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寻求不同播种方式对大穗型和多穗型两类品种分蘖成穗的影响及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技术指标,以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稀植点播条件下的分蘖与成穗潜力及播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参试品种在稀植条件下均具有较高的单株分蘖力、成穗数及成穗率,但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两类品种分蘖与成穗特点受群体环境的影响程度均较大,其中,两个大穗型品种山农8355和山农01-35又影响的程度更高,而两个多穗型品种济麦20和鲁麦14分蘖成穗特点对群体环境的响应程度不如大穗型敏感.播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多穗型品种单产均表现为宽行>窄行>撒播,但只有撒播与宽行和窄行间差异显著;大穗型品种均以窄行的产量最高,高低依次为窄行>宽行>撒播,但只有山农01-35品种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撒播减产的原因主要是前期过高的分蘖力导致群体数量增加,降低了个体干物质积累,穗粒数及粒重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大豆窄行密植的适应条件和栽培技术,主要是选用半矮秆、抗倒伏、耐密植的品种,窄行密植种植,深松分层施肥,化学除草及选用窄行密植播种机五个方面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利用美国大豆矮源进行矮秆半矮秆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美国半矮秆大豆资源配制的4个组合。共选育出7个半矮秆大豆新品系,平作窄行密植较对照(合丰25号)增产10%以上的有合98-1246,合98-1667、合9525-2、合98-1459。通过垄作和平作窄行密植产量比较,同一品系垄作高产平作窄行密植不一定高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平作窄行密植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次是百粒重,单独选择任一性状都可提高产量,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英数、有效分枝数,垄作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英数,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为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矮秆、半矮秆育种F1-F5代主要是针对与产量有关的性状进行选择。产量的选择必须在窄行密植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4.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推广的一项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技术核心是选用半矮秆品种,缩小种植行距,增加群体密度,使植株在田间分布更均匀,以提高光能利用率.靠群体增加大豆单产。该技术667m2平均产量200~250kg,较常规垄作平均增产15%~20%。199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开始引进美国大豆窄行密植技术.  相似文献   

5.
宋英博 《杂粮作物》2010,30(3):233-235
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选用半矮秆大豆品种合农60,并以大垄栽培为对照,研究窄行密植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品质、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大豆的产量显著地高于大垄栽培的产量,并且除了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其他各性状都以窄行密植的大豆表现最好;不同时期窄行密植和大垄栽培大豆的SPAD值、单株叶面积和叶干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用矮秆、半矮秆大豆品系,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种植,分析了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窄行密植大豆的株高和结荚位、株高和节数、株高和百粒重、节数和结荚位、节数和瘪荚数间的正向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结荚位和荚数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荚数对产量的通径系数最大,其次为百粒重,其他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7.
行距对大豆竞争有限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不同行距引起大豆生长竞争.当某一因子的直接供应不能满足群体生长的需要而成为限制因子时,竞争便开始.本文主要从基因型、光、水、养分和杂草等5方面综述过去40年行距变化对大豆竞争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对行距变化的反映不同,其依赖于季节降雨和灌溉.有限结荚习性类型可获得较高产量,抗倒伏的大豆品种适于窄行种植.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在一定的行距条件下也可获得最佳产量.与宽行大豆种植相比,窄行大豆栽培增加光截获(LI),其原因在于LAI、消光系数的增加及分枝类型品种的选择.水分利用效率和蒸发蒸腾作用不受行距影响,但在灌溉条件下产量增加.行距变化对养分吸收影响较大,随着行距的减小,植株产量和N、P、K的吸收均增加,且增加幅度受施肥水平制约.行距不影响N素的固定.行距不影响杂草密度、萌发高峰及持续时期,但在窄行栽培条件下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及干重,再配以适量的除草剂可获得良好的除草效果.不同行距条件下的大豆生理反应、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及转运,不同冠层的光能利用以及土壤环境的变化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寒地超高产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机理,采用3个基因型品种,2种栽培模式,共设3个处理研究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高肥水条件下,B45处理由于采用半矮秆品种,尽管单株干物重、叶面积显著低于对照,但群体干物重显著增加,LAI早于G70对照8 d达到峰值,最高为8.081,在8月11只前LAI长时间保持在7.0以上,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均为光合产物积累及4 895.7 kg·hm-2的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Z45处理虽然选用亚有限秆强品种,随着密度增加倒伏严重;G70处理应用高秆品种稀植栽培,个体发育较好,但群体性状较差.  相似文献   

9.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栽培产量性状及产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个基因型品种,2种栽培模式,设置3个处理,研究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栽培技术产量性状及产量结构,旨在为超高产大豆研究与应用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高肥水条件下,B45处理由于采用半矮秆品种植株矮、底荚低、秆强不倒,虽然单株荚数、粒数显著低于对照,但由于密度增加,群体荚数、粒数显著增加.每节位平方米荚数、粒数分别达到145.1个和411.7个,分别较对照增加78.8~84.0个和254.2~258.0个,顶荚部位荚、粒数分别占总数的21.3%和22.5%.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2008年在760 m2面积上,大豆产量达到4 895.7 kg·hm-2.  相似文献   

10.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35  
刘忠堂 《大豆科学》2002,21(2):116-122
大豆窄行密栽培是一项引自美国的大豆增产新技术,经消化、吸收、改造,已形成大垅窄行密植、小垅窄行密植、平作窄行密植三种栽培模式,在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推广,一般可增产20%以上。已累计推广67万hm^2,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豆窄行密植由于缩小了行距,扩大了株距使植株分布更均匀合理,增加了绿色面积,改善了受光条件,特别是改善了中、下层受光条件,是该项技术增产的生理基础。此项技术的主要内容是抗倒伏半矮秆的品种,深松深施肥,有效地使用除草剂技术和适于窄行密植的播种机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