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是气象预报最主要的预报业务系统,为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数值预报等产品的综合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利用MICAPS 3.1模块功能实现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基数据、PUP产品数据以及风廓线产品资料在MICAPS中的显示方法,有效促进了各类雷达资料在预报业务推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化软件、硬件产品的不断更新,气象内网的天气预报数值预报产品的不断增加和改进,本地需发布的天气预报服务产品也不断增加,同时研究出适于本地的各种天气的预报方法。为了便于预报值班员工作,需集成大量实况资料、气象内网的天气预报数值预报产品、本地的预报方法,并把需发布的天气预报文件通过软件编写程序实现自动化提出数据,自动化计算,自动化翻译,结合本地预报方法自动化预报,自动化编写预报内容。该文主要阐述了阜新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制作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包颖  于亚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88-6389
应用天气学尺度分析的方法,综合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加密自动站观测数据等传统气象分析资料与新一代监测产品,分析了2011年8月7日台风"梅花"在不同天气尺度下的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针对青海气象公共服务的现状,研究并实现了一套气象服务移动应用系统。该系统通过将Arc GIS技术、Sqlite.Swift技术、Alamofire、流量压缩、数据加密技术等应用于设计与研发过程,实现了青海气象天气预报、天气实况、灾害预警、卫星云图、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等实时信息的动态展示、快速查询,将基于互联网+移动APP服务模式应用于气象公众服务领域,丰富了气象服务手段,提高了青海气象公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气象工作不仅在防台防汛抗旱、防灾减灾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服务中效益显著,而且在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依靠气象科技振兴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 一、气象信息不够准确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主要是指预报或预测未来气象变化状况的能力.当前,各级气象台站建立了人机交互、以数值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和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流程,其中包含了天气预报员的经验订正过程.  相似文献   

6.
河南县级气象预报服务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元超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0):169-17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县级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明显不足,服务水平不能适应需求,探索改进县级气象预报服务模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对上级指导预报的应用分析,找出不足,从公共互联网、气象系统内网等渠道获取适用性资料,针对不同季节天气特别是重要天气和灾害性天气的特点,提出整合应用方法,并就有关方面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有效提高了县级气象预报预测和气象服务精细化、针对性程度,在应用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刘海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2):123-127
利用MICAPS资料、葵花卫星资料、天气雷达资料、虹桥机场观测METAR实况观测报文资料、华东空管局AMEFS预报系统、美国NCEP数值预报和江苏省气象局WRF模式等数值预报产品综合分析了上海1次切变线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切变线南侧衍生出的中小尺度系统是导致上海地区2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原因,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南海热带低压系统为此次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提供了动力支持。AMEFS预报模式(ARPS)对上海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发生,以及暴雨落区预报均存在较明显偏差,属于漏报,但是其高空探空产品预报较为贴合实况。NCEP全球模式预报产品,对于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强天气,参考意义不大。WRF模式较好地预报了上海地区此次强天气过程,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
隋东  刘凯  李大为  韦涛  祖歌  曹志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38-19640
2010年5月2日,沈阳南部出现了2010年首场雷暴,虽然此次雷暴没有给沈阳地区带来严重的雷电灾害,但由于没有准确地预报出雷雨天气,预报服务效果较差。对此次雷暴天气过程漏报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用中尺度分析技术做了雷暴潜势分析,为雷暴潜势预报提供技术指标和着眼点。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漏报原因是:前期地面气温持续大幅度偏低,不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解释分析数值预报产品能力有待提高;在此次过程中T639模式预报结果优于日本数值预报;应加强对中尺度分析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况太和 《农业与技术》2012,(7):121-122,127
本文针对江西省永修县2011年6月13日~15日出现的典型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大气环流形势图、卫星云图资料、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及单站气象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根据茶叶生产中对气象服务的需要,利用C#编程语言开发茶叶生产气象服务系统。该系统可实现气象灾害监测和识别、影响天气分型、开采期预报、数据管理、产品制作和短信一键式发布,减少了气象服务中的人力成本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助于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可为提升茶叶生产气象保障服务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企业产品、环境行为和营销战略等方面,探讨了生猪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的特殊内容;分析了生猪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类型及特点,包括纵向一体化模式、生猪屠宰加工商主导模式、生猪养殖商主导模式和大型零售商主导模式,并结合重庆生猪产业,指出了应用对象。提出了生猪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结构和运作模型,认为核心企业必须推动系统中各个环节实现无缝链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设计与生产,从产品(生猪、猪肉)和企业环境行为两个方面,充分运用绿色运营思想,才能实现生猪绿色供应链系统目标;龙头企业应采取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培育绿色供应商、搞好供应链的生态设计、开展绿色物流活动、发展战略联盟组织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ediction of within-field differences in protein in malting barley at a late growth stage using the Yara N-Sensor and prediction of its regional variation with medium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Field predictions of protein in the crop at a late growth stage could be useful for harvest planning, whereas regional prediction of barley quality before harvest would be useful for the grain industry. The project was carried out in central Sweden where the variation in protein content of malting barley has been documented both within fields and regionally. Scanning with an N-sensor and crop sampling were carried out in 2007 and 2008 at several fields. The regional data used consisted of weather data, quality analyses of the malting barley delivered to the major farmers’ co-operative, crops grown and field boundaries. Satellite scenes (SPOT 5 and IRS-P6 LISS-III) were acquired from a date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N-sensor scans. Reasonable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models could be constructed based on weather and reflectance data from either the N-sensor or satellite. The models used mainly reflectance data, but the weather data improved them. Better field models could be created with data from the N-sensor than from the satellite image, but a local satellite-based model based on a simple ratio (middle infrared/green) in combination with weather was useful in regional prediction of malting barley protein. A regional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ly on the weather variables explained about half the variation in recorded protein.  相似文献   

13.
西北民族地区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研究——以宁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宁夏特色优势农业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该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特征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应用黄土高原典型区域马铃薯晚疫病观测资料,分析气象因子与马铃薯晚疫病扩散流行的关系,建立马铃薯晚疫预测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与环境湿度、大气降水量、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光照时数、风速呈负相关。持续阴雨天气有利于晚疫病扩散流行。当农业生产及作物栽培管理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因子是马铃薯晚疫病扩散流行的关键因素。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发扩散流行预测预报模式,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模型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2018年吉林市天气气候复杂多变。该文通过T639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对吉林地区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温度露点差、水汽通量、相对湿度、垂直速度、比湿、水汽通量散度和涡度对吉林市各站的晴雨和一般性降水有很好的指导效果,部分预报产品能直接应用于预报。  相似文献   

16.
针对张家界七星椒产业发展基础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提出通过4个转变,即由农户分散经营向规模集约经营转变,由靠天吃饭向人定胜天局面转变,由自由生产向标准生产转变,由特色产品向名优特精产品转变,以加快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相似文献   

17.
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该课程的实践性尤其重要。开展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四川省酿酒专用粮产业发展,开展作物育种学全程参与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通过该模式的实践,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对酿酒专用粮新品种选育流程及关键环节的感性认知,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认同,强化学农爱农专业思想,为学生毕业后在酿酒专用粮等农业行业就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资料等方面,对2016年7月19-20日发生在济南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数值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黄淮气旋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雨.暴雨过程发生在气旋暖区,为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云降水,降雨范围大、效率高;对流性的特征仅表现为短时强降水,雨量分布相对于单纯的积云降雨更均匀.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的强降雨时段的预报普遍较好,但由于预报的气旋路径较实况更偏东,造成降雨量级上大多偏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天气预报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_0)是计算作物需水量和进行灌溉预报的基本要素。本文利用天气预报可测因子和Penman Monteith(PM)公式ET_0计算值作为基础数据,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和ANFIS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模型,两种模型的估算值与PM公式的计算值没有明显差异,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以及整体吻合度。本文对两种模型取相同的数据样本进行比较,BP-ET_0预测结果的MRE值为32.13%,RMSE为0.134 mm,而R2达到了0.971,说明模型预测精度高,稳定性良好。相较于ANFIS-ET_0的检验结果,BP-ET_0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更小(0.134mm/d0.188 mm/d),表明其预测精度更高;而ANFIS-ET_0模型估算值的平均相对误差明显小于BP-ET_0模型估算值(16.92%32.13%),显示出ANFIS-ET_0模型更高的稳定性。两种预测模型的输入项完全可以从当前短期天气预报因子中取得而不需要专用测量设备,程序操作简单,具有实用价值,为实时灌溉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罗小梅  贾小琴  傅正涛  罗斌  常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97-6399,6402
[目的]研究临夏地区黄芪种植的气候区划和产量动态气候预测模型。[方法]利用临夏州黄芪种植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从影响黄芪栽培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主要气象因子入手,通过相关因子诊断、数理统计和多元回归方法,在黄芪生长的不同阶段筛选出经过0.01信度检验的气象因子,对临夏地区黄芪生态气候适应性和产量预测模型进行初步探讨。[结果]种植高度为海拔1 700 m以下的干旱山区、浅土层区以及年平均温度高于9.0℃、年降水量不足400 mm、≥10℃的积温为≥2 900℃.d的干旱高温区域,即主要代表区有永靖东、西干旱山区,东乡北部干旱山区、积石山东北部干旱区等小区域,不宜栽植黄芪,临夏其余大部分区域均可栽植黄芪。黄芪的不同生长阶段,从生长到成熟阶段划分的5个生育期(插秧期、茎叶生长期、花期、果期、夏播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有明显差异,建立的各生育期与相关气象因子的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均达75%以上。[结论]该研究实现了黄芪单产气象预测,为临夏黄芪大力推广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