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苗博士种衣剂在早稻旱育秧、软盘育秧、水育秧等3种育秧方式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种子经苗博士种衣剂包衣处理后,秧苗素质明显优于未包衣处理,产量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包衣旱育秧的效果较佳,秧苗叶片数比未包衣处理增加0.2片、苗高矮1.09 cm、假茎矮0.41 cm、假茎宽增加10.00%、苗重增加3.91%、单株白根数增加2.88条、根重增加25.58%、单株分蘖数和带蘖率均有所增加,每667 m2有效穗数增加0.93万条,每穗实粒数增加5.08粒,每667 m2增产14.3 kg,增产率为3.46%。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氮素对超级稻的产量及各种性状有重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施氮量的处理中,差异显著,在中等地力条件下每667m^2施氮10-18kg,超级稻的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产量等因素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施用18kg/667m^2氮素处理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46.4%。  相似文献   

3.
寒地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素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以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秸秆还田后对水稻产量均产生增产作用,增产范围在2.7%~10.6%。其中秸秆全量还田(500kg/667m^2)配施碳铵14kg/667m^2+碳酸钙20kg/667m^2时水稻产量最高,达到553.4kg/667m^2,比对照每667m^2增产10.6%;其次是秸秆半量还田,配施碳铵14kg/667m^2的处理,667m^2产547.8kg,比对照667m^2增产9.5%;秸秆全量还田+施碳铵6kg/667m^2的处理产量最低,增产率为2.7%。同一调查日期内各处理株高相近。处理4对水稻稻瘟病、胡麻斑病、褐变穗等病害的抗性明显增强,稻瘟病发病率降低20%,抗倒伏和抗早衰能力明显增强。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穗粒数、空瘪率呈递增趋势,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碳铵施用量与产量呈良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处理4比处理3每667m^2增产水稻18.3kg,增产率为3.4%。  相似文献   

4.
开县厚坝镇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重庆市开县厚坝镇通过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宄了在紫泥田田中配施不同的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采表明,氮磷钾三要素对株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影响较大,对穗长、结实率影响不大。根据回归模型得出:水稻最大产量配方方案为施氮、磷、钾分别为10.0kg/667m^2.9.0kg/667m^2、4.5kg/667m^2。可使水稻产量达到629.57kg/667m^2;最佳经济效益方案为施氮、磷、钾分别为10.0kg/667m^2、9.0kg/667m^2、0kg/667m^2,可使产量达到600.12kg/667m^2;适用配方方案为施氮、磷、钾分别为12.5kg/667m^2、4.5kg/667m^2、7.5kg/667m^2。可使产量达到586.13kg/667m^2。  相似文献   

5.
曹栋 《河南农业》2020,(7):60-60
一、基本情况2019年,泌阳县夏粮种植面积7.73万m^2,小麦种植面积7.67万hm^2,优质小麦种植面积3.33万hm^2,占麦播面积的43.5%。小麦平均亩穗数37.8万穗、穗粒数32.8粒、千粒质量41.4 g,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36.3 kg,总产量50.18万t,与2018年相比,亩穗数减少0.4万穗,穗粒数增加0.9粒,千粒质量增加1.7 g,每667 m^2产量增加,总体情况“一减二增”。  相似文献   

6.
通过同粒不同行试验结果知,张家川县西部地区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种植密度应为:每幅7行种植增产效果最好,此条件下667m^2穴数为3.50万穴,每穴按11粒计算,667m^2下籽量为38.50万粒,产量为277.10kg,分别比处理每穴6粒和每穴18粒增产5.90%和7.20%。  相似文献   

7.
朱强国  袁毅  范友胜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51-52,226
进行了早籼塑盘湿润育秧抛栽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再次是结实率,抛植密度对产量起负向直接效应。生产中应控制抛植密度,早控分蘖,施好促花肥、保花肥及壮粒肥,提高结实率。对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三性状进行线性回归模拟分析表明,塑盘湿润育秧抛栽高产栽培,单产500kg/667m^2三性状95%置信测区间为:667m^2有效穗24.69-26.19万/667m^2,穗总粒数98.74-103.17粒,结实率87.00%-89.79%。  相似文献   

8.
直播稻不同播种量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直播稻每667m^23kg、4kg、5kg、6kg、7kg的不同播种量试验,结果以每667m^2播种量3kg和4kg的产量较高,分别比播种量7kg的增产29.0%和19.5%,增产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播种量3kg和4kg的处理小区最高苗数、成穗率、有效穗、每穗实粒、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都比播种量7kg的优越。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种插栽方式和5个机插密度的比较试验,探索浙优18的机插栽培高产技术途径。机插移栽667 m2产量为865.6 kg,比旱育秧手工移栽增产27.2 kg,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增加,但成熟期延迟2 d。不同的机插密度比较,产量以30 cm×21 cm处理最高,30 cm×17 cm和30 cm×25 cm处理也获得较高的产量;随机插密度的降低,群体的有效穗数下降,生育期推迟,每穗总粒数明显增加,而对结实率与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通过锌肥不同用量的水稻栽培试验,探索安徽省肥东县水稻作物施锌肥的增产效果及适宜用量,充分发挥锌肥的增产潜力,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次试验基肥、追肥等量,锌肥用量设5个处理(0.25~1.5kg/667m2)。结果表明:对水稻施用锌肥能够促进分蘖早发快发,实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协调,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亩穗数比无锌对照增加0.6万~1.7万,穗粒数比对照无锌增加0.3~4.2粒(除处理2外),产量增幅5.2%~15.5%,以1~1.5kg/667m2 锌肥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1.
1经济技术指标 1.1产量指标 小麦产量480-500kg/667m^2。 1.2产量结构 收获穗数36-37万穗/667m^2,穗粒数32-34粒,干粒重42-45g。  相似文献   

12.
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塑盘旱育抛栽高产栽培,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其次是穗总粒数、结实率,抛植密度不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生产中要以每667m^2有效穗为中心来合理安排抛植密度,对分蘖进行早促早控,建立适宜的高产群体,中后期注意保花肥和促花肥的施用,以增加穗总粒数、提高结实率才有利于高产。线性回归产量模拟分析得出,抛植密度2.58—2.8127/667m^2条件下,浙辐203塑盘旱育抛栽单产575kg/667m^2三性状95%置信测区间为:有效穗28、69±0.7627/667m^2,穗总粒数114.78±2.43粒,结实率79.76%±2.00%。  相似文献   

13.
袁毅  范友胜  黄辉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63-64,68
通过对15块不同类型天协1号群体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在各经济性状中穗总粒数对产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再次是结实率。高产田块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变异分析得出,天协1号单产在600kg/667m^2以上主要性状95%的置信区间为:株高113.68-118.80 cm,穗长21.86-22.52 cm,密度1.92-2.06万/667m^2,有效穗19.24-20.36万/667m^2,穗总粒数168.84-181.59粒,结实率80.00%-84.16%,千粒重26.49-27.02g,预估单产633.48-658.40kg/667m^2。  相似文献   

14.
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氮肥用量也在增加,氮肥的利用率和增产效果在下降。是在高产条件下摸索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生长动态及增产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赣榆县小麦高产、高效的经济施氮量为18kg/667m2左右。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每穗粒数、667m2穗数等均呈抛物线型分布。  相似文献   

15.
超级早稻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形成与根系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水育秧移栽、旱育秧移栽、软盘旱育秧移栽、旱育秧抛秧、软盘育秧抛秧、点播和撒播等7种栽培方式对超级早稻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各栽培方式问根系性状差异明显,其中优势表现较明显的是早育秧移栽和点播处理;各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呈现移栽抛秧与点播撒播处理的趋势;栽培方式间结实率与千粒重差异很小,产量差异主要由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杂交稻穗整齐度及产量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在不同密度下两优培九和E52抽穗整齐度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对照18丛/m^2处理抽穗历期比9丛/m^2短3~4d,抽穗高峰提前,单茎株高变异小3cm左右,每穗粒数变化小20粒左右,对照抽穗整齐度较好。单位面积的产量两品种均以在13.5丛/m^2下最大,两优培九在密度13.5丛/m^2处理比对照高出2.9%,增产优势因子主要是穗实粒数,增产贡献达117.3%,;E52在13.5丛/m^2比对照高出8.9%,E52增产优势因子也主要是穗实粒数增加,增产贡献达214.3%,千粒重和每平方米穗数都下降;适宜的种植密度,不仅能提高单丛产量,也能提高单位面积水稻产量,但抽穗整齐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化学调控剂"麦巨金"对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要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麦巨金"的小麦平均株高比对照矮8.8cm,第1、第2、第3、第4及穗下节间分别减少3.2cm、2.3cm、1.6cm、1.3cm与0.4cm,显著提高了小麦茎秆抗倒能力;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0万穗/667m2、1.6粒与1.7g,产量比对照增加66.3kg/667m2,增产11.2%,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研究单季杂交稻甬优12号在机插行距30 cm条件下,不同株距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以30 cm×21 cm处理的为最高,其次是30 cm×17 cm,每667 m2产量均达700 kg,其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基之间协调较好,每667 m2总颖花数达3 200万朵。  相似文献   

19.
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对塑盘湿润育秧抛栽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其次是穗总粒数、结实率,抛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小。生产中要以有效穗为中心来合理安排抛植密度,对分蘖进行早促早控,建立适宜的高产群体.中后期注意保花肥和促花肥的施用,以增加穗总粒数、提高结实率才有利于高产。高产田块性状变异分析表明,早籼浙辐203塑盘湿润育秧抛栽单产450kg/667m2以上4性状95%置信测区间为:抛植密度(2.62~2.96)7)万/667m2,有效穗(25.71~27.04)万/667m2,每穗总粒数95.99—102.73粒,结实率79.15%~84.88%。性状指标为均值的情况下,预估单产475.4kg/667m2。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施氮量和栽插苗数对新型杂交早稻新品种"鄱优364"产量形成的影响,在16.67 cm×20 cm同一栽插规格下,探讨其不同施氮量(0,120,150,180,210 kg/hm25个水平)和栽插苗数(2,3,4根/穴3个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具有极显著影响,纯氮为210 kg/hm2时,增穗、增产效果均不明显,反而降低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随着栽插苗数增加,产量和有效穗数也随之增加,每穗粒数随之降低,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呈降低趋势;施氮量和栽插苗数互作对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有极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和栽插苗数的增加,产量增加,然而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随着施氮量和栽插苗数的增加而减少,对有效穗数无显著影响。施氮量180 kg/hm2结合栽插苗数4根/穴有利于"鄱优364"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