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生物有机肥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并借此构建一种高效便捷的 液体菌剂。【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从肥料中分离出菌种,并通过菌落观察、革兰氏染色法及 16SrDNA 基因同 源序列比对方法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同时运用菌饼法和平板涂布法对各菌种之间的拮抗作用及培养条件 进行研究。【结果】分离得到 4 种菌落,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这 4 种菌之间均无拮 抗作用。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按 1∶1∶1∶1 添加到不同 pH 的牛肉膏蛋 白胨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有效活菌数,最终得到最适 pH 为 7.0。【结论】 从生物有机肥中分离得到 4 种菌种,它们之间均无拮抗作用,采用等比例的菌种配比,在 pH 为 7.0 的牛肉膏蛋 白胨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各菌种都能很好地生长,从而得到一种高效的液体菌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微藻与枯草芽孢杆菌的共生关系及其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微藻(M)、枯草芽孢杆菌(B)、微藻和枯草芽孢杆菌(MB)及空白对照(CK)4个处理,在室内连续恒温培养35 d,测定土壤化学性质,运用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 Miseq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组成的演替规律,揭示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与CK处理相比,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硝态氮、DOC含量和pH,在培养第35天分别增加11.93%、17.80%、5.58%和2.75%。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显著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土壤pH、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是引起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促进土壤细菌群落间的正向相互作用,显著增加网络拓扑参数节点数、边数、平均度,网络更加复杂。【结论】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能有效改良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根际促生菌缓解设施小黄瓜连作障碍和改善化学肥料的过量施用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酶活性降低等问题.【方法】试验地为连作5 a的土壤,采用菌液灌根法,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B_0(control)、B_1多粘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B_2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B_3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B_4枯草苯孢杆菌(B.subtilis)、B_5胶质芽孢杆菌(B.mucilaginosus)、B_6巨大芽孢杆菌(B.gatherium)、B_7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研究了7株不同芽孢杆菌对设施小黄瓜不同生长时期的土壤根际环境与其生长发育、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设施小黄瓜栽培的最佳根际促生菌.【结果】B_4处理对小黄瓜的光合作用具有显著性影响;B_5处理对小黄瓜根中钾、磷,茎中钾、氮,小黄瓜叶中磷、钾有显著性影响;B_4处理667 m~2产量显著高于对照15.89%.小黄瓜综合评价指数CQI排序为:B_4B_1B_5B_6B_7B_2B_3B_0,B_4处理小黄瓜生长指标综合评价指数CQI为5.58,品质综合评价指数2.55,土壤质量综合指数CQI为10.12,产量CQI为0.64,总的CQI为18.89,B_4处理CQI显著高于对照组17.1%.【结论】B_4(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的效果最佳,对改善土壤根际环境、小黄瓜的品质及产量有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可作为研制小黄瓜新型环保肥料的优良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郊区土壤芽孢杆菌的解磷、解钾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法对成都市郊区27个土壤样品进行了芽孢杆菌的分离,获得333个菌株。在解磷、解钾培养基上分析其解磷、解钾能力。结果表明,约有15%的土壤芽孢杆菌菌株分解无机磷的效果显著,分属15种芽孢杆菌,其中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和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为分解无机磷的优势芽孢杆菌。多数菌株也能在有机磷和钾细菌培养基上生长,但分解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和纤维素粉对纤维素降解细菌筛选结果的影响,为废弃食用菌菌渣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CMC-Na和纤维素粉为唯一碳源,采用刚果红染色法从废弃菌渣中筛选出具有纤维素降解性能的细菌,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其进行鉴定,通过酶活力测定和滤纸崩解试验对各菌株的纤维素降解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CMC-Na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获得的34株细菌中有7株具有较好的纤维素降解性能,经鉴定主要是芽孢杆菌(Bacillus sp.)、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而从纤维素粉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获得的36株细菌中有7株具有较好的纤维素降解性能,经鉴定主要是高山芽孢杆菌(B. altitudinis)、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B. methylotrophicus)、解淀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胞杆菌植物亚种(B. amyloliquefaciens subsp.plantarum)、沼泽芽孢杆菌(B. vallismortis)、贝莱斯芽孢杆菌(B. velezensis)和芽孢杆菌。通过酶活力测定试验和滤纸条崩解试验发现,g31菌株在7 d内能将滤纸崩解成糊状,该菌株具有最高的滤纸酶(FPase)和内切葡聚糖酶(CMCase)活力,分别为33.14和394.41 U/mL,而C23菌株具有较高的β-葡萄糖苷酶(β-Gase)活力,为118.12 U/mL,g29菌株具有较高的外切葡聚糖酶(Cex)活力,为1.22 U/mL。【结论】以纤维素粉为碳源分离筛选得到的纤维素降解细菌种类更丰富,具有更好的滤纸崩解效果和更高的酶活性能,可为纤维素降解提供优质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处理方法对茶树扦插效果的影响,旨在探索替代铺红心土的常耕土处理方法。【方法】此次试验以国家级茶树良种“尧山秀绿”为插穗,以铺设红心土(CK1)和常耕土(CK2)为对照组,共设4种土壤处理方法:处理1为红心土用甲基托布津消毒;处理2为常耕土用甲基托布津消毒,处理3为常耕土淋施荧光假单胞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4为常耕土用甲基托布津消毒后淋施荧光假单胞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比较各处理插穗的发根、新梢生长、扦插成活率等情况。【结果】不同土壤处理方法对插穗的发根情况、新梢生长情况、扦插成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扦插效果依次为:处理1>CK1>处理4>处理2>处理3>CK2。【结论】处理4常耕土消毒后淋施荧光假单胞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可作为替代红心土用作茶树扦插繁育的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拮抗樱桃叶斑病菌的细菌菌株,为樱桃叶斑病防治提供生防资源。【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法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培养细菌,以平板对峙法测定分离菌株对樱桃叶斑病菌杨柳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alicis)、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ria)和细极链格孢菌(A. tenuissima)的拮抗效果,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基于16S rDNA、GyrA和Gyr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拮抗菌株对靶标病原菌菌丝形态和孢子萌发的影响,选用樱桃离体叶片培养测定其对樱桃叶斑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结果】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660株细菌,有10株细菌对供试靶标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其中有4株细菌(QH-588、QH-668、QH-667和QH-664)的发酵液对靶标病原菌的抑制率超过50.00%,经鉴定,菌株QH-588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菌株QH-664、QH-667和QH-668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通过显微观察发现,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可明显抑制靶标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生防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菌株QH-588发酵液在樱桃离体叶片上对靶标病原菌具有预防和防治作用。【结论】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具有防治樱桃叶斑病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8.
万隆霉素抗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万隆霉素抗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方法】以体外抗枯草芽孢杆菌为活性跟踪指标,通过硅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万隆霉素产生菌GAAS 2507发酵物中分离得到抗菌主要活性成分,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谱(1HNMR、13CNMR、DEPT、DQFCOSY、HSQC、HMBC、NOESY)波谱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波谱结构解析表明抗菌活性成分为Quinomycin C,其对细菌性条斑病菌(MIC值为1.563μg•ml-1)、黄瓜疫病菌(EC50值为1.256μg•ml-1)和节瓜枯萎病菌(EC50值为20.570μg•ml-1)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结论】Quinomycin C是万隆霉素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采用平板稀释法对大庆地区盐碱土壤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并对所获得的芽孢杆菌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生理生化指标、菌落形态和芽孢形态进行分类鉴定。在所取土样中分离到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其中芽孢杆菌的菌落数占总菌落数的43.87%。经初步鉴定得到7株不同的芽孢杆菌,分别为Bacllus alcalophilus,B.subtilis...  相似文献   

10.
广西富硒区土壤耐硒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广西富硒区土壤中分离出多株耐硒菌株,为土壤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主要富硒区永福、巴马、玉林寒山、桂平、藤县等地采集田间土样,利用稀释平板法并通过加硒培养对耐硒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结果】筛选得到8株耐硒能力较强的菌株,其在固体培养基中对硒的耐受浓度均在10 000μg/m L以上。8株耐硒菌株中,YLB1-33耐硒能力最强,其在含硒量为29000μg/m L的固体培养基中仍能微弱生长。经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结果表明,YLB1-6为蜡质芽孢杆菌、BMB2-1和TXB1-8为短小芽孢杆菌、GPB2-5为苏云金芽孢杆菌、YLB1-26和YLB1-33为地衣芽孢杆菌、YLB1-2和YFB1-8为粘质沙雷氏菌。【结论】耐硒菌株的发现对广西土壤硒资源利用、富硒农产品开发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樱桃园土壤优势放线菌的分离及其促长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离、筛选樱桃园土壤优势放线菌菌株,研究其在生物防治与植物促长中的应用潜力。【方法】采用皿内拮抗与发酵液促生试验分析优势放线菌菌株抗生与促进生长功能。对具有良好抑菌与促进生长作用的菌株F4-5,通过16S rDNA 序列分析研究其分类地位。【结果】从樱桃[(Cerasus avium Moench (L.) / C. sachalinensis (L.) Kom.)园土壤中共分离获得32株优势放线菌菌株。与5月和11月相比,8月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最多。各时期分离优势放线菌的抑菌作用与促进生长能力随生育期而各异,总体上,2010年8月分离菌株抑菌与促进生长效果较为明显。放线菌菌株F4-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和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4株供试细菌,以及木霉(Trichoderma viride)、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3株供试真菌均表现出明显抑制效果,具有广谱抗生性。同时,菌株F4-5亦可显著促进山荆子(Malus baccata (L.) Brokh.)种子萌发与胚根生长,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01.1%和43.5%,表现出抗生与促进生长双重效应。根据形态、培养特征及16S rDNA 序列分析, 初步鉴定菌株F4-5为灰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ogriseus)。【结论】不同时期樱桃园土壤放线菌数量、分布、抗生及促进种子萌发特性变化较大,灰黄链霉菌F4-5菌株具有良好的广谱抗生性与促进种子萌发、胚根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格网抽样与重点抽样相结合的混合随机抽样技术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成都市郊区采集耕作层土样20个,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对其芽孢杆菌和总细菌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芽孢杆菌是成都市郊区土壤细菌中的主要类群,约占细菌总量的25.3%;鉴定出13种芽孢杆菌中,广泛分布的种有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环状芽孢杆菌.根据物种多样性分析的结果,成都市郊区芽孢杆菌物种较丰富,绝大多数样点能分离到2个种以上,少数采样点可达4个种以上.单个样点均匀度指数较低,生态优势度较高,存在明显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花椒根腐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定殖和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花椒根腐病生防芽孢杆菌进行分离、筛选、定殖和防效评价,为开发高效、稳定、持久的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分离健康花椒根际土中的芽孢杆菌,利用点菌法和打孔法2次筛选拮抗效果最佳的芽孢杆菌,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测定其对1年生花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用链霉素标记拮抗芽孢杆菌,并检测该菌在花椒根际及根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以此为基础,运用灌根法对花椒根腐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处理,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在分离获得的20株芽孢杆菌中,编号为B3的菌株拮抗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达26.0mm,高温处理后仍具有活性,初步确定其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花椒根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B3菌株发酵液稀释倍数增加而增加,B3发酵液原液至稀释200倍以下防治效果显著。定殖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无论病原菌存在与否,抗300μg/mL链霉素的突变菌株均能在根际土壤和根内定殖,但根际土菌量大于根内,且早于根内达到峰值,随接种时间延长,定殖量下降并维持稳定。田间试验中,突变菌株B3无论预防还是治疗试验,均能发挥很好的效果,并优于原始菌株和化学农药双效灵。【结论】菌株B3能在花椒根际和根内很好地定殖、排挤病原物,具有对花椒根腐病进行生物防治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磷是限制辣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酸性土壤严重缺磷的华南地区,施用溶磷菌 能提高土壤中难溶态磷的有效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减少环境污染。【方法】以辣木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 分离溶磷细菌并通过透明圈法筛选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初步筛选有解磷能力的菌株。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和 16SrDNA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鉴定优势溶磷菌。【结果】初步筛选到 19株具有解有机磷和 10株解无机磷能力的菌株, 对卵磷脂和磷酸钙的最大溶磷量分别为 26.95、13.48 mg/L, 溶磷量与 pH 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进一步筛 选了优势有机和无机溶磷菌菌株各 2 株,分别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 此外,16S rDNA 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分离的辣木根际土壤微生物溶磷菌主要为类芽孢杆菌属、贪铜菌属、杆 菌属、细杆菌属、根瘤菌属、根瘤菌等,其中芽孢杆菌属的丰度最高。【结论】分离筛选的优势溶磷菌可用于 溶磷菌肥的开发和应用,为改善辣木根系环境和提高生产力提供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并鉴定对芋头干腐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为有效防控芋头干腐病提供生防资源。【方法】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芽孢杆菌;以芋头干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并测定拮抗菌株的抑菌范围;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DNA、gyrA、rpoB基因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筛选到1株对芋头干腐病菌具有显著抑菌效果的菌株,命名为D-1。该菌株对供试的其他9种植物病原真菌和5种植物病原细菌也有显著的抑菌作用。D-1菌落圆形、乳白色、不透明、表面干燥皱褶、边缘不整齐、中央凹陷;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与对照菌株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FJ17-4的测定结果一致;测定的16S rDNA、gyrA和rpoB 3个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B. velezensis对应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在分别基于16S rDNA、gyrA和rpo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该菌株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各菌株聚类成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生物有机肥(BF)、枯草芽孢杆菌(BS)、缓释氮肥(SRN)对木薯生长和土壤养分、酶活性等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不同生物有机肥(BF)施用量(BF1,5 t/hm2;BF2,10 t/hm2)、不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BS)浓度(BS100,100 倍稀释;BS200,200 倍稀释)、SRN 及减肥处理(75%CF)、尿素处理(1 次施用,UN1;2 次施用,UN2)等组合共 13 个处理。【结果】BF2+75%CF 处理比BF2+SRN 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碱解氮含量;在施用 SRN 情况下,BS100 处理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BF2 在施尿素时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BF2+75%CF 处理比 SRN 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BS+SRN、BF+SRN、BF2+75%CF 处理均比 SRN 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施用 SRN 的情况下,BS100、BF2 处理显著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SRN、UN2 处理木薯产量分别比 UN1 处理显著提高 20.5% 和 21.7%,BS 和 BF处理在施尿素或 SRN 情况下均能显著提高木薯产量。相比常规施肥,BF 和 BS 配合减肥或缓释氮肥可提高氮肥利用率(10.9%~21.5%)和钾肥利用率(11.4%~28.9%)。【结论】缓释氮肥 1 次施用与尿素 2 次施用的增产效果相当。在施用 SRN 的情况下,BF 提高了土壤蔗糖酶活性、BS 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二者均提高 SMBC、酸性磷酸酶活性、木薯产量。在减施化肥的情况下,BF 可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SMBC、木薯鲜薯产量。BF、BS 处理均可提高木薯氮、钾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石灰性土壤解磷细菌的鉴定及其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北方石灰性土壤中分离筛选解磷细菌,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其解磷能力,为筛选高效稳定的解磷菌株提供参考。【方法】采集陕西杨凌地区白菜、葡萄、猕猴桃3种植物根际土样,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土壤解磷细菌,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落形态及颜色,测定其生理生化性质,并结合16SrRNA法对其进行鉴定;测定各菌株在固体及液体培养基中的解磷能力大小;分析浇灌无机解磷细菌发酵液后石灰性土壤中无机磷形态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共分离筛选得到10株解磷细菌,其中2株为有机解磷细菌(Y1和Y2),4株为无机解磷细菌(W1、W2、W3和W4),其余4株既能分解有机磷,也能分解无机磷,为双解磷细菌(WY1、WY2、WY3和WY4);分离到的10株解磷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WY1和Y2为短杆菌,其余均为杆菌。生理生化性质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0株菌株中8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中WY2、W1、W2、W3与腊状芽孢杆菌相似,WY3和W4与苏云金芽孢杆菌相似,WY4与巨大芽孢杆菌相似,Y2与Bacillus aryabhattai相似;WY1和Y1分别与耐寒短杆菌、杨氏柠檬酸杆菌相似。不同类型解磷细菌在固、液体培养基中解磷能力不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无机解磷细菌部分分泌草酸,部分分泌酒石酸。石灰性土壤浇灌无机解磷细菌发酵液后,Ca8-P、Ca2-P含量增加,Fe-P含量减少,Al-P、Ca10-P、O-P含量变化不大。【结论】石灰性土壤中解磷细菌具有物种多样性,无机解磷细菌能使石灰性土壤中可利用有效磷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枯草芽孢杆菌用量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探索枯草芽孢杆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确定枯草芽孢杆菌适宜的施用量。【方法】以湖南烟区主栽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枯草芽孢杆菌用量(CK:0 kg/hm~2;T1:15 kg/hm~2;T2:30 kg/hm~2;T3:45 kg/hm~2)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施用枯草芽孢杆菌在移栽后45 d和终采后与CK差异达显著,分别增加碱解氮含量13.6%~25.3%、23.1%~37.6%,与枯草芽孢杆菌用量呈显著正相关;速效磷在移栽后60 d含量增加了11.4%~48.1%,与CK差异显著,含量与枯草芽孢杆菌用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的含量在移栽后45和75 d分别增加9.1%~15.2%、14.5%~24.7%,与枯草芽孢杆菌用量显著相关;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施用枯草芽孢杆菌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调节耕层养分变化规律,利于烤烟生长发育的养分供给。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施用不同钝化剂对黄棕壤旱地严格管控类土Cd的钝化效果,为以土壤类型划分的Cd污染土壤钝化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法,以贵州典型Cd超标黄棕壤为研究对象,将牛粪(NF)、玉米生物炭(SWT)、石灰(SH)、磷灰石(LHS)、膨润土(PRT)、方解石(FJS)、海泡石(HPS)、巨大芽孢杆菌(JDYB)和胶质芽孢杆菌(JZYB)作为钝化剂,通过室内培养70 d后,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Cd全量和有效态Cd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1)施用不同钝化剂均提高土壤pH 0.03~0.88,其中SH处理的土壤pH增幅最大,达14.94%。除SH、PRT、FJS和HPS会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外,其他钝化剂均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NF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幅度最大(31%)。相对其他钝化剂,NF对土壤速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效果最好,分别增幅25.16%、31.89%和65.11%。(2)施用FJS会提高土壤Cd含量,而其他钝化剂均能降低土壤Cd含量0.1~0.26 mg·kg-1,其中LHS和HPS对土壤Cd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离、鉴定一种在广西剑麻叶片上产生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凹陷斑块病害的病原菌,并针对该病原菌筛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5个剑麻种植农场采集具有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凹陷斑块的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采用叶片针刺法接种,进行病原菌致病性测定;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载玻片孢子萌发法研究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菌株GZ-5、深绿木霉(T.atroviride)菌株ST-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11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菌株YZ14-3对剑麻黑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结果】从病叶组织中分离出6种真菌,其中编号为JMHB1的菌株分离率最高,达9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MHB1为致病菌;依据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菌株JMHB1鉴定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对峙培养结果显示,生防菌菌株B11和YZ14-3可显著抑制菌株JMHB1的菌丝生长(P<0.05),抑菌圈半径分别为12.14和13.22mm,且2株生防菌株的培养滤液均可导致菌株JMHB1的菌丝隘缩、断裂;生防菌菌株ST-1和GZ-5对菌株JMHB1的拮抗系数为Ⅲ级和Ⅳ级,但其培养滤液对菌株JMHB1的菌丝无抑制作用。菌株JMHB1的孢子可在菌株YZ14-3、B11、ST-1和GZ-5的培养滤液中的萌发,萌发率分别为31.67%,32.37%,68.63%和76.63%。【结论】引起广西剑麻叶片产生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凹陷斑块病害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dimidiatum(Penz.) Crous&;Slipper],这是我国首次报道新暗色柱节孢侵染剑麻引起黑斑病。病害名称暂定为剑麻Neoscytalidium黑斑病。剑麻生产上可选择和搭配使用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深绿木霉及其商品制剂防治剑麻Neoscytalidium黑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