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为了保证春耕期间化肥的稳定供应,把脉农资市场形势,近日氮肥协会、磷肥协会、农资流通协会三大行业协会紧锣密鼓地陆续召开了春季市场分析会。行业"三会"的集中召开,为春耕市场聚拢起阵阵暖意,但也折射出当前农资市场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在这三场会议上,各个协会都给出了详尽的数据,推断出今春的化肥市场将以稳为主,尽管相关农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2.
岁末年初,农资厂家和经销商都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近期,笔者接连参加几个厂家组织的年终总结会,面对竞争激烈的农资市场,大家感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打好服务这张牌,尤其面对种植大户的出现,他们对商家提出的要求更多,他们在选择产品的同时,同样看重服务。未来农资市场少不了服务长期以来,农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一直在探讨服务的问题,对新的营销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迈步乡村农资市场,林林总总的农资经营商店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各式各样的店牌竞相吆喝;四面八方的农资争夺市场;同质同类的农资一店一价;五花八门的品牌粉墨登场……  相似文献   

4.
<正>农资类产品销售的好市场首推山东,山东又首推潍坊,该地是众多农资大品牌、好产品云集之地,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一种农资新产品要想在潍坊市场乃至山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底推出的"海元宝"海藻肥系列新产品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快脱颖而出,在当地市场站稳了脚跟。日前笔者随中农控股业务人员见证了"海元  相似文献   

5.
今年,我国化肥市场处境艰难。但在不少农资经销商抱怨生意难做时,一些勇于探索的农资企业正结合当地实际,改革创新,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中探索出经营的新路子。江苏米米农资超市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不断创新的企业。之前,他们曾在当地率先在农资销售中引入POS系统取得成功,促进了农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如今,他们受"田忌赛马"启发,转变营销策略,而且引入农技视频系统,进一步提高为农服务水平。这家企业的做法值得同行学习借鉴,本期我们介绍该公司的两项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尽管各地加强了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但随着农资市场的逐步放开,品种和数量众多的产品投向市场,以及农资物流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民在使用农资产品时经常由于知识短缺而引起农资纠纷。在一些边远的地区,出现有关农药、化肥、种子的农资纠纷更让执法者应接不暇、防不胜防。一旦造成事故,给农民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吃亏的到底还是农民,所以,农资纠纷已成为农资市场一个难解的"结"。  相似文献   

7.
开春以来,全国各地农资市场价格“涨声响起”,平均涨幅在20%左右,是去年农民实际增收6.9%的3倍。为了确保春耕期间化肥等农资价格稳定。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国家不但出台了农资产品的最高限价,曝光了一批乱涨价案,而且还组成联合检查组赴全国各地进行农资市场大检查,使农资价格上涨势头有所遏制,但是农资涨价的压力并未减轻,待涨心理仍然占据上风。可以说,农资涨价已成为一本难念的“经”。  相似文献   

8.
师容 《中国农资》2006,(11):64-65
创新理念 杨邦宁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对于传统农资概念的创新,并采取主动引导企业走“大农资”的战略方式,大力推进“工贸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的大发展战略。在发展优势农资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资产业向第一,二,三产业延伸,延伸产业链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农资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和巩固农资市场的繁荣,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资产业发展之路。他突破“盆地意识”的“大农资”概念,不仪扩大了农资的外延,拓展了农资概念的内涵,同时也创新了农资经营理念,准确地把握了农资行业发展的时代脉搏。[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在农资及其农资广告界关于种子宣传推广方面,爆出了一个种子"产量"问题的焦点议题。在我国各地当下的农资市场里,各类农业种子林林总总,各家种子企业各拉旗号,各家门户麾下的商家门店又在各自亮出各家招数,种子广告宣传把种业市场里闹  相似文献   

10.
农资产品一种特殊商品,长期以来由国家专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才逐步放开——各类农资生产企业、经销企业也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当前参与农资商业者主要是私营性质的商店,其次是农资公司,还有部分农技推广部门门市。农资营销的渠道在悄然发生变化,作为农资企业如何在营销管理工作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营销策划方案而快速发展起来,值得业内人士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刘嘉 《中国农资》2014,(36):15-15
本报讯 为进一步规范完善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净化农资市场环境,自9月份开始,山东省德州市_丁商局、质监局、供销社联合启动“供销放心农资工程”。用3—5年时间,在全市涉农乡镇基本实现放心农资连锁配送全覆盖,庄稼医院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每个乡镇建设2-3处配肥站,基本形成农资采购、仓储配送和终端销售全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以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主的科学施肥用药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12.
<正>产能过剩、天灾人祸、政策控制……很多悲观的词汇都出现在这两年的农资圈中,几乎每个农资企业都备感市场的压力,大家已经不再说"看不懂市场"。而是开始学会习惯农资市场的平淡。  相似文献   

13.
<正>本报讯目前,"三夏"农资供应工作正在江苏省各地陆续展开。苏农集团全力做好"三夏"农资供应服务工作。加强资源组织。今年以来,全国化肥市场资源充裕,价格稳中走低。"三夏"期间,江苏省农资市场供应量充足,价格平稳。为做好"三夏"农资供应工  相似文献   

14.
张琴 《中国农资》2009,(7):64-67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感觉农资市场不好做,除了受国际市场影响外,我国农民的需求成了影响农资市场起起伏伏的一个主要原因,靠吃市场饭的农资经销商面对这一现状而处于市场被动的地位。如何解决农民需求问题?作为农资流通企业又将如何改变其在市场这一被动地位呢?在江苏、河南、河北、安徽、湖南、湖北、山东等地,一个备受业内关注、经销商推崇、农民欢迎的连锁品牌"千村植保",从农民需求入手,通过全方位服务为农民解决买难买难问题以逐步推动农资连锁,不仅让农民买到了放心农资,实现了增产增收,而且使区域经销商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和持续快速发展。虽然"千村植保"发展仅有4个年头,但在所属市场区域内,"千村植保"已经成为了渠道品牌的代名词和标志性商标,过硬的质量保证,贴心的技术服务已经深入民心,这一连锁模式被业界称之为"千村模式",而且"千村植保"现正在以每天新开设10-15家连锁店的速度在各地快速复制,不断挺进、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农化行业,提到县级农资经销商,首先想到的是赊销、批货大比拼。随着农化行业市场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赊销,对于县级农资经销商来说,一夜之间变成了市场风险的最大承担者。作为县级农资经销商,似乎此时此刻走进了死胡同,无资金愁、有资金有产品也愁、有产品有客户也愁,原因是销售渠道早已不是供不应求,甚至很多乡级经销商为取得企业更大的代理权,尝试直接与企业打交道,实行乡级联盟的模式实现企商合作。此外,随着国家土地流转模式的推行,传统种植规模逐步被打破,更多农民变成种植户,开始向土地要金钱,不仅仅是满足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这一切都给县级农资经销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只是被动应付,或许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面对市场萎缩、企业战略转变及消费者选购产品要求提高等变化,笔者认为县级农资经销商应从三方面实现转变,才能赢得更多商机。  相似文献   

16.
谭铁安 《湖南农业》2011,(12):11-11
时下,农产品的“农超对接”悄然兴起,已成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农业生产资料(农资),是否也可以由生产厂家直接进入农资超市,实现“工超对接”呢?笔者认为,“工超对接”不失为农资进入市场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农村消费对于农资的需求因为地理、时间、政策的不同而具有多样多变性。农资市场总体需求量很大,但具体到一个需求单位上却很小。当前因为农民消费收入增长缓慢,加之农作物种植中的时间特点,所以一个地区对于农资的消费总量,在短时间里不会发生大的增减。下面针对农资企业进行简要营销分析和策划:  相似文献   

18.
吴江 《中国农资》2013,(42):82-82
<正>近两年,有太多坏消息让农资精英们心生纷扰。首先,行业竞争惨烈、利润微薄的逼仄空间让农资扎堆营销、挤作一团、无法转身。其次,国际市场不再大量吃进"中国制造",国内市场又因迟迟无法打开内需关口,恶劣的市场环境给一项内外兼修的化肥企业雪上加霜。产能严重过剩和市场低迷,让农资行业面临极大的考验,缩贷和资金链紧张给行业更增添了"紧箍咒"。无需赘述,每一条市场"法则"都足以让农资界的企业家们"戴着枷锁起舞",他们无法舒展自己的内心,更无法以放松的步伐徜徉于更大的舞台之上。  相似文献   

19.
<正>在农资营销市场,有的只重视品牌产品,有的则采用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利益,分别使用不同品牌的决策策略,强调不同品牌的特色,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提升了市场的占有率。特别是那些不以利小而不为的经销商,恰恰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面前,分享到了独有的一杯羹,令人击节叫好。在农资市场上,一些经销商要么是跟风效仿,亦步亦趋;要么在价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资》2009,(2):17-17
<正>"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摘自《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农资产品经营形势与农产品价格走势密切相关。俗话说"谷贱伤农"。当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行,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投肥量就会相应下降,最终导致农资经销商的经营业绩下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并且2009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这将有助于拉动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需求,保持农资市场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