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Richardson),俗称打铁婆、乌包公(福建、台湾等地),隶属于鲈形目、石鲈科、髭鲷属,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其肉味鲜美、色彩鲜艳,市场售价颇高,唯自然海区产量稀少.近年来,福建沿海地区利用天然苗种进行网箱养殖试验,当年达到商品鱼规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郭睿 《海洋渔业》2014,36(3):252
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作为我国东南沿海主要海水网箱养殖鱼类之一,常年受到以细菌性病害为主的侵袭,但相关病原检疫和诊断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福建罗源湾养殖濒死斜带髭鲷为研究对象,无菌解剖后对其肝、肾和脾脏进行细菌分离,对纯培养菌使用常规方法和API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使用16S rDNA、gyrB和rpoD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分析,并对该菌进行药敏试验。菌株鉴定结果为鳗利斯顿氏菌(Listonella anguillarum),但在系统发育树中与多株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聚为一支,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新生霉素、左氟沙星、罗红霉素、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对磺胺甲基异恶唑、利福平、四环素、强力霉素、氨苄西林等8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3.
<正>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属鲈形目,石鲈科,髭鲷属,俗称包公鱼、打铁鱼。斜带髭鲷具有抗病能力强、病害少、成活率高、生长快等优点,且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色彩鲜艳、市场售价高,是近年来我国东海沿海重要的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象。2017年笔者在莆田市南日岛东岱海区进行斜带髭鲷网箱养殖试验,将体长5~8 cm斜带髭鲷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海水网箱养鱼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堂 《海洋渔业》2001,23(4):182-184,187
一、我国海水网箱养鱼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的海水网箱养鱼始于70年代末,广东省惠阳县、珠海市首先开展了海水网箱养鱼试验,放养了石斑鱼、鯛科鱼类、尖吻鲈等20多个种类,并获得成功。1981年以后转入生产性养殖,商品鱼主要销往港、澳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4年在广东省的沿海地区迅速发展,随后在福建的平潭和浙  相似文献   

5.
采用PCR技术获得我国南海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养殖及野生群体共50尾样品的mtDNA控制区全序列,长度范围788 ~790 bp;测得序列与GenBank下载的其他鲈形目鱼类D-loop全序列利用CLUSTAL X进行排序后,对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其终止结合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指出了终止相关序列的主体是TACAT与其反向互补序列ATGTA以及一系列保守序列(CSB-F、CSB-E、CSB-D和CSB-1、CSB-2、CSB-3),并给出了其一般形式;此外,基于斜带髭鲷D-Loop全长序列,利用贝叶斯法构建了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斜带髭鲷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部分样品各自紧密聚成一小支,而在整棵进化树上,养殖样品与野生样品相互交错聚集在一起,可见本研究海区斜带髭鲷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分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斜带髭鲷海水网箱养殖技术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带髭鲷(图见彩中插2)隶属于鲈形目、石鲈科、髭鲷属,俗称打铁婆、包公鱼,为近海中下层鱼类,斜带髭鲷活鱼运输方便、成活率高,价格多年稳定在40~50元/千克。本人从2003年就开始试养斜带髭鲷,多年在福鼎沙埕港不同海区养殖摸索,现将斜带髭鲷海水网箱养殖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属于鲈形目、石鲈科、髭鲷属,俗称十八枚、打铁婆,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其肉味鲜美、色彩鲜艳,市价较高,为近海中下层鱼类,栖息于岩礁较多的海区,主要以小型鱼类、甲  相似文献   

8.
北方地区的海水网箱养鱼自20世纪9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水温制约,海水网箱养鱼品种仅有鲈鱼、鯛、河豚、美国红鱼、牙鲆、六线鱼等,比较单一。而开放性海域网箱养鱼,受风浪、养鱼品种等制约,进展尤其缓慢。大连碧龙海珍品有限公司1999年选用单体柔性网箱、单体浮式网箱、单体沉性网箱、单体沉浮式网箱,及鲈鱼、真鯛、河  相似文献   

9.
<正>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夏苏东博士主持,联合天津盛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滨海新区汉沽渔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的市水产局项目"斜带髭鲷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获得阶段性成果,成功获得健康斜带髭鲷幼鱼。目前,幼鱼生长正常,平均体长7.67cm,平均体重22.67g。3月17日,通过专家阶段性验收。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属于鲈形目、石鲈科、髭鲷属,俗称包公鱼,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其肉味鲜美、色彩鲜艳,市价较高,为近海中下层鱼类,栖息于岩礁较多的海区,主要以小型鱼类、甲壳类为食,适温范围为8℃~35℃,最适水  相似文献   

10.
四、技术管理网箱养鱼的成败与经济效益的高低其关键就在于生产中技术管理。1.鱼苗的运输目前人工养鱼,其苗种来源有人工苗和自然苗两种。其养殖品种繁多,各地因条件不同其养殖对象也不尽相同。其中,河豚、牙鲆、真鯛、黑鯛、黑鲪、梭鲻鱼等,人工育苗技术已逐渐成功,已可为生产提供部分人工苗种。象鳗鲡、鲈鱼、鬼鲉等鱼类的人工育苗技术尚未彻底过关,仍需要依靠采捕自然苗种。  相似文献   

11.
真鲷和斜带髭鲷活鱼运输的适宜密度和水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水体试验和实船运输观察研究了真鲷(Pagrosomus major)和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活鱼运输的密度和水温。结果表明,利用控温循环水系统,运输密度62.5~83.3 kg/m3,水温15~16℃条件下运输真鲷和斜带髭鲷活鱼是适宜的,运输过程中水质和溶氧的变化都在可允许范围之内,运输存活率可达到98%。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仿石鲈科鱼类目前存在的分类争议问题,测定了仿石鲈科(Haemulidae),金线鱼科(Nemipteridae),眶棘鲈属(Scolopsis)等相关科属共33种鱼类RAG2基因部分序列,利用最大简约法(MP法)和贝叶斯分析法(BI法),并以黄鹦嘴鱼作为外类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33种鱼类共形成三大类群,其中仿石鲈科8个属聚成一类群,金线鱼属和眶棘鲈属的种类聚成另一类群,眶棘鲈属未能与仿石鲈科形成单系.同时,基于属间遗传距离比较,眶棘鲈属与金线鱼科的遗传距离比其与仿石鲈科各属的遗传距离要小得多,表明眶棘鲈属与金线鱼科有更近的亲缘关系,支持眶棘鲈属隶属于金线鱼科的观点.此外,传统分类资料中归类于仿石鲈科的髭鲷属(Hapalogenys)也没有与仿石鲈科聚成单系,而是独自形成一支,位于进化树基部,显示出髭鲷属与仿石鲈科关系较远,与近年来认为髭鲷属应该从仿石鲈科中划分出去的结果一致.在仿石鲈科内部,少棘胡椒鲷属(Diagramma)中的少棘胡椒鲷与胡椒鲷属(Plectorhinchus)的种类关系很近.在进化树上,少棘胡椒鲷位于胡椒鲷属的内部,花尾胡椒鲷最先分化出来,位于该分支基部,支持少棘胡椒鲷归为胡椒鲷属,名称沿用原来的学名胡椒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横带髭鲷为近海中下层鱼,喜栖息于多岩礁的海区,是一种典型的岛礁性鱼。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因其具营养价值较高、体表有美观条纹等优点,深受养殖者及消费者的喜爱,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优质鱼。本文通过研究横带髭鲷的摄食习性,观察其仔鱼阶段的摄食节律,探索出一种高效的仔鱼转食配合饲料的驯食方法。该方法具有驯食周期短、驯化成活率高、畸形率低等优点,可为横带髭鲷的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真鯛Pagrosomusn major(Temminck et schlegel)[Pagrussarba]:英文名redporgy;俗称过腊、加腊、红加吉。为近海底层鱼类。其色泽鲜艳、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博得消费者喜爱,为近海养殖鱼类主要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5.
采用PCR技术获得我国南海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养殖及野生群体共50尾样品的mtDNA控制区全序列,长度范围788~790bp;测得序列与GenBank下载的其他鲈形目鱼类D-loop全序列利用CLUSTALX进行排序后,对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其终止结合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指出了终止相关序列的主体是TACAT与其反向互补序列ATGTA以及一系列保守序列(CSB-F、CSB-E、CSB-D和CSB-1、CSB-2、CSB-3),并给出了其一般形式;此外,基于斜带髭鲷D-Loop全长序列,利用贝叶斯法构建了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斜带髭鲷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部分样品各自紧密聚成一小支,而在整棵进化树上,养殖样品与野生样品相互交错聚集在一起,可见本研究海区斜带髭鲷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分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日本冲绳县名護市养殖场的上原庸伸,在面积约为1.34公顷的养殖池内,养殖青兰子鱼、黑鯛、红鳍裸颊鲷等鱼种,并投喂由青花鱼、秋刀鱼制成的饲料,这些鱼种经1~2年饲养,  相似文献   

17.
斜带髭鲷人工育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带髭鲷(HapalagenysnitensRichardson),俗称乌鲛薯、包公鱼,隶属于石鲈科髭鲷属,属浅海底栖性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一种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优新高值鱼类。近年来,在我国南方沿海掀起了一股该鱼的网箱养殖热潮,但由于资源匮乏...  相似文献   

18.
斜带髭鲷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1995—1996年斜带髭鲷人工繁殖试验的初步结果。海水网箱培育2周年的斜带髭鲷性腺已成熟,繁殖季节能自然产卵,卵径907—1019μm,在水温24.2—24.6℃、盐度30.5%、pH值8.25的条件下,受精卵经24小时30分钟发育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2.44—2.77mm。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对横带髭鲷(Hapaloyenys mucronatus)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 详细描述胚胎和仔稚幼鱼各发育时期的时间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横带髭鲷的受精卵为透明的圆球形浮性卵, 卵径 (1.32±0.01) mm, 多个大小不等的淡黄色油球。胚胎发育经历 6 个主要阶段: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在水温(21.0±0.2) ℃, 盐度 26 条件下, 受精卵约经 36 h 30 min 孵出初孵仔鱼。胚后发育阶段的划分主要依据卵黄囊、油球、鳍膜、鳞片和体色条带的变化, 可分为早期仔鱼期、晚期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 4 个阶段。初孵仔鱼全长(2.96±0.15) mm, 具单个油球, 3 日龄开口摄食轮虫, 4 日龄卵黄囊消耗完全, 9 日龄油球消耗完全, 24 日龄鳍膜完全消失, 体侧和腹部出现初生栉鳞, 进入稚鱼期。45 日龄被覆栉鳞, 全身黑色素加深, 腹部呈灰白色, 进入幼鱼期。横带髭鲷早期发育过程中有 3 个重要形态特征:从 2 日龄至 38 日龄, 横带髭鲷的头背部 1~9 枚硬棘出现和退化; 从 5 日龄开始腹鳍出现并正异速生长, 至 38 日龄腹鳍逐渐由长翅形退变为扇形; 56 日龄幼鱼期, 体表明显可见 6 条横向黑色素带, 在体态上与成鱼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芙蓉海洋开发公司最近接受了来自台湾渔业技术顾问社的栽培渔业中心的设计项目。作为台湾来说,这是一座栽培渔业中心,总的事业费用约达20亿日元。今后该中心主要培育真鯛、杂色鲍、日本对虾等,现在中心的场址预定设立在台北县贡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