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研究土壤培养温度,含水量和肥力差异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以不同肥力(CK、NPKM)长期定位试验土壤(塿土、棕壤)为供试土壤,分别设定3个培养温度(-20、4和25℃)和3个水分处理(10%、25%和40%),避光培养2个月,测定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对培养温度响应不敏感;2)培养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且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对于含水量25%处理,低肥力CK在土壤含水量为40%时,磷酸酶显著增加50%以上;3)土壤有机磷浓度与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相同土壤有机磷浓度时,棕壤的磷酸酶活性始终大于塿土。因此,土壤水分是影响低肥力土壤有机磷积累-矿化动态平衡的重要因素,而有机磷浓度是决定土壤磷酸酶活性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恒温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外源Cr3+、Ni2+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水稻土脲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Ni2+处理对脲酶、酸性磷酸酶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而对过氧化氢酶起一定的抑制作用;中、高浓度Ni2+及各污染水平的Cr3+、Cr-Ni复合污染处理对3种酶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Ni2+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抑制效应顺序为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Cr3+和Cr-Ni复合污染处理对脲酶活性的抑制效应最大,对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抑制效应相似;Cr-Ni复合污染处理对脲酶、酸性磷酸酶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对过氧化氢酶则主要在污染初期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磁场处理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了磁场处理后棕壤、黑土及白浆土中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磁处理对土壤的3种磷酸酶都有一定的激活作用,但以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最明显。3种磷酸酶活性提高的大小顺序是:黑土中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棕壤和白浆土中碱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土壤水分对磷酸酶的磁处理效果影响不大。对于磷酸酶活性影响以<100mT的低场强以及lrnin或10min的短时间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中上肥力水平水稻土不同肥料结构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和无肥处理比较,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前三种酶活性随水稻生长量大小而有规律地变化,酸性磷酸酶活性除受水稻生长影响外,还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制约,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与土壤有机质分解与合成相对强度密切相关.相关分析表明: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及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含量和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初步认为,耕翻前土壤的过氧化氢酶等的活性可以作为评价红壤性水稀土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不同价态砷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砷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元素之一,研究As5+、As3+单一和复合污染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揭示其对土壤碱性磷酸酶的作用机理,为砷污染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江西鹰潭红壤、陕西榆林风沙土、陕西杨凌土娄土各2个肥力水平的土样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模拟法,研究不同含量As5+、As3+以及二者复合污染下供试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As5+和As5++As3+均能抑制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随As5+和As5++As3+含量的增加,相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持续减小;采用模型E=A/(1+B×C)可较好表征相对碱性磷酸酶活性(E)与砷含量(C)间的关系(A、B为参数),揭示出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As5+和As5++As3+污染程度的监测指标,且As5+和As5++As3+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机理为完全抑制作用(包括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As3+对土壤相对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较小。As5+与As3+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除了低肥力水平红壤及土娄土中As5+和As3+含量均小于50mg/kg时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外,在其他供试土壤中均为拮抗作用。不同供试土壤As5+的生态剂量ED10和ED50差异较大,砷对土壤造成轻度污染的含量为25mg/kg。【结论】土壤碱性磷酸酶可作为土壤As5+及As5+与As3+复合污染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Cr6+的土壤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r6+对不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建立土壤重金属铬污染评价的酶学指标提供依据。【方法】以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中的酸性红壤、碱性褐土和风沙土不同肥力的土壤为供试土样,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添加不同含量Cr6+溶液后,土壤转化酶、纤维素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添加Cr6+后,随着Cr6+含量的增加,除褐土高肥力和风沙土低肥力土样,其他土样脲酶活性总体呈降低趋势;除了褐土高肥力土样,其他土样转化酶活性总体呈降低趋势;各土样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不明显;Cr6+的加入,明显抑制了土壤纤维素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及总体酶活性,通过拟合模型计算得到,代表酸性土壤的红壤Cr6+污染生态剂量(ED10)最小值分别为:纤维素酶186mg/kg、芳基硫酸酯酶2.6mg/kg、脱氢酶3.8mg/kg,代表碱性土壤的褐土和风沙土Cr6+污染ED10分别为:纤维素酶162mg/kg、芳基硫酸酯酶11.7mg/kg、脱氢酶8.1mg/kg。【结论】土壤有机质对Cr6+含量具有明显的缓冲作用;pH对Cr6+的生态毒性有一定影响,不同土壤酶在酸碱性不同的土壤中表现出对Cr6+轻度污染的敏感程度不一致,其中酸性土壤中芳基硫酸酯酶对Cr6+的毒害反应更敏感,碱性土壤中脱氢酶对Cr6+的毒害反应更敏感,2种酶均可作为表征Cr6+毒害的酶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桑园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转化酶酶活性的影响,为桑园合理施氮和生产优质桑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按不同氮肥施用水平:N1(120.75 kg/ha)、N2(172.50 kg/ha)和N3(207.00 kg/ha)设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并与桑叶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土壤脲酶和蔗糖转化酶活性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N2处理的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较大。土壤蔗糖转化酶与脲酶活性、转化酶与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活性与桑叶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合理施用氮肥能提高桑园土壤蔗糖转化酶、磷酸酶、脲酶活性;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可作为评价桑园土壤性质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稀土元素镧对红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室内培养和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稀土元素镧对红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培养试验中 ,镧对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刺激作用并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在300mg/kg时 ,刺激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镧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作用不明显 ;在盆栽试验中 ,镧对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均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 ,在30mg/kg时 ,刺激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是评价稀土农用效应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杀虫双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采用模拟方法探讨了杀虫双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杀虫双对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低浓度时酶活性抑制幅度较大 ,高浓度时抑制幅度较小。土壤酶活性的生态剂量 ED50 结果发现 ,土壤脲酶活性的 ED50 值最小 ,反映出脲酶对杀虫双反应最敏感 ,建议采用土壤脲酶活性作为土壤杀虫双污染程度的监测指标 ;此外获得了土壤中杀虫双污染浓度的 ED50 值 :土娄土和红壤分别为 1.30 1和0 .5 2 6 g/ kg。转化酶活性表现出在杀虫双低浓度时激活 ,在高浓度时抑制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以水稻土及旱地红壤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烤烟不同前作土壤酶活性的生育期变化及植烟后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前作土壤的3种酶活性在烟株生育期内变化不一,旱地土壤的过氧化氢酶从旺长期到采摘期总体呈下降的规律,而水稻土逐渐下降在采摘期又开始升高;2种前作土壤的的磷酸酶在生育期内都随着时间延长活性逐渐升高,旱地土壤的脲酶活性在各个时期内逐渐降低,水稻土的规律表现不明显。植烟后两种前作土壤的酶活性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旱地红壤条件下过氧化氢酶及脲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规律,酸性磷酸酶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规律;水稻土条件下的过氧化氢酶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规律,酸性磷酸酶表现为先降低再逐渐升高的规律,脲酶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规律;除了个别土壤酶在旺长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均与对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烤烟生长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苍耳入侵对土壤酶活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意大利苍耳入侵对土壤生态方面的影响,以本地植物狗尾草为对照,比较研究了意大利苍耳入侵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意大利苍耳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中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和水解性氮的含量,增强了入侵域土壤中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蔗糖酶活性与速效钾、水解性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达到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速效钾、有机质、水解性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与有效磷含量呈负相关.与本地植物狗尾草相比,意大利苍耳改变了土壤养分的供求平衡,这种改变可能有利于意大利苍耳的生长竞争和对本地植物狗尾草生长的抑制;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可能是引起土壤肥力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2.
农田栽培人参根区土壤主要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年生农田栽培人参根区土壤的不同层次主要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栽培人参根区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全N、全P、速效P和有效K含量均为:表层〉根层〉底层,随着人参生长年限的延长,根层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逐渐减少;根层土壤中蔗糖酶、磷酸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一致,都呈倒"V"字形变化,以2年生酶活性最高,随后降低;农田栽培人参根区土壤中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元素呈显著正相关,相应的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衡量栽参土壤的肥力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工室内降雨方法就河北内邱县岗底坡地褐土酶活性流失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流失泥沙中单位土体酶活性随坡度增大而减小,除脲酶外流失泥沙均高于土壤中酶活性,有明显富集,呈现出高肥力土壤高流失,低肥力土壤低流失的基本规律;土壤酶流失总量与坡度呈指数变化关系,符合MC=atb预测模型;流失四种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水土流失引起酶总体的损失;土壤酶和养分流失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关系,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可作为土壤侵蚀度的分级指标。  相似文献   

14.
元谋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5种植被恢复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肥力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相比光板地都有明显提高,顺序依次为酸角>小桐子>印楝;同种植被的土壤酶活性表现出根际大于非根际的特性;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和种植方式对酶活性都有较大的影响,等高垄沟模式具有较好的保土保肥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微生物环境,增强了土壤酶活性;植被恢复模式下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密切,特别是有机质、全氮与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较好。因此,用土壤酶活性来评价植被恢复的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抗虫转基因甘蔗优良株系Bt2、Bt17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的生态安全风险,采集抗虫转基因甘蔗Bt2、Bt17号株系及其受体非转基因品种ROC22甘蔗根际附近土壤,研究抗虫转基因甘蔗对其根际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虫转基因甘蔗对其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会因甘蔗生长周期、抗虫转基因甘蔗株系以及酶的种类而大有不同。Bt2的土壤酶活性在甘蔗生长的各个时期均未与对照存在差异,而Bt17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则较为复杂。与受体非转基因甘蔗品种ROC22相比,Bt17根际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在甘蔗生长的任何时期都无差异;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甘蔗生长的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对照;中性磷酸酶活性则在苗期、分蘖期、成熟期显著高出对照,而在生长期与对照无差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苗期、生长期时与对照无差异,但分蘖期和成熟期显著低于对照,说明Bt2号株系对土壤酶活性并未产生影响,Bt17号株系对土壤酶活性可能产生较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冀中冲积平原潮土中低产土壤的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状况进行了研究;运用动态聚类方法对土壤酶活性评价土壤肥力的可行性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土壤酶活性总体可作为评价潮土肥力的综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农田栽参根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农田栽参土壤肥力状况,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农田栽参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与4种土壤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栽参根区土壤中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以及有效钾含量显著相关,其中磷酸酶影响土壤中磷的形态,蔗糖酶对土壤有机质转化和氮、磷、钾的含量及形态具有重要作用,过氧化氢酶能够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土壤中锌对上述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土壤脲酶活性影响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土壤中铁和铜影响土壤中尿酶活性。结合其他养分因子,综合土壤酶活性指标可以作为评价农田栽参土壤肥力的一个生物活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生物质炭基肥可以改良和培肥土壤,对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旱区滴灌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对炭基肥的响应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种生物质炭基肥施用量:T1(1 125 kg/hm2)、T2(1 013 kg/hm2)、T3(900 kg/hm2)、T4(788 kg/hm2)、CK(普通化肥),分析生物质炭基肥对旱区0~20 cm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在玉米生育期内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养分缓释特点与玉米生长的需肥规律相吻合。T1和T2处理的生物质炭基肥施用量可显著提高旱区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炭基肥施用量过低会降低土壤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抑制个别生育期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转化酶的活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综合肥力为T2>T1>T3>CK>T4。因此,施用量为1 013~1 125 kg/hm2的综合培肥效果优于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