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甘肃中部引黄灌区枸杞施肥管理与土壤养分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景泰县草窝滩镇枸杞幼龄园(1~4年生)和盛果期成龄园(5~8年生)施肥管理现状调查,并结合其20~40 cm土壤养分测试,分析目前该区构杞养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同龄期枸杞园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枸杞养分管理中注重有机肥投入,但施用量不足;化肥施用中重氮素、磷素,轻钾素现象较为普遍.全量养分中有机质和全氮含...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种植在风沙土区土壤中枸杞植株的合理施肥量,在施用常规有机肥的基础上,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化肥施用量对土壤养分状况和枸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对施肥效应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显示,对沙土地施用高量化肥能有效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特别是速效养分的累积加快。随着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各层级土壤中有机质变化未呈现出线性增加的趋势,但土壤中速效养分呈现出显著累积与提高的趋势。同时土壤中全盐含量也呈现出类似变化趋势,特别是在最高施肥量(T5)条件下,各层次土壤盐分均呈现出显著累积现象。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的pH值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追施化肥对当年枸杞产量及果实特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当单株施肥量达到750 g时,枸杞果粒的横纵径、果粒质量均达到最大值;单株施肥量为450 g时产量最高,达380.88 g。因此,在宁夏的风沙土区种植枸杞,在施用有机肥作为基肥的基础上追施化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的速效养分状况,从而对当季枸杞生产与枸杞果实品质提升有重要影响。就对风沙土区3年生枸杞单株的追肥量而言,以施用450~600 g复合肥对土壤养分、枸杞产量与品质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中龄林矿质养分与林木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广西凭祥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马尾松施肥试验林近10年(1987-1995年)的养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林地施肥常量化肥,对土壤养分全量无显著影响,施用尿素与氯化钾,分别能显著增加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2.施肥能显著增加针叶养分含量,这种影响施肥4年 明显;3.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发现在该试验条件下,针叶含磷及土壤含量与马尾松生长关联度最大。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处理对笋用红竹林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2004年以笋用红竹林小区精确施肥试验为基础,结合试验区内部分长期定位观测,比较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笋用红竹林生态系统土壤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有机肥、纯化肥(N、NP、NPK)、有机 化肥、不施肥(CK)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连续3 a持续经营条件下,笋用竹林未施肥区(CK)土壤相应的有效养分消耗最快,有机质下降8.0%,全N下降5.2%,速效P下降15.0%,单施有机肥或NP、NPK化肥配施或有机无机肥料混合施用均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次序为有机肥 化肥处理 (24.08%) >有机肥处理 (8.49%)>化肥NPK处理 (2.28%)>化肥NP处理 (1.90%),单施N肥后土壤有机质则有所下降(-4.06%),但下降幅度不如未施肥区(-7.98%).与CK区和单施化肥区比较,有机 化肥配合施用,不但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同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促进了土壤物质的循环,提高了竹林土壤的潜在供肥能力,有利于竹林的持续生产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9种配方有机肥中筛选出高效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专业有机肥,对油茶进行大田肥效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并进行施肥试验实施,最后测定林地土壤养分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不同配方有机肥的施用对深层土壤养分指标影响差异显著,对浅层土壤养分影响不显著;全氮含量相对较高为处理5和处理6,最低为处理3,水解氮含量较高处理为处理7和处理8,较低为处理1和处理4;土层中全磷含量较高处理为处理8,较低为处理2和7,速效磷含量较高处理为处理6,较低为处理2;土壤中全钾含量较高为处理3和4,较低为处理2,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为处理9和4;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处理为处理6,处理8较低,有机质含量与速效磷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砂寻求最合理的铁尾矿基质改良措施,为铁尾矿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铁尾矿砂与无机肥、有机肥和土壤的不同配比处理的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改良方法对尾矿基质理化性质及油松和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随无机肥施肥比例增加,铁尾矿土壤密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总孔隙度与100%尾矿砂处理均无明显差异;随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及总孔隙度均明显增大,土壤密度呈下降趋势,其中10%猪粪施肥配比与100%尾矿砂处理差异显著(P <0.05);随着掺土量增加,铁尾矿土壤密度逐渐降低,而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逐渐升高,掺土比例达到75%时,除了田间持水量,其他指标均与100%尾矿砂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电导率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全磷全钾养分含量、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施肥与掺土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大;10%猪粪施肥配比处理的全氮、全磷含量最大,分别是100%尾矿砂处理的6.38和3.33倍,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100%尾矿砂处理的5.78,12.5和4.32倍;随掺土比例增大,尾矿中全磷含量减小,而掺土后全钾含量显著增高;掺土比例达到25%时,速效养分含量开始明显提升,客土处理达到最大值(78.41,44.43和58.67 mg·kg -1);施5%比例的有机肥和添加无机肥 NH4NO31.76 g、KH2 PO40.88 g的混合处理的速效养分含量与单纯施5%比例猪粪的单因子处理差异不明显;掺土比例25%和添加无机肥 NH4NO31.76g、KH2PO40.88 g混合处理的速效养分含量也和掺土比例25%的单因子处理无显著差异;掺土和施加无机肥会促进油松和樟子松幼苗的生长,施有机肥则会抑制它们的生长,相同处理情况下,油松较樟子松出苗率高、生长情况好。【结论】有机肥对铁尾矿基质的理化性质、全效养分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掺土处理对提高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作用明显,但有机肥与无机肥、掺土与无机肥的混合配比对提升速效养分的效果不明显。不同处理对油松和樟子松的生长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掺土和施加无机肥促进2树种生长,施加有机肥抑制2树种生长;在相同的处理情况下,油松比樟子松的生长要好,更适合作为铁尾矿废弃地修复树种。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衢州红壤丘陵区的10年生常山胡柚低产林为试材,开展了施肥、套袋、覆盖等措施对产量品质与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套袋提高了胡柚果实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施化肥、猪粪、生物有机肥都能增加土壤中N、P、K、有机质的含量,但以施生物有机肥、猪粪处理的效果更为明显,土壤速效N、速效P、速效K比对照增加2~7倍,全N、全P、有机质含量比对照增加2~3倍,产量比对照增幅60%~97%;施猪粪提高了糖酸比,改善果实内在品质.夏季土壤覆盖明显降低了胡柚园土壤的温度及高温出现的频率,7-9月平均地表温度下降约1 ℃,20 cm土层降温1.6~1.9 ℃,气温越高,覆盖降温效果越明显,使胡柚处于较适宜的土温环境中;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有利于果实生长发育,单果质量提高10.6%~15.0%,株产量增加13.0%~16.6%.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对杏园土壤理化性质和杏树生长的影响情况,确定生物有机肥的适宜施用量,为杏园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细弦子村15年生的木瓜杏为试材,于2020—2021年,设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0、1、2、3 kg/株的4个施肥处理(其编号依次为Ⅰ、Ⅱ、Ⅲ、Ⅳ)对杏树进行施肥试验,测定不同施肥处理的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叶片营养元素、叶绿素含量及果实品质等指标,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处理Ⅰ的相比,处理Ⅱ、Ⅲ、Ⅳ的土壤养分含量和果实品质指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其土壤pH值均得以改善。不同施用量的生物有机肥其作用效果也不同,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更加明显地提高果实品质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含量,且能显著提高其固酸比,还能增加果实中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土壤pH值与叶片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叶绿素含量、单果鲜质量、固酸比及果实钾、钙含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果实硬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叶片全钾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绿素a...  相似文献   

9.
以辽西地区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施肥处理对果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都有显著影响,有效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大小顺序都是有机肥+无机肥有机肥无机肥CK,养分含量和活性都是以有机肥+无机肥处理最高,所以这种施肥方式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藤稔’葡萄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葡萄的叶片、产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影响,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单施化肥(常规施肥);处理2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化肥减量+有机肥替代);处理3化肥减量+增施有机肥(折算N、P、K总含量减施20%)。结果表明: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处理2、处理3增大‘藤稔’葡萄的叶面积,增加新梢粗度,提高产量,增加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化肥减量、有机肥施用较多的处理3产量更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更高。对比经济效益,处理2、3投入略高,但处理3比单施化肥的处理1纯收入更高,处理2与处理1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1.
2016年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车寮村杨梅园以东魁杨梅(Myrica rubra cv.DongKui)林为试验材料,在了解当地东魁杨梅的栽培情况及对林下土壤养分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复合肥、菌肥、磷肥、菌肥+磷肥4种土壤养分补偿试验,分析0~20、20 ~ 40 cm土层对不同土壤养分补偿方式的响应.结果 表明:在pH值响...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林木生长,减少化学肥料使用,保护环境,维护地力,本研究从林木根际分离植物益生菌,经系统试验,筛选出一批对桉树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优良菌株。其中的 DU07菌株兼具固氮、解磷、解钾功能,被研制成菌剂、有机菌肥、益生菌复合肥。菌剂接种桉树苗木的育苗和造林试验覆盖广西桉树大部分栽培区。在广西高峰林场建立的146.2 hm2示范林,18月龄林木平均树高达11.16 m,胸径7.38 cm,均分别高于对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不含无机氮素的有机菌肥在试验初期的肥效较慢,但半年后,菌肥处理的林木胸径、树高均超过对照,其肥效显示长效缓释作用;施用菌肥的桉树根区土壤微生物、尤其是固氮菌数量明显增多,土壤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无机有机益生菌复合肥总养分≥15%,比总养分≥30.0%的对照肥减少一半,然而1.5年生试验林的树高和胸径均分别高于对照,土壤的速效氮、磷、钾也均高于对照。表明益生菌肥有利于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分解和转化,在改善土壤状况和维护地力上具独特作用。这对于在生产中减少无机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菌肥对大铃铛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铃铛枣施用菌肥,与对照相比,施14ml/L、20ml/L、40ml/L菌肥的单株产量比对照提高了26.74%~33.61%,施20ml/L和40ml/L菌肥的大枣比施化肥的大枣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4.0%和4.51%。14ml/L、20ml/L、40ml/L不同浓度菌肥处理的产投比为2.41、4.80、5.87,而施用化肥的产投比为2.48;菌肥改善了大铃铛枣的品质:14ml/L、20ml/L、40ml/L的菌肥提高了果实总糖、Vc的含量,降低了有机酸和丙二醛的含量。同施用化肥相比,果实总糖增加了0.66%~16.99%,Vc提高了32.9%~56.6%,有机酸含量降低了3.6%~17.86%,丙二醛减少了14.3%~57.1%;同对照相比,总糖增加了5.32%~22.40%,Vc提高了16.5%~37.3%;有机酸降低了5.8%~19.77%,丙二醛减少了5.3%~52.6%。菌肥提高了果实的糖酸比。  相似文献   

14.
华西雨屏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以阴湿为主要特征的特殊气候地理单元,区域内竹林资源丰富,但由于降雨量大,林地土壤酸化现象较为严重。矿渣肥具有高效化、复混化、缓释化的特点,同时也是酸性土壤改良剂。文章以华西雨屏区主要经济竹种白夹竹为对象,研究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为45%(N:P2O5:K2O=21:0.67:0.48)的矿渣肥(KZFA)在4种施肥水平上对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施肥3年后研究结果表明:1)KZFA施用量为1.225 t/hm2时,对白夹竹林地土壤酸碱性、有机质含量和氮素、磷素、钾素的综合改良效果最好;2)施肥对脲酶活性的影响最大,施肥量、碱解氮(夏季)、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3)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对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普遍为冬季大于夏季,但均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就核桃定植时和定植后施肥量和灌水量对核桃树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在土壤肥力相同的条件下,通过连续4年不同的施肥量、灌水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株施尿素50 g+磷肥20 g+钾肥20 g+浇水40 kg,每年3月和10月各浇水追肥1次,其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在处理后期(第四年)施肥量的增加要视水分状况而定,否则会抑制核桃树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及地力衰退趋势,分析影响地力衰退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不同林龄(2、4、6、8和11 a)杉木短周期小径材培育人工林的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检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效铁、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和pH值共11个土壤肥力指标,分析不同林龄土壤养分差异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除土壤pH值外,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在不同土层和不同林龄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随着林龄的增长,林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肥消耗较大,其中,表土层(0~20 cm)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到11 a主伐时的降幅均超过30%,但不同林龄间各肥力指标差异不显著;采用改进后的Nemerow法计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412~0.530,土壤肥力等级为Ⅲ级(P_综<0.9),土壤肥力较低,相比较而言,土壤中有机质和氮肥含量较充足,而交换性阳离子极为贫乏;有机质、速效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与综合肥力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_偏~2>0.8),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土壤肥力综合指数随林龄增大而降低,11 a主伐期比造林初期(2 a)下降22.26%,但不同林龄间各单项肥力指数及综合肥力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8)。在该栽培模式的超短经营周期内,随着林龄增大及林木生长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林地土壤肥力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有必要通过提高整地质量、改良土壤、林粮间作、增施有机肥及氮磷钾肥等措施适度增加土壤肥力,维持林地长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林地生产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杉木大径材的需求,采用不同抚育措施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和杉木胸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明显;测土施肥处理,与不施肥相比,有效促进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积累,改善了土壤肥力水平。采取间伐施肥措施能显著增加杉木大径材胸径的生长,两年平均增加了3.43 cm,其中:平衡施肥带来的平均胸径增加量分别为1.03 cm;间伐带来的平均胸径增加量分别为2.4 cm。培育杉木大径材应实施间伐与测土施肥相结合的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竹林生物肥研制、施用方法及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竹类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物和根际联合固氮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并对竹林生物肥的研制、施用和肥效进行了初步报道。结果表明:以竹子联合固氮理论为基础,以筛选自竹类植物根际的联合固氮菌和根际促生菌为主要功能菌研制的竹林生物肥液体菌剂和竹林生物有机肥,具有显著促进竹子生长、提高苗木成活率、提高竹笋产量和改良土壤的作用。麻竹组培苗液体菌剂沾根,提高苗木生物量达203.5%~220.8%,提高幼苗成活率达56.2%;液体菌剂和砻糠拌和堆制后沟施,增加竹笋产量达25.4%;雷竹笋用林施用竹林生物有机肥不仅显著提高母竹出笋和幼笋成竹数,而且土壤微生物量提高1~2个数量级。此项研究初步建立了配套的笋用竹林生物肥施用技术,尤其是在竹林生物有机肥的研制中,形成了一套化学和生物方法结合的秸秆降解和促腐技术,不仅具有显著的肥效,且具改良土壤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福建省建瓯市房道镇开展了毛竹笋竹两用丰产林的生物有机肥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立地条件下,连续施用2年生物有机肥和实施竹林标准化培育措施,明显增加研究区毛竹的新竹、冬笋和春笋产量,有效提高竹林生产能力。有机肥施肥区(埂尾区、吴大元区)新竹产量是不施肥对照区的1.94~2.21倍,其冬笋和春笋总产量则比同期常规复合肥施肥区增加28.9%;埂尾区和吴大元区竹笋产量比施肥管理前分别增产138.2、127.9 kg/667 m2,增长率相应达43.1%、40.2%。沿水平等高线开沟施用生物有机肥的方式,具有改善土壤综合肥力、减少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风险的作用,以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加最明显,碱解氮增长率达38.4%(埂尾区)、31.9%(吴大元区),速效钾增长率达35.7%(埂尾区)、24.3%(吴大元区);同时,竹林科学管理促进了竹笋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粗脂肪含量降低,竹笋营养品质和质量安全保持良好状况。因此,加强竹林标准化丰产培育和因地制宜地科学施肥,有利于促进毛竹林可持续经营和综合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20.
EM有机生物肥对毛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EM有机生物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的速效性养分,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特别是速效养分含量;同一土层毛竹林地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以及通气度等土壤孔隙组成指标呈现出EM有机生物肥>鲜鸡粪>对照>复合肥;施EM有机生物肥能明显地增加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是对照区的3.45倍和3.53倍,但对土壤放线菌数量无明显影响;施EM有机生物肥极显著增加了毛竹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依次是对照区的6.19倍、4.04倍、3.69倍和2.44倍,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