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研究了不同供试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并在室内采用香草醛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缩合单宁、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以明确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在不同生长期及不同组织中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苗期顶叶中缩合单宁、总萜烯类化合物和总杀实夜蛾素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蕾期顶叶和棉蕾中芸香苷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铃期棉铃中槲皮素、异槲皮苷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呈现显著负相关性.田间缩合单宁、芸香苷、总萜烯类化合物和总杀实夜蛾素含量高的棉花品种(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抑制绿盲蝽的危害,而另外两种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则有利于绿盲蝽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2.
我国主栽抗虫棉品种棉铃病害发生种类和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过的棉花品种和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2年黄河流域点参试品种及其抗病对照‘中植棉2号’、感病对照‘冀棉11’,共40个品种(品系)进行了铃病发生情况调查。田间铃病的发生以红腐、红粉为主, 分别占45.8%、26.7%;其次是疫病(16.7%) 和黑果病(10.8%)。利用SAS软件将烂铃率进行聚类分析(离差平方和法),可以把供试的40份材料分成3类,第一类为铃病发生较轻类型,铃病发生率为4.6%~10.7%;第二类为铃病发生中等类型,铃病发生率为9.8%~13.6%;第三类为铃病发生较重类型,铃病发生率为17.5%~24.4%。结果表明,陆地棉不同品种之间对铃病的抗性差异显著,棉花育种中应注意选育对铃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氮肥和土壤质地对滴灌棉花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氮肥和土壤质地对滴灌棉花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质地土壤棉花全氮含量以及氮素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积累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处理对各质地土壤棉花平均全氮含量表现为N2(施氮量340 kg·hm~(-2))N1(施氮量240 kg·hm~(-2))N3(施氮量480 kg·hm~(-2))CK(不施氮处理);(2)同种质地下棉花各器官全氮含量在铃期之前表现为叶花蕾茎;铃期之后表现为叶铃茎,不同质地条件下叶、花蕾、花铃、茎中全氮含量均表现为砂土壤土黏土;(3)相同灌水条件时,N2处理下棉花单株铃数壤土与黏土差异不显著;N1处理下棉花单铃重砂土与壤土、N3处理下壤土与黏土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且砂土、壤土、黏土分别以256.00 kg·hm~(-2)、287.34 kg·hm~(-2)、369.25 kg·hm~(-2)的施氮量能够达到最高目标产量。建议在新疆干旱区滴灌砂、壤棉田采用以上研究结果,黏土氮肥投入可酌情降低并无机-有机肥料配施,以达到节肥和高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棉花库源比(铃叶比)变化对红叶茎枯病发生的影响,揭示红叶茎枯病的病因,本研究开展了多项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棉株的病害严重度与其铃叶比呈高度正相关。早熟品种开花期早,铃叶比高,病害发生重;盛蕾期以前的气温对棉花生长和红叶茎枯病发生的作用大于土壤水分的作用。与常温处理相比,提高棉花3叶期至盛蕾期的气温,可促进棉花的营养生长,减小库源比,其发病盛期延后约45 d,病情指数平均减少72.9%,棉花生物学产量平均提高123.8%;去蕾和推迟打顶均可降低棉花铃叶比,减轻病情,以去全蕾处理的作用最为明显;叶面喷施甲哌鎓可提高棉花铃叶比,利于病害发生。因此,铃叶比失调是红叶茎枯病的主要病因;开花期以前棉花代谢源(叶)的生长量决定着病害发生的时间和严重度。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育阶段棉铃分泌物对棉铃疫菌和炭疽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棉花早熟品种TX-5、TX-8及中早熟品种中-12,以4个播种期进行试验,对各品种不同生育阶段棉铃分泌物中的糖,单宁、棉酚的含量及其对棉铃疫霉菌(Phytophthora boehmeriae)和炭疽菌(Collectotrichum gossyptii)生长的影响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棉铃增大期、充实期铃表分泌的棉酚、单宁含量较高,在这一阶段,单宁、棉酚对棉铃疫霉菌(P.boehmeriae)和炭疽菌(C.gossypii)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钾对次生物质代谢起着促进作用。研究认为:选用早熟品种适期晚播,使疫菌和炭疽菌侵染高峰期,正值铃表单宁、棉酚含量最高阶段,能有效的减轻棉铃病害的发生,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6.
不同间作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品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通过大田试验,分析塔里木地区不同枣棉间作间距对花铃期棉花生长发育以及品质的影响,为优化枣棉间作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棉花与红枣行间距主要影响棉花盛铃-吐絮进程。M1模式(距离红枣1.5 m处种植棉花)棉花生育期最短,为143 d;M3模式(距离红枣0.5 m处种植棉花)最长,为149d。2花铃期,M2模式(距离红枣1.0 m处种植棉花)株高、茎粗、成铃数均优于其他模式。3M1模式棉花叶片、茎秆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其他模式。4M1模式棉花产量为2 436.79 kg·hm-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但是衣分率(0.447)、霜前花率(83.2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2模式籽棉产量为4 071.87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随棉花与红枣行间距的减小(M1→M3),棉纤维反射率小幅上升,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呈降低趋势。结合生产实际,阿拉尔垦区幼龄枣园中棉花与红枣保持1.0 m距离,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新疆枣棉间作下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枣棉间作模式中棉花的光合特性及产量,通过在棉花的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利用Li-6400光合仪测量单作、间作下棉花的光合特性,分析比较单作、间作产量及经济产值。结果表明:单作、间作光合特性差异在花铃期最大,间作棉花在花铃期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比单作棉花分别低31.33%、15.13%、22.39%,而胞间CO2浓度(Ci)比单作棉花高8.90%;产量上间作棉花的收获株数、总成铃数、皮棉产量比单作棉花分别低28.26%、32.7%、41.61%;枣棉间作在土地利用率和总经济产值上具有明显优势,表现在枣棉间作模式提高了35%的土地利用率,比同面积单作棉花提高了41.27%的经济产值,比同面积单作枣树提高了30.63%的经济产值。枣棉间作下,间作对棉花光合的不利影响随着枣树和棉花的共进生长逐渐增大,间作造成棉花的减产,但是具有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近年来新疆北部(北疆)棉花花铃期降雨量增加的现象,为明确花铃期减量滴灌是否可行及其对棉花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以新陆早50号和新陆早73号为材料,设2个花铃期减量滴灌处理(W_1:2 050 m~3·hm~(-2),W_2:1 650 m~3·hm~(-2)),同时以最适滴灌量作为对照(CK:2 450 m~3·hm~(-2)),系统分析了棉田0~60 cm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冠层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和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随滴灌量减少,各土层土壤含水率降幅增加。在处理33~45 d,两个品种减量滴灌处理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和净光合速率(P_n)分别下降5.40%~35.48%、1.24%~9.47%和9.22%~26.78%,品种间比较新陆早50号降幅较大。两个品种相对可变荧光曲线(ΔV_t)在K点(300μs)出现较大波动,且W_2处理高于W_1处理。W_2处理下新陆早50号和新陆早73号ΔK值分别为0.025和0.0239,W_k值较对照分别增加54.55%和35.14%。两个品种棉花叶片M_o、V_I和V_J均表现为W_2 W_1 CK,ψ_o、φ_(Po)、φ_(Eo)和PI_(ABS,total)均随滴灌量减少而降低,其中,新陆早50号降幅较大。W_1和W_2处理下两个品种单株铃数分别减少1.67%~3.17%和14.29%~15.00%,分别减产6.27%~7.77%和19.28%~21.75%,新陆早50号减产较多。减量滴灌处理使棉花叶片P_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限制因素,但未造成北疆棉田花铃期严重水分亏缺。W_1处理下两个品种棉花叶片光合机构的PSⅡ供体侧放氧复合体(OEC)未受到明显伤害,减产较少,可作为北疆棉田花铃期供水不足时的参考滴灌量。品种间比较,新陆早73号更适宜北疆棉田供水不足时种植。  相似文献   

9.
棉花烂铃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烂铃病是由多种病菌共同作用而引发的复合性病害 ,是棉花生产上的 1种重要病害 ,目前尚无特效防治方法。棉花烂铃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及品质 ,一般年份烂铃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为 1 0 %~ 1 5%,严重年份损失在 50 %以上。近年来 ,我们围绕棉花烂铃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 烂铃病发生的病因通过几年对棉花烂铃病的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 ,明确了棉花烂铃病是以苎麻疫霉菌为主的多种病原菌综合引发的 1种棉铃病害。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形态在土壤中越冬 ,且不受土壤环境影响 ,萌发的孢子…  相似文献   

10.
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品种抗病性及主要病原菌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3年,调查了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6省70县(市)200块棉田和不同栽培模式下棉花烂铃病发生情况,田间试验评价了棉花品种对烂铃病的抗性,采用离体棉铃人工接种方法分析了棉铃烂铃主要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所有调查的棉田均有棉花烂铃病发生,其中,棉铃疫病在各地发生最为普遍而且严重,仍属于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最主要的棉花烂铃病,其病原菌为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2)与春棉直播模式相比,3种套种模式均能显著减少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其中麦-棉-西瓜12∶2∶1种植模式的防效最好,减少烂铃72.96%。(3)河北、山东和河南3省审定的50个棉花品种对棉花烂铃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邯7860、邯棉103、锦科178、百棉1号和郑农棉4号5个品种对棉花烂铃病表现了较好的抗性,单株烂铃低于3.0个。(4)苎麻疫霉在棉铃上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分化。  相似文献   

11.
棉蚜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蚜在淮北棉区为害1~3叶期棉苗卷叶5~12天,除株高、真叶数、叶面积指数、根系长度等都受抑制外,现蕾期推迟12天,蕾数减少59.8~77.3%,9月17日有效铃减少4.04~8.33,与不受害对照比较差异不显著。3~6叶期棉苗受蚜虫为害卷叶5~12天,对株高、叶面积有明显影响,蕾数减少10.9~17.1%,9月17日有效铃数与不受害的对照比较差异不显著。棉苗受蚜虫为害后本身有一定的调节和补偿能力,经一定的恢复时间能补偿损失赶上正常棉苗甚至不受损失。棉苗苗龄大容载蚜量大,恢复力强补偿作用明显。以棉蚜危害指数作防治指标准确简便,苗龄在1~3叶期指数为250;3~6叶期指数为350~400时进行防治,可以将棉蚜为害控制在蕾害损失5~10%以内,有效铃不受损失,按这个指标在淮北棉区防治棉蚜次数比常规方法减少50%左右。  相似文献   

12.
棉叶螨危害对棉花生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棉叶螨危害致使棉花生理和代谢发生紊乱是造成棉花减产的内在原因。1984—1985年,作者采用人工接螨和控制螨量的方法,任其自然繁殖28天,使各处理株间出现螨量和被害指数梯度,然后测定各处理株主要生理参数及其产量。结果表明,当全株每叶初接螨量在5头以上、螨群最高繁殖量高于35头时,处理株比对照株组织水势增高13.11—34.31%;叶绿素含量减少39.60—62.50%;光合强度减弱23.47—89.29%;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22.79—48.04%;呼吸强度变化差异不显著。棉叶中可溶性糖、全氮、全磷损失显著,营养恶化。单株籽棉重降低35.18—45.10%,平均铃重降低24.34—35.53%。据此,确定棉叶螨防治标准为全株平均每叶螨量20头。  相似文献   

13.
水分胁迫对覆膜滴灌棉花根系活力和叶片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田间试验法,分析不同程度水分胁迫条件下棉花花铃期根尖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变化,并对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与土壤含水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试验以6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的105%、100%、95%、90%、85%、80%为灌溉上限,共设6个灌水梯度,即5 400、4 950、4 500、3 750、2 850 m3/hm2和2 550 m3/hm2。结果表明:单株叶片干重及叶面积、地上部干生物量、株高、叶绿素含量随灌水量的减少而降低,根冠比随灌水量的减少而增加。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随灌水量的降低而升高,且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4和-0.667;根系活力随灌水量的降低而降低,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67。当灌水上限为95%,即灌水量为4 500 m3/hm2时,作物表现出轻微的水分胁迫,随灌溉量的继续降低,胁迫加重。植物体内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根系活力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表征棉花受干旱程度,可为棉花的灌溉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根灌溉对干旱区棉花生长干物质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观测分根灌溉(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PRI)棉花能否在降低灌溉量的条件下维持一定的经济产量。田间实验的灌溉方式分为2种:交替隔沟灌溉(Alternative Furrow Irrigation,AFI)、固定隔沟灌溉(Fixed Furrow Irrigation,FFI)和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Furrow Irrigation,CFI)。结果表明,在降低30%灌溉量的条件下,棉花籽棉产量略有减少,AFI和FFI的籽棉总产量分别为CFI的92%和84%,但AFI比CFI的霜前花产量高出12%。PRI处理的棉花叶面积、株高及叶片、桃和茎的干物质量都低于CFI,但单株平均桃数与CFI没有显著差异。在降低灌溉量的条件下,由于霜前花价格比较高,AFI基本上能够维持棉花的经济产量不降低。  相似文献   

15.
脱叶剂对棉花抗氧化酶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出适宜的脱叶剂喷施时间及脱叶效果较好的脱叶剂,研究了大田条件下脱叶剂喷施时间及脱叶剂种类对棉花叶片内源激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脱叶剂对棉花生理效应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脱叶剂喷施时间为主区,脱叶剂种类为副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喷施540 g/L脱吐隆悬浮剂(主要成分为18%噻苯隆和36%敌草隆)及5.5%噻苯隆悬浮剂后,棉花叶片中脱落酸(AB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升高,生长素(3-吲哚乙酸,IAA)含量下降,其中脱吐隆对叶片膜系统破坏严重;在棉花吐絮率为50%时喷施540 g/L脱吐隆悬浮剂,25 d后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分别可达90.1%和99.9%。  相似文献   

16.
用ELISA法和室内生测法研究分析了3个转Bt基因棉花株系新棉33B、GK12、GK2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校正死亡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杀虫蛋白表达量在棉花生育过程中有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总的趋势是苗期和蕾期杀虫蛋白表达量较高,花期呈下降趋势,花铃期下降最为明显,到铃期和吐絮期含量略有回升.不同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其顺序为叶>铃、花心、花萼、蕾>花瓣>苞叶.室内生物测定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与其杀虫蛋白表达量高度一致.转Bt基因棉花应加强中后期对棉铃虫的监测和补充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花对草甘膦的耐受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草甘膦的使用适期,于棉花子叶期、3~4片真叶期和花铃期喷施不同浓度的草甘膦,比较药害发生情况、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棉花子叶期、3~4片真叶期和花铃期喷施1 640~9 840 g/hm2(有效成分,下同)草甘膦后,施药初期棉花均表现出一定的药害症状,药后4~8 d药害株率和药害指数达最大值,药后12 d药害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棉花子叶期和3~4片真叶期喷施草甘膦,对棉花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棉花花铃期喷施2 460~9 840 g/hm2草甘膦后,棉花产量显著降低,降幅达35.0%~63.3%。3个时期喷施草甘膦均不影响棉花的纤维品质。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草甘膦的使用适期为棉花苗期。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氮时期对陆地棉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确定棉花施氮总量的基础上,2011年进一步进行了不同施氮时期对陆地棉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播前施150 kg·hm-2基肥和花铃期施150 kg·hm-2追肥的N3处理功能叶片的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在花铃期以后均处于较高水平,而叶面积指数则表现为蕾期和花铃期各追施150 kg·hm-2氮肥的N4处理自花铃期保持最高水平,其次为N3处理。N3处理抑制蕾铃的脱落,其蕾铃脱落率分别比N2、N4处理低48.98%和44.44%。各处理皮棉产量以N3处理最高,达1324.7 kg·hm-2,比施肥各处理的平均产量高出1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