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山市“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适宜黄山地区应用推广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对13个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的菜薹产量、菜籽产量、主要性状及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皖油28’菜薹口感甜脆爽口、菜籽产量高,‘同油杂2号’菜薹产量与总产值高,二者可作为高产型“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推广应用;‘蓉油16’与‘华油杂62’的菜薹、菜籽产量与总产值较高,可作为“油蔬两用”配套品种。  相似文献   

2.
水稻可以一种两收,油菜新品种沪油15同样可以一种两收,一收菜薹,二收菜子.沪油15系双低油菜品种,可摘菜薹作菜用.  相似文献   

3.
沪油15一种两收、一菜两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玲 《农家顾问》2004,(8):43-43
水稻可以一种两收,油菜新品种沪油15同样可以一种两收,一收菜薹,二收菜子。沪油15系双低油菜品种,可摘菜薹作菜用。  相似文献   

4.
以甘蓝型双低油菜和白菜型红菜薹为材料,通过对比试验和化学检测研究了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在重庆市生态生产条件下的产量、效益和菜薹营养。结果表明:①油蔬两用栽培产菜薹2382kg/ hm2,产菜籽2219kg/ hm2,菜籽产量比单收菜籽栽培减产8.1%;②油蔬两用栽培纯收入5221.80元/ hm2,比单收菜籽栽培新增纯收入1552.80元/ hm2,增收42.3%;③甘蓝型双低油菜薹营养丰富,除铁的含量外,其维生素C和钙、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白菜型红菜薹,可溶性总糖、粗纤维等营养指标与白菜型红菜薹相当。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有良好的增收效果,可在重庆市适宜地区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5.
双低油菜菜薹食味好,品质佳,采用油蔬两用栽培是提高油菜生产综合效益的途径之一。试验对黔油29号进行不同时期摘薹对油菜产量及综合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油菜薹高达15~21cm时摘薹10~16cm,其综合生产效益最高。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有良好的增收效果,可在贵州省适宜地区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安康市推广应用"双低"油菜油蔬两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每亩采摘油菜薹100 kg左右,油菜籽产量与未采薹的基本持平,亩收入增加1 000元左右、亩纯收入增加800元左右.介绍了安康市"双低"油菜油蔬两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油菜——亦油亦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家顾问》2005,(4):21-21
春节期间,一种绿色蔬菜将被送到武汉各大超市、宾馆和酒楼。这种新型蔬菜就是油菜薹,它将逐步成为湖北省春淡期间的主打蔬菜之一。1月23日,湖北省双低油菜“一菜两用”现场会在新洲区举行,来自各地的农业干部观摩了该区农民在油菜田里采摘今年的第一批油菜薹。  相似文献   

8.
以甘蓝型双低油菜中双11为材料,通过油蔬两用栽培与单收菜籽栽培的对比试验,研究了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的农艺性状、产量与效益。结果表明:油蔬两用栽培产菜薹1 995.0 kg/hm2,产菜籽2 434.5 kg/hm2,菜籽产量较单收菜籽栽培的增产6.0%;油蔬两用栽培纯收入11 928.5元/hm2,比单收菜籽栽培的新增纯收入9 830.0元/hm2,增收468.5%。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有良好的增收效果,可在黄山市适宜地区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自从菜薹和菜籽两收"双低"油菜品种问世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以来,每亩油菜不仅可增收油菜籽20%,而且还可收菜薹300~350 kg。近几年来,油菜薹的市场销售价格一直高于白菜薹和红菜薹,其销售收入远高于油菜籽的销售收入,尤其是城市周边,菜薹和菜籽两收"双低"油菜的种植收入比其他油菜的种植收入一般增加200%左右。1品种选择选择生长势、抗病性、抗寒性较强,菜薹发生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赣油杂2号”的播期和密度对菜薹、菜籽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9月1日播种且种植密度为16.5万株/hm2处理的菜薹产量及经济效益最高,而且菜籽产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黄山市推广种植的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中双11、浙双72、沪油15为材料,设计油蔬两用栽培与单收菜籽栽培处理(ck)试验,研究了3个品种摘薹对菜薹产量、菜籽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双11菜薹、菜籽产量均最高,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油菜摘薹适期研究、大区对比试验、菜薹营养结构分析等以及摘薹次数研究进展概述。试验结果表明,摘薹后,油菜产量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比单收菜籽减产菜籽17.7%,但纯收入提高了33.7%,投入产出比约1∶3.5;甘蓝型油菜双低油菜薹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绿色蔬菜;薹高60 cm时为摘薹最佳时期;摘薹一次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13.
适宜“油蔬两用”的油菜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湖北地区应用推广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对9个"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摘薹与未摘薹的产量、产值及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摘薹后菜子产量比未摘薹平均增12.52%,总产值比未摘薹平均增124.08%,初步分析油菜摘薹后二次分枝及每角粒数普遍增加是菜子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供试品种中,中油112菜薹、菜子产量高,菜薹口感甜脆爽口,可作为高产型"油蔬两用"品种推广应用;天下农3号菜薹产量及总产值高,浙油28菜薹口感及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突出,菜子增产潜力大,二者可以作为"油蔬两用"配套品种。  相似文献   

14.
德恒油900是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油蔬兼用型早熟双低油菜品种,为进一步完善德恒油900配套栽培技术,为油蔬兼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开展了不同采薹次数对德恒油900农艺性状、菜薹、菜籽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采薹处理使德恒油900初花期、终花期推迟,生育期延长;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二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及菌核病危害程度均不同程度降低,一次分枝数增加。只采1次薹对菜籽产量影响不大,甚至还可增产。随着采薹次数增加,菜薹产量、总收入、纯收益不断增加而菜籽产量不断下降。蕾薹期不采薹纯收益最低,每667 m2仅62.66元,而采3次薹纯收益是不采薹的39.1倍,但菜籽产量最低。因此,种植者可根据茬口衔接与自身需求选择最佳的采薹方式。  相似文献   

15.
“赣油杂1号”菜油两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赣油杂1号在免耕直播栽培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的薹肥施用时间、摘薹时期和采摘长度的处理对菜薹、菜籽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抽薹前施尿素120kg/hm2,薹高30cm,摘薹20cm,菜薹产量及经济效益最高,菜籽产量略有下降,但不显著,产值可达18610.2元/hm2。  相似文献   

16.
黎兰献  程鹏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35-15637,15679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湖北地区近年应用推广的13个"双低"油菜品种的10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油112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排序均位居第1,该品种菜薹口感甜脆爽口,鲜薹及菜籽产量高,经济性状优良,可作为"油蔬两用"油菜主导品种应用推广;华油杂62和沣油5103权关联度分别位居第2、3位,加权关联度分别位居第3、2位,二者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油蔬两用"油菜的配套品种。  相似文献   

17.
双低油菜不同打薹次数对籽薹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双72、沪油15等双低油蔬两用油菜通过采用省工节本的打薹技术措施,既保持油菜籽产量稳定,同时开发鲜菜薹,作为无公害蔬菜上市鲜销,或加工成绿色保健的优质脱水蔬菜“万年青”,产品质量可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并远销国外,使双低油菜向籽薹兼用方向发展,可大幅度提高种植油菜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稻茬地区油蔬两用油菜品种高效种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蔬两用油菜的菜薹全部可以食用,口味比青菜菜薹还好,在春节前后可摘取油菜主茎菜薹作应时蔬菜或脱水加工蔬菜供食用。油蔬两用油菜高效种植、增加农民收入,经试验研究,总结和介绍了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宁油16"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摘薹对双低油菜宁杂11号、宁油16号的菜薹产量、菜籽产量及净收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宁杂11号各处理的菜籽产量和净收益均显著高于宁油16号,但菜薹产量略低于宁油16号。随着种植密度提高,宁杂11号的净收益显著增加,但摘薹后净收益增加不大。宁油16号摘薹后净收益大幅度增加。摘薹后油菜生育期推迟、株高降低、总角果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但角果长度和每角粒数能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出适合黄山地区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和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法]选用3个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皖油28、同油杂2号、中双11,研究播期和密度对油菜生育期、菜薹和菜籽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推迟播期或增加密度都能缩短油菜的生育期。适当早播或增加密度均有利于提高菜薹和菜籽产量。皖油28的9月26日播期、密度225 000株/hm2的处理组合产值最高,综合经济效益最好。[结论]该研究可为优质油菜"油蔬两用"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