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植树造林方法及程序的掌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造林方法 1、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一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北票市干旱地区雨季造林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北票市干旱地区雨季造林的有利因素,介绍了干旱地区雨季造林的造林技术,包括造林树种的选择、造林密度、整地、造林时间选择、苗木运输、栽植、幼林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为北票市干旱地区雨季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杨树不同生育时期造林对其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杨树芽前造林、芽期造林及芽后造林试验,分析各期造林杨树成活率及造林当年、第2年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芽前造林杨树成活率达93%左右,芽期造林成活率97%左右,芽后造林成活率极低。芽前造林、芽期造林间成活率差异显著,但对杨树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包头西郊防污林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状况为依据,对工业污染区几种造林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植树坑中施绿肥造林、筑高台造林、水渠内造林是较好的造林方法,客土造林成活率高保存率低,常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低。因此,提出压绿肥造林,筑高台造林是工业污染区造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每年汛期都是温度高、湿度大,是荒山造林的特别时期,雨季造林时间性强,技术要求严,造林难度大,造林可用树种少,为了充分利用雨季的有利时机,搞好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对其雨季造林技术及管理要点谈一点粗浅的想法。一、汛期造林技术的探讨1、合理整地整地是造林前的一项重要环节,一般是上年雨季整地,次年造林,也可春季整地雨季造林或者雨季随整地随造林。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造林密度与林木直径的生长、成活率以及成材率、人工林效益发挥等方面的影响,总结了确定造林密度要在国家有关造林技术规程指导下,根据造林树种、造林林种、造林地立地条件以及造林技术措施的成熟度和造林投资等种种因素,综合分析后科学确定。  相似文献   

7.
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几项关键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造林成活率是巩固造林成果的重要手段。造林成活率偏低,造林质量不高,始终是制约造林绿化事业发展的一大难点问题,而且也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下面就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谈些看法。1、从做好造林设计入手,坚持适地适树造林前,通过对造林地区的自然条件、立地条件等进行实地调查,编制造林技术方案,作为施工的依据,真正把造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造林设计要以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为依据,根据地形地势、气候、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原州区以“精准造林”为目标,以全面提升我区造林绿化水平为主线,以科学规划、加大造林绿化投入、从提升造林绿化水平、提高造林成效、成林转化率的角度出发,建立从造林开始一直到转化成林的管理机制。提高造林的水准及造林效益。  相似文献   

9.
一、造林方法1、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  相似文献   

10.
甘丽  史明昌  黎昭咏  郑国柱  徐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634-11636
为了提高造林工作效率,在分析造林规划设计业务的基础上,研究并设计了造林规划设计系统。该系统一方面能为造林设计人员提供造林地分析、造林地立地类型划分、典型造林模式选择等功能服务,提高造林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能为林业管理人员提供造林信息查询服务,便于了解某一时间段内造林数目及其地理位置分布情况。同时,对造林活动引起的森林资源的更新采用了时间切片数据库设计方法。在造林地分析中解决了非林地的造林地立地分析。  相似文献   

11.
火炬松、湿地松和马尾松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通过不同穗条长度、寄插时间和移栽时间对火炬松、湿地松和马尾松扦插苗成活率、高度和地径的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树种由于其生物学特性不同 ,适宜的穗条长度、寄插时间和移栽时间表现不一致 .火炬松适宜的寄扦时间和移栽时间分别为 1 2月 30日和 4月 1 0日 ,穗条长度以 4~ 8cm为宜 ;湿地松适宜的寄扦时间为 1月 1 5日 ,移栽时间以 4月 1 0日为宜 ,穗条长度以 1 2 cm为宜 ;马尾松适宜的寄扦时间为 1 2月 1 5日至 1 2月 30日 ,移栽时间以 3月 2 0日为宜 ,穗条长度以 6~ 8cm为宜 .  相似文献   

12.
摘要:施用3种药剂防治樟子松细菌性病害,三种药剂对病害有不同效果,其中500倍30%代森锰锌与500倍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硫酸亚铁防病效果较好,且持效期长,试验对樟子松大田播种育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有种源的情况下,该区高山松不仅可以在粉粒(0.01~0.05mm)含量40%以上的阶地上生长更新,而且可以在细砂为主的阶地覆沙地和山坡覆沙地上生长,并可在沙丘移动较慢的地段天然更新。繁茂枝叶可阻挡沙丘前移,形成高7m以下的沙丘。因此高山松不仅可作为先锋固沙树种,且具有强的阻沙固沙能力。阶地高山松幼林高生长主要受自身生物节律所控制,山坡覆沙地高山松高生长已受环境因子(4月份平均气温)制约。  相似文献   

14.
伊金霍洛旗樟子松和油松引种试验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调查了伊金霍洛旗地区的油松和樟子松生长状况、二者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植株的含水率和生物量以及其在生物体各构件中的分配 ,并测定分析了植物体的蒸腾速率 .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樟子松的生长状况要明显好于油松 ;该地区种植这两种树种有出现地力衰退的趋势 ,提倡营造针阔叶混交林 ;从蒸腾速率来看 ,油松的抗旱性要比樟子松强 ,但二者都是弱蒸腾树种 ,且樟子松所具有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较油松的高 ,在该区沙地应更提倡营造樟子松 .  相似文献   

15.
重建森林对退化红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地处赣中吉泰盆地的泰和县严重退化红壤区为研究对象,对1991年采取8种模式重建森林的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表明,采取不同模式重建森林的土壤微生物总数、生物量及层次分布有明显差异,利用最优综合评价模型的综合评价,各重建模式样地微生物特性的优劣次序为:54号>66号>78号>83号>15号>42号>13号>5号.木荷纯林模式的微生物特性最好,其次是枫香马尾松株间混交模式、枫香纯林模式、枫香湿地松行间混交模式、桉树纯林模式,3种针叶纯林模式的微生物特性都较差.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间伐强度和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下的湿地松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处理的湿地松的胸高处年轮宽度、晚材率和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规律基本一致。不同的间伐强度对年轮宽度、力学性质影响显著,对晚材率和干缩率影响不显著。其中45%间伐处理不仅可以显著加快湿地松的生长,而且可以提高力学性能,并且对密度和干缩性没有显著性影响。种植密度对湿地松单株材积、全干缩率和力学性质都有显著性影响,而对气干密度没有显著性影响。其中3.5 m×3.5 m处理的湿地松不仅生长迅速,而且其力学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不同的栽植方法对油松容器苗造林成活率的对比,结果表明,背光栽植法可明显提高油松容器苗造林的苗高、地径及成活率,发挥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植物"柔性坝"在不同底坡下水流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水槽模型试验,较系统地分析了植物“柔性坝”在交错布置方式下,3种不同底坡对水流的影响.由试验得出,植树后底坡越大,流量对植物坝的壅水影响越不明显,即底坡对植物坝壅水的影响要比流量的影响大.同时通过对相同底坡不同流量下植树前后断面平均流速的分析,说明了植物坝能较好的减小坝前和坝内的水流平均流速,并将流速峰值均匀化.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植树前后糙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油松蒙古栎种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油松纯林与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随林型和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显著.在0~30 cm土层中,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比纯林低0.006~0.052 g/cm3,总孔隙度提高了-1.668%~1.838%,最大持水量提高了-2.672%~17.555%.表明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对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贮水保水能力均较油松纯林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油松容器苗的播种与容器苗造林实验,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油松容器播种苗出苗率高于大田苗,容器苗造林、定植成活率高于大田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