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辐射育种工作发展很快,瑞典、日本、美国、意大利和印度等国利用辐射育种的方法成功地培育水稻、小麦、烟草与油料作物新品种,我国东北地区己广泛采用辐射育种方法培育大豆新品种,不但增加了产量,而且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含油量。 本试验采用辐射育种方法;用~(60)Co—r射线辐射油莎草块茎,探讨油莎草块茎当代变异的新类型,为选种、育种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油莎草(Cyperus esculentus L·)属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梳物,但生产上常可作一年多次栽培.原产亚热带埃及和热带东印度.其地下块茎(称为油莎豆,富含油、糖和淀粉,据有关单位分析,含油量22—32%,含扩量12—20%,含淀粉25—30%.还有营养物质,经济价值高,用途广,可榨油、酿造、食品加工亦可生食炒食或煮食,香甜味美.栽培容易、适应性强、产量高、潜力大、是一种好作物.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浸泡温度、环境温度、基质及块茎大小的处理对油莎豆块茎萌发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不同来源地的油莎豆块茎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结果表明:35℃温水浸种,有效改善了油莎豆块茎的透水性,并显著提高块茎萌发率;环境温度为35~42℃时,有利于油莎豆块茎发芽,20℃以下的低温不利于块茎的萌发;透气性较好的沙壤土适宜油莎豆的种植,而黏质壤土则相反;在选种育苗时,应优选大粒饱满的油莎豆块茎用于催芽育苗;此外引种我国不同地区的油莎豆品种幼苗长势与地理纬度无相关规律.据上述试验结果,并结合我国海南省的环境条件,应尽快在海南进行油莎豆的南繁育种及栽培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油莎豆块茎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浸泡温度、环境温度、基质及块茎大小的处理对油莎豆块茎萌发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不同来源地的油莎豆块茎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结果表明:35 ℃温水浸种,有效改善了油莎豆块茎的透水性,并显著提高块茎萌发率;环境温度为35~42 ℃时,有利于油莎豆块茎发芽,20 ℃以下的低温不利于块茎的萌发;透气性较好的沙壤土适宜油莎豆的种植,而黏质壤土则相反;在选种育苗时,应优选大粒饱满的油莎豆块茎用于催芽育苗;此外引种我国不同地区的油莎豆品种幼苗长势与地理纬度无相关规律。据上述试验结果,并结合我国海南省的环境条件,应尽快在海南进行油莎豆的南繁育种及栽培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形成块茎是块茎作物繁殖的主要方式,这种繁殖方式的发生和发展与块茎作物起源中心的自然历史条件有关。短日照和较低温度是所有块茎植物形成块茎的有利外界因素,但是有一部分块茎植物不仅能在短日照下形成块茎,而且在长日照下也能形成少量块茎;而另一部分块茎植物只能在短日照下形成块茎。属于后者的野生块茎植物  相似文献   

6.
大粒油莎豆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油莎豆是一种抗逆性强而又高产稳产的作物。块茎含有丰富的脂肪,含油率达20%以上,并含有一定数量的糖及淀粉,是比较理想的食用油植物。油粕还可以制糖、酿酒、制糕点;酒糟、糖渣又是家畜的好铜料。十多年来我省油莎豆种植面积逐年有所扩大,但是由于普通油莎豆块茎小,大面积种植有困难,影响了群众种  相似文献   

7.
油莎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明华  王学华  庞震宇 《作物研究》2013,(3):293-295,301
介绍了油莎豆抗逆性强、播种期长、产量高、块茎含油率高等生物性状,以及能做绿肥、保健食用油、保健医药、饲料等用途,并对油莎豆未来大面积种植推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起源于非洲的油莎豆是迄今唯一已知在块茎中高水平积累油脂的新型草本油料作物。基于我国当前食用植物油和生物柴油原料供给紧张的局面,挖掘参与油莎豆块茎油脂积累的关键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WRI1WRINKLED1)隶属于AP2/ERF转录因子家族,是一类被证实在油料种子发育过程中控制碳源由糖向油分配的关键基因。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油莎豆的块茎中分离到一个WRI1同源基因(CeWRI1),该基因的编码区为1116 bp,预测编码371 AA,其理论分子量为41.58 kDa,等电点为5.76,总平均疏水指数为-0.750,不稳定系数为60.75,细胞核定位,这与其转录调控功能是一致的。与拟南芥WRI1类似,序列分析显示CeWRI1含有2个保守的AP2结构域(PF00847)、1个VYL基序和1个14-3-3/BPM结合基序;相比AP2结构域和N端,其C端序列的变异较大,但包含与蛋白降解相关的PEST基序。qRT-PCR分析显示,CeWRI1在叶片、叶鞘、根、匍匐茎和块茎等主要组织中都有表达,且其在起始期、膨大初期、膨大中期、膨大晚期和成熟期等不同发育时期块茎中呈现先降后升的J型表达趋势,表达丰度最高的为成熟期,最低是膨大中期,这与油脂的积累模式大体一致。在烟草中的功能分析显示,CeWRI1的异源瞬时过表达可显著提高叶片的油脂(甘油三酯)含量,这进一步证实该基因具有油脂调控功能。上述结果表明CeWRI1是调控油莎豆块茎高水平积累油脂的关键基因之一,这不仅为进一步揭示油莎豆块茎油脂积累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期的品种改良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油莎豆块茎在种植过程中萌发较慢的问题,以A2、中油莎1号和内蒙古大粒(ND)为材料,通过对3个油莎豆品种的浸种条件、消毒方式以及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筛选,探究油莎豆块茎的最佳消毒方法及最优萌发条件。结果表明:在75%酒精3 min、氯气16 h时消毒效果最好;3个品种均在35℃浸泡3 d时萌发率最高,分别为58.33%、51.67%和43.33%;A2和中油莎1号均在MS+1.0 mg/L 6-BA+0.5 mg/L NAA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分别为70.00%和63.33%;内蒙古大粒在MS+0.5 mg/L 6-BA+0.2 mg/L NAA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为55.00%。6-BA对块茎的萌发有显著作用,但随着浓度升高对块茎的萌发由促进转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碘显色法测定了油莎豆块茎淀粉含量,以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利用石灰水浸泡法同时从油莎豆中提取出了淀粉和蛋白质,研究料液比、浸泡液pH值、浸泡时间、上清液pH值等因素对大粒油莎豆淀粉、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大粒油莎豆中淀粉含量为31.8%,蛋白质含量为2.9%...  相似文献   

11.
油莎豆以其适应性广、产量和含油量高而成为我国的新型油料作物.为解析油莎豆的遗传基础,服务于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采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构建了油莎豆高质量的全长转录组,混合样本的组织来源包括块茎、匍匐茎、根、芽、叶片、叶鞘、花、花茎等.研究基于23.20 Gb高质量的原始数据提取获得环形一致序列319568条,其平均长度...  相似文献   

12.
作物产量与群体结构密切相关。为合理配置群体结构,提高油莎豆光能利用率并最终提高产量,研究不同群体结构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挖掘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油莎豆产量潜能。2018年以黑油莎2号为材料,采用三因素大田裂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A1)、110 000株/hm2(A2)、130 000株/hm2(A3);裂区为种植方式,分别为110 cm垄上三行(小行距30 cm)(B1),65 cm垄上双行(小行距20 cm)(B2),45 cm垄上单行(B3);裂裂区为留苗方式,分别为矩形留苗(C1),三角留苗(C2),共18种处理,3次重复。通过测定群体光合速率(CAP)、叶绿素a+b(Chla+b)含量及荧光参数(Fv/Fm和qP),研究不同处理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油莎豆块茎形成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3种密度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块茎增长期和成熟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油莎豆块茎形成后0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块茎形成后25~75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呈先增后降趋势。相同密度和留苗方式条件下,群体光合速率、叶绿素a+b含量、Fv/Fm及qP所测指标表现为种植方式B2最大,较B1、B3差异均显著(P<0.05);相同密度和种植方式下,上述所测指标表现为留苗方式C2更大,较C1差异显著(P<0.05)。A2B1C2处理产量达到7520.45 kg/hm2,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油莎豆产量的关键。适宜密度下,合理的宽窄行配置和三角留苗方式可有效改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增加叶绿素a+b含量,提高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是实现植株个体与群体相互协调并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又称虎坚果,沙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长期短、生物量大、含油量高等优势特性。油莎豆茎叶可做青贮饲料,块茎可生吃或熟吃,此外,油莎豆还可用来榨油,榨油后的油饼可用来做饲料。因此油莎豆作为一种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新兴农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为了深入了解油莎豆,促进油莎豆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研究,本文综述了油莎豆中油脂、蛋白和多糖等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油莎豆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和保肝等生理功能,并就其市场规模和科学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在3种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分期调查了马铃薯主栽品种Mira和783-1在田间的块茎大小分布。结果证明,块茎生长发育期间其大小分布为一负指数曲线形式,并可用数学模型y=N(e~(-λbn~(-1))-e~(-λbn))来表示(式中y为块茎重量等级n的块茎个数,N为单位面积的块茎总数,λ为块茎平均重量的倒数,b为块茎重量等级的上限)。即在一个块茎群体中,块茎数目以30g以下的小块茎为多,随着重量级别的增加,其数目逐步减少。高密度增加了小块茎的数目及其比例从而导致块茎的平均重量下降。统计分析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无显著差异。根据上述模型,块茎的大小分布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块茎总数及块茎平均重量这两个参数。由于种植密度与块茎数目、光能截获量与块茎产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关系,因此根据对块茎大小的需求,该模型可帮助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与收获晚期,来达到控制块茎大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主要生理性状和产量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西洋、滇薯6号、PB04和PB08 4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系)为供试材料,进行不同品种块茎形成期主要生理性状和收获时产量特性的比较及部分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的块茎形成期大西洋的光合速率最强,根系活力较强,抗逆性较强,其农艺性状和块茎产量特征均表现较好。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马铃薯的块茎数量、块茎产量、干物质含量和块茎淀粉含量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生物产量、块茎数量、块茎产量、干物质含量和块茎淀粉含量与叶片电导率呈负相关,而生物产量与根系活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是一种粮油饲兼用、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其地下块茎富含油脂、淀粉、糖、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地上茎叶可作为畜禽优质饲草。作为一种原产于沙漠地区的多用途作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物产量大、高附加值等特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我国丰富的沙地等边际土地资源为油莎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油莎豆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产业链条基本具备,发展前景广阔。本文概述了油莎豆特性与用途、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油莎豆产业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油莎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块茎休眠和发芽的分子机理及调控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司怀军  张宁  王蒂 《中国马铃薯》2007,21(2):104-107
马铃薯块茎的休眠和发芽对于马铃薯的栽培、块茎生产和加工工业都极为重要。本文综述了马铃薯块茎休眠和发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通过调控块茎糖代谢中的协同因子——无机焦磷酸来调控块茎休眠和发芽特性的分子策略。  相似文献   

18.
块茎的生长率各不相同,其生长的时间变化状态呈S型曲线。现发现逻辑斯蒂克(Logistic)方程适宜于用来模拟块茎的生长。块茎的大小与块茎的生长率及生长的时间密切相关,但生长率是影响块茎大小的主要因素。块茎绝对生长率的加权平均与块茎细胞数量的直线相关证明了块茎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细胞分裂控制。块茎生长率与细胞膨大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磷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磷元素在马铃薯植株体内的流动性较大,磷营养水平与块茎膨大密切相关,块茎是磷素的最终贮存库。在块茎增长初期,叶片、地上茎和块茎中的磷素浓度均为一生中的最高值,此时是马铃薯对磷需求最多的时期,块茎形成后,则大量的磷(P2O5)向块茎转移。马铃薯对磷素(P2O5)吸收速率较低。在整个生育期内吸收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块茎增长期。  相似文献   

20.
特色油料作物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地下块茎可积累大量油脂,且具有适应性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是研究植物抗逆性和地下营养器官富集油脂的优异材料。运输抑制剂响应蛋白1(transport inhibitor response protein 1,TIR1)作为生长素受体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然而,油莎豆CeTIR1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油莎豆转录组数据筛选鉴定出4个油莎豆TIR1基因(CeTIR1-1、CeTIR1-2、CeTIR1-3和CeTIR1-4),并采用RT-PCR技术克隆到4个CeTIR1成员的ORFs。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4个CeTIR1蛋白含有典型的F-box蛋白结构域、AMN1超结构域和Transp_inhibit结构域。CeTIR1s序列长度、编码蛋白相对分子量和等电点等理化性质差异较小。4个CeTIR1分别与禾本目莎草科、木犀科及十字花科的植物来源的TIR1s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近。基因表达分析显示,油莎豆CeTIR1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均在块茎组织中高表达,在根和叶组织中表达量较低。盐胁迫处理下油莎豆幼苗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