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秸秆微贮饲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讨论了国内外细菌接种物的现状,秸秆微贮饲料的概念,秸秆在微贮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动态,家畜对微贮饲料采食量与消化率,微贮饲料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对氨化饲料对比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肉牛的微贮麦秸育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贮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新的秸秆处理技术,经过微贮后的秸秆,蛋白质含量提高,粗纤维含量降低,改善了家畜的适口性,增大了采食量、提高了消化率。1995年我站在武威市进行的肉牛麦秸微贮育肥试验,结果表明:微贮组采食量,平均每昼夜5.37公斤,比对照组提高21.46%(P〈0.01);肉牛头均日增重0.703公斤,比对照组提高52.27%(P〈0.01)。可见采用微贮青秸育育肉牛,可显著地提高增重效果与经  相似文献   

3.
牧草刈割时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达到放牧家畜全年营养的均衡,保证在枯草季节如冬、春季有足够的补饲牧草,从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上刈割牧草,制作干草、青贮和半干贮饲草,是减少家畜冬、春死亡,实现草原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牧草刈割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在一些水稻产区,采用微贮稻秸饲喂奶牛、肉牛和羊等家畜,普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水稻秸秆中硅酸盐含量较高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低,要将稻秸调制成反刍动物可食用的微贮饲料。在制作微贮饲料时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讲行(以1吨水稻秸秆微贮为例)。  相似文献   

5.
秸秆微贮饲料 ,就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种———秸秆发酵活干菌 ,放入密封的容器 (如水泥青贮窖、土窖 )中贮藏 ,经一定的发酵过程 ,使农作物秸秆变成具有酸香味 ,草食家畜喜食的饲料。秸秆微贮饲料具有消化率高、适口性好、制作季节长、安全可靠、制作简便等优点。奶牛每头每天喂量 10~ 2 5kg微贮料 ,年需 5 0 0 0kg以上 ;马、驴、骡每天喂 5~10kg;羊 1~ 3kg。1 秸秆微贮原理秸秆发酵活干菌是由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和有机酸发酵菌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制备的高效复合活干菌剂。秸秆在微贮过程中 ,在适宜的厌氧环境下 ,木质纤…  相似文献   

6.
1优点及种类稻麦及玉米秸秆微贮即在稻麦及玉米秸秆中加入微生物活性菌种,放入一定的容器中如水泥池、土窖、缸、塑料袋等或地面进行发酵,经过一定的发酵过程,使麦秸秆变成带有酸、香、酒味,家畜喜食的粗饲料。微贮麦秸秆作饲料饲喂草食动物不仅具有青  相似文献   

7.
秸秆微贮饲料,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种,放入密封容器中贮藏,经一定的厌氧发酵过程,使作物秸秆具有酸香味,是草食家畜喜食的饲料。2001年9月~2002年4月,笔者在塔城市二工镇进行了麦秸微贮饲料的制作及育肥牛试验,目的在于解决新疆地区冬春季冰封大地,饲草不足的困难,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使之转变为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的优质饲料。  相似文献   

8.
EM微贮秸秆及添加青贮的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EM有效微生物技术在10℃以上气温条件下,可快速将各种秸秆发酵成能为各种家畜(包括猪)所利用的较好饲料,那么,利用该技术能否微贮秸秆,做到秋贮春用呢,本试验证明EM发酵后干贮,EM微贮以及EM添加青贮都是可行的,且品质和转化效果优于其它许多秸秆转化方式。  相似文献   

9.
秸秆微贮技术和利用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微贮技术和利用方法于守德单立东李明贵(山东省章丘市畜牧局250200)付良玉(山东省济南市饲草饲料站)秸秆微贮饲料,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种———秸秆发酵活干菌,放入密封容器中贮藏,经发酵使秸秆变成有酸香味、食草家畜喜爱吃的饲料。具...  相似文献   

10.
EM在农作物秸秆饲用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了小麦秸、菜籽秸、莜麦秸、干育苗薯蔓、柠条粉的室内EM发酵实验,室内及农村土窖EM微贮秸秆和添加EM青贮实验及农户推广性试验,结果表明:EM能发酵各种秸杆及含高纤维的其它植物原料。其最佳的添加浓度为0.1%,经EM发酵,长期微贮、添加EM青贮的秸秆均有良好的适口性,家畜喜食,可显著提高家畜生产力,增强抗病能力 。  相似文献   

11.
秸秆微贮就是农作物收割后,利用家畜可食的秸秆加入秸秆发酵活干菌,放入密封的地下窑中贮藏,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过程,使秸秆变成质地柔软、色泽绿黄,具有浓郁的酒酸香味,适口性良好的草食家畜喜食的饲料。  相似文献   

12.
秸秆的微贮     
秸秆微贮就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微生物活性菌种,放入一定的容器(水泥池、土窖、缸、塑料袋等)中或地面进行发酵,经过一定的发酵过程,使农作物秸秆变成带有酸、香、酒味,家畜喜食的粗饲料.微贮饲料不仅具有青贮饲料的气味芳香、适口性好的特点.它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一是饲料来源广,干、青秸秆都能制成优质的微贮饲料.二是制作季节长,北方春夏秋三季可制作,南方全年都可制作,避免因农忙而耽误制作微贮饲料的最佳时期.现将如何做好秸秆微贮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作物秸秆微贮饲料 (简称微贮饲料 )是利用有益微生物的发酵分解功能 ,采用生物发酵技术 ,在各类农作物秸秆中加入纤维分解菌、酵母菌、有机酸发酵菌等高效复合微生物后 ,在厌氧环境中 ,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分解作用使大量纤维素、木质素转化为糖类 ,糖类又经酵母菌、有机酸发酵菌转化为乳酸和脂肪酸的一种优质饲料。经过微贮的这种秸秆饲料 ,带有酸香味 ,草食家畜喜食 ,适口性好 ,易消化吸收 ,且含有较高的菌体蛋白和生物消化酶类 ,是一种具有很好推广前景的饲料源。现就作物秸秆微贮饲料制作技术介绍如下。1 微贮饲料的优点1 1 原材料来源…  相似文献   

14.
微贮麦秸对奶牛的饲喂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贮麦秸对奶牛的饲喂效果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0)张扬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乌鲁木齐830000)孟冬丽为了解决奶牛业饲草来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我们利用地区麦秸资源丰富的条件进行了微贮麦秸对...  相似文献   

15.
氨化和微贮对稻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稻草进行尿素氮化,厌氧微贮和好氧微贮处理,分别与未处理稻草的营养成分比较,结果表明,稻草经处理后各种营养成分均发生变化。以厌氧微贮效果较好,粗蛋白质增加92.95%,粗纤维含量降低8.2%。  相似文献   

16.
1青饲技术1.1青饲牧草被刈割后立即运回畜舍饲喂畜禽时,家畜可以得到新鲜幼嫩的青饲料,这种饲喂方法称为青饲。青饲与喂干草、青贮料相比,有增重快、产奶量高、生物效果好的特点。青饲牧草的收割和利用时间,因喂畜种的不同而不同,用来饲喂猪、禽时,应在营养生长期刈割;饲喂牛羊等食草动物时,应在抽穗期至盛花期刈割。应注意的是,豆科牧草刈割后立即饲喂反刍家畜时,容易发生膨胀病。因此,应在刈割后凋萎1~2小时再饲喂牛羊;还可以先喂给牛羊一定量的禾本科牧草,然后喂豆科牧草,也能有效预防膨胀病的发生。1.2放牧单播牧草草场主要供青饲、青…  相似文献   

17.
秸秆微贮饲料的制作原理是在切短的秸秆中加入“秸秆发酵活干菌”,然后放入到密封的容器内,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过程而制成。秸秆微贮饲料质地柔软、气味香醇,对草食家畜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为了便于畜牧科技人员和广大养畜户掌握这项技术,笔者根据秸秆微贮实践经验,总结了微贮饲料制作与利用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用层次分析和多因子评判法对不同高度皇草的经济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以100cm高度(拔节期)刈割利用经济价值最高,此高度(时期)对不同饲用方式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的效果是:青草>青贮>EM处理>微贮>干草.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微贮处理对花生秸秆微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采用单因素方差,设对照组及微贮处理组分别添加乳酸菌、乳酸菌+纤维素酶、乳酸菌+纤维素酶+尿素、复合菌、复合菌+纤维素酶、复合菌+纤维素酶+尿素、EM及秸秆青贮剂(商业化)对花生秸秆进行30d微贮。结果显示,微贮处理后秸秆pH值处于3.6~4.5,添加纤维素酶提高秸秆粗蛋白2%,添加纤维素+尿素提高秸秆粗蛋白含量25%;微贮秸秆中性洗涤纤维降低16.09%,酸性洗涤纤维降低10.23%。试验表明微贮可以提高花生秸秆的饲料营养价值,且采用乳酸菌+纤维素酶+尿素处理的效果与商业化微贮剂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0.
刈割频度和刈割时间对冷地早熟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野外条件下,采用析因设计,对刈割频度和刈割时间变化下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生长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冷地早熟禾对环境干扰的适应对策。刈割频度分为刈割1次、刈割2次和刈割3次,刈割时间分为早期刈割和晚期刈割。结果表明,所有刈割处理下,冷地早熟禾均发生了超补偿反应,超补偿的发生与刈割频度和刈割时间无关。地上生物量与分蘖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冷地早熟禾是通过长出更多的分蘖来抵抗环境干扰的,新生分蘖产生所需的资源主要是由根部供应。冷地早熟禾对于不同时间的刈割处理,在生活史对策方面进行了权衡。早期刈割处理中,植物采取尽快产生种子,保证能够用种子繁殖后代的策略;晚期刈割处理中,植物采取了减少种子产生,保证植株个体来年存活和返青的策略。资源在植物体内进行重新分配和权衡是冷地早熟禾应对外界环境干扰的主要的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