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饵料在成本、安全性、可获得性方面都优于活饵料,但微饵料并不能完全代替活饵料.仔鱼消化道发育不成熟,各种消化酶活性低,仔鱼对微饵料较低的摄食率、吸收率都限制了微饵料的使用.归纳了3种提高微饵料利用率的方法:活饵辅助微饵料,微饵料中添加外源消化酶,用水解蛋白源代替部分完整蛋白.3种方法在一些仔鱼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不同品种的仔鱼效果不稳定,还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
<正> 在高密度养鱼中,用生物饵料喂养一些鱼类仔鱼仍是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培养一般生物饵料较困难,且成本较高。纤毛虫可作大多数鱼类仔鱼的开食饵料,培养方法简单、生长较快、成本较低、可以大量培养。1982—1983年我们用米糠浆作培养基培养纤毛虫喂养草鱼、鲤鱼、金鱼和尼罗罗非鱼仔鱼,效果较好,现将结果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3.
谢洪民 《淡水渔业》1984,(3):F003-F004,19
<正> 从1981年起,全苏灌溉养鱼研究所已开始制定采用微型胶囊开食饵料,用工厂化方法培育鲤鱼、植食性鱼类和白鲑科仔鱼的工艺。包裹饵料的薄膜能够起到临时防水的作用。被采用的微型胶囊物质是一种有机聚合物,它在仔鱼的消化管里很容易分解。这种饵料颗粒的大小在70—500微米。这样的颗粒可以用来投喂任何一种鱼类的仔鱼。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报道,作为鱼类仔鱼重要活体饵料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生物量,含有50%左右蛋白质,而游离氨基酸连同低分子的缩氨酸占蛋白质含量的50%左右。这就使鱼类仔鱼能够不经过消化道腔室内酶的实质性的处理便消化了活体饵料。此次研究的目的是,测定不同无脊椎动物的生物量内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以便揭示其作为鱼类仔鱼饵料的价值。研究材料和方法试验所用的是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 Ehr.和水蚤亚目甲壳类Moina macrocopaStraus与Daphnia magna Straus生物量。草履虫和甲壳类在流水环境里培育,开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对乌原鲤(Procypris merus)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选用蛋黄、微粒子饲料、丰年虫3种饵料投喂乌原鲤仔鱼15 d,记录仔鱼生长指标和存活率;并采用2种转食策略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60±0.49) mg的乌原鲤仔鱼至45日龄(45DHA),分别在20、35日龄转食水蚯蚓和微粒子饲料,分组为T20水蚯蚓、T20微粒子、T35水蚯蚓、T35微粒子,研究其对乌原鲤仔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丰年虫能保证乌原鲤仔鱼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高存活率,与微粒子饲料、蛋黄组体长、体重、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有显著差异。在不同转食策略中,除T20微粒子组存活率为76.00%,其余三组均高于82%。相同转食起点,转食水蚯蚓效果比转食微粒子饲料好;相同转食种类,延后转食起点生长速度快,存活率高(35日龄转食效果优于20日龄)。结果表明,在3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乌原鲤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中,乌原鲤仔鱼以丰年虫开口,35日龄转食水蚯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日本鳗鲡仔鱼的开口饵料和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连续多年日本鳗鲡人工繁殖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饵料对日本鳗鲡仔鱼存活率的影响,并记录了仔鱼的运动特征和摄食行为。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不投饵)相比,投喂以鲨鱼卵、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鲨鱼卵、海蜇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微绿球藻液均提高了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仔鱼发育至柳叶鳗前期阶段;而投喂以鲨鱼卵、卤虫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卤虫匀浆液、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轮虫、海带+龙须菜匀浆液或海蜇以及发酵鲨鱼肉,均降低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实验同时还研究了日本鳗鲡仔鱼的主动摄食行为,摄食时仔鱼先用吻端反复多次触碰食物,然后张开下颌咬食,证实了日本鳗鲡早期仔鱼的摄食方式是触碰后咬食。  相似文献   

7.
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是一种介于动、植物两者之间的中间性生物,具有动、植物性质的蛋白质组成。但因对其被水产动物消化利用程度上的分歧,以往一直未将其当成饵料生物来开发利用。近几年来日本等国产广泛地用作仔鱼和稚鱼的饵料,作为专利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本文介绍了纤细裸藻的生物学特征、培养技术、生化成分及作为鱼类(虹鳟和真鲷)饵料的效果等概况。  相似文献   

8.
孵化后的仔鱼由内源性营养转化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阶段是鱼类早期发育的关键时期,人工育苗时经常出现饲养仔鱼大量死亡。死亡原因复杂,其中能否及时得到外源性营养9亦即开食期的适口饵料则是个重要因素。朱成德(1986)曾综述仔鱼开口摄食期及其饵料,李思发等(1987)也论述了仔鱼高死亡率的危险期。  相似文献   

9.
二、枝角类 培养枝角类作为饲养鲤、金鱼等稚仔鱼的饵料生物的例子,从旧时江户时代(江户是东京的旧称,1603~1867年一译者注)就有了。这种水生枝角类主要是微尘子溞、每刺裸腹溞、老年低额溞等,与这些种类混合在一起增殖的还有多毛类等原生动物、轮虫类及枝角类。刚离开鱼巢群游的仔鱼捕食这些种类的小型种,逐渐地捕食大型的种类。  相似文献   

10.
香鱼仔鱼摄食轮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0月至2002年4月进行了香鱼仔鱼摄食轮虫的试验研究。育苗池轮虫的密度保持在5个/ml以上时,仔鱼全部饱食;随着仔鱼个体的长大,每天摄食轮虫的数量不断增加;17℃水温下,开食第二天每尾仔鱼约摄取250个轮虫;全长2.0cm时,每尾仔鱼每天约摄食950个轮虫。若孵化出100万仔鱼,则育苗前期应准备轮虫26亿左右。  相似文献   

11.
《广西水产科技》1987,(2):36-37
将经厌氧消化的猪粪用来作为10%和20%同蛋白及同能量成分的替代蛋白源,并与大豆粉和鱼粉对照饵料进行喂养鲤鱼种的比较试验,结果摄食替代饵料的鱼的生长率显若较高,与对照组和10%饵料组相比,摄食20%饵料的鱼脂肪含量显著较低,灰分含量显著较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卤虫无节幼体、专用仔鱼料、鳗鱼仔鱼料等3种不同饵料对西藏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 Lloyd)、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等3种鱼类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尖裸鲤、异齿裂腹鱼、拉萨裂腹鱼仔鱼的初始全长分别为(13.29±0.52)mm、(12.29±0.44)mm、(15.81±0.50)mm,实验周期分别为25 d、25 d、15 d。结果表明:与其他饵料组相比,投喂专用仔鱼料组,异齿裂腹鱼仔鱼和拉萨裂腹鱼仔鱼的平均全长、全长增加倍数以及存活率均高于其他各组,并有显著差异;尖裸鲤仔鱼的平均全长和全长增长倍数也高于其他各组,但存活率较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低,并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鲈鱼人工育苗过程中,仔鱼开口饵料及饵料的营养强化显得非常重要,试验过程中,在仔鱼期和稚鱼期分别发生了2次比较严重的病害现象。  相似文献   

14.
大弹涂鱼仔鱼的摄食、生长和成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其永  张杰 《水产学报》1988,12(3):203-212
本文主要论述大弹涂鱼仔鱼阶段有关摄食和生长发育,以及不同饵料对仔鱼生长和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化后3—5日龄即仔鱼危险期,正处于内源性(包括混合性)营养转入外源性营养。颗粒有机碎屑是仔鱼的开口饵料,培育期间以底栖硅藻分解后形成的颗粒有机碎屑为饵料,其后期仔鱼成活率高达42.04%。6日龄起逐渐加投桡足类幼体和成体,其16日龄后期仔鱼平均全长可达6.15mm,平均体重1.24mg.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裸鲤人工开口饵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开口饵料配方的筛选是裸鲤苗种人工培育和增殖放流的基础。王基琳 ( 1975 )报道青海湖裸鲤幼鱼是杂食性的为依据 ,裸鲤仔鱼的开口饵料配方的筛选试验我们在1996、 1997年以鱼粉、血粉、菜籽饼、豆饼和鸡蛋黄为主体原料 ,进行了试验 ,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表述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试验材料从布哈河运回亲鱼 ,在西宁进行人工繁殖 ,获得鱼苗。鱼苗出膜 10天后 ,卵黄囊全部吸收完 ,利用 2 0× 0 4× 0 3米的水槽9组 ,各槽放入 5 0 0尾鱼苗 ,分别使用人工配制的开口饵料饲喂。测量试验鱼的初始体长平均为 1 35cm ,初始体重 (干重 )平…  相似文献   

16.
胭脂鱼仔鱼开口饵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全人工繁殖的胭脂鱼仔鱼为试验鱼 ,随机分为蛋黄、轮虫、丰年虫三个饵料组。结果表明 :仔鱼体长增长差异显著 ,体长和体重的增长为轮虫组 >丰年虫组 >蛋黄组。可以认为 :用天然饵料轮虫作为胭脂鱼仔鱼开口饵料能够提高仔鱼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7.
生物饵料对黑鲷仔鱼前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水产增养殖业的日益发展,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国内近年来在鱼类种苗培育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鱼类的种苗生产中,对饵料的适口性和营养的要求比较高。日本在鱼类的种苗生产中,对生物饵料的培养,特别是小球藻、轮虫等的培养极为重视,几乎所有的鱼类种苗生产中都使用小球藻和轮虫作为仔鱼的主要饵料。我国大部份也是采用单细胞藻和轮虫培育仔鱼,同时也用一些个体较小的  相似文献   

18.
渡力    谈华炜 《水利渔业》1992,(3):50-55
在不降低鱼类生长速度、饵料效率和增加饵料成本的情况下,在霞浦湖做了两次开发鲤实用饵料的试验,以减少鲤总氮排泄量。试验用饵料采用当地易获得的廉价原料制成。结果表明:网箱养鲤饵料中蛋白质含量可通过增加碳水化合物(面粉)和脂肪(牛脂)的含量从日本官方标准39%降至30%—35%,使用当地原料还使饵料成本降低。为减少霞浦湖网箱养鲤中总氮排泄量,饵料中最适蛋白含量为35%,可消化能为1465kJ/100g 饵料。投喂这种饵料鲤总氮排泄量比以前降低22%—36%。  相似文献   

19.
兰绿藻对鲢鱼生长的作用甚少研究。Д.А.Панов等人(1969)用同位素碳完成了对鲢仔鱼、稚鱼等这方面有意义的研究。作者指出,如束丝藻、螺旋鱼腥藻和鱼腥藻,这些兰绿藻鲢幼鱼(特别白鲢幼鱼)喜欢吃食,也笏消化,鲢鱼生长良好,是很有价值的饵料。  相似文献   

20.
鱼类的开口摄食期及其饵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成德 《水产养殖》1990,(5):30-32,25
本文根据部分有关鱼类仔鱼开口摄食阶段的试验研究论文与资料,综合讨论了仔鱼开口摄食朝的形态特点、开口摄食的时间、开口摄食的饵料种类以及开口摄食的饵料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