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甜菜夜蛾的抗寒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抗寒力的强弱决定了甜菜夜蛾的分布范围及越冬存活情况,并直接影响下一代的种群数量.通过测定甜菜夜蛾三个地理种群(河北隆尧、湖南衡阳和江苏南京)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及田间埋蛹越冬试验,以明确甜菜夜蛾的抗寒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各虫态中甜菜夜蛾蛹的过冷却点最低(-16.61~-15.18 ℃),其次为成虫、卵和幼虫.蛹的过冷却现象也最明显,因而蛹是其最适宜越冬的虫态.三个地理种群中,以湖南衡阳的抗寒能力最强,其次为河北隆尧和江苏南京.在2001和2002连续两年的田间埋蛹越冬试验表明,甜菜夜蛾的越冬死亡率均为100%.分析南京多年的冬季气温,表明某些年份甜菜夜蛾不大可能在南京越冬.因此甜菜夜蛾的常年越冬区范围应在南京以南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2013—2016年对北京市大兴区玉米螟、草地螟、黏虫、甜菜夜蛾、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6种主要农业害虫进行灯诱监测,分析成虫种群发生动态。通过连续监测可知,大兴区6种农业害虫不同年份发生总量较平稳,诱虫高峰期为6—9月。其中,玉米螟、甜菜夜蛾成虫种群数量较高,甜菜夜蛾和黏虫在个别年份蛾量突增。从发生期看,二点委夜蛾、黏虫、甜菜夜蛾、小地老虎及玉米螟均在4月始现,仅草地螟在5月始现;草地螟及二点委夜蛾在9月终现,其余4种害虫在10月终现。6种农业害虫成虫的发生盛期均为6—9月。其中,玉米螟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黏虫发生高峰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其下代幼虫易为害春夏播玉米;甜菜夜蛾发生高峰期在6—9月呈散状分布,对应露地蔬菜及大田作物种植期;草地螟、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上旬至8月上旬、6月中旬至8月上旬。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一种新的重要苗期害虫,为摸清二点委夜蛾在山西省的发生规律及动态,在山西设置了4个试验点,通过田间定点调查与随机普查、性诱和灯诱等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发生世代和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可在本地越冬;在山西南部冬小麦-夏玉米复播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出土,第1代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2代成虫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根据调查和诱虫结果,绘制了二点委夜蛾在山西临汾的年生活史;二点委夜蛾的分布范围不仅在山西南部夏玉米区,在山西中北部忻州市的春玉米区也有发生,但种群数量很少,不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4.
2019年秋季河南新乡草地贪夜蛾发生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9年秋季调查了河南省新乡市草地贪夜蛾在不同作物上的发生和为害情况。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严重为害白菜, 同时其还在夏玉米、甘蓝、秋高粱和秋玉米上为害。草地贪夜蛾幼虫种群数量于9月初在夏玉米、白菜和甘蓝上达到高峰, 9月中旬在秋高粱和秋玉米上达到高峰, 在夏玉米、白菜、甘蓝、秋高粱和秋玉米上高峰期时百株虫量分别为3、24、20、40头和88头。采用探照灯诱集草地贪夜蛾成虫, 发现秋季成虫高峰期在9月13日, 当日诱集蛾量达95头, 且成虫上灯一直持续至11月中旬。最后对2019年秋季草地贪夜蛾幼虫和成虫的发生为害规律进行了讨论, 以期为2020年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掌握常见夜蛾种群动态,于2020年4—10月在北京市通州区对甜菜夜蛾、黏虫、小地老虎、二点委夜蛾和棉铃虫进行了逐日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点以甜菜夜蛾诱集量最多,棉铃虫和二点委夜蛾的诱集量次之,小地老虎和黏虫的诱集量较少。受寄主作物种类及种植面积影响,不同监测点的总诱蛾量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成虫动态和寄主作物生育期分析判断,甜菜夜蛾和棉铃虫是当地的主要夜蛾科害虫。甜菜夜蛾的成虫高峰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棉铃虫成虫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下旬。  相似文献   

6.
豫北甜菜夜蛾发生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 5a来 ,甜菜夜蛾在豫北地区为害日趋严重 ,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1 999年在秋作物田暴发成灾 ,造成多种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品质下降 ,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安阳市成灾面积1 4.65万hm2 。深入分析 1 999年甜菜夜蛾发生特点及大发生原因 ,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甜菜夜蛾的监测与防治所借鉴。1 发生为害特点1 .1 来势猛 ,扩展快 甜菜夜蛾在安阳市 1a发生 4~ 5代。 4月中旬黑光灯下始见越冬代成虫 ,一代发生极轻。 6月中旬始见幼虫 ,在玉米、蔬菜等作物田局部发生 ,为害较轻。 7月份突然暴发成灾 ,黑光灯诱…  相似文献   

7.
草地贪夜蛾在海南省发生后,迅速扩散,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在海南的发生规律,并制定防控策略,本文对2019年4月30日至2020年9月8日全省18个市县草地贪夜蛾幼虫田间发生密度和面积以及成虫灯诱和性诱数据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草地贪夜蛾在海南省主要为害的作物为玉米、莪术、高粱和甜高粱,以玉米为主。草地贪夜蛾幼虫不同季节在玉米田发生密度大小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幼虫周发生面积大小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根据性诱和灯诱的诱蛾高峰,初步判断在2月份有草地贪夜蛾成虫从泰国、老挝和越南迁入海南。4月中旬后蛾量迅速下降,玉米种植面积减少,预测草地贪夜蛾成虫在4月中旬后迁出海南。针对草地贪夜蛾在海南的发生规律,制定出了以冬春西南玉米主产区为重点的分时、分区、分重点的监测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8.
性信息素对甜菜夜蛾诱捕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甜菜夜蛾性诱剂对甜菜夜蛾雄成虫有显著诱集作用.其不但成本较低、方法简便易行和持效期长,且对环境友好和谐、对人畜和其它有益生物安全,是一项值得推广应用的甜菜夜蛾无公害控制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室内饲养和生化测定,研究了甜菜、玉米和黄瓜3种寄主植物的营养物质及其对甜菜夜蛾幼虫发育、成虫产卵及5龄幼虫体内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含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取食玉米和黄瓜的个体相比,取食甜菜的甜菜夜蛾,其幼虫期和蛹期较短,分别为11.4天和5.6天;蛹期存活率最高,达100%;成虫寿命较长,为26.3天;单雌产卵量最高,为301.8粒.取食3种寄主植物,甜菜夜蛾5龄幼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无差异,但总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此外,幼虫体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也存在显著差异,取食甜菜的个体>取食玉米的个体>取食黄瓜的个体.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甜菜夜蛾幼虫的消化酶和脂肪酶活力与其发育适合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浸叶法、点滴法、夹毒叶片法、成虫药膜法、饲喂毒营养液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对甜菜夜蛾卵、2~4龄幼虫、成虫的活性和对4龄幼虫的拒食活性,以明确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对不同虫态甜菜夜蛾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两种杀虫剂均不具有杀卵活性,但可以明显降低初孵幼虫存活率;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均对2龄幼虫活性最高,分别为3龄幼虫的1.50、6.17倍和4龄幼虫的22.25、44.95倍,对4龄幼虫胃毒活性分别为触杀活性的14.10、8.44倍;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成虫毒力为氟虫双酰胺的25.53~34.19倍。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对甜菜夜蛾幼虫表现出较强的拒食作用, 至处理后48 h拒食率达到最高, 分别为 82.73%、84.15%,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维盐各浓度处理,处理试虫虫体皱缩、体节缩短,体重增加率明显低于对照和甲维盐各处理。  相似文献   

11.
杨芳  徐建 《植物保护》2014,40(6):82-86
研究了B隐种烟粉虱为害的棉株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甜菜夜蛾为害的棉株对B隐种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被40头/株初孵的烟粉虱1龄若虫取食6 d后的棉株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相对生长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P<0. 05), 而分别被50头/株和200头/株烟粉虱初孵若虫取食至3龄时的棉株对后继取食的甜菜夜蛾幼虫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 始终被2头/株甜菜夜蛾3龄幼虫为害的棉株上的烟粉虱3龄龄期、4龄龄期及1龄至成虫总历期显著延长(P<0.05), 且被害棉株对烟粉虱产卵量有极显著的影响, 而对棉株上烟粉虱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 但各龄期存活率都稍降低。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虫酰肼(RH-5992)对甜菜夜蛾的生物活性。杀卵作用测定表明,在200 mg/L浓度下,虫酰肼对甜菜夜蛾1日龄卵有较强的毒杀作用;用浸叶法测定了虫酰肼对甜菜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生物活性,发现1、2龄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较高,3~5龄幼虫敏感性下降但之间差异不大;拒食活性测定表明虫酰肼能明显抑制甜菜夜蛾幼虫的生长,降低其取食量,在10 mg/kg浓度时,表现了较强的拒食活性,96 h后拒食率达到73%以上。研究了虫酰肼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发现其可延缓甜菜夜蛾的生长,使幼虫历期、蛹历期增长,同时降低甜菜夜蛾的生育繁殖能力,使幼虫成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卵孵化率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黄芪根瘤象甲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明确黄芪根瘤象甲Sitona simillimus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于2016—2019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试验对黄芪根瘤象甲的越冬规律、田间数量动态变化、生活习性和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进行调查,测定土壤湿度和寄主植物对成虫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甲以成虫在靠近植物根际处的土层内越冬,越冬适宜的土壤质量含水量为5%~10%。在甘肃省定西市黄芪根瘤象甲1年发生1代,越冬成虫产卵高峰期为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幼虫发生高峰期为每年6月中旬至8月初,化蛹高峰期为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羽化盛期为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黄芪根瘤象甲成虫羽化当年虽可取食,但不产卵,翌年越冬结束后开始取食,取食后即可产卵。在黄芪、红芪、苜蓿和三叶草中,只有取食黄芪叶片的雌成虫才能正常产卵繁殖。黄芪根瘤象甲成虫产卵的昼夜节律明显,产卵主要集中在12:00—22:00,单雌产卵量为2 051.4粒,产卵期为42.6 d。卵、蛹和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9.8、10.6和36.7 d。  相似文献   

14.
甜菜夜蛾是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害虫,其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为探索气象条件与甜菜夜蛾发生程度的关系,开展甜菜夜蛾发生程度气象等级预报服务,选取2009—2010年湖北省甜菜夜蛾虫情资料和对应台站的气象资料,对甜菜夜蛾发生程度等级与各项气象因子做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模型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湖北省甜菜夜蛾发生程度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并对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历史回代检验旬检验结果达基本一致以上的为76%;独立样本预测检验旬值达基本一致以上的为63%,模型总体预报结果较好,可为湖北省开展甜菜夜蛾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发育及存活的影响。正在蜕皮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2龄幼虫被斑痣悬茧蜂寄生后,当其发育到3龄与4龄时分别饲以95%致死浓度(LC_(95))或10×LC_(95)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eiNPV),研究表明: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斑痣悬茧蜂发育及存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寄生与饲毒的间隔期以及饲毒量。被寄生的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到第3龄(即被寄生后第1天,1dpp)分别饲以LC_(95)或10×LC_(95) SpeiNPV的处理,没有寄生蜂老熟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被寄生的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到第4龄(4 dpp)分别饲以LC_(95)或10×LC_(95) SpeiNPV的处理,分别有25.62%与16.31%寄生蜂老熟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甜菜夜蛾是否饲毒对寄生蜂的出蜂率、化蛹率及羽化率影响显著;饲毒浓度影响寄生蜂的出蜂率、化蛹率,但不影响羽化率。甜菜夜蛾饲毒与否对寄生蜂幼虫及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但饲毒甜菜夜蛾体内寄生蜂幼虫、蛹及成蜂显著小于未饲毒的甜菜夜蛾体内寄生蜂幼虫、蛹及成蜂。  相似文献   

16.
tcdA1B1为昆虫病原细菌-发光杆菌Photorhabdus luminescens的杀虫毒素基因。本文测定了转tcdA1B1基因的阴沟肠杆菌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和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4种重要农业害虫的杀虫活性与毒力。在室内条件下,浓度为5.0×108cfu/mL的工程菌悬浮液,采用叶片浸渍法饲喂甜菜夜蛾2龄幼虫、斜纹夜蛾2龄幼虫、黄曲条跳甲成虫、东亚飞蝗2龄若虫,在11d、11d、15d、19d后的致死率分别为80.05%、81.83%、72.31%、39.74%;LT50分别为8.64d、8.38d、11.04d、28.22d。  相似文献   

17.
王猛  王凯  刘峰  慕卫 《植物保护学报》2014,41(3):360-366
为比较溴氰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玉米螟和小地老虎的作用差异,采用浸卵法、浸叶法、饲喂毒营养液法等测定了溴氰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对3种害虫的卵、3龄幼虫和成虫的毒力,以及对其3龄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均无杀卵作用,但能降低初孵幼虫存活率。溴氰虫酰胺对甜菜夜蛾、玉米螟和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0.11、0.05和0.13 mg/L,相对毒力分别是氯虫苯甲酰胺的2.8、2.7和5.1倍。溴氰虫酰胺对3种害虫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0.11、0.09和0.22 mg/L,相对毒力分别是氯虫苯甲酰胺的3.9、3.8和2.7倍。溴氰虫酰胺在亚致死浓度0.10、0.05和0.14 mg/L的剂量下分别对甜菜夜蛾、玉米螟和小地老虎3龄幼虫表现出较强的拒食作用,处理48 h后达到最高,拒食率分别为85.58%、81.91%和86.11%。药剂处理试虫虫体皱缩,体节缩短,体重增加率明显低于对照处理。表明溴氰虫酰胺对3种鳞翅目害虫的毒力作用比氯虫苯甲酰胺好,可作为氯虫苯甲酰胺的替代药品。  相似文献   

18.
龚秀泽  陈武恒 《植物检疫》2007,21(3):139-141
截获泰国产芒果中的果核杧果象,在我国气候环境下对该虫的幼虫和蛹饲养、成虫越冬存活率及浸水死亡率等进行研究.该虫在原芒果果核内饲养的幼虫出成虫存活率为59.1%,蛹为75%;在恒温湿条件下保湿饲养的幼虫出成虫存活率为27.3%,蛹为36.3%.成虫恒温湿条件下不同材料中越冬存活率均达66%以上,常温湿条件下平均不足49%.越冬前成虫浸水10h全部死亡,常温湿条件下越冬后成虫浸水6h全部死亡,恒温恒湿条件下越冬后成虫浸水8h全部死亡.研究结果表明,泰国产的果核杧果象在我国南方环境条件中化蛹、羽化、越冬仍然存在较高的存活率,该虫可以在我国南方芒果产区定殖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