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河北病鸡肿大腺胃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CK/CH/HBHS/07F株),经鸡胚传代、血凝特性测定、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干扰试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基因序列分析、人工感染试验等方法对该病毒进行了鉴定。该分离毒株感染鸡胚的尿囊液没有直接血凝活性,经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其血凝活性可被IBV阳性血清所抑制;经鸡胚传至第3代时,可致死鸡胚或出现侏儒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M基因与18株不同致病型IBV毒株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2.8%~94.1%、82.4%~97.4%,与腺胃型毒株CK/CH/LJL/04I同源性最高,该分离株能人工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变化。初步证实CK/CH/HBHS/07F株为腺胃型IBV。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NDV强毒(基因Ⅶ型)对鸽子和SPF鸡的致病性差异。【方法】将试验鸽和SPF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给其中2组分别滴鼻和肌肉注射鸭源NDV分离株Duck/China/SD03/2009,攻毒剂量为106.2EID50,设空白对照组和同居感染组。攻毒后观察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并对攻毒后3,5,7,14d动物的血清抗体,喉头、泄殖腔的排毒情况及内脏器官的病毒滴度、抗体效价进行检测。【结果】鸽子感染NDV强毒后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脑膜严重出血,腺胃和肠道轻度出血,死亡率为10%~30%;而同期SPF鸡攻毒后表现为急性感染症状,死亡率为100%。鸽子在攻毒后第7天均检出排毒,至14d时均未检出。攻毒后5~14d在所检鸽体内脏器官中均检出病毒,以脑、肺、肠中的病毒含量较高。病毒也可诱导鸽子产生较高水平的血清抗体,至14d时血清抗体HI滴度为512~2 048。【结论】基因Ⅶ型新城疫强毒株Duck/China/SD03/2009对鸽子和鸡的致病性差异明显,与SPF鸡相比,鸽子感染后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较轻,死亡率也较低,表明基因Ⅶ型NDV强毒株能感染鸽子,但对鸽子的致病性较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从我国洞庭湖地区鸡和鸭中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选用具有代表性的2株病毒对SPF鸡及BALB/c小鼠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2株毒株均能使鸡感染并排毒,并且使同居鸡感染排毒,但不引起鸡明显的临床症状及死亡;2株毒株感染SPF鸡后能在鸡喉分离到高滴度病毒,明显高于泄殖腔,且排毒期主要集中于第1~7天;从感染鸡脏器中病毒复制情况看,供试的2株病毒均未在脑等组织脏器中复制,而2株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在小鼠脏器中复制情况却不一致,A/CK/HuN/S4591/2011(H9N2)毒株在小鼠鼻甲及肺脏中均能检测到病毒,但是A/DK/HuN/S4111/2011(H9N2)毒株仅在小鼠鼻甲中检测到较高滴度的病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控制地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流行。[方法]通过IBV-21、IBV-22半数感染量(EID50)试验,鸡胚矮小化试验,干扰NDV LaSota复制试验,鸡胚气管环试验测定2毒株生物学特性。[结果]试验结果显示IBV-21的EID50为5×10-4.616·mL-1、IBV-22为5×10-6.5·mL-1;接毒胚明显病变,2株毒对鸡胚均有矮小化作用,对NDV LaSota有明显干扰,对鸡胚气管环试验病变明显,RT-PCR的方法扩增2分离株的S1基因的特异条带大小约为293bp。[结论]该生物学特性显示分离的2株病毒对鸡胚有明显致病作用且2毒株不是现存疫苗毒,为地方IBV疫苗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鸽冠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有呼吸道症状、有胰脏充出血、肺脏肉样病变的肉鸽中,通过鸡胚接种、电镜观察和反转录套式PCR分析,证实分离的病毒为冠状病毒;经过动物试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标准毒株(IBV M41)不引起试验鸽感染,而本次分离株对试验鸽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表明该分离株与IBV有较大差异,暂命名为鸽冠状病毒(PSH).  相似文献   

6.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致病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将SS,KMI,KMIII3个禽流感病毒的感染性胚液分别中2周龄及5周龄的SPF鸡,观察其症状及病理变化。结果显示:1,3个毒株均可引起攻毒鸡体温升高,部分出现水样淡黄色稀粪,但不能致死攻毒鸡,表明3个毒株均为非高致病力毒株,2,攻毒鸡除胰腺充血出血外,其他器官不见明显的肉眼病理变化,但组织病理病理学的变化较为明显和一致,主要为:脑及脊髓充血出血,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心肌在出血,组织变性坏列, 腺充血出血,组织坏死,3个毒株对5周龄SPF鸡的病理变化无明显差异,但KMI毒株对2周龄SPF鸡的病理损害稍大于SS株。  相似文献   

7.
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血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阐明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DHOV-HB株)感染鸭后的病毒血症,为深入了解鸭出血性卵巢炎的发病机理、诊断和疫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24只250日龄北京鸭芯片标记后分别经口感染100倍稀释的DHOV-HB株(3×104ELD50),并设空白对照组15只,同等条件下分别在隔离器内饲养,逐日观察10日,各组每日经翅静脉采集10只鸭血液(尽可能采集同一只鸭血液),用于病毒分离和抗体测定。将攻毒后1-10 d的血清样本经卵黄囊途径接种6日龄SPF鸡胚,每份血清以0.1 mL/胚的剂量接种5枚SPF鸡胚,鸡胚接种后置于37℃条件下继续孵化,每日定时照胚2次,及时收获并统计24-168 h之内死亡的鸡胚,死亡鸡胚胚体经剪碎,研磨,离心后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病毒核酸,有1枚及1枚以上死亡鸡胚,且DHOV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即将该鸭判为病毒分离阳性。同时采用中和试验测定攻毒后4-10 d的血清抗体,每个血清稀释度接种5枚SPF鸡胚。鸡胚接种途径及特异性死亡的判定方法同上。判定标准如下:血清原液保护80%(4/5)以上的鸡胚判为抗体阳性,保护20%-60%(1/5-3/5)的鸡胚判为抗体可疑,不保护鸡胚(0/5)判为抗体阴性。【结果】试验鸭感染DHOV后的病毒血症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感染后1-3 d,病毒血症出现并达到高峰,病毒分离均100%(10/10)阳性;4-6 d病毒分离率开始下降,分别为90%(9/10)、70%(7/10)和30%(3/10)阳性;7-10日血清中不再存在病毒,均为阴性(0/10)。中和试验结果表明攻毒后4 d,血清中病毒分离率下降的同时血清中即可能存在较低滴度的抗体,鸡胚死亡时间延后,此时抗体100%(10/10)阴性;攻毒后6 d的血清抗体80%(8/10)阴性,20%(2/10)可疑;攻毒后7 d 70%(7/10)阳性,10%(1/10)阴性,20%(2/10)可疑;攻毒后9 d 90%(9/10)阳性,10%(1/10)可疑;攻毒后10 d 100%(10/10)阳性。空白对照组血清病毒分离(1-10 d)和抗体检测(4-10 d)均为阴性。【结论】(1)DHOV口服感染成年鸭后,1-3 d日血清病毒分离率最高,感染后4 d 病毒分离率开始下降,感染后7 d血清病毒分离阴性。感染后7 d抗体70%(7/10)阳性,感染后10 d 100%(10/10)阳性;(2)病毒血症的持续时间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6月份以来,安徽省淮南等地鸡群流行一种以腺胃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经9日龄鸡胚接种病鸡的肝、脾、腺胃等病料分离到的HN毒株,在鸡胚中可稳定传至12代,具有规律性死亡和胚胎病变,ELD50为109.75。用HN鸡胚尿囊液毒人工感染试验鸡,能引起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和典型病变。HN鸡胚尿囊液经负染后电镜观察,具有典型的冠状病毒形态。病毒液经胰蛋白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IBV单抗ELISA检测呈强阳性反应。应用分离毒研制的油乳剂疫苗经试验和临床应用表明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初步表明,HN每株为IBV成员。  相似文献   

9.
以specific pathogen-free(SPF)鸡为研究对象,通过滴鼻点眼方式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强毒株(CK/CH/LDL/140520)和IBV弱毒株(γCoV/ck/China/I0718/17)。分别在感染后12、36 h和3、7、14 d,采集法氏囊、脾脏、肾脏和气管,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感染不同毒力IBV后,SPF鸡各脏器组织中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差异,初步探讨SPF鸡对不同毒力IBV免疫反应机制。结果表明,IBV弱毒株感染早期主要上调Toll样受体15(Toll-like receptors 15,TLR15)基因表达水平,提高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8基因表达量。法氏囊是介导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的主要器官;脾脏是介导调控获得性免疫反应的主要器官,IBV强毒株在感染后期持续诱导提高TLR7、TLR15、TLR21基因和IL-6基因表达水平。可知,不同毒力IBV诱导SPF鸡炎症反应的免疫活化机制及介导调控获得性免疫反应的器官存在一定差异,为进一步揭示IBV强弱毒株...  相似文献   

10.
对分离的疑似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作了进一步的鉴定。鸡胚盲传至第5代时开始出现死亡和侏儒胚,胚体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电镜观察可见80~120 nm的病毒粒子;分离病毒在鸡胚上可干扰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的增殖,本身也能被AEV病毒所干扰;SF5株分离毒与部分标准IBV毒株的血清进行中和试验,结果显示与Ark99株有部分交叉保护;经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所分离病毒为肾型IBV,定名为SF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