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伐对于林分内各项因子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同的采伐方式下下草、下木的变化有明显区别。皆伐迹地的下木以胡枝子、悬钩子为主,下草以早熟禾、落新妇等阳性杂草占优势;择伐迹地与皆伐迹地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择伐疏开林冠,经2年时间阳性灌、草侵入所致;对照区以耐阴植物为优势,很少有禾本科草侵入。从总盖度来看,皆伐林地最高,其次是择伐林地,再次是对照区。在对林分进行低强度择伐后下草、下木变化不大,但地上的枯枝落叶量是逐年增加的。  相似文献   

2.
川西采伐迹地早期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1]的方法,对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早期天然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进行了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川西米亚罗林区采伐迹地天然植被恢复较快,伐后第1 年植被总生物量为650.7 kg/hm 2,并以草本植物为主,到29 年时植被总生物量达50 210.44 kg/hm 2,此时植被以乔木树种(红桦)占优势,并在演替中起主导作用。迹地早期被总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随迹地年龄增大而增加,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基本成二次抛物线变化。文中还讨论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力,迹地乔、灌、草生物量比的变化划分植被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桉树人工林地在人为活动影响下植被恢复能力及生长规律,在桉树人工林内设置固定观测样地,对种植前后植被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5年生林分灌草盖度由造林前采伐迹地的10%~30%提高90%,625m^2林地灌木种类由7种增加到48种,灌木层平均高105cm;100m^2林地草本种类由7种增加到22种,草本层平均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柞桦林与其采伐迹地小区径流对比试验表明:柞桦林采伐后,林冠层截留功能丧失,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截留有所增大,地表径流系数增大73.3%,说明采伐对林地的产流有一定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柞桦林比采伐迹地产生的地表径流、壤中流少;在降水量少于50mm的情况下,柞桦林地一般不出现壤中流。  相似文献   

5.
《河北林业》2007,(2):12-13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指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再生的自然资源。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  相似文献   

6.
造林前整地的目的是促使土壤耕作层形成团粒结构,使土壤结构疏松,提高土壤的肥力条件,为造林后林木生长发育打基础。造林前整不整地、整地质量的好坏,对提高大面积造林成活率,改善幼林生长状况具有重大意义。由于造林树种一般都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植株体大根深;加之造林用地又跟农作、苗圃用地不一样。因此,造林前的整地与一般整地不同,自有其特殊的技术和方法。用作造林的土地,一般都是荒山或采伐迹地。荒山上一般都生长着茂密杂草和灌木;采伐迹地则采伐  相似文献   

7.
森林采伐是森林经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采伐对树木天然更新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森林的结构、组成及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本文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择伐5 年后不同作业迹地(集材道、楞场和采伐后林窗)的幼苗更新及灌木、草本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并以没有进行采伐干扰的林地作为对照。共设计样地23 块,在各个小样地内调查幼树的种类、树木、高度;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类、树木、高度和盖度,应用SPSS 软件进行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择伐作业影响幼苗的更新,灌木和草本的多样性在作业迹地增加,尤其在林隙处的多样性最高。适当采伐能促进幼苗的更新,特别是阔叶树种的更新。集材道对幼苗密度的影响比对幼苗高度的影响大,幼苗密度在集材道上密度最高;采伐作业对针叶树种有严重的影响,在三种作业迹地上针叶树种的密度都比对照低。为了维持森林的结构和组成,在森林收获和楞场的建立时,必须采取科学措施保护针叶树种。此外,采伐林窗和楞场的面积都应该减小。为了确保采伐迹地建群树种的更新,经营中应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适当控制过于旺盛的灌木和草本层的生长。本研究结果将为采伐后作业迹地的恢复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的依据。图1 表4 参14。  相似文献   

8.
通过植物群落学方法对楼子山侧柏天然群落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楼子山天然侧柏林群落结构较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层明显,群落平均高度集中在4~10m,郁闭度为0.30~0.45;结构分化明显,优势种突出,乔木层以侧柏、大果榆为主;灌木层主要有荆条、毛叶丁香、小叶白蜡和暴马丁香等;草本层主要有披针叶苔草、蒿类,灌草层植物丰富,覆盖度高;群落外貌四季变化明显,景观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曹绍凤 《中国林业》2008,(12):53-53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森林的效益不仅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及其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香格里拉市高寒山区工程边坡迹地植物群落结构,以香格里拉普朗尾矿区工程边坡迹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相似性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工程迹地乔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丽江云杉,灌木层优势种以川滇高山栎为主,其次是滇西北小檗和西南蔷薇,草本层优势种以苔草、蒿等植物为主,未受破坏的自然林地植物优势种更为多元化;工程迹地1年自然恢复样地与自然群落样地物种相似性指数较小,为0.03~0.30;工程迹地多年自然恢复样地物种与自然群落样地物种相似性系数较高,最高为0.43;F1样地草本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较大,但不同工程迹地之间差别较小。草本层自然恢复较快,在演替早期,草本植物中的蒿、苔草、野青茅及西南鸢尾等植物,可作为工程迹地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1.
国有蔡家桥林场属皖南黄山山脉中低山区,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土壤酸性。该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雨量充足,年降水量1522.7毫米,是杉木的主要产区之一。为提升林地潜力、提高林分质量,笔者就人工营造的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技术进行了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代杉木采伐迹地采用人工促进萌芽天然更新综合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分丰产,而且可有效降低更新成本,缩短杉木成熟期,增加经济效益。人工促进杉木萌芽天然更新综合技术1.采伐前全面砍灌在林木采伐前实施砍灌,不仅费用相对较低,而且被砍除的灌木可与伐倒的林…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红松人工林在四平地区的生长情况,去年九月,我们对梨树县叶赫林场,在天然次生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15年生红松人工林进行了调查。一、自然概况样地设在叶赫林场大窝堡林班,坡度为4°—15°。土壤为山地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良好。年平均气温5.8℃,降水量577毫米。该红松林,是1969年在天然次生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林令15年,平均胸径7.01厘米,平均树高5.31米,郁密度0.7。林内下木有胡枝子、刺梅,榛子。草本有狼牙草、唐松草、羊胡子苔草等,且生长茂盛。  相似文献   

13.
通过优化栽培技术,在杉木采伐迹地营建了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结果表明:成活率为94%,补植后保存率100%,3年幼林生长平均生长达到2.59m、地径4.6cm,林木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超过行业标准,林分生长茂盛,具有速生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西藏米林县亚高山采伐迹地植被和更新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对采伐迹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共区分出灌木迹地和草本迹地 2大迹地类型 ,在此基础上 ,又划分出了4种迹地亚型 ;不同迹地类型的植物组成和生境特点以及更新状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不同迹地类型的生态条件和更新状况 ,提出了具体的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以杉木第三代种子园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了性质测定,并依据种子园砧木定植当年的树高,通过方差显著性分析及LSD多重比较分析,探讨了不同采伐迹地间杉木第三代种子园砧木定植当年生长与土壤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土壤pH在4.2~4.8之间、速效磷含量在6.3~6.7 mg/kg之间、有机质在39~43 g/kg之间、全氮含量在1.5~1.7 g/kg之间的林地较适宜杉木砧木的生长;除速效钾外,油茶套种马尾松幼林改造迹地的各土壤养分含量比其它类型高;各采伐迹地土壤表土层厚度差异不显著;马尾松采伐迹地的砧木高生长最好。综合分析,马尾松采伐迹地与油茶套种马尾松采伐迹地较适宜杉木第三代种子园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营造速生丰产林的作业对象包括荒山荒地、灌木林地、低质低产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退耕还林地、未成林地、疏林地等各地类中立地条件较好的土地.由于涉及的地类和范围比较广泛,造林成效靠“三分造,七分管”,造林仅仅是第一步.关键还在于开展幼  相似文献   

17.
以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两种结构调整改造模式—“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采伐带与保留带均为8m,补植阔叶树为桤木、香椿、香樟、喜树)、“生态疏伐”改造林分(按蓄积疏伐强度为25%~30%)和对照林分以及天然次生栎柏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生物多样性、乔木生长、灌草盖度和林下更新幼苗数量,结果表明:(1)乔木层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栎柏混交林,其次是“带状改造+补阔”改造林分。灌、草丰富度均以栎柏混交林最高,其次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灌木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其次是栎柏混交林;草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栎柏混交林,其次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对照林分乔灌草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最低。(2)乔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按大小排列分别为:“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栎柏混交林>对照,栎柏混交林>“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对照。(3)灌草盖度第一、第二均是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和栎柏混交林,对照最小。(4)林下更新幼苗以栎柏混交林最多,最...  相似文献   

18.
森林采伐与森林培育的过程影响着森林生态环境的变化,作者参加了黑龙江省森工系统的林业土壤普查试点,现就森林采伐与森林培育对土壤因子的影响分析如下:一、森林采伐对土壤因子的影响土壤是森林生长、发育的基地.森林采伐后未能更新,森林土壤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表土层流失、土壤冲刷、草被植物侵入、地下水位上升等均影响着土壤因子的变化.由此形成的土壤有:(一)草甸暗棕壤(Meadow darkbrown forest soil)一般分布在山地平缓地势较低的老采伐迹地(图1)。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定位观测,研究了西陵地区人工侧柏林下的灌草种群结构及其生长动态。结果表明:侧柏林下的灌草种类为典型的旱生型植物,且种类单一,灌木层荆条占绝对优势,草本层以禾本科的隐子草、白羊草、茅草、黄背草为主,整个灌草层植被发育迟缓,盖度低,生长衰弱,其生物量在种群总生物量中所占比重甚低。分析原因,主要是乔木层密度较高,以及立地条件的退化。建议加强人工调控,疏透乔木层,结合工程措施引进新的植物,依此提高群落的稳定性和水土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西藏米林县亚高山采伐迹地植被和更新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采伐迹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共区分出灌木迹地和草本迹地2大迹地类型,在此基础上,又划分出了4种迹地亚型;不同迹地类型的植物组成和生境特点以及更新状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不同迹地类型的生态条件和更新状况,提出了具体的更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