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造林技术也得到提高。造林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作用,也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由于炼山造林与不炼山造林的效果差异显著,在造林时,需要结合当地立地条件和树种特点,充分考虑影响造林效果的因素,选择科学合理的造林方法。文章主要对炼山与不炼山造林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比较两者的利弊,以不炼山造林能更好地发挥多种作用,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2.
关于不炼山整地造林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南方林区传统炼山整地引起的生态问题,对杉木,马尾松采伐迹地采取不炼山整地造林方式及相应的营林技术措施效益,进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炼山造林的生态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炼山造林。因此不炼山造林在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协调森林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3.
以炼山造林为对照,研究了桉树免炼山轻度耕作法造林效果,结果表明:免炼山轻度耕作法造林可节约生产成本300元/hm2、增加立木材积20.4 m3/hm2.免炼山轻度耕作法造林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林地生态环境,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推行不炼山造林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兴 《防护林科技》2011,(3):86-87,109
论述了福建省顺昌县不炼山造林推行实施情况,分析了推行不炼山造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推行不炼山造林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炼山营造杉木与木荷混交林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初期的2年内,由于炼山林地增加速效灰分,所以比不炼山林分树高超出13.1%。第4年不炼山林分生长量开始微弱超出炼山的林分;8年后不炼山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都超出炼山的林分,其中不炼山杉木平均胸径比炼山增长25.3%;调查还发现炼山比不炼山林分植物种类少了12种,仅为不炼山的76.6%。实践还表明,采用不炼山比炼山造林的前两年每公顷可节约造林与管理投资1000多元。不炼山造林不仅可行,而且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炼山造林,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炼山营造杉木与木荷混交林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初期的两年内,由于炼山林地增加速效灰分,所以比不炼山林分树高超出13.1%。第4年不炼山林分生长量开始微弱超出炼山的林分;8年后不炼山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都超出炼山的林分,其中不炼山杉木平均胸径比炼山增长25.3%;调查还发现炼山比不炼山林分植物种类少了12种,仅为不炼山的76.6%。实践还表明,采用不炼山比炼山造林的前两年,每公顷可节约造林与管理投资1000多元。不炼山造林不仅可行,而且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炼山造林,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7.
论炼山对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事物对具有双重性,炼山虽然是一项传统土推荐的更新和造林整地技术,也不例外。本文重点论述炼山对木要森林土壤生态的影响及利弊同时对炼山整地技术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尾巨桉不炼山造林技术与增产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巨桉不炼山造林技术研究表明:不炼山造林可使58 t·hm^-2(鲜重)采伐剩余物逐步转化为有机肥,造林当年可郁闭成林;1.5 a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基本与炼山造林持平;5.5 a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均高于炼山造林,但未达到显著差异,保存率低于炼山造林,主要原因为林木后期生长快,导致风折风倒。不炼山造林人工费比炼山造林增加30.7%-42.1%,采伐剩余物保留成本21.0-28.8元·t^-1。5.5 a时,因增产而增收的是营林成本增加的2.8-3.8倍。推广尾巨桉不炼山造林应重点抓好7个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9.
在信丰县油山营林林场采用炼山整地挖穴造林和捡带(不炼山)整地挖穴造林以及捡带(不炼山)边挖穴边种树3种不同方式营造杉木林,进行幼树生长、成活率、保存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该立地条件下,不同造林方式在幼林的前两年对杉木幼树生长及成活率影响不显著。但捡带(不炼山)整地挖穴造林方式比炼山整地挖穴和捡带(不炼山)边挖穴边种两种处理费用分别高出25%和28.6%,而炼山整地挖穴造林和捡带(不炼山)边挖边种两种处理费用基本持平。因此把造林成本、水土保持效果和森林防火风险等因素考虑进去后,捡带(不炼山)边挖边种植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确保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以缩减桉树人工林的占比、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为目标,平和县从政策上引导桉树经营业主在桉树采伐后的更新造林中去桉树、营造乡土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文章在近自然经营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营造林技术影响和林间植被生长状况调查,对桉树采伐迹地炼山造林不炼山造林两种更新造林模式在生态恢复方面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桉树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加勒比松林地水土流失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阳江设点监测加勒比松林地水土流失状况。4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采伐后迹地采用除杂、炼山、挖大穴营造的加勒比松林,当年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其固体径流量和土壤养分流失量均显著大于无造林(对照)地;它们的年度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有随年度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林区营林整地与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林业生态建设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普及林区的整地、造林方法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的基本措施之一。造林场地整理是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明显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西部干旱低山丘陵区人工造林成活率较低影响辽西干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为探索这一生态问题,进行了采取竹节壕整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造林成活率影响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竹节壕整地技术措施,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促进幼树生长具有显的作用,土壤含水量提高58.8%~64.3%,造林成活率可提高41.5%~45.9%,幼树高生长提高158%以上。  相似文献   

14.
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持及更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土壤和杉木幼林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炼山、全垦初期表层土壤水分物理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速效性养分大量增加 ;1年后 ,土壤表层水分物理性能变差 ,速效养分流失 ,土壤肥力逐渐下降。不同营林措施组合处理的杉木幼林生长 ,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平均生长量上有差异 ,经方差分析 ,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有显著性差异 ,而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丘冈地杨树造林技术措施与生长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整地规格、栽植密度、品种、抚育方式与林木生长量关系的对比分析,得出在丘冈地区栽植杨树必须通过一定的土壤改良措施,选择合适的品种,采取恰当的造林技术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造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2011年福建省尤溪县的竹类造林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尤溪县总造林面积378.4hm2,涉及小班294个;宜林荒山荒地是造林前主要地类,占52.0%,采伐迹地、非林地次之;面积小于0.5hm2的造林地计数最多,占51.4%,1~5hm2的造林地面积最大,占48.8%;林地的清理方式主要是人工劈杂和炼山,分别占造林总面积的60.8%和35.3%;造林方式以荒山造林占主要,其次为疏林地补植,坡耕地在2011年造林中得到了较好的实施;造林树种以毛竹、绿竹为主,两者合计占总面积的91.7%;毛竹造林以混交林为主,绿竹以纯林为主,毛竹的混交林大部分是毛竹+杉木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胡伟青 《防护林科技》2010,(2):23-24,54
对广东省九连山林场于2004年春季在不炼山的情况下采用酸枣、火力楠、木荷等乡土阔叶树种营造的混交林,5 a后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炼山的生态造林模式,其造林效果较好,表现为:以阔叶树为主的乔木层已覆盖了全部林地,灌木层也生长良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好,很快形成了较稳定的复层结构。  相似文献   

18.
瘠薄河滩地整地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林木的当年成活,而且还影响林木成活后的生长发育和连年生长量。通过采取不同整地规格和不同的回坑土类型造林后林木生长情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0.8m×0.8m×0.8m立体方型大坑整地,客土填坑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9%~100%,胸径平均生长量最大。林分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速生丰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