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油菜应用BN调节剂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菜品种甘杂1号为材料,研究应用BN-3、BN-4调节剂对促进油菜生长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喷施BN使油菜生育期提前1-2d,增加角果面积22.99-324.60cm^2/株,增加角果0.6-25.5个/株,每角粒数增加0.9-2.4粒,千粒重提高0.05-0.20g,比不施用BN对照增加产量12.2%-14.7%。以抽薹期BN-36mg/kg和始花期BN-36-8mg/kg浓度的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直播冬油菜钙、镁、硫养分吸收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直播密度为10万株/hm2的甘蓝型油菜华双5号田间定期取样,测定各器官钙、镁、硫的含量,同时计算养分积累量,研究大田直播冬油菜三元素吸收和分配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油菜活体的钙、镁含量在苗期最高,其后随植株的生长逐渐下降,活体硫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蕾薹期达最大值。根、茎的钙含量随植株生长缓慢降低,镁含量在0~100d(苗期)大幅下降,100~150d(苗后期至蕾薹期)较稳定,150d(蕾薹期)后缓慢下降,硫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均在蕾薹期达最大值。绿叶、落叶的钙含量在出苗至花期较稳定,花期后迅速增加,镁含量在花期前缓慢下降,花期后快速增加,硫含量在苗期较稳定,蕾薹期后迅速增加。油菜三元素的总积累量均在角果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7.0、35.8和138.8kg/hm2,而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根、茎、绿叶的各中量元素积累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各养分在根、茎、绿叶中积累达最大值的时期分别为花期、角果期、蕾薹期,三元素规律一致。落叶钙、镁、硫的积累量在收获时达最大值,分别为107.4、9.7、28.0kg/hm2。每生产100kg籽粒钙、镁、硫的最大需求量分别为5.8、0.9、3.2kg。钙、镁、硫各元素苗期主要分配在绿叶中,成熟期则分别主要分配在落叶、籽粒、角壳中。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不同耐湿性芝麻品种对盛花期渍水的反应特征,以敏感品种郑芝13和耐湿品种郑芝98N09为材料,于盛花期(出苗后46d)实施不同时长的盆栽渍水处理,即渍水12h(W12h)、渍水24h(W24h)和渍水36h(W36h),研究渍水胁迫对芝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器官分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期渍水处理后,两品种干物质重均下降,渍水时间越长干物质下降得越多,而且各处理间的差异随渍水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从盛花期至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在茎和叶片中的分配比例逐渐降低,而在蒴果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增加。成熟期,两品种单株产量、单株蒴数、每蒴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渍水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且渍水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Logistic模型适用于模拟芝麻干物质积累动态,两品种各处理干物质积累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_2均在0.99以上。两品种各处理的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R_(max))随渍水时间延长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T_(max))均逐渐缩短。随渍水时间延长,两品种各处理的快增期积累速率(R2)、缓增期积累速率(R3)逐渐降低,而快增期持续时间(T_2)、缓增期持续时间(T_3)呈逐渐增加趋势。渍水后,除T_3外,郑芝13的T_(max)、R_(max)、T_2、R_2、R_3均小于郑芝98N09的相应值。模拟快增期T_2[x_1,x_2]持续时间为苗后46.44~64.79d,与芝麻盛花期至终花期时间大致相同。研究表明,盛花期渍水条件下,干物质积累动态过程与产量形成密切相关。芝麻盛花期至终花期为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时期,期间的快增期持续时间T_2和快增期积累速率R2差异是导致不同耐湿性品种干物质积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除草剂催熟对油菜籽粒产量品质及残留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除草剂催熟对油菜籽粒产量、品质及残留量的影响,选用华油杂62常规种植,于角果七成熟时(终花后35d)进行除草剂(草甘膦、百草枯和苯磺隆)催熟处理,分别在7d及14d后调查角果层含水量、千粒重、含油量、籽粒除草剂残留量。结果表明:(1)随除草剂催熟后天数的增加(处理7d至14d后),角果层含水量持续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下降幅度随除草剂浓度增加而增加;3种除草剂中,百草枯对角果层含水量影响最大,草甘膦次之,苯磺隆对其影响最小。(2)除草剂催熟处理后,油菜粒重及含油量均下降,且上层角果粒重降幅高于中、下层角果;随除草剂浓度增加,产量和含油量降幅增大;3种除草剂中,以百草枯对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影响最大。(3)百草枯(2、4、6m L·L~(-1))处理后7d和14d,籽粒农药残留均超国家标准,苯磺隆(0.1、0.2、0.3g·L~(-1))处理后7d和14d,0.2、0.3g·L~(-1)处理下残留量超国家标准;草甘膦在3种用量条件下(2.5、5、7.5m L·L~(-1)),7d和14d均未检测出残留。角果期(终花后35d)用除草剂催熟,导致籽粒产量、含油量下降,部分存在农药残留。因此,油菜机械化收获过程中,如采用除草剂进行催熟应考虑除草剂种类、用量对油菜产量、产油量及籽粒中药剂残留量的影响,确保除草剂安全、高效施用。综合考虑油菜经济效益和食品安全,油菜机械化生产中,角果期不适宜采用上述除草剂进行催熟。  相似文献   

5.
在轻简化施肥背景下,为减少渍害损失,解决长江流域冬油菜产区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氮肥施用 对油菜渍害的缓解作用研究。设置三因素田间试验,分别为不同氮肥用量(0、60、120、180、240和300 kg N/hm2)、氮 肥类型(油菜专用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和水分处理(苗期渍水和正常排水),测定各处理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 明确苗期渍水对不同氮素供应水平油菜的影响,并比较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和普通尿素分次施用下油菜 对苗期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直播冬油菜产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提高,至240 kg N/hm2时不再增加。油菜专用 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在氮肥用量为60~180 kg N/hm2时产量高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在氮肥用量为240~300 kg N/hm2时,两种氮肥类型产量基本相当。氮肥施用通过增加收获密度、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提高产量。苗期渍水 导致直播冬油菜产量损失1.1%~41.9%,随氮肥用量增加,渍水引起的产量损失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0~60 kg N/hm2处理时,渍水使收获密度显著降低(降幅达29.4%~45.0%),单株角果数增加;施氮量为120~180 kg N/hm2时, 渍水导致收获密度和单株角果数分别降低19.5%~33.7%和1.4%~17.7%;施氮高于180 kg N/hm2时,收获密度和单 株角果数降幅减小(降幅分别为5%~30.9%和3.6%~9.5%)。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 分别在施氮量为120和180 kg N/hm2时产量损失率最高,分别达29.8%和41.9%。相同氮肥用量下油菜专用控释尿 素一次性施用的产量损失率大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渍水显著降低氮肥农学利用率,降幅为8.4%~51.9%,施氮充 足(240~300 kg N/hm2)时氮肥农学利用率降幅低于氮素用量较低处理(120~180 kg N/hm2),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 次施用处理的农学利用率平均降幅(36.5%)高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17.3%)。综上可知,苗期渍水时,油菜专用控 释尿素一次施用,会加重油菜受渍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较低时,渍害逆境解除后,适量追施速效氮肥可有效缓 解产量损失,实现油菜稳产。  相似文献   

6.
高油酸甘蓝型油菜油酸积累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高油酸甘蓝型油菜突变种质的特点,分析了两组材料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油酸积累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营养器官油酸相对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根、茎、叶。不同生育期营养器官油酸含量变化表现为:根中,成熟期高,其次是苗期,然后是越冬期、蕾薹期、返青期,花期最低;茎中,成熟期最高,其次是返青期,花期较少,苗期、越冬期和蕾薹期最少;叶中,蕾薹期最高,花期次之,苗期、越冬期和返青期最少。油菜开花2周内,角果中油酸积累以果皮为主,第3周起则转为以种子为主。果皮中油酸相对含量在开花后3周达到最大值。油菜营养器官中的油酸与成熟种子中的油酸相对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0.81*)。除花期外,各生育期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中的油酸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表型结果说明供试品系的油酸调控基因是组成型表达的,育种上可通过检测营养器官油酸含量来预测和筛选种子高油酸含量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油菜生产的提质增效,探究含钾有机水溶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旺城油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喷施时期(苗期、花期、苗期+花期)和5个含钾有机水溶肥施用量(0、375、750、1125、1500 g/hm2)处理,调查油菜产量性状。结果发现,在苗期或初花期喷施750 g/hm2的含钾有机水溶肥,油菜的株高、根颈粗、生物量等指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两个时期均喷施的处理其促进效果更优。在苗期和初花期均喷施750 g/hm2水溶肥,增加了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显著提高油菜产量,较对照增加39.07%,产油量增加44.22%。认为可通过在油菜苗期和初花期每公顷各喷施750 g的含钾有机水溶肥,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提高菜籽产量,增加产油量,提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和利用种间杂交的抗旱新种质,以24份甘芥(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后代DH株系为材料,在全生育期降水量约60mm的情况下,设置正常灌水、苗期干旱胁迫、薹花期干旱胁迫、角果生长期干旱胁迫4个处理,考察产量及与产量相关的4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应用抗旱指数法、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法结合聚类分析,筛选优异的抗旱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多数甘芥杂交后代材料抗旱性均高于常规甘蓝型品种,其中角果生长期、苗期更显著,共获得10份抗旱性较强的材料,其中2份在全生育期抗旱性均较强。3个时期抗旱性相关分析表明,苗期和薹花期抗旱性显著相关,而角果生长期和苗期、薹花期的相关性不显著。在苗期、薹花期、角果生长期的任一时期发生干旱均能严重影响油菜地上部鲜重、株高、芥酸及油酸含量,同时薹花期发生干旱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苗期。植株在苗期、薹花期、角果生长期的抗旱性与地上部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薹花期抗旱性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气体交换参数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干旱和低磷双重胁迫对油菜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在不同生育期受到干旱和低磷胁迫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会明显降低。在干旱和低磷双重胁迫下,苗期油菜Ci降低、Ls升高,表明气孔限制是导致Pn降低的主要原因;而蕾薹期和花期Ci升高、Ls降低,表明非气孔限制是导致Pn降低的主要原因。对单一的胁迫而言,低磷胁迫对油菜叶片Pn影响最大的时期是蕾薹期,而干旱胁迫对油菜叶片Pn影响最大的时期则是花期;与对照相比,它们均显著降低了油菜的株高、每角粒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气体交换参数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干旱和低磷双重胁迫对油菜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在不同生育期受到干旱和低磷胁迫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会明显降低.在干旱和低磷双重胁迫下,苗期油菜Ci降低、Ls升高,表明气孔限制是导致Pn降低的主要原因;而蕾薹期和花期Ci升高、Ls降低,表明非气孔限制是导致Pn降低的主要原因.对单一的胁迫而言,低磷胁迫对油菜叶片Pn影响最大的时期是蕾薹期,而干旱胁迫对油菜叶片Pn影响最大的时期则是花期;与对照相比,它们均显著降低了油菜的株高、每角粒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1.
叶面喷施吲哚乙酸对油菜蕾薹期渍水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菜品种秦优7号(敏感)和苏油4号(耐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吲哚乙酸(IAA)对油菜蕾薹期渍水的缓解效应。蕾薹期渍水持续10d,渍水结束后,叶面喷施浓度为0.1mmol/L的IAA,随后的0~15d调查油菜的生理变化。结果发现:渍水后生物量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低;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升高;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上升,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渍水结束后喷施IAA,对敏感的秦优7号缓解效应更明显;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升高,5d后显著恢复生长;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降低,降低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降低,减少蔗糖的分解;尤其是喷施15d后IAA对渍水胁迫的缓解作用最明显,苏油4号根干重显著增加,而秦优7号的根干重和茎干重均显著增加。叶面喷施IAA有效缓解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产量的降低,但对抗氧化系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通过15N标记方法研究氮素的吸收、分配、再分配与油菜早熟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早熟油菜品种中油116(ZY116)生育期比中晚熟油菜品种中双11号(ZS11)短9d,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分别短5d和4d。早熟品种ZY116在全生育期吸收的氮素比中晚熟品种ZS11更多的向籽粒中转移,而中晚熟品种ZS11则是花期吸收的氮素向角果皮中转移的更多,角果期氮素从角果皮转移到籽粒的更少,均达显著水平。早熟品种中油116在营养生长阶段吸收的氮素在后期的分配速度明显快于ZS11,如ZY116苗期吸收的氮素从花期生长到角果期时再分配速度为3.22mg/d,从角果期生长到收获期时再分配速度为3.71mg/d,而ZS11分别为2.48mg/d和3.10mg/d。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协调产量潜力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研究高原气候下不同熟期甘蓝型春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选用3个不同熟期甘蓝型春油菜品系,设置4个播期,分析不同播期下西藏甘蓝型春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参试油菜生育期间的温度升高,达到有效积温的天数较少,参试油菜生育期缩短;其中苗期、蕾薹期和花期较早播呈缩短趋势,角果成熟期有延长趋势。晚播油菜的茎秆伸长期雨热充足,参试油菜的株高较早播有增加,而茎粗有降低;晚播造成参试油菜前期营养生长不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较早播下降。晚播油菜生育后期遇持续降雨造成成熟期油菜的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粒重的降低,较早播油菜明显减产。播期改变了参试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早熟品系NY16在B2播期(2021年3月15日)下光、温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0.081 g·MJ-1和1.017 kg·hm-2·℃-1;中熟品系NY28和晚熟品系NY52均在B1播期(2021年3月8日)下光、温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0.1 g·MJ-1 、1.282 kg·hm-2·℃-1和0.134 g·MJ-1、1.712 kg·hm-2·℃-1。同一播期下中晚熟品系的光、温利用效率大于早熟品系。因此,适时早播可促进甘蓝型春油菜光温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产量形成,早熟品系在3月15-22日,中晚熟品系在3月8-15日播种适宜。西藏一年一熟种植制度下,为充分协调生态条件与生产潜力关系,一定无霜期范围内,中晚熟品系的选育和利用可有效提高甘蓝型春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结实期源库关系及产量的调节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6种种植密度下直播甘蓝型油菜结实期的源库关系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角果长、宽分别在开花后19d和25d左右达到最大值,角果大小有随密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数(SNPA)及单位角果皮面积的籽粒重(PPA)都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每角粒数和角果长度或角果面积都符合二次曲线的关系;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株高、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均下降,但群体单位面积角果数、角果面积增大,产量增高。密度继续增加,群体单位面积角果数和角果面积减少,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5.
通过15N标记方法研究氮素的吸收、分配、再分配与油菜早熟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早熟油菜品种中油116(ZY116)生育期比中晚熟油菜品种中双11号(ZS11)短9d,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分别短5d和4d。早熟品种ZY116在全生育期吸收的氮素比中晚熟品种ZS11更多的向籽粒中转移,而中晚熟品种ZS11则是花期吸收的氮素向角果皮中转移的更多,角果期氮素从角果皮转移到籽粒的更少,均达显著水平。早熟品种中油116在营养生长阶段吸收的氮素在后期的分配速度明显快于ZS11,如ZY116苗期吸收的氮素从花期生长到角果期时再分配速度为3.22mg/d,从角果期生长到收获期时再分配速度为3.71mg/d,而ZS11分别为2.48mg/d和3.10mg/d。  相似文献   

16.
根瘤菌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施用根瘤菌条件下,大豆不同生育期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于大豆苗期、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分别对大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数量测定;于大豆成熟期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目随大豆生育期不同而发生变化。与对照相比,根瘤菌的施用均增加了除花期外各时期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在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增加了土壤真菌数量,在结荚期和成熟期增加了土壤放线菌数量;根瘤菌的施用增加了大豆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且有效增加了大豆产量,与对照相比增产19.44%。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与产量的关系,研究了吉林省1923到2004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不同生育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的变化,并对大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都随育成年代而增加,从不同生育期来看,花期和结荚期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较明显,苗期和鼓粒期变化不明显;而比叶重在花期和鼓粒期明显高于苗期和结荚期.可溶性糖含量在花期和产量呈正相关,苗期和结荚期次之,鼓粒期呈负相关.比叶重在四个生育期都和产量呈正相关.因此,在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的性状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高、低收获指数纯合自交系G25和H008杂交后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的200份DH株系材料,在丽江和临沧两个云南早熟油菜高产生境下种植,应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从各生育阶段时间长度、初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重量、不同部位角果数和角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小区实收产量和籽粒含油量等17个性状中筛选与籽粒产量收获指数(YHI)关系密切的性状,为高收获指数油菜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临沧育苗移栽高产生境下,营养体健壮,生物产量高、花期长,特别是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多,是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主要因素。丽江直播栽培高产生境下,油菜苗期长而花期短,营养体不足,主花序角果多而分枝角果少,一次分枝角果数和角粒数、二次分枝角粒数、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含油量与收获指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培育壮苗提高单株经济性状水平,可进一步提高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进而提高收获指数。云南高产生境下,单株产量对收获指数有密切相关的正向效应,初花期干物质产量有密切的负向效应,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变幅大,通过品种和栽培技术调控,控制初花期干物质产量、保持合理的一次分枝角果数、二次分枝角果数和千粒重,获得较高的单株籽粒产量,是提高云南高产生境下油菜收获指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两种化学催熟剂对油菜角果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猝灭动力学技术研究两种催熟剂对油菜角果叶绿素含量及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利收谷和草甘膦对油菜角果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荧光参数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利收谷的催熟速度快、效果好,且随浓度增加而增加,但对角果叶绿素破坏严重,ETR、EQY下降快,造成角果光能利用率下降,产量明显降低。草甘膦催熟效果较慢,但对角果叶绿素影响小,ETR、EQY下降慢,产量较高。文中还探讨了油菜产量、含油量与角果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的相关关系,发现油菜产量与ETR、EQY、qP之间相关显著,含油量与EQY、qP相关显著,表明油菜产量形成与油分积累和后期角果光能转化效率、电子传递速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西藏春播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光温特性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西藏高寒春油菜生产区的育种和引种提供光温特性方面的理论参考,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18个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的营养生长期、蕾花期和角果成熟期的光温因子,评价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在西藏春播条件下的光温特性。结果表明:3个公因子(营养生长期光温因子、蕾花期光温因子、角果期光温因子)对变异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100%,能真实反映9个光温指标及其相互关系。全生育期中,营养生长期光温因子对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生长影响较大,其次是蕾花期。与西藏相邻地域品种表现光温钝感,反之表现光温敏感。t检验结果表明,光温敏感型油菜品种表现较强势的营养个体和较长的生育期,而产量性状差异不显著。说明在西藏春播区选择光温钝感型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能够兼顾早熟和高产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