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日本真牡蛎浅海吊养、滩涂播养、虾池混养大量用苗问题,1990年进行了日本真牡蛎室内人工育苗试验。探索到亲蛎肥育、采卵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变态、稚贝培养、下海过渡等重要技术,在118m^3水体中育出稚贝5196.1万粒,平均1m^3水体出稚贝44万粒,平均壳长7mm。1991年1月,国内著名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后期面盘幼虫不同采苗密度、不同底栖硅藻与稚鲍不同培育密度,对鲍苗的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认为最佳采苗密度应为2万个/m2后期面盘幼虫;当地底栖硅藻混合种的饵料效果优于纯种,剥离后稚鲍的培育密度不直超过4000粒/m2。在640m2水面中有出壳长1.2~1.5cm鲍苗201.6万粒,平均出苗量3150粒/m2。专家鉴定认为,本课题在皱纹盘鲍不同育苗密度、不同饵料对育苗效果的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3.
缢蛏稚贝饵料和底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缢蛏稚贝投以三角褐指藻加钙质角毛藻和叉鞭金藻加钙质角毛藻的饵料效果最佳,稚贝不但生长快(日平均增长壳长82微米),而且存活率也高(90%)。饵料投放密度为:在培养第1-4天,2.5万个-5万个/毫升;第5-8天,每天增加至10万个/毫升左右;第9天后,可增至20万个/毫升。在稚贝培育初期宜在水底投放细砂或泥质砂,随着稚贝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加底质中泥土的比例,这样可提高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人工育苗技术,在滨州无棣沿海开展毛蚶人工育苗试验,摸索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毛蚶亲贝培育、催产孵化、幼体培育和稚贝培育的技术方法。采自滨州海区的毛蚶亲贝经过一个月的培育,95%个体性腺发育成熟,经过阴干流水刺激后自然产卵,在水温25.0~28.0℃的条件下,孵化率90%以上,毛蚶幼体18 d左右平均壳长320μm,进入变态附着期。附着阶段采用海泥作为附着基,附着效果好,附着变态率在50%以上,稚贝最适生存盐度为20‰~35‰。育苗试验共获得毛蚶稚贝5 980万粒。  相似文献   

5.
北方沿海西施舌苗种的人工培育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辽宁省沿海首次对西施舌室内人工育苗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西施舌种贝促熟62d,用流水刺激的方法诱导亲贝排放精,卵,亲贝个体排放比例达到60%以上,个体排卵量约为380~420万粒,其受精率为82.0%,孵化率为46.0%。在盐度为25.6~31.0,水温为23.8~25.9℃的条件下,浮游幼虫9~14d进入附着变态期,变态率为12.4%,壳长生长速度为13.9μm/d。变态后的36d内,壳长平均生长速度为76.3μm/d,成活率为80.4%。沙盘单位面积附苗量为波纹板的48.5倍。本次试验利用12m^3水体育出2.5mm的稚贝21.4万枚,单位水体出苗量为1.78万枚/m^3。  相似文献   

6.
青蛤工厂化育苗工艺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蛤工厂化育苗包括亲贝催产、采卵、受精、孵化、幼虫培育、变态、稚贝中间培养几个过程。除海涂和中间培养外,均在室内人为控制下进行。现将工艺操作规程(图1)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利用26000m^2(39亩)和31349m^2(47亩)2个养虾池,分别移入在室内培育的菲律宾蛤仔壳顶后期幼虫和双水管稚贝各80亿粒和9.7亿粒,经土池中间培育、越冬后,共生产出2000—3000粒/500g幼贝7.9亿粒,成活率分别达到4.5%和4.3%。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青蛤工厂化育苗,高产技术关键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自然发育成熟的亲贝和促熟强化培养的亲贝,催产率可达100%;水温26~29℃时,受精率达88%~93%左右;受精卵密度30~35个/ml,孵化率达82%~90%,D形幼虫培养密度6~11个/ml,5~6d,附着变态.用250~300目筛绢过滤海泥,附着率达80%~82%.工厂化育苗.对亲贝选择,育苗密度,饵料供应,选优培养,"倒池"扩苗和附着基选用,作了重点说明.在150个育苗池内,每池规格45 m3水体(7.5m×4.0m×1.5m),平均池育苗量19.35 kg,共培育出80~200万粒/kg的稚贝2902.50 kg.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青蛤养殖生产所需苗种,在借鉴泥蚶生产性育苗技术基础上,重点突破了青蛤亲贝强化培育与人工催产技术,幼虫饵料单胞藻培育技术,青蛤苗种中间培育与清涂除害技术,系统掌握生产性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实现了青蛤苗种的规模化生产。2003~2005年累计培育平均壳高2mm的稚贝74.574亿粒,经中间培育后出池商品仔贝49.842亿粒,中间培育成活率达到66.84%。生产性育苗净利润163.82万元,中间培育总利润776万元,平均每平方千米获利15 089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四角蛤蜊的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2013年在80m^3水体中进行了四角蛤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亲贝暂养至性腺成熟时自然产卵,以金藻、角毛藻、小球藻及塔胞藻为饵料,天然海区细沙为附着基,产卵量1亿枚,孵化率70%,变态率80.9%。经过3个月培育,共出池壳长0.8~1.2cm四角蛤蜊幼贝3000万枚,单位水体出苗量37.5万粒/m^3.  相似文献   

11.
葡萄牙牡蛎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包括亲贝促熟、饵料培养、幼虫和稚贝培育等过程。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卵径约60μm,在水温25.3℃、盐度26.5及p H8.2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6h左右发育为D形幼虫;幼虫经14~21 d培育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培育过程投喂饵料为金藻、小球藻、角毛藻和骨条藻,稚贝加投扁藻;采用聚丙烯塑料片作为幼虫变态附着的附苗器。同时筛选出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孵化及幼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并进行了不同饵料投喂效果及不同附苗器的附苗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蛤仔是我国单种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笔者根据生产实践,对菲律宾蛤仔室内工厂化育苗生产中的亲贝选择、运输、处理、采卵、孵化、浮游幼体培育、变态期管理、稚贝培育管理、饵料种类选择与投喂以及水质调控等技术环节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8年~2009年,对波纹巴非蛤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幼体开口饵料、幼虫变态附着和稚贝培育技术等进行研究,人工育苗获得成功。结果表明,在自然水温29.6℃~23℃,盐度28~34,pH值7.8~8.4,溶解氧4~7mg/L的生境下,受精卵约17h发育成"D"形幼虫,第6~7d,幼虫个体大小180μm×165μm(壳长×壳高),开始变态附着。经约80d人工培育,共获得壳长3.4mm~15mm的波纹巴非蛤稚贝21.6万粒。  相似文献   

14.
马氏珠母贝高产稳产人工育苗中,采取以下技术措施:D形幼虫到附着阶段施用光合细菌;根据幼虫不同发育阶段投喂适口饵料;保持育苗池水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适时施用抗菌素。单产壳高2~3mm马氏珠母贝稚贝20万粒/m^3以上。  相似文献   

15.
青蛤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青蛤人工育苗技术,2001年7~8月,利用72m3水体进行青蛤人工育苗试验。采用阴干5h 流水3h对亲贝刺激催产,以叉鞭金藻、扁藻为饵料,培育幼虫,以100目筛绢网筛出的细海沙做附着基,自亲贝产卵起历时20d,培育出壳长(318~487)μm的双管期稚贝9250万粒,浮游幼虫培育成活率86 7%,底栖稚贝培育成活率平均85 6%。结果表明,试验中所采取的方法是简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扇贝养殖业目前主要靠人工育苗获得苗种。在人工育苗中室内幼虫培育和稚贝附着方面技术上基本过关,每米^3出池稚贝(壳高300-400微米)高达228万粒。但是,稚贝出池下海到商品苗(壳高1厘米左右)的中间育成过程中,生产技术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育成率低(一般只有5%左右),单位水体出苗量少,仅3-5万粒/米^3。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运用群落生态法进行方斑东风螺生态育苗试验。在完全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后,对水体进行曝气还原,以微藻与有益菌组建新的生态群落。亲螺培育过程以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并进行流水培育和阴干刺激,孵出面盘幼虫1260×10^4个,幼虫培育密度8.23×10^4个/m^3。从面盘幼虫至稚螺培育期间,投放“饲倍速”活菌0.2-2.0×10^-6,幼虫变态后投喂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稚螺培育池底不铺沙。经50天时间,培育螺苗201.6万粒,规格9000-10000粒/kg,单位面积产苗10566粒/m^2,成活率16%。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采用低温麻醉法从美国、加拿大分5批引进高雅海神蛤(俗称象拔蚌)种贝489个,成活率63%。采用控温促熟、升温刺激和藻液诱导的方法,使种贝的产卵率达到70%;筛选出幼虫培育的最适水温、饵料种类及投饵量、培育密度、人工附着基质等,4年累计总出苗量6105万粒,利润1005万元,单位水体出苗量5.51万粒/m^3;海底播养5381亩,播苗密度8300粒/亩;养殖3年平均壳长12.7cm,平均体重526g。经省级专家鉴定认为该研究为国内首创,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应加快推广。现将其引种及人工育苗技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近几年对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的观察,对青蛤工厂化育苗出库的稚贝、移苗的环境条件、饵料和疏苗扩池等进行了初步试验,认为早期苗、幼苗健壮、移苗底质松软、水质新鲜、饵料丰富、疏苗扩池,是青蛤大规格苗种快速生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方斑东风螺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索方斑东风螺的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室内人工育苗试验。采用降温干运法将亲螺从湛江水产学院运回试验基地,控制培育池水深25-30cm,海水比重1.017,水温28-30℃,保持充气和流水刺激,投喂新鲜的蟹肉和鱼肉。收集亲螺产出的卵囊,冲洗消毒后放入孵化池孵化。培育单细胞藻类作东风螺幼体的饵料,用蟹肉和鱼肉培育稚螺。试验共孵化出幼体550万粒,培育出5.5-17.5mm的稚螺40万粒,培育成活率为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