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竹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竹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 :杉木密度为 135 0株·hm-2 的混交林分涵养水源能力最强 ,林冠层持水量比杉木纯林多 0 5 4 5t·hm-2 ,比毛竹纯林多 3 0 4 9t·hm-2 ;地上部分总持水量达 2 5 4 2 4t·hm-2 ,分别比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增加 3 14 3t·hm-2 、3 30 9t·hm-2 ;0~ 4 0cm土壤层贮水量达 6 11 2t·hm-2 ,比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和其它混交林都大 ;初渗值达 6 0 86mm·min-1,稳渗值达 2 4 32mm·min-1,分别是杉木纯林 2 8倍、2 3倍 ,是毛竹纯林的 2 5倍、1 6倍 ;年水源涵养量达 14 4 15t·hm-2 ,比荒山大 2 376t·hm-2 ,比杉木纯林大 74 0t·hm-2 。  相似文献   

2.
从林分生长、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土壤养分等方面 ,对营造于福建邵武的 5年生杉木与马褂木、檫树不同模式混交林及其纯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与马褂木、檫树混交林及马褂木、檫树纯林具有较高的林分生产力 ,马褂木纯林 (91.932 t· hm-2 )和杉 2∶马 1(4 5 .2 32 t·hm-2 )混交林生物量 (烘干 )分别是杉木纯林的 4 .5 5倍、2 .2 4倍 ;杉 3∶马 1(36.12 0 t· hm-2 )和杉5∶马 1(34 .2 92 t· hm-2 )混交林生物量 ,分别比杉木纯林大 78.96%和 69.90 % ;檫树纯林生物量(60 .10 5 t· hm-2 )是杉木纯林的 3.31倍 ,杉 2∶檫 1(32 .4 2 6t· hm-2 )、杉 3∶檫 1(2 8.635 t·hm-2 )和杉 5∶檫 1(2 5 .82 3t· hm-2 )混交林 ,分别比杉木纯林大 78.5 4 %、5 7.67%和 4 2 .18%。杉木与马褂木、檫树混交林不仅有利于维护地力 ,促进杉木生长 ,而且可形成较好的林分结构 ,杉 2∶马 (檫 ) 1带状混交模式是值得推广的杉阔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5个林龄尾巨桉林分不同层次植被生物量和碳含量的测定,本文研究了5个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分植被碳储量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5个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分中乔木层、林下灌木层、林下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均值分别为47.64%、50.59%、44.41%和48.92%,碳储量为7.17~145.15 t·hm-2,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例最大,随林龄增加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4.
闽南山地桉树造林株行距配置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巨尾桉、尾叶桉 3种株行距配置造林试验研究表明 ,在同为 16 6 5株·hm-2 造林密度的情况下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林分生长、抗逆性、林内光照强度、林下凋落物及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有所差异。闽南山地造林采用 2m× 3m或 1 5m× 4m的配置并按“品”字型排列植穴所形成的营养空间较为合理 ,有利于林分生长和地力维持 ;而 1m× 6m的配置 ,表现出风折木多、林下植被旺盛、枯枝落叶量少、土壤养分含量少及林分生产力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造林密度为 1 65 0株·hm- 2 的 3a生巨尾桉林分 ,设置 1 /2、1 /3、1 /4共 3个间伐强度及不间伐对照4个处理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材积和生物量等生产力的影响。通过间伐前及间伐后 3a各标准地的连续定位调查 ,对其生长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间伐强度对间伐 3a后的林分胸径生长、立木单株材积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 ;对林分树高、蓄积量及生物量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显著。根据试验结果得出 ,通过间伐能提高巨尾桉人工林的生产力 (包括间伐木材积 ) ,间伐后保留木的密度宜控制在 1 1 0 0株·hm- 2 左右 ,林分的生产力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6.
邓恩桉和巨尾桉在桂西北高海拔地区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高海拔地区引种桉树的生长状况,在桂西北900-930m的地段上引种邓恩桉和巨尾桉,分别对其生长调查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为:6年生邓恩桉和巨尾桉的平均胸径分别为18.53 cm和17.83 cm;平均树高分别为22.12m和24.03m;林分平均蓄积量为227.82 m3·hm-2和217.62 m3·hm-2;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20998元·hm-2和19980元·hm-2。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在桂西北高海拔地区引种邓恩桉和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巨尾桉大径材间伐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培育巨尾桉大径材,对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的10年生巨尾桉,开展二次间伐试验,首次间伐在造林后3 a进行,第二次问伐在第1次间伐后3 a进行,分别设置间伐株数2/3、1/2、1/3及不间伐(对照)4种间伐强度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次间伐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林分,其平均胸径23.6 cm、立木单株材积0.552 5 m3、林分蓄积356.379 m3·hm-2、经济效益为293 385元·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1.2%、54.2%、5.2%、28.4%,均优于其他不同处理.表明间伐强度以株数1/3为宜,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巨尾桉大径材林分,其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福建柏与杉木、湿地松混交林分结构和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通过福建柏杉木混交林、福建柏湿地松混交林、福建柏纯林、杉木纯林、湿地松纯林的林分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福建柏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福建柏纯林、湿地松纯林相比具有较大的林分生物量 (福建柏杉木混交林为 2 33 6 6t·hm-2 ,福建柏湿地松混交林为 2 19 4 5t·hm-2 ,而杉木纯林、福建柏纯林、湿地松纯林分别为 188 78t·hm-2 、178 37t·hm-2 、181 4 4t·hm-2 )和较合理的林分结构 ,可以把福建柏与杉木、湿地松混交林作为用材林造林方式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川西高原光果西南杨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标准木和回归分析法 (乔木层 )及样方收获法 (灌木、草本 )研究了川西高原丘陵宽谷地带光果西南场人工林的生产力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1 根据各径阶标准木资料 ,对 4个回归模型 (a)Y =a +bX ,(b)Y =aXb,(c)Y =aebX,(d)Y =a +b1nX 的适应性进行评价、筛选 ,结果以 (b)的相关系数最高 ,精度符合要求。2 林分总生物量为 6 1 371t·hm-2 ,其中乔木层 5 8 391t·hm-2 (95 14 0 % ) ,灌木层 1 0 90t·hm-2 (1 780 % ) ,草本层 1 890t·hm-2 (3 0 8% ) ;乔木层净生产量为 9 342t·hm-2 ·a-1,约 38 5 14 %分配到树干。3 林分总生物量及树干生物量随高度分布呈金字塔型 ,枝、叶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在树冠中上部 ;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 ,呈倒金字塔形 ,根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 2 8 84 % ,主要分布于 0~ 6 0cm的土层中。4 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是树干生物量的 1 2 8倍和 1 8倍 ,和其它热带、亚热带森林分析的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尾松在不同坡位生长差异显著 ,坡上部生物量为 6 6 8t.hm-2 ,坡中、下部分别是上部的 2 5、3 0倍 ;坡上部养分积累量N、P、K、Ca、Mg分别为 119 4、10 2、90 3、6 6 6、2 2 5kg hm-2 ,坡中、下部分别是上部的 2 4~ 2 8倍和 3 0~ 3 5倍 ;植被的生物量为 6~ 2 7t .hm-2 ,占马尾松地上部生物量的 11%~ 17% ,植被的各养分积累量占地上部 (马尾松地上部 +植被 )积累量的比例分别为 ,N :34%~ 41% ,P :2 8%~ 33% ,K :2 7%~ 30 % ,Ca :13%~ 38% ,Mg :9%~ 16 % ;在坡面上 0~5 0cm土层内各养分积累量分别为 ,N :386 1~ 6 713kg·hm-2 ,P :6 17~ 6 83kg·hm-2 、交换性K :5 49~ 6 2 3kg·hm-2 、交换性Ca:916~ 96 9kg·hm-2 、交换性Mg :5 3~ 6 0kg·hm-2 ;A0 层的生物量为 9 3~ 9 5t·hm-2 ,A0 层N为 10 4~ 117kg·hm-2 ,P为 7~8kg·hm-2 ,K为 6~ 11kg·hm-2 ,Ca为 46~ 73kg·hm-2 ,Mg为 5~ 8kg·hm-2 ;1年的凋落量为 3 70~ 5 91t .hm-2 ,叶 >枝 >皮 >球果 ,养分积累量N为 2 3 8~ 43 6kg·hm-2 ·a-1,P为 1 5~ 2 8kg·hm-2 ·a-1,K为 7~ 11 5kg·hm-2 ·a-1,Ca为 14 5~ 2 1 8kg·hm-2 ·a-1,Mg为 4 7~ 7 4kg·hm-2 ·a-1,不同坡位养分的归还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林地清理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林地清理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的林地清理方式以不炼山且伐桩不覆盖处理为最好 ,与炼山的处理方式相比 ,该模式不但有利于伐桩早萌芽且萌芽率高 ,而且林分径高比例较为协调 ,抗风能力强 ;不炼山的林地采伐剩余物多 ,白蚁食物丰富 ,伐桩及萌芽条基本不受白蚁危害 ,更新效果较为理想 ,2 6 5个月林分有效株数、萌芽率、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达 3 2 1 7条·hm- 2 、81 0 4%、7 3 0m和 6 2 0cm ;实行不炼山 ,采伐剩余物的腐烂分解将使腐殖质增多 ,利于地力的维持。不论从经济还是生态角度出发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应采用不炼山伐桩不覆盖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对湘南低山丘陵区6年生不同密度的巨尾桉林分,按照国际惯例和生产实际情况,确定了经济效果分析指标,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巨尾桉林分总产值高,其中中密度林分高达44 193圆.hm-2;林分纯收入、纯利润、年均利润均相当高,这些指标同样以中密度林分最高,分别达40 151,23 088和3 848圆.hm-2;在3种不同密度的林分中,成本利润率分别达到6.21,5.71和4.90;各种密度的林分投资回收期均很短,为3.7~4.4 a;产出投入比为4.5~7.3;在3种不同密度的林分中,净现值均很高,在11 238圆.hm-2以上,中密度林分高达12 831圆.hm-2;3种不同密度林分的内部收益率分别达到62.92%,68.98%和64.39%;产品销售价格、生产成本和投资总额是影响成本利润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当销售价格上升1%时,成本利润率将上升0.117,当生产成本上升1%时,成本利润率将下降0.066,当投资总额上升1%时,成本利润率将下降0.066;对我国桉树引种北缘区的湘南低山丘陵区,作为以生产矿柱材和纤维材为主要目的,兼顾生产薪柴的巨尾桉林,应将密度控制在900~1125株.hm-2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对海南岛尖峰岭35年生鸡毛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特点、净初级生产力和林分生长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毛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达285 53t·hm-2,其中树干为190 82t·hm-2,树皮为19 19t·hm-2,树枝为35 93t·hm-2,树叶为7 96t·hm-2,根为31 63t·hm-2,鸡毛松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比例为树干∶树枝∶根∶树皮∶树叶=24 0∶4 5∶4 0∶2 4∶1 0。12~22cm径级的立木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70 9%,而8m以下的树干生物量占其总生物量的80%以上。1~25a内生物量增长迅速,年平均净生产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25a后生物量增长相对较慢,进入生长的平稳期。35a鸡毛松人工林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力可达10 34t·hm-2·a-1,最大可达13 99t·hm-2·a-1,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木麻黄防护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及养分释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定位研究的方法 ,在福建惠安赤湖林场定期收集木麻黄林分的凋落物 ,开展凋落物分解试验 ,并研究了木麻黄防护林的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 :( 1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 2 0a和 7a林分的凋落物年产量分别为 1 3 973和 1 2 3 85t·hm- 2 a- 1 ;( 2 )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木麻黄凋落物的失重率随时间而变化 ,其相互关系可用方程式W =-0 0 3 2 6t3+0 5 465t2 +2 1 5 41t+0 865 7来表达 ;( 3 )在不同林龄林分中 ,2 0a林分凋落物及其各组分中养分元素的含量高于 7a林分 ;同一林分中 ,元素种类不同 ,它们在凋落物各组分中的含量差别较大 ;( 4 ) 7a和 2 0a木麻黄林分每年归还给林地的养分总量为 2 5 0 2 4和 2 80 2 5kg·hm- 2 a- 1 ;( 5 )木麻黄凋落物分解的半衰期为 1 0 2a ,95 %的凋落物分解所需时间为 4 4a;7a和 2 0a林分每年通过凋落物分解释放进入林地土壤的养分总量分别为 1 2 5 1 2和 1 3 6 82kg·hm- 2 a- 1 。  相似文献   

15.
集水造林林分水分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集水造林通过增加植树带汇流量改善了林地土壤水分环境 ,从而影响到林分物质生产水平。根据不同集水造林密度对林地土壤水分环境的改善程度与林分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 (水分生产力 ) ,以“双优”模式标准 ,可以确定出合理的集水造林密度。供试的 5年生和 1 0年生刺槐林 ,分别以小于 1 0 0 0株·hm-2 和不大于 840株·hm-2 为合理的集水造林密度 ,其林木水分生产力分别达到 6 71 4 4g·kg-1和 1 2 1 6 32g·kg-1,符合“丰产理想株型”模式标准 ;林分水分生产力分别达到 8 4 1 0 3kg·hm-2 ·mm-1和 2 1 6 6 46kg·hm-2 ·mm-1,实现了“最佳群体结构”模式标准。在发展“节水”型林业、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中 ,这种以水分与林分物质生产的关系为理论依据 ,确定造林密度 ,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两种1年生桉树无性系(巨细桉DH201-2与尾巨桉DH32-29)6种林分密度(1250株.hm-2、1667株.hm-2、2500株.hm-2、5000株.hm-2、6667株.hm-2、10000株.hm-2)进行生长量、根系和风害的调查,并分析林分密度、生长量和根系与抗风性相关性,结果表明:DH201-2以林分密度1667株.hm-2的生长量最大,而DH32-29胸径和冠幅以1667株.hm-2最大、树高以5000株.hm-2的最高;两个无性系间各个密度生长量差异显著;DH201-2以密度2500株.hm-2的抗风性最好,DH32-296个密度的抗风性均较差;相同林分密度下DH201-2根总数与根直径在0~2cm的根数显著比DH32-29多,DH32-29冠幅显著比DH201-2大,因此DH201-2易断干,而DH32-29易倒伏;相同林分密度下DH201-2比DH32-29抗风性强。  相似文献   

17.
闽粤栲天然林生物量及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上经天然更新措施后 1 3年生闽粤栲林分的总生物量达 1 1 3 75 8t·hm-2 ,其中活生物量为1 0 8 382t·hm-2 ,凋落物现存量为 5 376t·hm-2 ,地上部分生物量中 ,干材占 5 8 78%。应用多种回归模型建立了闽粤栲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与胸径的回归方程 ,经检验以二次方程和直线方程预测效果较好 ,可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分密度对桉树幼林木材材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种桉树无性系(巨细桉DH201-2和尾巨桉DH32-29)在5种不同林分密度下(1250、1657、2500、5000和6667株.hm-2)的木材材性(包括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分析(纤维形态特征分两种不同材型分析:心材与边材)。结果表明:无性系DH201-2的林分密度3(2 500株.hm-2)木材基本密度最大,为452 kg.m-3,DH32-29以林分密度2(1657株.hm-2)的木材密度最大,为436 kg.m-3;相同无性系相同林分密度下,边材纤维长度比心材纤维长度长,边材长宽比一般比心材长宽比要大,纤维宽度则无显著差异;无性系DH201-2的林分密度3(2500株.hm-2)和林分密度5(6667株.hm-2)是符合林分蓄积量、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最大值的组合。  相似文献   

19.
巨桉主要养分元素积累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a生5种密度巨桉林木器官主要养分元素(N、P、K、Ca、Mg)的含量、林分的养分元素积累量、林分养分元素年净积累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器官的养分元素含量各异,各器官中大量元素以K、Ca的含量最高,其次为N、Mg,最低的为P;单株木养分元素的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不同养分元素在单株木的积累量的规律不受密度的影响,依次为Ca>K>N>Mg>P;5种密度林分养分元素积累总量分别为415.1789,463.8882,477.6992,488.7749,475.2666kg·hm-2·a-1;造林密度宜控制在1665株·hm-2~1860株·hm-2才有利于维持巨桉林分的地力和获得较高的林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平潭沿海秋茄人工林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福建平潭沿海秋茄群落的现存生物量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表明:秋茄群落的生物量为20.842 t·hm-2,其中地上部分为10.733 t·hm-2,地下部分为10.109 t·hm-2。地下部分中94.2%的根分布于地面以下0~60 cm层。由于不同滩面的环境因素差异较大,位于不同滩面秋茄群落的生物量也有所不同,位于内滩、中滩、外滩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35.429 g·m-2、16.066 g·m-2、11.031 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