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西洋中部(本文中指7°15’S-7°30’N,6°00’W-32°00’W这一特定海域,下同)的大型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作业,已有一定的历史,中国水产总公司于1993年7月1日正式从事该项作业,8月正式投产。本文对这一作业方式进行探讨,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初步依据。1渔船、渔具、捕捞与航海设备1.1渔船与渔具渔船为日本建300吨级超低温(-SO‘C—-6OC)金枪鱼延绳钓渔船,船龄二十年以上。渔具由无线电浮标、浮标灯、浮子(直径30cm,耐压ZO气压,浮力IO.Okg,部分带发光荧粉)、荧光塑料管、主线(直径6mm,维纶涂沥青,长15O,0…  相似文献   

2.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渔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 《世界农业》2002,(12):23-25
中西太平洋(WCPO)的金枪鱼渔业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太平洋国家在沿海水域作业的小型的、手工作业,以及在太平洋国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水域的大型的、工业围网、竿钓和延绳钓作业。金枪鱼渔业的主要目标种类是鲣(Katsuwonuspelamis)、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大眼金枪鱼(T.obesus)和长鳍金枪鱼(T.alalunga)。一、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渔获量自1991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渔获量比较稳定以后,从1998年以来,在WCPO中,4种主要金枪鱼(鲣、黄鳍、大眼和长鳍金枪鱼)的年渔获量明显增加。2000年在WCPO,金枪…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观察员项目于2006年2—11月在东太平洋水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上收集的数据,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seus摄食强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个体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大个体大眼金枪鱼的高,叉长小于140 cm的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4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小,5—11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月大眼金枪鱼的空胃率相对较高,5—11月大眼金枪鱼空胃率均低于15%;200~350 m水层中大眼金枪鱼的摄食活动非常活跃。各月份(χ2=227.95,P〈0.0001)和不同叉长组(χ2=364.61,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不同水层(χ2=178.50,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对母鸡不同输精时间的研究表明:9:00-11:00输精受精率为74.3%,11:00-13:00输精受精率为78.5%,13:00-15:00输精受精率为85.0%,15:00-17:00输精受精率为95.7%,17:00-19:00输精受精率为91.6%,19:00-21:00输精受精率为89.2%,试验结果表明:每天在15:00-17:00输精效果最佳,早于15:00与晚于17:00受精率降低4.1%以上,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1年8-9月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资源调查数据,对捕获的长鳍金枪鱼群体组成、性比、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太平洋延绳钓渔业捕获的长鳍金枪鱼个体较大,叉长为77.5~112.9 cm,优势叉长为93~103 cm(67.2%),平均叉长97.6 cm,雌性与雄性个体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2)体重(W,kg)与叉长(FL,cm)关系分别为:W=4×10-5FL2.829(9总体),W=10^-4FL2.565(9雄性),W=6×10^-5FL2.764(7雌性);(3)雌、雄性别比为1:1.94,成熟期雌性个体性以Ⅴ、Ⅵ期为主(94.4%),雄性个体以Ⅲ、Ⅳ期为主(65.7%)。推测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在调查海域及调查期间存在产卵行为;(4)长鳍金枪鱼在繁殖期间摄食水平较低,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81.1%),其中空胃率占56.6%。平均饱满度指数较低,且与个体大小无关(P〉0.05)。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和日本1975-1982年期间在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各自调查所获拖网试捕与海况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调查海域近底层温盐度周年变化很小,水平分布为内侧高、外侧低。长颌水珍鱼集群区夏季适温为11-15℃、适盐为34.4×10-3至34.6×10-3,冬季适温为12-18℃、适盐为34.5×10-3至34.7×10-3。水珍鱼周年分布于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上、中部一带(25°30′-32°00′N,水深120-600米),其集群区则在该带中部(28°00′-30°30′N,水深130-280米),该区有许多处海底平坦,鱼探映象明显,适合于单拖作业。根据资源面积密度法,算得水珍鱼原始资源量为41100吨。开发水珍鱼资源的时机已趋成熟。  相似文献   

7.
库克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脂肪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2年9月21日至11月15日库克群岛海域金枪鱼延绳钓调查数据,对所捕获的长鳍金枪鱼的叉长分布、脂肪含量分布、脂肪含量时空分布、脂肪含量与叉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渔获中长鳍金枪鱼叉长范围为0.50~1.14 m,平均叉长为0.95 m,其中0.90~0.99 m为优势叉长,占80.36%;(2)长鳍金枪鱼的最低脂肪含量为0.3%,最高脂肪含量为4.6%,平均脂肪含量为2.0%,其群体组成丰富;(3)从9月底至10月中旬,脂肪含量较低,10月中旬以后,脂肪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4)西北部(11°S~13°S,162°W-168°W)长鳍金枪鱼的脂肪含量较高,为2.7%~3.0%,其他海域的较低,为1.0%~2.5%;(5)长鳍金枪鱼叉长(0.85~1.14 m)与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认为:(1)10月中旬以后,长鳍金枪鱼开始存储脂肪,从而为产卵准备;(2)调查期间,捕获的长鳍金枪鱼基本是成熟个体,开始生殖洄游,即从南部返回北部的热带水域;(3)库克群岛西北部海域11°S~13°S,162°W~168°W之间可能为长鳍金枪鱼的产卵场。  相似文献   

8.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是南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主要捕获鱼种之一,为了开展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研究,根据2009—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a)和海面高度距平(SSHA)等环境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及与时空、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GAM模型对长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11.34%,其中贡献最大的为时间(周),贡献率为6.35%;该渔场全年均可作业,5—7月CPUE值高于1—3月和10—12月,其中5月中旬—7月下旬为鱼汛盛期;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在10°S~30°S、162°E~174°E的海域范围内;中心渔场最适SST范围为26.0~29.5℃,最适Chl-a浓度范围为0.02~0.05 mg/m~3,最适SSHA范围为0~20 cm。研究表明,影响渔场的因子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时间(周)、纬度、SST、经度、SSHA和Chl-a。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2021年公海自主休渔措施的通知》要求,我国自今年起,在西南大西洋、东太平洋部分公海海域正式实施公海自主休渔措施。自主休渔期间,所有中国籍鱿鱼捕捞渔船均应停止捕捞作业,以养护公海鱿鱼资源。实施公海自主休渔的海域和时间具体为:7月1日至9月30日,在32°S~44°S、48°W~60°W,有关国家专属经济区外的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5年(1—12月)伯利兹船队在帕劳群岛共和国生产作业的渔捞日志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ANOVA)比较了月光天(农历初八至二十二)与月黑天(初一至初七、初二十三至三十)、不同投绳时间之间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渔获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渔获率在月光天和月黑天均无显著性差异;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不同投绳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黄鳍金枪鱼的渔获率则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月相对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渔获率无显著影响。为了获得较高的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实际作业中应选择02:00—08:00(当地时间)作为投绳时间。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1年6-8月中国资源探捕渔船在摩洛哥专属经济区海域(21°00′~ 26°00′N、15°30′~20°00′W)采集的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样本,对其生物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的雌雄性比为0.93∶1,叉长小于170 mm和大于230mm的样本中雌雄性比均较大,分别为2.67∶1和3.3∶1,其余叉长范围的雌雄性比为(0.66~1.12)∶1;雌性个体的叉长范围为150 ~270mm,优势叉长为190 ~230mm,占雌性总数的81.51%,雄性个体的叉长范围为150 ~ 250 mm,优势叉长为190 ~230mm,占雄性总数的84.47%;雌性个体的体质量范围为60 ~210 g,优势体质量为90~ 150 g,占雌性总数的85.46%,雄性个体的体质量范围为60 ~210 g,优势体质量为90~ 150 g,占雄性总数的93.44%;沙丁鱼体质量与叉长的关系方程为W雌性=7×10-6L3.1076(R2=0.8483,P<0.001),W雄性=9×10-6L3.0653(R2 =0.8140,P<0.001);雌性个体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繁殖后个体分别占76.47%、19.64%、3.89%,雄性个体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繁殖后个体分别占69.04%、30.08%、0.88%;经拟合,半数雌性个体达初次性成熟时的叉长为228.14 mm,半数雄性个体达初次性成熟时的叉长为219.78 mm;对所取样本进行摄食情况分析,发现胃级为0级和1级的样本最多且所占比例相近,但未出现胃数为4级的样本.  相似文献   

12.
5种枸杞的果实性状及主要营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测定5种枸杞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质量性状,比较分析了4种黄果枸杞( W-11-15、 W-12-27、 W-12-30、‘宁夏黄果’)与红果枸杞‘宁杞1号’的表型特征特性及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 W-11-15、 W-12-27、 W-12-30三种黄果枸杞具有不散粉的特性;黄果枸杞的果实大小、单株产量均小于红果枸杞‘宁杞1号’,但鲜果出汁率明显高于‘宁杞1号’(80%左右);相对于‘宁杞1号’,黄果枸杞的总糖、枸杞多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但具有高黄酮的特性;黄果枸杞的果糖含量较‘宁杞1号’低,但葡萄糖含量较高,尤其是 W-12-30果实中的葡萄糖含量比‘宁杞1号’高34.47%。  相似文献   

13.
北大西洋大青鲨年龄和生长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青鲨广泛分布在大西洋热带或温带水域,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最主要兼捕种类。利用中国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2010年10月~2011年3月在北大西洋(48°~52°N/15°~34°W,3°~15°N/34°~40°W)采集的524尾大青鲨样本(雄性328尾,雌性196尾)和相关数据,并随机选择51尾雄性(104~254 cm)和52尾雌性(135~211 cm)脊椎骨样本进行年龄鉴定,根据以上信息对大青鲨的年龄和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叉长和脊椎骨半径的关系式为LF=192.8 Rv0.837;通过10%硝酸钴染色法观察脊椎骨轮纹,雄性的年龄范围为1~11a,雌性为3~7a;平均百分比误差指数为3.58%,鉴定精确度较高;采用实测的年龄-叉长数据估算大青鲨生长参数,雄性生长参数为L∞=289.4 cm,k=0.16,t0=-1.61;雌性生长参数为L∞=308.3 cm,k=0.13,t0=-1.77;雌雄大青鲨生长呈显著性差异(P<0.05),估计雌雄寿命分别为21.3a和17.1a。  相似文献   

14.
中西太平洋鲣栖息地指数预报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太平洋热带海域重要的金枪鱼种类之一,也是目前我国金枪鱼围网渔船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海域(5°N-10°S;125°E-135°W)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的遥感数据,利用频次分布法分析了中西太平洋围网鲣分布的SST和SSH适宜范围;采用了外包络法,按季度分别建立了SST、SSH的适应性指数(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指数(HSI)模型计算其栖息地指数,并用2013年度的捕捞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围网鲣多分布在SST为28~30.5℃、SSH为65~95 cm的海域。以捕捞努力量(作业天数)为基础,采用外包络法建立SST、SSH的适应性指数最为合适,各个季度的SST权重分别为0.7、0.6、0.3、0.6的算数平均法适合中西太平洋围网鲣栖息地指数模型。不同季节的环境因子对中西太平洋围网鲣渔场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拟锥齿鲨是热带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较为常见的兼捕物种,处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顶端,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金枪鱼渔业国家观察员2010—2015年在热带大西洋海域调查时收集的1 561尾拟锥齿鲨数据,对其资源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海域内(6.33°S~17.43°N,18.25°W~42.03°W),拟锥齿鲨CPUE高的区域为5°N~10°N,20°W~30°W;2010—2015年CPUE呈现波动,整体有上升的趋势,但不显著;软骨鱼类占总渔获物的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拟锥齿鲨兼捕数量占总渔获的5.8%,占兼捕软骨鱼类的22.5%;拟锥齿鲨在12月—3月的平均CPUE较高。拟锥齿鲨最大叉长组(叉长范围在85~90 cm)的个体多分布在5°N~7.5°N,27.5°W~37.5°W和5°N~0°,25°W~30°W这两个区域。拟锥齿鲨理论钩获深度范围为140~313 m,平均深度为221 m。1、2、3钩位(140~212 m)的上钩频率最大,占总上钩率的55.59%。10月至次年4月不同月份拟锥齿鲨的钩位分布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妊娠期拟锥齿鲨明显分布于较浅的水层。不同钩位拟锥齿鲨的摄食等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卫星数据可以准确获取实时船位,但不能直观反映渔船作业期间动态分布及其渔船类型。为了解北太平洋公海渔场分布及其渔船类型,基于2019年3—12月北太平洋渔船卫星数据及同期北太平洋围网渔船和鱿钓渔船的实际生产数据,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中的热点分析(hot spot analysis)方法,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叠加验证,分析探讨渔船作业的动态分布变化及其识别情况。结果表明: 2019年北太平洋渔船作业主要分布于37°—44°N、154°—176°E;多数渔船在主要作业分布区域内先从西南移动至东北,再折返至西北,9月及之后再折返至西南方向;热点分布与实际鱿钓渔船作业点重叠率达83.7%,冷点分布与实际围网渔船作业点重叠率达78.1%。通过观察各月渔船分布整体轨迹变化,初判其热点分布应为鱿钓渔船,冷点分布应为围网渔船,但仍可运用其他技术手段或数据进一步验证及提高重叠率,如夜光遥感技术或结合渔船的水上移动业务标识码(maritime mobile service identifier,MMSI)对应验证渔船类型。该方法基于卫星渔船数据与生产数据直观展示渔船作业动态变化及两者重叠程度,可初步探索在研究区域中渔船的分布变动与渔船类型,为渔业可持续化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17.
1991年7-9月上海水产大学蒲警号实习渔轮,在日本海中西部渔场(38“-41”30’N;131”-135”E)进行光诱柔鱼作业。在这期间实习渔轮每天三次收录日本东京气象厅发播的气象传真图一亚洲地面分析图(ASASJMH)。同时在各作业天数内对气温、气压、风向、风力和天气状况作了现场实测和记录,现将该期间日本海柔鱼渔场气象特点作分析报导。1渔场夏季的天气形势第一航次从7月6日至7月25日。正值初夏,小笠原气团西伸发展,鄂霍次克海气团静止稳定,从我国大陆东部经常有移动性低压进入日本海,属梅雨型天气形势。如图1示,在图上日本海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大西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渔场适宜的温跃层参数分布区间,采用Argo浮标水温信息和大西洋金枪鱼会委员(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ICCAT)的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数据,绘制了大西洋中部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和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大西洋中部延绳钓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时空分布和温跃层特征参数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西洋中部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温跃层下界深度、温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空间叠加图显示,1-6月份在赤道地区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上界深度为20-60 m之间。7-9月份在60-80 m,同期在纳米比亚外海,中心渔场区域温跃层上界深度超过100 m。10-12月份,中心渔场区域温跃层上界深度下降到60 m左右。全年在赤道区域,中心渔场CPUE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上界温度26-29 ℃,低于24℃区域渔获率很低;温跃层下界深度在160-250 m,集中在230 m;温跃层下界温度在12-14 ℃之间,在此区间外CPUE值都比较低。7-11月份,在纳米比亚外海的中心渔场区域上界温度会低至20 ℃,下界深度分布在140-160 m,下界温度在14-15 ℃左右。数值计算得出大西洋中部黄鳍金枪鱼适宜的温跃层上界温度是26-28.9 ℃;适宜的温跃层下界温度和深度分别是12-14.9 ℃和150-249 m,而上界深度和中心渔场CPUE关系不明显。研究得出大西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温跃层各特征参数的适宜分布区间及季节变化特征,为延绳钓黄鳍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外源轻稀土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pH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刚土和马肝土上进行3年6季的田间试验,在稻-麦轮作制中每季施用稀土制剂0.00,18.75,37.50,75.00,375.00kg/hm2,在油-豆轮作制中每季施用稀土制剂0.00,15.00,30.00,60.00,300.00kg/hm2,试验结束时,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的pH状况,结果表明,在油-豆轮作制剂后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明显增加,而放线菌数量在这一稀土用量范围内明显减少,在稻-麦轮作制中亦有相近趋势。  相似文献   

20.
1991年7-9月上海水产大学蒲警号实习渔轮,在日本海中西部渔场(38“-41”30’N;131”-135”E)进行光诱柔鱼作业。在这期间实习渔轮每天三次收录日本东京气象厅发播的气象传真图一亚洲地面分析图(ASASJMH)。同时在各作业天数内对气温、气压、风向、风力和天气状况作了现场实测和记录,现将该期间日本海柔鱼渔场气象特点作分析报导。1渔场夏季的天气形势第一航次从7月6日至7月25日。正值初夏,小笠原气团西伸发展,鄂霍次克海气团静止稳定,从我国大陆东部经常有移动性低压进入日本海,属梅雨型天气形势。如图1示,在图上日本海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