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试验研究了一组重组自交系群体的耐冷性QTL,鉴定了水稻耐冷性QTL的染色体区域。自交系群体包括80个品系,它们来源于籼型品种Milyang23与粳型丛生稻Hapcheonaengrni 3间的杂交组合。采用2个形态和132个DNA标记对该组群体进行了基因型分类,还评价了冷水小区和控制小区中与耐冷性状相关的农艺性状。在冷水小区中,重组自交系抽穗推迟,茎秆缩短,而且两个小区间的抽穗期和茎秆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超甜玉米种子活力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13个种子活力表现差异显著的超甜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采用Griffing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了其配合力和遗传特性。结果表明,亲本的GCA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其均可将自身种子活力遗传特性高效率地传给子代和F1代杂交组合。超甜玉米种子活力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9.48%和58.79%,亲本的遗传能力较高,在种子活力遗传效应中,固定遗传的加性效应显著,是可以早代选择的性状。  相似文献   

3.
采用一粒传法逐代使基因型纯合.经9代自交建立了源于汕优63的重组自交系。通过比较分析重组自交系不同世代、不同家系之间垩白、育性、分蘖力、产量等性状都发生大幅变异,为杂种优势利用、品种设计与分子育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DA-6作为一种高效植物生长物质,对多种农作物具有显著的增产、抗逆、抗病、改善品质、早熟等功效,但有关其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研究少。以玉米自交系郑58为试验材料,将6g/L DA-6分别于花后0、5、15、25、35d均匀喷施于玉米叶片,研究DA-6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喷施DA-6可不同程度增加种子内蛋白质含量,进而影响种子活力。不同时期喷施DA-6使得种子活力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随着处理时间延后种子活力逐渐升高。在花后35d处理,其种子活力指数达最大值,为0.77,较对照增加0.10,提高14.8%。因此,在玉米自交系郑58花后35d喷施DA-6可有效提高玉米种子活力。  相似文献   

5.
玉米自交系高频率再生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玉米自交系幼胚为外植体,就不同基因型、不同激素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玉米自交系高频率再生系统。方差分析表明:玉米自交系的高频率再生受基因型、激素以及二者间的互作影响。其中基因型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再生植株的分化还受到诱愈培养基、分化培养基、诱愈培养基与分化培养基  相似文献   

6.
1 混系自交系产生的主要原因 育种者因素.玉米自交系是遗传基础比较稳定的纯合体,内部组成为同质型,基因型为AA或aa,而混系自交系遗传基础复杂,为杂合体,内部组成为异质型,基因型为Aa、Bb或Cc等,这就决定了田间表现型的多样性和植株性状之间的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应用灵敏度、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高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IEF)电泳测定150多种玉米自交系和90多种玉米杂交种的胚及幼芽的酯酶(EST)同工酶,通过对酶谱的比较和遗传分析,发现它们的酶谱各有特点,而且相互间又有很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正是它们基因型差异的反映。因此,酶谱的特点及差异为玉米自交系和玉米杂交种种子纯度的鉴定从遗传和生化角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种子老化过程中种子活力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人工老化对田间长势情况的影响,在人工老化条件下对登海605和鲁单818的萌发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种子活力、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与产量的形成显著相关,人工老化处理降低玉米的种子活力、田间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呈现出老化前期缓慢降低、老化2d后迅速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9.
玉米自交系混杂退化原因及其防杂保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自交系是单株玉米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和选择,最后产生的一个基因型相对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单株后代群体。作为组配杂交种的亲本,其基因型的纯合度、性状的整齐度、配合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杂种优势的高低。因此,亲本自交系的防杂保纯是种子生产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不同基因型种子活力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前言种子活力是一个决定于基因型,又因环境因素而变化的生理特性,是种子在田间条件下迅速、整齐地出苗,且能长成正常幼苗的一种生长力。活力高的种子萌发良好,长成键壮的幼苗,适应不良的环境,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种子活力的基础是遗传性,不同小麦品种的种子活力差异很大,选用活力较强的品种,并在相适应的条件下栽培,就能保证小麦稳产丰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