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海燕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58-59,78
以4个不同熟期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在5种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秃尖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单穗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
玉米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了玉米产量及其穗部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以郑单958为代表的夏播玉米的最佳密度为5483株·667 m-2。在本研究的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下降。种植密度对穗粗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单穗质量和单穗粒质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对穗行数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一定生态条件下玉米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豫单998和郑单958玉米品种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密度范围内,郑单958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豫单998的产量开始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密度为67 500株/hm^2时,产量达最大(9 375.47 kg/hm^2),当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时,产量反而下降。2个供试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行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秃尖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行数和穗粗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有所差异,郑单958的适宜高产密度为75 000株/hm^2,豫单998的适宜高产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出现不结穗或结穗不结籽粒空秆的现象,除先天性不育外,还有后天不育型,即植株上有效的雌穗不出花丝,不结籽粒。引起空秆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是否获得充足的营养用于穗的发育有关。一、玉米发生空秆的原因1、种植密度过大对于同一品种,在同等施肥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空秆率逐渐增加。在同一块地上,每个玉米品种都有适宜的栽培密度,栽培密度过大,造成田间郁闭,通风不良,  相似文献   

5.
玉米褐斑病要提早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发生原因①现行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抗病性差,品种单一。②玉米种植密度大,造成田间郁闭,通风差,湿度大,为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③气候条件适宜。天津市近几年7月份降雨量普遍偏大,阴雨天气较多,有利于玉米褐斑病发生传播。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统计雌穗的花粒数量和吐丝进度;常规石蜡制片观察雌穗的发育和结构。【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雌穗小花的分化相应推迟;在吐丝初期和吐丝中期,吐丝数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吐丝后期差异不显著;小花总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饱满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未受精小花数和总退化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与种植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单穗籽干重、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种植密度对雌穗小花分化、吐丝进程、花粒数量、穗轴结构和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利辛县进行夏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产量逐渐增加,在利辛县建议中单909的种植密度以6.00万-6.75万株/hm2为佳,高产水平以7.50万-8.2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针对三个玉米杂交种,设置三个不同密度水平,即:C1为60000株/hm2、C2为67500株/hm2、C3为75000株/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三个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及单位产量的影响。三个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其株高、穗位也逐渐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吉东75公顷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67500株/hm2密度时其产量为最大值;吉东718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降低,密度为60000株/hm2时其产量最高;吉东804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低的趋势,其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7500株/公顷。  相似文献   

9.
正2016-2017年在我旗推广应用玉米一穴双株绿色增产技术,核心技术可概括为"一改、一增、一扩、一减、一控、两提高"。即改单株种植为一穴双株种植;选用耐密品种大幅度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亩种植密度达到6000株以上,较玉米常规种植亩增加1500株左右;扩大玉米行距,改善玉米通风透光状况,实现群体密而不蔽;减少地膜使用量;控制化肥使用量;提高玉米产量和效益。一、玉米生产及科技推广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0.
玉米套种大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玉米套种大豆是利用玉米宽窄行通风透光原理,提高单位面积产值的一种种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种植密度、品种、科学管理规范基础上,玉米套种大豆是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情况下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玉米110cm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将传统67cm垄上种植单行玉米改为110cm垄上种植双行玉米,选用优质、高产、耐密玉米品种,采取缩垄增行的种植方式,既可以增加种植密度又能通风透光.既保持了垄作又使耕层更加合理,是一项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地温、  相似文献   

12.
淮北地区中大穗型玉米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密度试验 ,采取回归分析方法 ,研究了淮北地区中大穗型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空秆率、穗粒数、千粒重和植株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在 5 .2 5万~ 6 .0 0万株 /hm2 均可获 90 0 0 .0kg/hm2 的产量 ;在密度≤ 6 .0 0万株 /hm2 的情况下 ,空秆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小 ;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株高随密度增加而增高 (r=0 .8773 ) ,抗倒伏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高淀粉玉米郑单19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19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4.5、6.0、7.5、9.0万株·hm-2)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高淀粉玉米郑单19的产量有显著影响.随密度的增加,穗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降低,穗变小,而穗数增加.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202.22x2 2790.67x 82.98,籽粒产量呈单峰曲线变化.随着密度由4.5万株·hm-2增加到7.5万株·hm-2,玉米籽粒产量逐渐提高;密度由7.5万株·hm-2增加到9万株·hm-2,玉米籽粒产量则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随着玉米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大种植密度、增加亩穗数已成为实现玉米高产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倒伏问题也日趋严重,对玉米高产、稳产造成一定影响。玉米倒伏是指玉米茎秆节间折断或倾斜。玉米倒伏的方式有3种:茎倒、根倒及茎折。茎  相似文献   

15.
玉米通透栽培技术是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科学的种植方式,改善和增加田间植株的通风、透光状况,良种、良法结合,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来提高玉米质量,增加种植密度,利用合理的间作模式、科学施肥,进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是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常年单一的栽培方式,严重地影响着玉米的产量水平。据调查,栽培密度偏低,是影响我地玉米产量不高的重要因素,而玉米立体通透栽培是应用耐密抗逆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和采取科学的种植方式,改善和增加田间植株的通风透光状况,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来提高玉米质量、增加产量的技术体系。现全乡推出试用玉米立体通透栽培技术模式,平均亩增产80kg,且降低约4个百分点的含水量,增产提质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玉米新品种"龙单13"制种田空穗率较高、制种产量低等问题,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主要是高温干旱、多阴雨、密度过大、去雄晚、亲本退化严重,提出了使用纯度高的亲本自交系、合理安排密度、增加肥水投入、及早彻底去雄、剪苞叶放花丝等防止空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师臣 《现代农业》2010,(6):30-30
近年来,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加大种植密度、增加亩收获穗数已成为实现玉米高产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倒伏问题也日趋严重,玉米倒伏对玉米高产、稳产造成一定影响。在高密度种植和大风、多雨天气条件下,如何提高植株自身的抗倒能力、减轻倒伏的发生呢?  相似文献   

19.
运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对遵义地区玉米主推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玉米生产上推广的密度,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而且密度对穗粗、穗长、秃尖的影响较为明显,在较高密度下穗粗、穗长明显低于低密度的处理,而高密度的处理秃尖明显大于低密度的处理。综合考虑:适当地增加密度是提高遵义地区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部性状及灌浆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选育优良的耐密植玉米新品种,以玉米杂交种M103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5个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LA)、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及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6叶期到盛花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的差异逐渐加大,单株叶面积和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盛花期种植密度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的影响达到最大。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含水量和含水率的影响不明显,而对籽粒干重和灌浆速率有一定影响,低密度有利于籽粒干重的增加。种植密度对玉米灌浆前期的影响较大,后期相对较小,低密度下单株的灌浆速率较高,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株的灌浆速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