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菌种的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以产纤维素酶的绿色木霉为出发菌株,采用微波诱变处理,对其发酵生产的纤维素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木霉经微波诱变与原有菌种相比产酶活力提高30%以上;该酶分别在37℃和pH 5.0时,酶活性最高;在羧甲基纤维素底物保护下,酶的热稳定性大幅度提高;金属离子Ba2+、K+对酶有激活作用,Cu2+、Ca2+、Fe2+、Mn2+、Zn2+、Fe3+对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产抗生素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诱变育种技术是提高抗生素产生菌产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介绍了自然突变育种、紫外线诱变育种、微波诱变育种、激光诱变育种、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6种产抗生素微生物物理诱变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海洋产几丁质酶微生物最佳的发酵组合。[方法]从唐山港曹妃甸港区海泥中分离筛选出2株几丁质酶活性强的菌株,研究不同的培养条件、诱变及组合发酵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结果]通过紫外诱变产生的菌株的透明圈较大,直径在3~4 mm,但数量不多;培养基碳源以胶体几丁质最好,产几丁质酶的最适温度在32℃;pH在7.0~8.0产酶量最高;以蛋白胨和酵母粉为氮源对产酶的效果明显;添加Mn2+的培养基产酶能力最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诱变的菌株组合发酵产酶后,几丁质酶活性显著提高。[结论]在组合发酵中,选取高产酶培养条件、不同来源的菌株混合培养对组合发酵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产异淀粉酶嗜热菌选育及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为初始菌种,经过诱变筛选,得到产异淀粉酶的突变菌株UM761,酶活在原始菌种产酶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了2~3倍。对UM761的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产酶菌株培养条件为以1%葡萄糖作为碳源,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粉的混合物作为氮源,温度44~46℃,培养时间48~64 h,培养基初始pH值6.2~6.5。金属离子Co2+、Mg2+、Ca2+对异淀粉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而Fe3+、Fe2+对酶则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酵母NZ-01虾青素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琇  武宏洋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8):1561-1563
对红酵母虾NZ-01青素(以下简称虾青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分别利用硫氰酸铁法及邻二氮菲Fe氧化法检测虾青素的抗氧化性,并从光、温度、pH值和金属离子方面检测其稳定性.结果表明,虾青素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自然光照、高温、强酸、强碱会对虾青素的稳定性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Na+、K+、Ca2+、Li2+对虾青素略有增色效...  相似文献   

6.
农用抗生素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型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原始菌株的产素水平一般较低,产素品质也较差,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采用新颖的诱变技术,如微波、超声波、离子注入和原生质体诱变技术能有效提高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产素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构建一种简单易行的诱变路线和快速有效的筛选模式是加快农用抗生素工业化进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紫外线、NaNO2及其复合处理对黏质沙雷氏菌产几丁质酶的诱变效果,经几丁质平板透明圈初筛与摇瓶复筛,筛选出1株几丁质酶活较高的诱变菌株NU2,产量为出发菌株的2.75倍.研究发现,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对酶活的提高效果比菌悬液NaNO2诱变更明显;复合诱变中,菌悬液经NaNO2诱变后再经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的方法产酶能力更强,且菌株遗传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从黑龙江大豆根部土壤中分离一株穗霉属菌株,对其诱变菌株26-13-4所产植酸酶进行研究。该植酸酶对植酸钠的适宜水解温度为45℃、适宜pH为5.0,在4、25和45℃下热稳定性好,在pH4.0~7.0时植酸酶比较稳定;低浓度的Fe2+、Mn2+、Ca2+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而Cu2+、Mg2+、Zn2+、Al3+以及高浓度Mn2+、Ca2+、Fe3+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K+、低浓度的Fe3+对酶活没有任何影响。结果表明,该植酸酶以植酸钠为底物时的米氏常数Km为4.4×10-5mol·L-1。  相似文献   

9.
赵春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966-966,968
以筛选出的红曲霉菌株作为初发菌株,研究紫外线诱变育种对其产色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紫外线对红曲霉进行诱变处理使其产色素水平提高55.12%,较大的提高了其产色素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金鹿三眠素在幼虫3、4龄初期添食,可使四眠蚕诱变为三眠蚕;在幼虫末龄中后期添食,可增加茧层量和产丝量.用三眠素诱导原蚕三眠化制造三眠种,可增强体质、节约用桑、减少不产卵蛾、少产卵蛾、不受精卵和残存卵,提高制种量.所制三眠种下代不添药,仍为四眠蚕其产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油茶产黄酮内生真菌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保存的从油茶中分离出来的、具有产黄酮能力的内生真菌JS-Ye6为研究对象,为提高其产黄酮能力,先通过单因素诱变即紫外线(UV)诱变、亚硝酸(HNO_2)诱变分别获得最佳正突变菌株YZ-8、YY-4,它们的黄酮产量提高率分别为37.04%、16.26%;然后采用复合诱变法对菌株YZ-8、YY-4分别进行HNO_2诱变、UV诱变,结果显示UV-HNO_2复合诱变的效果优于HNO_2-UV复合诱变的效果,并最终筛选得到最佳正突变菌株Y-UH-2,黄酮产量为0.022 4 mg/mL,比对照菌株JS-Ye6产量提高53.4%,且菌株连续传代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多杀菌素产生菌株航天育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多杀菌素诱变育种的有效途径。[方法]对多杀菌素经"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后的菌株进行稀释涂布分离并对分离后的菌株进行筛选和发酵测定,计算多杀菌素总效价。[结果]搭载后的刺糖多孢菌SP1,经大量筛选得到2株高产且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菌株HY463和HY466,多杀菌素总效价分别达到147.51μg/ml和95.33μg/ml,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SP1提高288%和151%。对搭载后的菌株进行稀释涂布分离发现,菌落形态各异,有草帽状、中间凹状、放射线状和宝塔状,并且以草帽状的菌落居多,且不同形态的突变菌株发酵水平也参差不齐。[结论]与UV6、0Co等其他诱变方法相比,空间搭载诱变更能使刺糖多孢菌的产素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是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树干毕赤酵母为出发菌株,研究紫外短波照射和60Co-γ辐照2种诱变方法对该菌种利用木糖产乙醇性能的影响,探讨较佳诱变条件。通过绘制菌体生长曲线及发酵曲线,确定了诱变菌最适宜的培养时长为18 h,诱变菌最适宜的发酵时长为48 h。原菌液浓度为107个/ml时,根据诱变后菌液在木糖浓度20 g/L中培养48h的结果可知,紫外处理45~75 s乙醇产率可达0.3794 g/g,为理论值的74.39%,辐照处理800~1000 Gy,乙醇产率可达0.3165 g/g,为理论值的62.06%。因此,紫外及辐照这2种诱变方式在合适的参数条件下均能提高树干毕赤酵母利用木糖产乙醇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乙醇萃取法从红蓝草(Peristrophe roxburghiana)中提取紫色素,研究了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红蓝草紫色素具有较高的耐光性和耐热性;其在pH 5~13时比较稳定,在强酸强碱条件下不稳定;耐氧化性较差,还原剂对紫色素有保护作用;食品添加剂蔗糖和山梨酸钾对紫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而柠檬酸和维生素C会与紫色素发生作用或造成紫色素的降解;Na+、Zn2+、K+、Mg2+和Ca2+5种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及色泽无太大影响,而Cu2+、Al3+和Fe3+3种金属离子会导致紫色素变色和(或)吸光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放射自显影结果表明,质粒pZJ25::Tn5与Tn5诱变的不产细菌素的菊欧氏杆菌质拉DNA有同源杂交带,并且这些突变体的质粒分别能通过转化或接合转移到不产细菌素的去质粒菌株和大肠杆菌,得到抗卡那霉素的转化子和接合子。这证明转座子Tn5插入在质粒pWZ12产细菌素有关的基因上。 通过DNA重组的方法建构了一个分子量约为10.2Kb的细菌素探针质粒,pBR1210。它与质粒pWZ12有专一性的同源杂交带。  相似文献   

16.
以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实验室保存的1株粘质沙雷氏菌S68为出发菌株,进行原生质体紫外线、Na NO2和复合诱变,通过透明圈对比和酶活测定,最终获得1株产酶量高于原始菌株4.3倍的粘质沙雷氏菌诱变菌株,产酶量达到4.98μg·h-1。确定该菌株最佳诱变方法为复合诱变,首先进行紫外诱变(高度为30 cm,诱变时间为12 s),再用化学诱变(0.4 mol·L-1Na NO2诱变5 min),经验证该诱变菌株遗传稳定。  相似文献   

17.
探讨经过紫外线诱变能否筛选出抗鲎素的大肠杆菌突变菌株以及突变菌株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以大肠杆菌JM109和ATCC25922为研究对象,通过紫外线诱变技术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以相应的出发菌株作对照,并通过鲎素浓度梯度平板法对大肠杆菌进行初筛后,对初筛到的抗鲎素菌株进行亚抑菌浓度鲎素的连续传代诱导和抗生素对初筛到的抗鲎素菌株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采用紫外诱变和鲎素浓度梯度筛选的方法,从中筛选到低抗鲎素的大肠杆菌ATCC25922 3株;通过抗生素对此3种低抗鲎素菌株进行敏感性测定,表明抗鲎素菌株对苄星青霉素有显著抗药性,而对盐酸左氧氟沙星仍然敏感.对于大肠杆菌JM109菌株,经过紫外线诱变后,未诱导出抗鲎素菌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利用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得到产壳聚糖酶活性较高的菌株。[方法]利用以壳聚糖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从自然界中筛选得到1株产壳聚糖酶活较高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并且利用紫外线和DES诱变方法来提高该菌株的产酶能力。[结果]经初步鉴定,大致判定产壳聚糖酶的Y-4菌株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经紫外线和DES诱变处理分别得到2株壳聚糖酶活性明显提高的突变株,其酶活分别为8.92和8.12 U/ml,分别是出发菌株Y-4(3.00 U/ml)的3.0和2.7倍。2株突变株经连续传代10次后均具有较高的产酶稳定性。[结论]紫外线诱变较DES诱变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Fe对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污泥作为天然厌氧微生物来源,以蔗糖为底物,考察不同价态铁离子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e2+最佳,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不同浓度Fe2+对产氢的影响。当Fe2+1000mg/L时,产氢率最大,达到364.8mL H2/g蔗糖、产氢浓度56.5%,产氢量为空白样的1.54倍。  相似文献   

20.
以树干毕赤酵母为出发菌株,研究紫外短波照射和60Co-γ辐照2种诱变方法对该菌种利用木糖产乙醇性能的影响,探讨较佳诱变条件。通过绘制菌体生长曲线及发酵曲线,确定了诱变菌最适宜的培养时长为18 h,诱变菌最适宜的发酵时长为48 h。原菌液浓度为107个/ml时,根据诱变后菌液在木糖浓度20 g/L中培养48h的结果可知,紫外处理45~75 s乙醇产率可达0.379 4 g/g,为理论值的74.39%,辐照处理800~1 000 Gy,乙醇产率可达0.316 5 g/g,为理论值的62.06%。因此,紫外及辐照这2种诱变方式在合适的参数条件下均能提高树干毕赤酵母利用木糖产乙醇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