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住宅建筑能耗基准确定及用能评价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建筑能耗基准确定及用能评价方法仍不完善的现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住宅建筑的新方法。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不同影响因素(即特征参数)与建筑能耗的关联度,将关联度作为该因素的权值并结合聚类分析对建筑进行合理分类。在此基础上采用累积频率分布法确定了每类建筑的能耗基准值,并对建筑住户进行用能评价。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将其应用于日本建筑学会所建立的住宅建筑能耗数据库,为聚类后的每类建筑确定了相应的能耗基准并对住户进行了用能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综合考虑不同特征参数的影响大小,科学合理地对建筑细化分类,根据分类后的基准评价能够更好地评估住户的节能潜力并提供可行的节能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250份宁夏粳稻为材料,根据7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粳稻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采用混合线性模型统计分析方法无偏预测材料各性状的基因型值,根据2种遗传距离(马氏距离和欧氏距离),3种取样方法(多次聚类随机取样法、多次聚类优先取样法、多次聚类偏离度取样法),8种聚类方法(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可变类平均法、可变法、离差平方和法),用均值、方差、极差、变异系数及秩次评价不同遗传距离、取样方法、聚类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马氏距离优于欧氏距离;偏离度取样法优于优先取样法和随机取样法,聚类方法最好的是最短距离法、可变类平均法,适宜取样比例是15%.用马氏距离、偏离度取样法、15%取样比例、最短距离聚类法构建了37份宁夏粳稻核心种质.  相似文献   

3.
郭莉  李新彦  马现斌  胡飞 《中国种业》2023,(10):70-74,79
运用基于玉米 DUS 测试性状对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玉米团队 14 份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多样性分析和评价,以期为玉米自交系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与参考。基于 DUS 测试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4 个自交系共 37 个性状的多样性一般,各性状多样性指数都未超过 2.00,需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改良与创新,以丰富种质资源多样性。从这些自交系各性状的表现来看,株型选择上偏中秆紧凑型;但生育期方面偏中晚熟,早熟自交系基本没有,在进行夏播选育或早熟品种的选育方面使用这些自交系需慎重。基于 DUS 测试表型性状的自交系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阈值为 0.844 时,14 个自交系可以分为四大类,聚类结果与系谱来源一致,其中 III 类中自 12(XY90418)和 IV 类中自 15(XY06/XY7298)选系单独聚为一类,与其他类群距离较远,可能与其他自交系存在杂种优势。另外,根据聚类结果,需要注意 2 个自交系杂交改良选育自交系时,后代分离方向不确定性。根据聚类结果,也说明轮回亲本不同,分别聚在不同类,所以在回交时轮回亲本和后代的选择上还是要紧跟选育目标——类优良轮回亲本,并进行目标性状的选择,以达到回交选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各区域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提供参考,以便促进甘肃省区域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笔者根据2012年《甘肃发展年鉴》的统计资料[1],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并对各市州在甘肃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经济依然是甘肃省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各区域不同的自然和经济因素,甘肃省县域农业经济整体显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河西地区处于优等水平(1类区),中部和陇东地区处于中等水平(2类区),南部山区处于差等水平(3类区)。灰色关联分析与聚类分析法的结合,能够为农业经济评价提供一种科学、客观的理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鉴定试验,对10个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干旱胁迫下的全生育期植株形态和产量分析,以产量抗旱指数及其函数隶属度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与产量抗旱系数显著相关的单穗重、穗长、行粒数进行3个性状,作为玉米品种全育期抗旱鉴定指标.结合模糊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从10个玉米品种中筛选出陕单9号、郑单958、中单2号3个抗旱品种和陕单902、陕单308、陕单911等3个不抗旱品种.评定结果符合生产实际.因此,在玉米抗旱育种中,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指标,并结合模糊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是抗旱性鉴定较为可行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蝴蝶兰耐冷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品种蝴蝶兰在低温逆境下的生理差异,对不同品种蝴蝶兰的耐冷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蝴蝶兰抗冷栽培、抗冷品种选育及抗冷生理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采用逐步降温的方式,观察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16个蝴蝶兰品种的叶片形态特征及各项生理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6个蝴蝶兰品种进行耐冷性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  相似文献   

7.
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及可操作性,能合理地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不断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开发区扩区升级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价值。将中国南方地区按经济发达程度、交通便利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分为3类不同地区,每类地区选择了2个经济开发区作为代表,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耦合的方法,运用MATLAB7.0软件从横向角度对3类地区的经济开发区代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区位和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的浙江沿海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而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经济欠发达的海南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王玲  姬长英  陈兵林 《棉花学报》2007,19(2):119-123
为了客观地评价田间收获前棉花品级,依据我国子棉收购文字标准,运用机器视觉技术,对棉花的尺寸和色泽特征进行了研究,其色泽特征包括6个常用颜色空间下棉花和带壳棉花的黄色区域、黄色深度、白度、色差等8个色泽特征.结果表明,RGB、NTSC、亨特、HSI颜色空间下的特征参数区分度较好;棉花尺寸与色泽特征的相关性表明棉花白度为无效特征.在各颜色空间下,基于有效图像特征对7个品级的棉花样本进行了K均值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说明,棉花品级的聚类结果独立于颜色空间;铃壳色泽对品级的贡献显著;由于其聚类品级与图像特征的相关性普遍较高、较均衡,且算法运行时间较短,HSI颜色空间可能是棉花品级聚类的最优颜色空间.与人工分级相比,机器视觉的区分度更好,因此机器视觉技术可用于提高收获前棉花分级精度.  相似文献   

9.
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室外营养体保存的国家种质资源圃,本研究以其中的1200份甘薯资源为材料,22个农艺性状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和变量聚类两种方式对农艺性状进行降维处理,两步聚类、快速聚类和分层聚类3种聚类方法结合5个地理来源对资源分组,组内随机取样与必选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核心种质,依照上述方案共构建出含15个甘薯核心种质的样本库。通过变异系数、标准差符合率和极差符合率评价15个构建方案的数量性状的代表性,多样性指数和表形频率方差评价质量性状的代表性。结果表明,以变量聚类进行降维、两步聚类结合地理来源分组、组内随机取样为甘薯构建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案,采用该方法构建的核心种质样本很好的保留了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业研究的复杂性,使一些分类的问题长期不能定量地、客观地、科学地加以解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分类的研究,正在从传统的、主要靠经验和定性的处理方式,向应用数学的方法和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定量化的处理方式转变。这些数学方法中,聚类分析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聚类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分类法。根据分类前是否清楚所研究的事物需要分成多少类型。聚类分析,可以划分为系统聚类和动态聚类。系统聚类适于事先并不清楚应分成多少类型的问题,形成的类正是分析的结果;动态聚类解决事前已初步确定,大致可分成多少类的问题。再由研究中需对何种变量(样本  相似文献   

11.
胡馨  张安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358-362
本文利用熵值法评价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程度,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采用综合加权法得出农村居民点利用的集约度。以重庆市黔江区30个乡镇及全区作为评价对象,根据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原则选取指标后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投入对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集约度影响最为明显,其次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结构、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和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益;黔江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全区总体水平仅为0.0304;黔江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明显。结论:应提高对农村居民点规划、管理、整理的投入;熵值法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价目标;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指标选取参考;仍需进一步应探讨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土壤评价中参评因素的选定与分级指标的划分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沈汉 《华北农学报》1990,5(3):63-69
参评因素的选定与分级指标的划分是土壤评价的核心工作.参评因素应按旱地、水田、菜地、园地、林地及牧地六种利用类型分别选定.应选取对该利用类型或作物组合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力具有重大影响的、稳定性较高的主导限制因素,并以土壤属性为主,结合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选定.参评因素的分级指标应尽量采用定量指标,为分等定级提出定量依据,其主要级差应尽量利用有生物学意义的临界指标.同一参评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利用类型上有所不同.在目前全国无统一规定条件下,本文选定了适用于全国六种利用类型下的参评因素及划分为四等五级的分级指标.  相似文献   

13.
开展合理的土地开发潜力评价,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当前土地整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土地开发潜力评价模型,从土地利用现状、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态因素四个方面选取了12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新疆哈巴河县作为研究区,以县域行政村作为主要评价单元,应用GIS方法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哈巴河县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大,但限制因素如坡度、水源、土壤质地等较多,近期开发难度大。县域可划分为高、中、一般、低四种不同潜力区,土地开发宜优先在中高潜力区开展,低潜力区则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  相似文献   

14.
桐庐县耕地质量评价及其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倪中应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4):188-192
为了解桐庐县耕地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资料,开展了桐庐县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全县31002.3 hm2耕地中,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0.0%、89.5%和0.5%,以二等地为主。耕地障碍因素主要有:(1)立地条件较差,地貌以丘陵为主,灌溉能力相对较弱;(2)土壤酸化明显,pH<5.5的土壤占40.30%;(3)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土壤养分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存在养分的不平衡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桐庐县耕地质量提升中需要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增加有机肥料投入,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促进耕地土壤养分平衡,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郭耀辉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0):158-164
本研究根据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建立5 个准则层,结合贫困山区实际筛选出20 个反映乡村发展水平的指标,以四川省贫困县马边县为案例,综合德尔菲法(Delphi)及主层次分析法(AHP)评价分析马边县乡村发展指数及障碍度。根据乡村发展指数将马边县20 个乡镇分为3 个梯队,比较分析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性。同时根据障碍度分析,得出影响马边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依次为生态适宜性(45%)>产业发展水平(34.3%)>生活水平(10.7%)>乡村治理(5.1%)>乡风文明(4.9%)。建议:(1)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乡村;(2)选好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3)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升乡风文明水平;(4)激活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归纳了生态安全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内涵、驱动因素、评价框架与方法。指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处于健康和平衡的状态;二是能够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均衡、充足的供给。这一状态的实现,需要自然、经济、社会三大驱动因素共同推进,协调发展,其中,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远远超过自然因素。在评价框架方面,阐述了PSR、DPSIR、DPSER、“自然-经济-社会”4种体系的来源及应用。关于评价的方法,笔者分别对数学模型法、生态模型法、景观生态模型法、数字地面模型法4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提出了近年来一些新兴的评价方法。最后,笔者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1)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体现差异性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生态安全阈值;(2)注重开展干旱区、风沙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地区、高原山区等典型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与未来状况的动态预警研究;(3)在评价方法上加强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4)探索新的评价方法,以便更好把控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萍  谭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364-367
解决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了测度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协调程度,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测算地级城市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分别得到四川省18个城市1998至2008年的协调度,同时对不同地级城市、不同年份的计算结果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动态地分析与考察,结果表明四川省地级城市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调程度虽然逐步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不高,只有发展经济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举,才能改进协调度,从而为政府实施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的考量土地资源配置情况,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从土地自然属性、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3个方面构建了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模型,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障碍度分析,指出南川区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其科学用地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3年间南川区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效益起到主要作用,自然条件对土地利用绩效的提升的约束作用有增大的趋势;南川城市土地利用中应注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以实现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2)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既要考虑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特征,又要注意到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殊性,尤其土地的自然条件等。  相似文献   

19.
庄河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涛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289-392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现状与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庄河市农业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农业布局进行分析。本研究进行庄河市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根据选择评价因子的原则确定了用于庄河市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7个评价因素。其次,分别就这7个评价因子做庄河市农业土地适宜性单因子评价分析。再次,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子的权重,采用综合制图单元为评价单元。然后,利用土壤质地、灌溉保证、交通状况等7个评价因子的图形资料和有关数据资料分别建立了各因子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叠加分析,生成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图,得到庄河市宜耕地、宜林地、宜牧地及其各分等的数量与空间分布。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庄河市宜耕、宜林、宜牧地面积分别为:1369.34km2,1639.91km2,764.75k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6.28%、43.45%、20.26%。  相似文献   

20.
构建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规范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建设和土地整治相关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重大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综合分析了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内涵,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评估过程,并采用PSR模型建立了风险评估体系。研究认为:(1)重大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在项目的立项论证、建设实施和管护运营等阶段均能以不同形式存在,风险评估应根据项目各管理阶段的重点任务及特征,系统分析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2)风险评估过程应包含风险调查、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化解四个程序;(3)基于PSR模型的风险评估体系可反映出土地整治社会稳定风险的产生、传导、作用和控制过程,可为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提供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