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采用常规遗传分析方法,将4个小麦新品系(种)和感病品种辽春10号配制5×5半双列杂交组合。用小麦白粉病菌15号生理小种的单孢菌系对各杂交组合的亲本、F1代、F2代群体和BF1代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沈免96、沈免20135、OB21和OB151这4个小麦新品系(种)对小麦白粉病菌15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各自都是由1个独立遗传的显性抗病基因控制;沈免96和沈免20135含有1个相同的抗白粉病基因,OB21和OB151各自含有1个不同抗白粉病基因,分别暂定名为WE9和WE1,WE1和WE9均不同于沈免96和沈免20135所含的相同抗白粉病基因。  相似文献   

2.
小麦新品系抗白粉病多基因累加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多基因累加方法选育8个小麦抗白粉病新品系分别与相应的单基因系杂交,18个杂交组合的F2代群体对小麦白粉菌15号小种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8个小麦新品系中,有2个品系分别累加了2个抗白粉病基因,其中“沈免20088”含有Pml2和Pm21,“沈免20134”含有Pm16和Pm21。另6个品系分别被导入了1个抗白粉病基因,其中“沈免20084”含有Pm12,“沈免20086”和“沈免20092”含Pm21,“沈免20091”、“沈免20140”和“沈免20144”含Pm16。这证实了利用常规选育方法进行主效基因累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小麦抗白粉病种质“N9134”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抗性种质"N9134"含有野生二粒小麦(资源编号:AS846)的抗白粉病基因。为了研究其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用感病品种阿勃、中国春、陕160、陕优225与该种质正反交,结果F1白粉病感染0~1级,F2白粉病抗感比例为3∶1;以小麦缺体系与其杂交,F1白粉病感染0~1级,F2白粉病抗感比例除"5B"偏离3∶1外,其余均为3∶1。表明N9134的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位于"5B"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4.
用引自南斯拉夫的冬小麦品种诺维萨特早熟1号(Novosadska Rana 1)单体系测定了若干冬小麦品种抗锈基因的所在染色体。确定绿7蚰对条中25号小种的显性抗性基因位于2B 染色体上;Yantar 对叶中3号小种的抗性是由两个显性互补基因控制的,分别位于5A 和1D染色体上;农大233对条中29号小种的显性抗性基因位于3B 染色体上;C39抗条中29号小种的隐性基因位于7B 染色体上;Fr84-8对条中29号小种的抗性是由2个隐性互作基因控制的,分别位于2A 和3A 染色体上。此外还用诺维萨特早熟1号单体系测定出农大233,Fr84-8等品系的有芒基因均位于5A 染色体上,抑制斯卑尔脱(spelta)穗型的基因也在5A 染色体上。冬小麦诺维萨特早熟1号单体系是在我国华北地区进行基因定位研究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小麦品种Bogatka抗白粉病性状的遗传基础,利用感病亲本薛早和Bogatka以及其杂交所得"薛早/Bogatka"F1与薛早回交得到的BC1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Bogatka中含有1个显性抗白粉病基因,暂命名为MlBogatka。进一步利用BSA法对BC1分离群体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得到与MlBogatka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STSBCD135、Xgwm501和Xwmc332,并构建遗传连锁图。根据这些分子标记的染色体定位信息,该基因位于小麦2B染色体长臂。综合对该基因的标记定位和Pm6基因特异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推测该基因可能是Pm6或与Pm6位点紧密连锁的抗白粉病基因。本研究结果为Bogatka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用单体分析法对3个冬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小白冬麦和复壮30对白粉病的抗性,分别由1个位于1A染色体、1个位于4D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所控制。由于1A染色体上的两个已知Pm基因Pm3和Pm17的苗期抗性均不如小白冬麦的强,也由于已知Pm基因中没有位于4D染色体上者,故认为小白冬麦和复壮30所含隐性抗白粉基因可能是新的Pm基因。结果还表明,Fr81-8所含抗白粉基因很可能是Pm4b。对于关键组合F2抗感分离比例偏离97∶3标准比例的原因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体分析方法,将小麦新品系“沈免20005”所含源于野生二粒小麦的抗白粉菌15号生理小种的1个显性抗病基因定位于4A染色体上。“沈免20005”与Pm16单基因系杂交的F2代对小麦白粉菌15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不发生分离,供试的232株均表现抗病,表明“沈免20005”含Pm16基因,可作为优良抗病亲本。  相似文献   

8.
小麦抗条锈病染色体异源易位系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小麦品种Jubilar作为受体 ,黑麦自交系L15 5为供体 ,培育了 1个抗条锈病 ,叶锈病和白粉病的小麦异源易位系A1882。使用C -带技术证明 ,这个易位系含有 1RS/ 1BL易位染色体。研究表明 ,与其它的 1RS/ 1BL易位系相比 ,本研究创制的这个 1RS/ 1BL易位染色体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用这个异源易位系与高产品种杂交 ,并利用易位染色体作标记辅助选择 ,培育了抗小麦条锈病兼抗白粉病材料R14- 12、R14- 2 2和R16 5 - 2。经接种鉴定 ,这些品系对小麦条锈菌条中 30号和 31号生理小种免疫 ,抗叶锈病并中抗白粉病。这 3份材料的农艺性状较好 ,抗病性稳定 ,容易在小麦育种中应用。本研究证明 ,通过初级易位系与优良品系的杂交和选择 ,把异源易位染色体放在协调的小麦遗传背景上 ,是在小麦育种中克服易位染色体不良作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从小麦亲缘种属发掘新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利用河南省小麦白粉病混合流行菌株对100份小麦-野生亲缘种属添加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6份抗白粉病材料,并将抗病基因分别定位在沙融山羊草4S~(sh)#8,高大山羊草3S~l#3、4S~l#3、6S~l#3,尾状山羊草E#1,两芒山羊草2M~(bi)#1染色体上。除3S~l#3外,其余5条外源染色体所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均为新基因。此外,利用小麦表达序列标签(EST)和全长cDNA序列开发了106个STS和FlcDNA分子标记,从中筛选出12个携带抗白粉病基因外源染色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其中STS标记2个,FlcDNA标记10个。这些特异分子标记可用于进一步筛选小麦-野生亲缘种属外源染色体易位系,及向小麦转移抗白粉病新基因。  相似文献   

10.
小麦地方品种望水白抗赤霉病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常规分析法研究了抗病品种望水白与感病品种中国春正反交F_1代赤霉病病小穗率的差异,用联合尺度测验分析了该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世代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模式及基因效应,估算了抗赤霉病性的基因数目。并用单体分析对望水白的抗扩展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全部抗性鉴定的材料采用田间剪颖滴菌接种,鉴定其抗赤霉病性,单体分析的F_2代还用了离体水培单花注射接种法。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是受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有5-6对基因控制望水自的抗扩展性,分别定位在4A、5A、7A、7B和4D5条染色体上。2D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望水白与苏麦3号属于不同的赤霉病抗源。  相似文献   

11.
12.
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辽粳101(区试代号LDC101)是辽宁省稻作研究所于2000年以辽优7为母本,辽盐188为父本人工杂交系选而成的水稻新品种。2000年在沈阳配组杂交;同年在海南种植F1,成熟后混收。2001年沈阳种植F2(660株)混  相似文献   

13.
路爽  廖国进  侯亚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662-17664
对沈阳地区‘08.7.5’局地暴雨天气与‘08.7.15’区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副高与西风槽相迎合是沈阳地区典型暴雨天气形势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介绍了黄瓜新品种"9112"的特征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数据分析复杂,介绍了"3414"试验数据分析软件的功能、模块结构、模块设计,以期提高数据输入、回归分析、方程分析效率,并将分析结果应用指导生产和新的试验设计。  相似文献   

17.
晚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广西田东县晚稻生产的最佳经济施肥量和最高产量施肥量2,009年在该县祥周镇百渡村那中屯开展晚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N是影响水稻分蘖数量及产量的主要养分因子;供试田块土壤中有效养分丰缺程度表现为低N、高P、高K;田东县晚稻生产每公顷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 174.4 kg、P2O5 70.4 kg、K2O 114.9kg,最高产量施肥量为:N 177.4 kg、P2O5 70.9 kg、K2O 119.6 kg。  相似文献   

18.
唐山市冬小麦“3414”试验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唐山市4个县(市)2006/2007年冬小麦“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冬小麦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结果表明:唐山市4县(市)冬小麦的基础产量(不施肥处理)差异较大;基础产量较高的县(市),产量水平和最高产量也较高。利用数学模型对肥料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唐山市冬小麦的最佳推荐施肥量为氮肥(N)130kg/hm^2、磷肥(P2O5)100kg/hm^2和钾肥(K2O)80kg/hm^2。  相似文献   

19.
'SCIENCE.'     
《Science (New York, N.Y.)》1895,1(13):352-353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