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提高籽粒灌浆性能和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对夏玉米籽粒灌浆性能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ZD958)和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D1,67 500株/hm2;D2,82 500株/hm2;D3,97 500株/hm2)和2个不同混播方式(M:等种子量混合后随机播种;I:1行郑单958和1行登海605混播),以相同密度下单播郑单958(SZD958)和登海605(SDH605)为对照,研究密植夏玉米品种混播对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随种植密度增加,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灌浆参数降低;虽然千粒重降低但群体产量显著增加。在D1密度下,混播处理较单播无显著增产优势;D2和D3密度下,2个品种混播后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D2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产量较SZD958分别增加8.70%和8.09%,较SDH605分别增加6.92%和6.32%;D3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产量较SZD958分别增加7.24%和7.55%,较SDH605分别增加4.98%和5.28%。D2和D3密度下,2个品种混播后增加了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max)、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和粒重,且百粒重与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需要的天数(Tmax)、Wmax、Gmax、籽粒灌浆活跃期(P)呈极显著正相关。D2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Wmax较SZD958分别显著增加11.61%和11.12%,较SDH605分别增加5.86%和5.38%;D3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Wmax较SZD958显著增加10.32%和9.75%,较SDH605显著增加5.63%和5.08%。混播后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干物质转运率较单播增加。D2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SZD958分别显著增加4.43%和7.56%,较SDH605分别显著增加5.25%和8.36%;D3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SZD958分别显著增加3.85%和4.68%,较SDH605分别显著增加4.52%和5.36%。【结论】低密度下混播无增产效应,在82 500株/hm2和97 500株/hm2密度下,混播显著增加了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提高了夏玉米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促进了籽粒灌浆,最终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化控对夏玉米穗位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为夏玉米化控栽培增产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选用郑单958为玉米试验品种,设置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共4个密度,在拔节期叶面喷施玉黄金。结果表明,清水处理随密度的增加玉米穗位叶SPAD值和SOD、POD、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玉黄金处理较清水处理SPAD值增加,SOD、POD、CAT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在8.25万株/hm2共4个密度,在拔节期叶面喷施玉黄金。结果表明,清水处理随密度的增加玉米穗位叶SPAD值和SOD、POD、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玉黄金处理较清水处理SPAD值增加,SOD、POD、CAT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在8.2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条件下,化控处理后的产量最高,达到10815.29 kg/hm2的种植密度条件下,化控处理后的产量最高,达到10815.29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葛68优9938高产栽培技术,在崇左市宁明县农科所试验田设置105 kg/hm2(N1)、150 kg/hm2(N2)、195 kg/hm2(N3)共3个不同施氮量和24万株/hm2(D1)、30万株/hm2(D2)、 36万株/hm2(D3)共3个种植密度进行大田试验,对水稻品种葛68优9938穗长、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水平条件下,3个种植密度对穗长、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较小,差异均不显著,但在N2水平时,可获得比较高的产量;在同一种植密度的条件下,穗长、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个施氮水平对穗长、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影响均不显著,但在D2水平时,可以取得较高的产量。因此,在推广种植葛68优9938时,建议种植密度为30万株/hm2、施氮量为195 kg/hm2,能获得比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株高、穗位高和有效穗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冠层透光率、茎粗、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迪卡517的冠层透光率、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密度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高于郑单958,叶面积指数、株高、穗位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6.0万株/hm2密度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均小于郑单958。2个玉米品种相邻密度间的变化幅度不同,迪卡517有效穗数相邻密度间的增幅大于郑单958,其余各指标相邻密度间幅度的变化均小于郑单958。迪卡517在9.0万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郑单958在7...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粒精播花生生理性状和产量性状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响应,选择山东省烟台市招远鲁东丘陵地,作物两年三熟。2018和2019年,以出口大花生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12万、20万、28万株/hm2)和4个施氮量(N 0、50、115、180 kg/hm2)。不同生育时期调查分析了花生植株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花生干物质量、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且两者互作效应显著。在D2密度(20万株/hm2)条件下,花生荚果产量较D1密度(12万株/hm2)和D3密度(28万株/hm2)分别增加了24.31%~45.04%和10.57%~15.13%,成熟期干物质量分别增加了7.31%~32.34%和10.65%~34.59%,且差异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D2密度(20万株/hm2)条件下,施氮量在50~180 kg/hm2范围内的花生荚果产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无氮处理,各施氮处理表现为N115>N180>N50>N0,以施氮量为115 kg/hm2时花生荚果产量最大,较N50和N180处理分别提高了6.83%和3.90%,干物质量和植株性状也协同提高。综合考虑生理性状、产量性状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单粒精播花生栽培在低密度12万株/hm2下,花生主要产量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施氮量为115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滴灌冬小麦不同滴灌量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冠层特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滴灌冬小麦不同滴灌量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冠层特征响应,为北疆滴灌小麦灌溉制度、滴灌参考指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不同滴灌量处理,研究滴灌后土壤含水量时空扩散特征,离滴灌带不同距离麦行土壤含水量在不同生育期动态变化特征及冬小麦冠层特征响应。【结果】在不同时段0~20 cm表土层土壤水分变化最为剧烈,且随滴灌量的增加而趋于缓和;滴灌方式20~80 cm土层为主要储水层;滴灌量为2 475 m3/hm2滴灌后远离滴灌带麦行土壤水分补充极少,该趋势在表土层更加明显;通过增加滴灌量使水分更早向远管麦行扩散;滴灌量低于3 750 m3/hm2进入扬花期后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15.0%,滴灌量低于3 150 m3/hm2进入灌浆期后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接近10%,不利于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总叶面积指数近管麦行较远管麦行高水处理增加9.50%,中水处理增加7.40%,低水处理增加5.72%;不同处理冬小麦倒三节茎粗近管麦行>远管麦行位置,高水近管麦行为0.210 cm,低水远管麦行为0.182 cm。【结论】北疆冬麦区随滴灌量降低土壤水分明显下降,影响了小麦叶面积、株高、穗长、茎粗等个体生长发育;冬小麦返青后滴灌量3 750 m3/hm2缩小近管麦行、远管麦行位置土壤水分差异,减少远离滴管带麦行土壤水分亏缺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滴灌量低于3 150 m3/hm2北疆冬小麦种植区扬花期后0~60 cm土层会出现水分亏缺,显著影响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滴灌量对荒漠地区栽培甘草根品质成分的影响,分析不同滴灌量影响甘草根品质成分的生理机制过程。【方法】 以天山北麓昌吉州荒漠地区栽培甘草为材料,于2019年在新疆农业大学科研实习基地新疆昌吉州三坪农场进行大田试验。设X0(0 m3/hm2)、X1(2 500 m3/hm2)、X2(5 000 m3/hm2)、X3(7 500 m3/hm2)和X4(10 000m3/hm2)等5种滴灌水平,检测并分析不同滴灌水平对甘草苗根中甘草酸、甘草苷、多糖、总黄酮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 当滴灌量控制在2 500~7 500 m3/hm2时有利于甘草根品质成分的积累,随着滴灌量增加品质成分也随着增加,当滴灌量超过7 500 m3/hm2时,5项品质成分含量均明显下降,完全不灌水或过高灌水时均不利于品质成分的积累。【结论】 在荒漠地区滴灌栽培甘草生产中,将滴灌量控制在5 000m3/hm2时,甘草根的甘草酸、甘草苷、总黄酮、粗蛋白和多糖等品质成分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8.
扩行缩株对夏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明不同密度下扩行缩株(扩行距缩株距)栽培模式对黄淮海夏玉米产量和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方法】2018—2019年以密植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行距,即60 cm(B1)、80 cm(B2)、100 cm(B3)等行距;2个种植密度,即67 500株/hm2(D1)和82 500株/hm2(D2),采用裂区设计形成不同的栽培模式。【结果】与D1密度相比,D2密度能显著提高夏玉米群体叶面积和光合势,改善群体的光能利用,增加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产量的增加。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扩行缩株对夏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在67 500株/hm2密度下,扩行缩株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在82 500株/hm2密度下,B2处理较B1和B3处理2年平均增产9.45%和11.48%,主要是由于行粒数增加引起的穗粒数增加。在此密度下,B2处理较B1处理显著提高花后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延缓中下部叶片衰老,增加花后夏玉米群体光合势,茎叶夹角增大,叶向值减小,穗位叶层和底层透光率明显增加,消光系数减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花后干物质转移量降低。表明高密度条件下,80 cm扩行的等行距模式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光合群体结构,延缓叶片衰老,增加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生产与积累,从而提高产量。【结论】黄淮海平原夏玉米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并适当扩行缩株可实现光能资源高效利用和产量协同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推荐82 500 株/hm2密度搭配80 cm等行距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对新疆无膜棉生长指标、结铃特性的影响,设置了以主区为灌水量(W1:3 000 m3/hm2,W2:4 500 m3/hm2,W3:6 000 m3/hm2)、副区为种植密度(M1:29.24×104株/hm2,M2:26.32×104株/hm2,M3:23.92×104株/hm2,M4:21.93×104株/hm2)的2因素裂区田间试验,研究灌水量和密度对‘中619’无膜覆盖栽培下的农艺性状、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膜棉株高、茎粗、叶片数、节间数、果枝数均随密度增大而减少,第一果枝着...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密度群体棉花成铃分布、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量及产量品质的差异,为长江流域直播棉花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单株果枝数和脱落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株高和始果枝位变化不明显;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LAI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8.25万株/hm2处理在生育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LAI;单位面积的内围和中上部成铃数、干物质量、地下部分干物质量、地上部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物质量均随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外围和下部成铃数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以6.00万株/hm2处理时最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棉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8.25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3 963.0 kg/hm2;棉花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略微增加的趋势,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的变化不明显。总体来看,6.00万~8.25万株/hm2是长江流域直播棉花较为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大豆新品种丹豆22在辽宁省东部、南部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本试验以丹豆22为试材,设置10.1万株/hm2、13.3万株/hm2、16.6万株/hm2、22.2万株/hm2和33.3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丹豆22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同时增加;主茎节数、有效分枝及百粒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倒伏率随密度的增加有明显的增长;各处理产量随密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密度为13.3万株/hm2(M2)时小区产量最高。本试验为丹豆22在生产中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浏阳烟区烤烟碳氮代谢关键酶和品质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烤烟特色原料的质量保障提供技术支撑。以烤烟G80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置3个不同种植密度(C1:15 151株/hm2、C2:16 666株/hm2、C3:18 181株/hm2),3个水平施氮量(B1:150.0 kg/hm2、B2:172.5 kg/hm2、B3:195.0 kg/hm2),分析种植密度和施氮量2个因素对烤烟G80生长过程中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植密度下,随着施氮量增加,烟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淀粉酶(AL)活性均有所提高;烤后烟叶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糖碱比降低,烟碱、氮含量增加,氯离子、钾含量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在同一施氮量下,随种植密度增大,各酶活性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烤后烟叶总糖、还原糖、糖碱比增加,烟碱含量降低。以种植密度C2(16 666株/hm2...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优质高产弱筋小麦长麦8号为试材,设计大田双因素裂区试验,设置120kg/hm2(N1)、180kg/hm2(N2)和30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以及180万株/hm2(D1)、270万株/hm2(D2)和360万株/hm2(D3)3个种植密度,分别调查氮密互作对小麦物候期、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并系统分析氮密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弱筋小麦长麦8号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外观性状与品质性状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该条件下,实现长麦8号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适氮密组合为180kg/hm2施氮量和360万株/hm2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累积和抗倒性能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于2021—2022年以安麦1241和安麦1350为研究对象,设150 kg/hm2(D1)、225 kg/hm2(D2)、300 kg/hm2(D3)、375 kg/hm2(D4)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变化、植株形态、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构成及茎秆机械强度、抗倒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株高、重心高、穗下节间长大体上呈上升趋势,成穗率、SPAD值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LAI)先升高后降低,种植密度为300 kg/hm2时达到最大;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容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有效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粒容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安麦1241在种植密度300 kg/hm2时达到最大,安麦1350在种植密度为225 kg/hm2时达到最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累积量、花前...  相似文献   

15.
通过种植密度与多种生长调节剂互作,对夏玉米‘淄单11’的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籽粒灌浆速率与产量性状进行试验分析,探讨鲁中地区夏玉米‘淄单11’良种良法推广的合理种植密度及生长调节剂的选择使用。结果表明:‘淄单11’最大种植密度7.5万株/hm2,超过此密度会显著降低产量。密度增加不施用生长调节剂会减弱‘淄单11’秸秆的抗倒伏能力。6.75万株/hm2密度‘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可获得最佳的产量,成熟期延后可作为储藏玉米果穗生产,但不宜过迟收获;7.5万株/hm2密度‘30%氨酰酯·乙烯利’处理能以较低的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短的成熟期获得相对稳定的产量,且抗倒伏能力最佳,适宜鲁中平原地区‘淄单11’土地集约化模式的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黄淮海地区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响应,2017—2019年采用裂区设计,以机械粒收品种‘京农科728’(‘JNK 728’)和普通品种‘郑单958’(‘ZD 958’)为主区,施氮量(120、180、240 kg/hm2)为裂区,种植密度(45 000、60 000、75 000、90 000株/hm2)为裂裂区,测定并分析不同密度和施氮量下机械粒收品种和普通品种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与灌浆特性。结果表明,‘JNK 728’活跃灌浆期比‘ZD 958’少2.9 d,有效灌浆期比‘ZD 958’少4.7 d,平均灌浆速率比‘ZD 958’高1.0 mg/(粒·d),单粒干重比‘ZD 958’高12.0%。随密度增加,两品种的活跃灌浆期和有效灌浆期变化不大,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粒重均呈降低趋势,单粒干重减小;相对于45 000株/hm2,‘JNK 728’和‘ZD 958’在90 000株/hm2下平均灌浆速率分别减少6.6%和11.5%,单粒干重分...  相似文献   

17.
张洁 《安徽农业科学》2023,(1):36-38+41
玉米的品种选择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产量起决定性作用,为了探讨如何选择适宜的品种和密度、提高陕北风沙滩区春玉米产量,以当地主栽玉米品种大丰30、陕单609、先玉335为供试材料,进行了5个梯度(4.5万、6.0万、7.5万、9.0万、10.5万株/hm2)下的田间试验,探索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株高、穗位高、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秃尖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干物质积累量、百粒重、穗长、穗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品种均在9.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陕单609较其他密度增产0.9%~3.9%,先玉335增产2.6%~10.9%,大丰30增产3.3%~21.7%,较其他密度增产21.67%;6.0万~9.0万株/hm2密度下,大丰30产量最高,10.5万株/hm2时,陕单609和先玉335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8.
在长江流域采用直播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PAR截获率、农艺性状、产量形成因子、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为6.00万~8.25万株/hm2时,棉花冠层可获得较高的PAR截获量和适宜的群体LAI;低密度处理(1.50万~6.00万株/hm2时,棉花冠层可获得较高的PAR截获量和适宜的群体LAI;低密度处理(1.50万~6.00万株/hm2)的棉株的株高、果枝数均低于高密度处理(8.25万~12.75万株/hm2)的棉株的株高、果枝数均低于高密度处理(8.25万~12.75万株/hm2)的;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棉株全株、地下部、地上营养器官和地上生殖器官的干物质量均与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籽棉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密度为8.25万株/hm2)的;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棉株全株、地下部、地上营养器官和地上生殖器官的干物质量均与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籽棉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密度为8.2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在密度为6.00万~10.50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在密度为6.00万~10.50万株/hm2时,棉花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较高。总的来看,长江流域直播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8.25万株/hm2时,棉花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较高。总的来看,长江流域直播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8.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河南省夏谷区谷子对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的响应情况,以郑谷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试验,以种植密度为主区、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析不同种植密度(40万、60万、80万株/hm2)和施氮(纯N)水平(0、60、120、180 kg/hm2)对谷子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水平的上升,谷子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种植密度以60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5 441.1 kg/hm2;对谷子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得出,58万~73万株/hm2为试验最佳密度。不同施氮水平以12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5 501.39 kg/hm2;对谷子产量随施氮水平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得出,100~125 kg/hm2氮肥施用量确定为研究区域最佳施氮量。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谷子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以种植密度60万株/hm2配合施氮水平12...  相似文献   

20.
旨在明确夏玉米形态指标、氮肥利用及抗倒特性对密度与氮肥耦合效应的响应,为河南省玉米生产中合理的种植密度与氮肥施用量提供理论依据。以驻玉216、郑单958为材料,2019年和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别设置3种种植密度(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分别以D1、D2、D3表示)与3种氮肥施用量(0、150、300 kg/hm2,分别以N1、N2、N3表示)。试验结合2个品种、3种密度、3种氮肥水平,研究了夏玉米形态指标、氮肥利用及抗倒特性对密度与氮肥耦合效应的响应。结果表明,D1密度条件下,施氮提高2个品种的茎粗,过度施氮反而显著降低了郑单958的株高(P<0.05);D3密度条件下,施氮降低了驻玉216的株高和茎粗,而郑单958的茎粗差异不显著。驻玉216的LAI以D2N2处理最大,郑单958以D2N3、D3N3较大。密度与氮肥耦合下,驻玉216的穗上叶、穗位叶叶倾角在D3N2处理最大,穗下叶叶倾角在D1N1处理最大,而郑单958穗三叶叶倾角均在D2N2处理达到最大值,在适宜密度下适当增加氮肥可降低叶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