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比较频次法、聚集度指标法研究了松埃尺蛾越冬代蛹和第一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越冬代蛹、第一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呈负二项分布,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并应用Iwao方法分析、检验了不同虫口密度下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列出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毛虫越冬代幼虫自然种群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方调查计算,采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云南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空问分布型,建立了最适抽样数关系式,并对其进行了序贯抽样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种群在林内呈聚集分布,其Iwao回归方程为m*=5.2181 1.0207x^-、复相关系数R=0.9918;最适抽样株数为:N=621.81/x^- 2.07。  相似文献   

3.
采用扩散系数C、聚集度指标I、Cassie R.M.指标CA、森下正明扩散指标Iδ、Lloyd M.的聚块性指标L、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Taylor的幕指数法等7种方法测定了刺槐谷蛾第1代幼虫种群空间分布型,并探讨了其在最适抽样、资料代换及序贯抽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经过多年观察研究,美国白蛾在山东商河1年发生3代。第1-2代幼虫为6龄,第2代极少为7龄;第3代幼虫全部为7龄。记述了2008-2010各年度成虫发生期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观察了成虫羽化高峰期主要时段羽化量,以18h至19:30出蛾量最多,其中18h占38.98%,19h占23.29%。2009年第1代卵历期9-18d,平均13.0d;记述了幼虫体色变化、取食特点及活动规律和各代各龄幼虫发育历期,第1代幼虫平均历期34.8d,第2代平均24.5d,第3代平均43.2d;测量了各龄幼虫的体长及头宽。首次报道蠋敌、马蜂等天敌,记述优势天敌种类。分析了第3代虫情连年反弹的原因并提出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1危害规律及症状1a 4代,4月份杨树放叶后,越冬幼虫开始危害,5月底化蛹,6月上旬第1代成虫出现,6月中、下旬出现幼虫;7月中旬第2代成虫盛发,7月下旬出现幼虫;8月中旬第3代成虫出现,8月下旬出现幼虫;第4代成虫9月中旬出现,9月下旬出现幼虫。成虫产卵于叶背  相似文献   

6.
经八种聚集度指标的测定,竹螟幼虫在竹林的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型。毛竹第10盘至第20盘竹枝上的竹螟幼虫量与全株幼虫量有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尤以第15盘枝以上的相关关系更为密切。根据竹螟幼虫分布的特点,确定了不同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序贯抽样的应用和调查取样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聚集指标法对宁夏银北地区二代林网中主要发生的枝梢害虫,光肩星天牛幼虫,木蠹蛾幼虫三类害虫进行测定,得知该三类害虫均呈聚集分布。通过M-X回归法,确定出理论抽样数和量大抽样量公式。并列出了天牛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8.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Walker)在鲁中地区一年发生1—3代,以3龄初幼虫于受害树枝端吐丝紧密粘合两片叶在内休眠,越冬。第1代和第2代各有1/3数量的3龄幼虫进入越夏、越冬休眠状态,其余2/3幼虫继续发育成为第2代或第3代。每年春季4月是该虫危害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橄榄锄须丛螟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简单介绍了其防治方法。该虫在广东潮阳1年4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4月上旬第1代幼虫出现为害,6月上旬第2代幼虫出现为害,7月下旬第3代幼虫出现为害,9月中旬第4代幼虫出现为害。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冠下表土层1~3cm处或枯枝落叶层结茧越冬。  相似文献   

10.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上海地区危害桃树、梨树的主要蛀果性害虫,2009—2012年作者利用性引诱剂对浦东新区桃园、奉贤区梨园梨小食心虫的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上海地区1 a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在4月上中旬,第1,2,3,4代成虫发生期无明显的间断,尤其是第2,3,4代成虫期,有世代重叠现象;第1,2代幼虫主要危害新梢,第3,4代幼虫危害果实。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结果表明 :刚竹毒蛾在福建省 1年发生 3代 ,越冬幼虫翌年 3月开始活动 ,6月中、下旬为第 1代幼虫初孵高峰期 ,8月中、下旬为第 2代幼虫初孵化盛期 ,11月上旬开始出现第 3代幼虫 ,下旬以幼虫越冬。根据其生活史运用期证法可进行预测预报 ;应用“74 1”敌马和“74 1”DDV烟剂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杨扇舟蛾是湘北平原湖区欧美杨人工林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1年发生5代。主害代第3~4代(6~8月),每头幼虫的平均危害量分别达到143.27 cm~2和141.42cm~2。人工模拟第3代幼虫的危害状况,受害1次就能对当年材积生长造成极显著影响。经测定分析表明,50%的失叶量为受害的允许临界值。并确定第2代幼虫的防治指标为3头/100片叶,第3~4代幼虫的防治指标为20头/100片叶。  相似文献   

13.
杨小舟蛾空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 7种聚集度指标 ,测得杨小舟蛾第 1,3代卵块在杨树林内的空间分布型属均匀分布 ;第 1代幼虫属均匀分布 ,第 3,4 ,6代幼虫属聚集分布。通过方差分析 ,F检验和SSR测验表明 ,杨小舟蛾第 1,3,4 ,6代幼虫在树冠东、南、西、北 4方位间虫口数量差异均不显著 ;第 1,3,6代幼虫在树冠上、中、下 3层间虫口数量差异均不显著 ,第 4代幼虫在树冠上、中、下 3层虫口数量差异为 :上层与下层及上层与中层间差异均极显著 ,中层与下层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苹果蠹蛾俗称食心虫。为了为苹果蠢蛾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人行道式、花园式、果园式、林带式四种不同栽培模式的黄太苹林地苹果蠹蛾越冬代幼虫树干上分布进行调查,通过数据整理,采用变异系数分析,总结出不同黄太苹林地的苹果蠹蛾越冬代幼虫在树干上的虫口密度稳定性。并根据序贯抽样方法,拟合树干段0—150cm处苹果蠹蛾越冬代幼虫虫口数的一元回归方程,总结出各个样地苹果蠹蛾越冬代幼虫树干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靳勇 《中国林业》2010,(9):50-50
<正>苹果蠹蛾俗称食心虫。为了给苹果蠹蛾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人行道式、花园式、果园式、林带式四种不同栽培模式的黄太平苹果蠹蛾越冬代幼虫在树干上的分布进行调查,通过数据整理,采用变异系数分析,总结出不同黄太平林地的苹果蠹蛾越冬代幼虫在树干上的虫口密度的稳定性。并根据序贯抽样方法,拟合树干段0~150厘米处苹果蠹蛾越冬代幼虫虫口数的一元回归方程,总结出各个样地苹果蠹蛾越冬代幼虫树干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旋纹潜叶蛾Leucoptera scitella Zeller是危害板栗的主要害虫,在浙江省绍兴市1 a发生4代.以蛹在枝干树皮缝或枝叉处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羽化并产卵,4月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5月中旬幼虫老熟并结茧,5月下旬1代成虫羽化并产卵.6月上旬第2代幼虫孵化,下旬化蛹,7月上旬第2代成虫羽化并产卵,7月中旬第3代幼虫孵化,8月上旬化蛹、成虫羽化并产卵,8月中旬出现第4代幼虫,9月下旬开始结茧化蛹越冬.在第1代幼虫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5%吡虫啉乳油1 000倍液和生绿Bt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5 d后效果分别达到97.2%,98.0%和85.7%.  相似文献   

17.
对滇柏球果螟的形态特性进行了描述,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分析:滇柏球果螟在昆明地区1年发生2代,以末龄幼虫在被害球果中越冬。幼虫2月上旬化蛹,3月开始羽化为成虫。3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蛀果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老熟,在被害球果内结茧化蛹。第1代成虫7月中旬初开始羽化,第2代幼虫8月中旬继续危害球果,至11月后以老熟幼虫越冬。  相似文献   

18.
杨小舟蛾观察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在湖南欧美杨栽培区发生严重,是主要食叶害虫之一,为有效地进行防治,我们对其进行了观察。杨小舟蛾各个世代发生程度有差别,发生量大,为害重的是第3代和第4代幼虫,尤其第4代特别严重,时间是7、8两月:第1.2代幼虫常被一种病毒感染,大量死亡,为害很轻:第5、6两代发生亦不严重,与8月份曾喷药防治,虫口密度降低有关。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叶片上啃食表皮,使之成罗网状,稍大分散为害,将叶片吃成缺刻,残留叶脉和和叶柄,7-8月严重发生后,60-80%的叶片被  相似文献   

19.
栎纷舟蛾在浙江丽水1 a发生3代,以蛹在林下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成虫羽化,5月上旬出现第1代幼虫,7月上旬出现第2代幼虫,8月下旬出现第3代幼虫,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老熟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在表土下约3 cm土层内化蛹越冬。幼虫从5龄开始进入暴食期。  相似文献   

20.
栗山天牛是危害我国东北柞树天然林的重要蛀干害虫,长期营隐蔽性生活,3 a发生1代,自然条件下栗山天牛世代发生非常整齐而且高度同步,幼虫共6龄,经历3次越冬。该文通过对栗山天牛幼虫期在林间的空间分布型及序贯抽样方法研究,利用聚集指标I、C、CA指标和Iwao的方法,测定空间分布型,确定最佳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方案,旨在进一步明确了栗山天牛幼虫期的生物学特性,为生产上更有效地防治害虫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