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高效利用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充分利用天然降雨,根据甘肃省雨水利用工程建设及发展旱作雨养农业的经验,总结提出了黄土高原半旱区雨水高效利用管理模式,并对雨水集蓄工程技术模式、雨水集蓄灌溉技术模式、集雨工程建设投资模式和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集流工程的实施,在解决人畜饮水的同时、为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为满足集蓄雨水的高效利用,西峰区通过引进微型移动式喷灌机组,在集蓄雨水的高效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实施节水灌溉,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位土地的生产能力,为农民增产增收奔小康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温棚膜面雨水集蓄回用滴灌技术设计,一是膜面雨水集蓄回用装置:膜面雨水收集、初期雨水弃流装置、膜面与集水窖间集流槽、沉淀池、过滤池、集水窖等;二是集雨量与作物需水量的耦合,进行来用水平衡分析,确定灌溉水源水量;三是低压微灌系统的选型,系统最优工作方式与系统关键部件的最佳结构设计参数的确定。通过典型设计案例分析,系统的阐述了温棚膜面雨水集蓄系统组成、结构优化和灌溉系统的配置,同时提出了该项综合技术函待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芳 《节水灌溉》2003,(3):22-22,30
对青海东部干旱区发展雨水集蓄的必要性、有利条件、雨水集蓄系统的组成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指出该区利用天然雨水资源,是发展农业,进行生态建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雨水集蓄利用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推动雨水集蓄利用健康发展,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发展现状和技术发展过程,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有关技术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国农村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及其发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将全国雨水集蓄利用分为试验研究阶段、试验示范阶段、推广应用阶段和蓬勃发展阶段;总结了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发展现状、工作成效以及基本经验;介绍了农村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组成和主要工程模式。同时将农村雨水集蓄建设重点分为黄土高原沟壑区、青海干旱区、川陕山丘盆地区、云贵高原区、岩溶山区、华北北部干旱山区和中部山丘区,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雨水集蓄工程是指对降雨进行收集、汇流、储存和进行节水灌溉的一套系统。节水灌溉系统是实现雨水高效利用的最终措施,而微灌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灌溉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以低压小流量出流将灌溉水供应到作物根区土壤,可以实现局部灌溉。微灌通常分为微喷和滴灌。微灌的主要优点是省水、省工、节能,灌水均匀度高,增产优质,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可充分利用小水源。其主要缺点是灌水器过水断面小,容易引起堵塞,因此对水质要求严格。一、雨水集蓄灌溉工程的特点1、水量较少,只能采取局部灌溉方式。2、一般一口集雨池作为一个灌水系统…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指出了目前该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本地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 ,指出了目前该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了发展本地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贵州喀斯特山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蓄水设施缺乏,工程性缺水等问题,研发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的共性技术,探讨利用集雨装置集蓄雨水解决居民生活及灌溉用水的可行性。通过集雨装置把天然雨水收集、过滤消毒、储存以及利用,实现对水质进一步净化,收集的雨水水质满足生活用水的相关标准,达到喀斯特区在干旱缺水期有水可以用,同时解决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期缺水的补灌,提高作物产量,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益、干净卫生的人畜饮水安全的雨水利用技术系统。雨水集蓄利用是解决喀斯特缺水山区饮水困难和农业补充灌溉,实现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选择,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对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亚热带丘岗山区的典型区域——衡阳盆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雨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衡阳盆地雨水资源化的初步设想:一是强化雨水就地利用,构建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二是积极推广庭院雨水集蓄,发展庭院经济;三是适当发展雨水集蓄小型灌溉工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分保证率。  相似文献   

12.
In semi-arid areas, crop growth is greatly limited by water. Amount of available water in soil can be increased by surface mulching and other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05 and 2006 at Gaolan, Gansu, China,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ridge and furrow rainfall harvesting system (RFRHS), surface mulching and supplementary irrigation (SI) in various combinations on rainwater harvesting, amount of moisture in soil,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biomass yield of sweet sorghum (Sorghum bicolour L.) and seed yield of maize (Zea mays L.). In conventional fields without RFRHS, gravel-sand mulching produced higher biomass yield than plastic-mulching or straw-mulching. In plastic-mulched fields,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was needed to improve crop yield. There was no effect of RFRHS without plastic-covered ridge on rainwater harvesting when natural precipitation was less than 5 mm per event. This was due to little runoff of rainwater from frequent low precipitation showers, and most of the harvested rainwater gathered at the soil surface is lost to evaporation. In the RFRHS, crop yield and WUE were higher with plastic-covered ridges than bare ridges, and also higher with gravel-sand-mulched furrows than bare furrows in most cases, or straw-mulched furrows in some cases. This was most likely due to decreased evaporation with plastic or gravel-sand mulch. In the RFRHS with plastic-covered ridges and gravel-sand-mulched furrows, application of 30 mm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produced the highest yield and WUE for sweet sorghum and maize in most cases. In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e integrated use of RFRHS, mulching and supplementary irrigation to improve rainwater availability for high sustainable crop yield. However, the high additional costs of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RFRHS for rainwater harvesting need to be considered before using these practices on a commercial scale.  相似文献   

13.
半干旱地区集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集成总体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分析准格尔旗示范区生态、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基础上,针对以往集雨农业研究缺乏技术综合集成,导致工程布局和各个技术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抓住半干旱地区缺水制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这个最大的障碍因素,以提高雨水集蓄率、水分利用率和利用转化效率为主线,综合运用3S技术、系统科学思想与实用农艺、水利工程技术,初步构筑起适合黄土高原北部地区集雨补灌条件下的综合技术集成模式,并结合示范区实际分析了雨水收集潜力,构建了三类农户生产应用子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青海东部浅山丘陵区历年开展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调研,对该地区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与技术综合分析,就山丘区不同部位(坡面、沟道等)雨水资源的水土保持开发利用模式及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以确定青海东部雨水资源水土保持开发利用的3种模式及关键技术:山坡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关键技术;沟道雨洪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关键技术;山泉溪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5.
将温室雨水利用的理念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相结合,引入土壤温湿度传感器来监测土壤情况,根据作物土壤含水量数值的变化,以组态王为平台,设计了温室雨水自动化灌溉系统,根据作物的土壤含水量值变化范围,决定是否需要灌溉。同时,利用计算机C++语言设计了作物土壤相对含水量查询系统,可准确查询作物所需的生长适宜温度范围、适宜空气湿度、不同生长期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值等,同时也为温室雨水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参数依据。最后。针对系统进行了灌溉试验,试验验证了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是指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宁夏、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部以及河南、安徽、江苏、陕西、青海等省的部分。土地总面积527.29万km~2,耕地面积85870万亩,人口42899.07万人。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应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的问题,引入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构建具有物理成因机制的分布式雨水资源化潜力评估模型,解决雨水资源利用的核心问题--评价当地的雨水资源化潜力。通过研究黄土高原典型区域黄河河口镇至龙门段(河龙区间)的雨水资源情况,定量评估该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后,黄河流域河龙区间的地表径流量、土壤有效水增量和雨水资源化潜力呈现上升趋势;河龙区间大部分地区雨水资源呈增长趋势,雨水资源可基本满足现有条件下区域植被恢复的用水需求。气候变化对雨水资源化潜力起正影响作用,贡献率为63.4%,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则为负影响,贡献率为-36.6%。人类活动对区域雨水资源利用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大力发展干旱半干旱区降雨-径流调控技术,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以保障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小流域雨水资源化途径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阐述了雨水资源化的概念、理论及其3种方式:就地拦蓄入渗、覆盖抑制蒸发和雨水富集叠加利用。详细介绍了雨水资源化技术途径,并且以准格尔旗雨水集蓄利用示范区的研究资料分析了雨水资源化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准格尔旗属于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区,由于该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使得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解决该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出路,利用该工程结合微喷灌技术进行集雨补充灌溉,有效缓解了水分供需错位的矛盾且为保证牧草稳产高产提供了必要条件.试验通过有限补充灌溉的方式,探讨了集雨补充微喷灌条件下对牧草产量和盖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牧草返青期采用微喷节水补灌技术,使灌溉处理牧草产量较不灌处理牧草产量提高了21.58%~68.73%,盖度提高5.77%~17.65%;旱作混播牧草较旱作单播牧草产量提高28.8%~40.8%,灌溉混播牧草较灌溉单播牧草产量提高25.0%~95.4%,为集雨补灌旱作区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我国雨水资源化概况及其利用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雨水资源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其内涵在于它强调把雨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评价与利用,即通过规划和设计,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将雨水转为可利用水源。此外,从时间、空间、利用目的和供水目的上对狭义的雨水利用进行了分类,阐述了雨水资源化及其开发利用的意义,并对我国雨水利用分区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