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书丽 《河南农业》2014,(11):61-61
<正>一、小麦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一)农机农艺措施不能有机结合近几年,在小麦播种整地时,采取旋耕方式整地的比例较多,耕层浅和土壤悬虚问题得不到解决;再加上大部分播种机也没有镇压装置,使一些旋耕后未进行耙压的地块造成深播弱苗现象,部分形成小老苗,同一块地出苗不一致、不整齐,影响壮苗早发和安全越冬。同时,因旋耕深度较浅,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导致小麦根系下扎受阻,不能充分利用深层土壤的水分,降低了小麦的抗旱和抗倒能力。  相似文献   

2.
麦田旋耕整地应注意的农艺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耕整地是用旋耕机一次完成耕、耙作业。耕作后,地表平整、土壤细碎,省工省时、经济方便,在土质黏重的地块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受到农民的欢迎,近几年濮阳市旋耕面积不断扩大。但是,一些地区由于旋耕与相关农艺技术不配套,给小麦生产带来比较严重的问题,2006年个别地块甚至绝收。为此,笔者通过调查,提出了旋耕地块的主要问题及农艺配套技术,供参考。1旋耕地块的主要问题1.1耕层浅土质黏重的地块旋耕面积大,但深度一般不足20cm,而且一些地区连续多年旋耕的地块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致使耕层越来越浅。1.2土壤过于疏松一些地块旋耕质量不高,耕后…  相似文献   

3.
一、旋耕整地中存在的问题 1.土壤耕层浅.在操作中只图速度快、省油,耕作深度达不到标准.据在河南永城市调查:大多数旋耕地耕深不足20厘米.35%的地块耕深只有15厘米.近15%的地块因多年连续旋耕已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致使耕层越来越浅.  相似文献   

4.
正一、加深耕层、精耕细作以旋代耕的缺点:由于旋耕犁旋后土壤坷垃少、易整地作畦,深受群众欢迎,面积呈扩大趋势,但对培育小麦壮苗、实现高产十分不利。具体如下:(一)耕层浅,只有15厘米左右,影响根系下扎和发育;坚实的犁底层影响土壤水分的移动和蓄水保墒。(二)秸秆还田地块尤其造成秸秆成堆,小麦根系悬空,出苗质量极差。  相似文献   

5.
秦志伟 《河南农业》2014,(15):42-42
<正>一、提高整地质量目前,倒伏是河南省玉米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耕层浅、犁底层坚硬、作物根系分布浅是主要原因。因此,在小麦整地时,大力推广应用大机械耕翻土壤或进行深松,深度25cm以上,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为作物根系下扎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土壤深耕对冬小麦根系在土壤剖面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耕作种植制度的改变,旋耕已成为中国北方冬小麦生产的主要耕作整地方式。常年以旋代耕,使耕层下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坚硬的犁底层,影响作物根系发育、下扎,最终造成作物减产。对河北省曲周县的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双高"基地2个采用不同耕作方式(旋耕和深耕)的麦田中0~100 cm土壤剖面小麦根系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耕田小麦根系数量较旋耕田块高76.6%,深耕田块耕层以下土壤剖面(15~100 cm)中根系数量是旋耕田的1.22倍。  相似文献   

7.
一、制约玉米高产优质栽培的主要因素 1、机械因素 主要是机械整地问题.一是耕作制度执行不到位,整地质量下降,主要表现是犁底层上移.据调查,长期旋耕的地块,犁底层厚度增加2-4厘米,减少有利根系生长发育的土壤空间,遇有强降雨,土表形成径流,蓄水能力差,抵御旱涝和大风的能力下降,作物易倒伏、减产.二是连续的旋耕整地,增加了犁底层的硬度和厚度,并增加了土壤风蚀的机会,给保护耕地和可持续利用带来负面影响.三是小马力拖拉机作业次数过多,造成表土粘实,透性差,温度回升慢,不保水,易形成土表径流,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正>我省是一个粮食大省,小麦生产在我省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虽然小麦生产较前有了大的发展,但在实际生产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一、存在的问题1.整地质量差,播种不科学,造成出苗不好连年旋耕或小拖拉机耕,耕层变浅,土壤容重偏高,耕层紧实,并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不利于吸收深层养分和水分。耕翻后没耙细、旋耕后不压实麦田,表层土壤过于悬松,透风跑墒,易旱易冻,且造成深播弱苗。  相似文献   

9.
1小麦倒伏的原因分析 1.1耕层变浅。近年来,小型拖拉机以其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备受农民青睐,发展速度很快。然而,小型三、四轮拖拉以及旋耕耙的耕地深度均在18~20cm,耕层较浅,犁底层上升,土壤物理性状不佳,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小麦根系的活动范围缩小,下扎困难,高产田使小麦抗倒伏性能随之下降,俗话说“土地不深翻,麦根没处钻”。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收获后机械旋耕方便快捷、能抢墒播种、节省劳力,深受农民欢迎。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旋耕面积逐渐扩大,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逐渐暴露出来,如耕层浅,易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土壤过于疏松,保肥、保水及保温性能差等。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特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11.
正1小麦规范化整地技术耕作整地质量好坏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针对近年来机械化整地环节存在的秸秆粉碎质量不高,还田后只旋耕不深耕,且不镇压耙实,导致耕层过浅,犁底层加厚,活土层变浅,土壤过于疏松,漏风透气、失墒过快,麦苗易旱易冻,出现黄苗死苗,对产量影响较大等突出问题,小麦播前整地一定要做到"四个必须",即:秸秆还田地块必须深耕,旋耕地块必须耙实,连续旋耕三年的麦田必须深耕或深松一次,地面必须平整,  相似文献   

12.
在小麦栽培中,不进行翻耕,仅利用旋耕机旋耕然后播种,已成为主要的的耕作模式。但多年旋耕在耕层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夏季降水渗入土壤深层,阻止小麦根系下扎,不利于蓄水保墒和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本次研究通过进行不同耕作方式试验,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组合对小麦综合抗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一、制约玉米高产优质栽培的主导因素 1、机械因素 主要是机械整地问题.一是耕作制度执行不到位,整地质量下降,主要表现是犁底层上移,据调查,长期旋耕的地块,犁底层厚度增加2-4厘米,减少有利根系生长发育的土壤空间,遇有强降雨,土表形成径流,蓄水能力差,抵御旱涝和大风的能力下降,作物易倒伏、减产.二是连续的旋耕整地,增加了犁底层的硬度和厚度,并增加了土壤风蚀的机会,给保护耕地和可持续利用带来负面影响.三是小马力拖拉机次数过多,造成表土粘实,透性差,温度回升慢,不保水,易形成土表径流,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四是整地后土壤细碎不匀,播种时易出现机械颠簸,幼苗出土时顶到大土块不能出苗,造成缺苗断条,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4.
<正>山东省沂南县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采用旋耕机械进行土壤耕作,而多年旋耕的结果是耕层变浅,犁底层上升。据调查大部分农田耕层厚度为13~15cm,耕层下面形成了比较坚硬的犁底层,严重影响作物根系发育、下扎,大幅缩小了根系吸收养分的范围,制约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通过土壤改良培肥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通透性,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可以提高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对增加作物产量,改良土壤结构有着无可替  相似文献   

15.
董念玲 《河南农业》2014,(15):61-61
<正>一、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一)整地粗放随着旋耕和秸秆还田面积的逐年扩大,多数田块没有耙实,土壤过于疏松,透风跑墒,易旱易冻,而且播种过深容易造成分蘖缺位和深播弱苗,特别是耕层过浅,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导致小麦抗逆性大大减弱。(二)播种播种质量差,播量偏大,播期偏早,播种不均匀,缺苗断垄和堌堆苗现象极为普遍,且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导致大群体、大倒伏、病害重,部分麦田冬春旺长,冻害倒伏严重,穗层  相似文献   

16.
《农村科技》2006,(3):9-9
小麦倒伏是影响高产的一大障碍,倒伏后叶片重叠,养分与水分疏导受阻,严重影响产量。事实表明,倒伏越早,损失越大。一、倒伏原因1.根倒伏主要是土壤耕层过浅,整地播种质量差,土壤缺磷、多水,根系人土浅,基础不牢固,故形成头重脚  相似文献   

17.
<正>商水县地处豫东平原地带,小麦、玉米是我县种植业主导产业,虽然我县地整地已全面机械化,但整地技术还是大面积利用上世纪末推广的旋耕技术,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推广的机械深松整地技术大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将机械深松整地技术操作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一下。一、深松整地的作用与好处1.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提高耕地质量。多年的旋耕会形成坚硬的犁底层,犁底层不利于水分的渗入和植物根系的下扎。机械深松时,深松铲  相似文献   

18.
一、试验目的近年,旋耕整地面积逐年扩大,旋耕整地速度快、省工省时,对加快小麦整地播种进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旋耕整地耕层浅,不利于小麦向下扎根。为探讨旋耕、深耕以及镇压、耙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寻找合适的小麦播种耕作方式,驻马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结合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要求,开展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由于长期使用小动力农机整地,造成的耕层浅、犁底层坚硬,限制了根系下扎及其对土壤深层水分和养分吸收困难等问题,试验采取条浅旋和深翻打破底层,研究浅旋和深翻对耕层土壤物理特性及超高产春玉米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为自治区玉米生产实践中采取浅旋和深翻措施,提高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深翻措施能降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增加气相和液相的比例,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并能优化根系的垂直分布,使根系下扎,增加30~60cm土层根系的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  相似文献   

20.
正一、试验目的近年来,随着小麦整地旋耕耙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耕深由过去的21.6~23.3 cm转变为15~16.7 cm,犁底层变浅,加之夏玉米秸秆的全部还田,耕层土壤悬而不实,一定程度影响麦苗生长发育。为了验证不同整地播种方式对小麦苗情发育的影响,进一步完善整地播种方式,根据国家小麦产业体系"2016—2017年不同整地播种方式对小麦苗情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