄蛾进行冷藏来达到对交目的,但有时由于对交批次在数量和时间上相差太大,形成雌蛾提前大批涌出无雄蛾可用或因雄蛾交配能力差不能二交而缺乏雄蛾,给蚕种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对此一般蚕种场的做法是将雌蛾静置待第二日交配产卵,这样做会出现雌蛾未交配大量产不受精卵和产卵前死亡.针对上述情况,2005年春季我们进行了雌蛾的冷藏产卵试验,结果表明雌蛾冷藏完全可行,并有部分品种在产卵上较正常雌蛾交配产卵优.  相似文献   

17.
洞庭×碧波原蚕羽化发蛾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掌握洞庭、碧波原蚕的羽化发蛾习性,分别用同日同时段老熟的洞庭、碧波原蚕上蔟后,采用合理的蔟中及蛹期保护到羽化发蛾,进行两原种的羽化发蛾习性研究.结果表明:洞庭原蚕发蛾集中、齐涌,高峰明显,♀、♂蛹均为见苗蛾后第2d大批发蛾,♀蛹最大1d羽化率为59.00%,高峰3d羽化率达97.20%,♂蛹最大1d羽化率为47.50%,高峰3d羽化率达97.50%;碧波原蚕♀蛹见苗蛾后隔1d大批发蛾,高峰突出,最大1d羽化率为70.35%,高峰3d羽化率达95.70%,♂蛹见苗蛾后第2d大批发蛾,较♀蛹适当分散,有两个发蛾高峰,2d高峰羽化率分别是36.17%和39.83%,高峰3d羽化率仅为88.50%.  相似文献   

18.
洞庭×碧波原蚕羽化发蛾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掌握洞庭、碧波原蚕的羽化发蛾习性,分别用同日同时段老熟的洞庭、碧波原蚕上蔟后,采用合理的蔟中及蛹期保护到羽化发蛾,进行两原种的羽化发蛾习性研究。结果表明:洞庭原蚕发蛾集中、齐涌,高峰明显,♀、♂蛹均为见苗蛾后第2d大批发蛾,旱蛹最大1d羽化率为59.00%,高峰3d羽化率达97.20%♂蛹最大1d羽化率为47.50%,高峰3d羽化率达97.50%;碧波原蚕旱蛹见苗蛾后隔ld大批发蛾,高峰突出,最大1d羽化率为70.35%,高峰3d羽化率达95.70%。♂蛹见苗蛾后第2d大批发蛾,较♀蛹适当分散,有两个发蛾高峰,2d高峰羽化率分别是36.17%和39.83%,高峰3d羽化率仅为88.50%。  相似文献   

19.
琥珀蚕(Antheraea assama)是一种珍贵的野蚕资源,研究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对阐明其嗅觉行为和识别机制有重要意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琥珀蚕成虫触角表面的结果表明:成虫的触角有4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腔锥形感器较少;雌性与雄性成虫的触角外形、感器数量和种类都有明显的差异,雄蛾触角呈羽状且较宽,毛形感器Ⅰ和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雄蛾的触角,而雌蛾触角呈栉齿状且较窄,毛形感器Ⅱ、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为雌、雄成虫所共有。琥珀蚕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总体较少(雄蛾有4种,雌蛾有3种),从雌、雄成虫触角毛形感器的分布差异初步推测,雄蛾特有的毛形感器Ⅰ具有探测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功能,雌、雄成虫共有的毛形感器Ⅱ主要用于探测寄主植物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四川省几个现行家蚕品种为代表,通过对全茧量与产卵性状相关关系的调查,明确了其相关程度因品种而异,依性状而异;通过对不同全茧量个体各项成绩的统计学分析及多重比较,明确了产卵成绩的最佳区域在雌全茧量平均数周围,具体范围因品种而异;通过对不同全茧量个体和蛾区逐日羽化蛾数、生种发生率的调查,明确了全茧量轻的个体及蛾区羽化偏早,重者羽化延迟,全茧量轻者生种发生率高的现象。本试验的结论充分说明,在蚕种生产中必须通过加强饲育管理提高各品种全茧量的总体水平,同时加强过大过小(尤其是过小者)蛾区和个体的淘汰,加强对苗尾蛾的淘汰,以挖掘品种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种成绩和蚕种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