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探讨盐碱胁迫下小麦阳离子吸收和分配特点,采用两种中性盐(NaCl和Na2SO4)和两种碱性盐(NaHCO3和Na2CO3)混合模拟不同浓度盐碱胁迫条件,对龙麦26和克旱16两种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幼苗进行14 d胁迫处理,测定和分析了叶片和根系中Na+、K+、Ca2+、Mg2+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盐碱混合胁迫增加了小麦幼苗Na+含量,且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和碱性盐比例的提高,Na+含量逐渐增加;龙麦26幼苗K+的吸收规律与Na+相同,而克旱16幼苗K+含量变化与之相反;盐碱混合胁迫通过降低植株的K/Na限制了Ca2+、Mg2+的吸收量,且阻碍了Ca2+、Mg2+由根向地上部的运转,致使叶片中Ca2+、Mg2+含量降低。盐碱混合胁迫下,小麦对Na+、K+等一价阳离子与Ca2+、Mg2+等二价阳离子的吸收上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及其双亲自交系耐盐碱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及其双亲自交系为材料,在4个浓度水平的Na2CO3溶液(12.5、25、37.5、50 mmol/L)和4个浓度水平的NaCl溶液(50、100、150、200 mmol/L)胁迫下,利用沙培法进行种子萌发和幼苗胁迫试验,分别测定发芽率、相对电导率等生理指标及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生化指标,比较杂交种与双亲自交系之间的耐盐碱差异。结果表明:郑单958及双亲自交系耐盐碱筛选最宜浓度为25 mmol/L Na2CO3和100 mmol/L NaCl溶液,且Na2CO3对于质膜透性的伤害程度大于NaCl;玉米耐盐碱筛选适宜生化指标为SOD活性、MDA含量以及Pro含量,其中Pro含量是玉米耐盐碱筛选的重要指标,其含量随Na2CO3浓度的升高显著提高;郑单958杂交种的耐盐碱性优于自交系。  相似文献   

3.
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生育进程中叶片和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和根系内源激素含量除ABA含量为磷低效自交系>磷高效自交系>F1外,ZT、GA3和IAA含量均为F1>磷高效自交系>磷低效自交系。低磷胁迫下,除ZT含量较正常供磷水平减少外,GA3、IAA和ABA含量均较正常供磷水平增加。ZT和ABA的变幅表现为磷低效自交系大于磷高效自交系和F1,GA3和IAA的变幅表现为磷高效自交系和F1大于磷低效自交系。此外,低磷胁迫下磷高效自交系与磷低效自交系间同一内源激素最值出现时期不同。说明低磷胁迫下不同磷利用效率自交系内源激素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因此可将内源激素作为鉴定和选育玉米磷高效基因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低钾胁迫对玉米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耐低钾的玉米自交系90-21-3和不耐低钾玉米自交系丹937为试材,利用4个水平钾浓度的水培方法,研究低钾胁迫对不同耐性玉米自交系光合特性和叶绿体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玉米光合面积减少,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下降,胞间CO2浓度升高。且在严重低钾条件下不同耐性玉米自交系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丹937各指标的变化幅度大于90-21-3,90-21-3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大于丹937。低钾胁迫使玉米叶片Fv/FmΦPSⅡqP及ETR显著下降,NPQ上升,表明低钾对PSⅡ造成了伤害,但其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因PSⅡ吸收过多光能而引起的光抑制和光氧化。与钾敏感自交系相比,耐低钾玉米自交系在低钾胁迫下仍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抗光抑制能力,对低钾有更强的耐性。  相似文献   

5.
玉米芽期和苗期耐盐性鉴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学  周璇  曾兴  张林  王振华  邸宏 《玉米科学》2015,23(1):115-121
以9份不同耐盐级别的玉米自交系为试材,在芽期和苗期分别采用4种不同盐浓度进行处理,5种评价方法进行玉米耐盐性鉴定,依据各种方法的鉴定结果与试材实际耐盐级别的符合程度,筛选出最佳的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芽期相对盐害率和盐害指数鉴定法的鉴定结果与已知自交系耐盐性级别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和0.45;苗期盆栽鉴定法的两种评价方法鉴定结果与供试材料耐盐性级别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和0.85,苗期水培鉴定法的相关系数为0.67。采用苗情、株高变化率和干重变化率为指标的苗期盆栽耐盐性鉴定方法最适宜大量玉米种质资源的耐盐性筛选。  相似文献   

6.
利用郑58/昌7-2构建的156个玉米F2:3家系为作图群体,在100 mmol/L Na2CO3溶液的碱性胁迫下进行玉米苗期耐碱性鉴定,并利用SSR标记构建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4个与玉米苗期耐碱率相关的QTL,分布于第2、5、7条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贡献率范围为1.1%~8.6%。所检测到的4个QTL的增益等位基因均来自于耐碱亲本郑58。  相似文献   

7.
CO2浓度升高对玉米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沈糯3号为研究材料,利用开顶式气室(OTCs)法研究了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处理下,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子粒产量的变化,揭示CO2浓度升高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及子粒产量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与对照相比,高浓度CO2处理下,玉米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a+b)的含量增加,而叶绿素a/b的值则先升高后降低;在整个处理期间,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对照(p>0.05),升高幅度为12.6%~71.1%,气孔导度低于对照(p>0.05),其降低幅度为2.9%~18.8%。处理至抽雄期和灌浆期,胞间CO2浓度分别增加152%和161%,均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蒸腾速率的变化较小。高浓度CO2处理下,玉米穗粒数和穗粒重均明显高于对照(p<0.05)。CO2浓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玉米的光合作用,从而使玉米子粒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低钾胁迫下玉米逆境反应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低钾和正常供钾的液培方式,研究耐低钾玉米自交系Y8对低钾胁迫的适应性生理生化反应机制。结果表明:与不耐低钾玉米自交系J13相比,低钾胁迫下耐低钾玉米自交系Y8的SOD活性降低,CAT活性增加,Pro含量增加,MDA含量明显减少,POD活性和AsA含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9.
玉米子粒色素稳定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比色法对两种玉米子粒花色苷色素的色谱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星赤糯1号玉米子粒色素最大吸收峰为506 nm,酸性条件下为酒红色;黑包公鲜玉米子粒色素的最大吸收峰为528 nm,酸性条件下为玫瑰红色。两种玉米子粒花色苷色素对室内散射光、温度(20℃~60℃)、食盐、蔗糖、葡萄糖、维生素C、柠檬酸、乙酸、防腐剂苯甲酸钠(C7H5NaO2)以及Mg2+、Zn2+、Mn2+、Ca2+、K+、Na+均表现稳定,对室外自然光、氧化剂H2O2(30%)、还原剂亚硫酸钠(Na2SO3)以及Fe3+、Fe2+、Cu2+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脱水素基因BDN1转入玉米自交系合344中,并对转化后代进行PCR和RT-PCR分子检测以及耐盐性功能鉴定,筛选耐盐性较高的转基因玉米新种质.结果表明,实验共获得88株T0代除草剂抗性植株,其中31株PCR检测呈阳性,14株RT-PCR检测呈阳性,对T4代转基因株系苗期进行300 mmol/L NaCl溶液的盐胁迫处理, 2个转基因株系耐盐性比对照提高两个级别.  相似文献   

11.
以89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萌发期采用Na HCO3∶Na2CO3物质的量比为5∶1、浓度170 mmol/L盐碱胁迫处理,以发芽势、发芽率等8个性状为鉴定指标,对测量性状的隶属函数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从而对供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品种表现差异显著,将89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4类,其中高耐盐碱自交系7份,中耐盐碱自交系13份,盐碱一般敏感自交系27份,盐碱敏感自交系42份,19份耐盐碱材料可用于苗期或田间耐盐碱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杂交种四单19及其双亲444和Mo17为试材,在Na2CO3溶液(25 mmol/L)和NaCl溶液(100 mmol/L)胁迫下,进行种子萌发和苗期胁迫试验,测定发芽率、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比较杂交种与双亲自交系之间的耐盐碱差异。结果表明,Na_2CO_3对于质膜透性的伤害程度大于NaCl,发芽率(GP)、相对电导率(RC)、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含量(MDA)、脯氨酸含量(Pro)等指标均可用于玉米耐盐碱筛选鉴定。玉米杂交种四单19及其双亲自交系的耐盐碱性强弱依次为四单19444Mo17,杂交种的耐盐碱性优于自交系。  相似文献   

13.
耐盐碱转基因玉米的获得及其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Gen Bank数据库中发表的拟南芥DREB基因序列进行优化,人工合成DREB基因序列,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DREB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Hi II中,获得转DREB基因玉米材料,经过分子检测获得4个阳性转化事件。在不同浓度水平的Na Cl溶液(40、80、120 mmol/L)和Na_2CO_3溶液(10、20、30 mmol/L)胁迫下,研究其耐盐碱性。结果表明,DREB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转DREB基因玉米的耐盐碱性获得显著提高,80 mmol/L的Na Cl溶液和20 mmol/L Na_2CO_3溶液可以作为转DREB基因玉米的耐盐碱分析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利用TOPSIS法综合评价芽苗期青贮玉米种质耐盐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艳霞 《杂粮作物》2010,30(2):101-104
在CK、85 mmol/L、171 mmol/L、256 mmol/L的NaCl浓度下胁迫10份青贮玉米自交系,测定了在盐胁迫下青贮玉米的相对发芽率,相对胚根长度,幼苗存活率和相对株高,运用TOP-SIS法综合评价供试材料耐盐性,结果表明,各供试材料间耐盐性差异显著,其中079527的综合评价值为0.9171,耐盐性最强;其他各材料综合评价值在0.5-0.7之间,其抗旱耐盐性弱。  相似文献   

15.
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抗盐性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2~1995年对105份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进行了抗盐性鉴定.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受盐害后,植株干物质积累速度变慢;黄叶指数增多,干物重下降;根变粗,变短;侧根和根毛减少;节根条数增多;冠/根比值增大;叶细胞透性增大.在105份材料中,抗盐性强的玉米材料有15份,中抗的78份,不抗的12份.  相似文献   

16.
复合盐胁迫对小麦萌发的影响及耐盐阈值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Na2SO4和NaCl组成的复合盐对小麦萌发期的胁迫效应,选择5个耐盐性不同的春小麦品种进行复合盐胁迫处理,研究在不同浓度复合盐胁迫下,春小麦品种在发芽势、发芽率、苗高、根数、主根长和苗鲜重等指标上的差异,并采用多重比较和回归分析筛选最适复合盐萌发期处理浓度。结果表明,随着复合盐各盐分浓度升高,小麦萌发期各指标的相对耐盐系数急剧下降,且发芽势、发芽率、苗高、主根长和苗鲜重在不同浓度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但复合盐对小麦根数的影响较小,在低盐浓度下差异不显著。在Na2SO4浓度为0.05mol.L-1、NaCl浓度为0.1mol.L-1时,5个品种的发芽率、苗鲜重、苗高的相对耐盐系数在50%左右,发芽势和主根长趋近于30%,同时种子保持较高的活力,可以作为小麦萌发期耐盐鉴定的适宜复合盐胁迫浓度。  相似文献   

17.
外源钙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不同器官离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盐胁迫下外源钙对玉米幼苗根、生长叶、成熟叶叶鞘和叶片生长的影响及K+、Na+、Mg2+、Ca2+含量,探讨盐胁迫下外源钙对玉米幼苗不同器官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钙可缓解盐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促进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的增加。外源钙可明显降低根系对Na+的吸收量,减少Na+向地上部的运输量;增加对K+、Mg2+、Ca2+的吸收量和运输量;降低盐胁迫下玉米幼苗各器官Na+/Ca2+值、Na+/K+值,表明Ca2+可改善玉米幼苗体内的离子平衡,缓解盐胁迫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利用NaHSO3处理玉米幼苗模拟水相SO2胁迫,比较分析了BT-1(抗)、N6(感)自交系经NaHSO3胁迫后细胞膜脂过氧化和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水相SO2胁迫时间的延长,高感系N6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H2O2积累量比高抗系BT-1显著增加;抗、感系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都有明显的增强,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呈显著下降趋势。说明H2O2的积累导致玉米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SOD和APX在玉米遭受SO2胁迫中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延缓叶片衰老ZmIPT2基因的玉米遗传转化及功能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玉米自交系郑58中克隆Zm IPT2基因并构建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侵染萌动胚方法将其转入玉米自交系K10中,对转基因后代进行分子检测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Zm IPT2基因c DNA全长969 bp,成功构建其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5300-ubi-Zm IPT2。农杆菌侵染萌动胚法共转化K10种子5 163粒,获得T0代PCR阳性幼苗48株,其中13株结实收获种子;获得的3个T2代株系PCR阳性率符合3∶1的分离比,且RT-PCR检测呈阳性;2个T2代转基因株系的成熟期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分裂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相对绿叶面积和叶面积持绿期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对照,百粒重和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结果初步证明,Zm IPT2基因在玉米中的过表达可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