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目的]明确敌敌畏在胡萝卜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建立敌敌畏在胡萝卜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结果]将77.5%敌敌畏乳油按1 800 g a.i./hm~2施药3次后,3 d后在胡萝卜和土壤中均未检出,消解快,不会造成累积性残留;当敌敌畏按1 200和1 800 g a.i./hm~2,分别施药2次和3次,施药间隔为7 d,于末次施药后5、7和14 d采收胡萝卜,其残留量为0.010~0.112 mg/kg,低于我国规定的敌敌畏在深色蔬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2 mg/kg。[结论]建议在使用77.5%敌敌畏乳油防治胡萝卜病害时,用药量不超过有效成分1 200 g a.i./hm~2,最多施药3次,采收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啶氧菌酯在小麦上使用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在我国12个小麦主产区开展规范田间残留试验。基于最终残留试验结果、啶氧菌酯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及小麦的膳食消费量,应用风险熵对小麦中残留的啶氧菌酯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按照73.5 g a.i./hm~2的施药剂量在小麦上间隔7 d喷雾2次,最后一次施药28 d后麦粒中啶氧菌酯残留量小于方法定量限(0.01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啶氧菌酯针对普通人群的风险商(RQ)为0.067,远低于1。因此,按照此推荐剂量使用,小麦中啶氧菌酯的残留量不会对我国一般人群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噻虫啉防治茶尺蠖的效果及其在茶叶、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与最终残留量,解决茶树茶尺蠖危害及农药残留问题,进行了噻虫啉田间药效、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50%噻虫啉水分散粒剂能有效防治茶尺蠖危害,防效在药后1 d即达到75%以上,药后7 d达到最高,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225.00 g a.i./hm~2处理在鲜茶叶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25 d,450.00 g a.i./hm~2处理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7.02 d;150.00 g a.i./hm~2施药1次、2次处理10 d后干茶残留量为4.8512、7.7275 mg/kg,225.00g a.i./hm~2施药1次、2次处理10 d后干茶残留量为4.2017、9.6464 mg/kg,均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  相似文献   

4.
为茶叶上安全使用西玛津及制定其最大残留限量(MRL)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西玛津在茶园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在茶叶和土壤中的残留特性与安全风险。结果表明:西玛津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7~9.7d,药后30d消解89%以上。地面喷雾50%西玛津可湿性粉剂1 875g a.i./hm~2和2 812.5g a.i./hm~2,施药7d后收获的茶叶中西玛津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MRL)。西玛津在茶叶上的安全间隔期为7d。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氯噻啉在青菜上的残留特性,为制定氯噻啉在青菜上的安全使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上海市松江区进行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在冬季与夏季不同生长季节及露地与大棚不同种植环境下的青菜上的残留试验,其中残留消解动态试验以90 g(a.i.)·hm~(-2)(最高推荐剂量的1.5倍)的剂量施用1次,施药后0(2 h)、1、2、3、4、5、7、10、14、21和30 d连续采集青菜样品检测氯噻啉残留量;最终残留试验以60 g(a.i.)·hm~(-2)(最高推荐剂量)和高剂量90 g(a.i.)·hm~(-2)(最高推荐剂量的1.5倍)两个施药浓度,间隔7 d,施药2—3次,分别于最后一次施药后3、5和7 d采集青菜样品检测氯噻啉残留量。利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对青菜中的氯噻啉残留进行提取净化,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氯噻啉在青菜上的残留量。基于最终残留试验结果及青菜的膳食消费量,应用风险商对青菜中氯噻啉残留量进行风险描述,以氯噻啉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标准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涵盖未成年男女(3—6岁幼儿及7—19岁儿童青少年)和成年男女(20—59成年人及60—69岁老年人)8类人群。【结果】在0.01—1.0 mg·kg~(-1)的添加浓度范围内,氯噻啉在青菜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7.2%—87.9%,相对标准偏差为2.5%—3.0%,检出限为0.0002 mg·kg~(-1),定量限为0.01 mg·kg~(-1),可满足检测需求。残留试验结果显示: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以90 g(a.i.)·hm~(-2)的施药剂量在青菜上的降解趋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冬季大棚、夏季大棚及夏季露地青菜上的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0.8476e~(-0.158t)、C=1.6558e~(-0.212t)、C=4.3069e~(-1.197t),半衰期分别为4.39、3.27和0.58 d,消解时间及种植条件均对氯噻啉在青菜上的消解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以60 g(a.i.)·hm~(-2)和90 g(a.i.)·hm~(-2)的施药剂量在青菜上间隔7 d喷雾2—3次,最后一次施药7 d后冬季大棚内青菜上氯噻啉最终残留量低于0.5 mg·kg~(-1),最后一次施药3 d后夏季露地及大棚青菜上氯噻啉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5 mg·kg~(-1),最终残留量与施药浓度基本成正相关,与施药次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各类人群通过青菜摄入氯噻啉的风险商最大值为0.2196,远低于1。【结论】氯噻啉属易降解农药,夏季青菜中氯噻啉消解速率高于冬季,露地高于大棚。中国普通居民由青菜摄入氯噻啉的风险较低,慢性摄入风险均可接受。因此,在推荐使用浓度下(45—60 g(a.i.)·hm~(-2))间隔7 d施用,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夏季3 d、冬季7 d,氯噻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青菜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6.
炔螨特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炔螨特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用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层析柱净化,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施药浓度为560 mg a.i./kg时,炔螨特的消解半衰期在柑橘中为6.2~10.0 d,在土壤中为6.3~13.3 d.在280~560 rag a.i./kg的剂量下,施药2~3次,末次施药后7 d,柑橘和土壤中炔螨特的残留量均低于2.0 mg/kg.  相似文献   

7.
正灭蝇胺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性评价[作者]陈丽萍[机构]漳州市农业检验监测中心[摘要]为了研究灭蝇胺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菜用大豆上灭蝇胺的残留量。试验表明:菜用大豆上灭蝇胺的原始残留量因不同施药方案有所差异,施用375g a.i./hm~2的原始残留量施用187.5g a.i./hm~2的原始残留量;间隔7天连续施用2次的原始残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溴氰菊酯在茼蒿上的残留特性和安全风险。[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溴氰菊酯在茼蒿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溴氰菊酯在茼蒿中的半衰期为3.9~4.5 d,药后14 d消解92%以上。溴氰菊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5~7.4 d,药后14 d消解79%以上。25 g/L溴氰菊酯乳油18.750、28.125 g a.i./hm~2,施药3、4次,末次施药后5 d收获的茼蒿中溴氰菊酯残留量均低于2 mg/kg。推荐溴氰菊酯在茼蒿上的安全间隔期为5 d。[结论]试验结果为溴氰菊酯在茼蒿上的安全合理使用及制定溴氰菊酯在茼蒿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国家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吡嘧磺隆对黑龙江省5个地区野慈姑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吡嘧磺隆15~600 g a.i./hm2的用量范围内,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野慈姑体内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简称ALS)活性明显下降。采自黑龙江省鸡东县石河村(H5)野慈姑ALS活性下降幅度最大,由86.04%(15 g a.i./hm~2吡嘧磺隆)下降到17.63%(600 g a.i./hm~2吡嘧磺隆),下降幅度最小的是采自鸡东县鸡林朝鲜族乡(H1)的野慈姑,其活性由98.24%(15 g a.i./hm~2吡嘧磺隆)下降到53.41%(600 g a.i./hm~2吡嘧磺隆);施药后7 d,不同野慈姑种群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活性受吡嘧磺隆影响变化不同,在吡嘧磺隆施药量15~600 g a.i./hm~2范围内,随着施药量的增加,种群H1的SOD活性受吡嘧磺隆影响最小,种群H5受吡嘧磺隆影响最大;在15~600 g a.i./hm~2吡嘧磺隆的用量范围内,吡嘧磺隆对野慈姑体内叶绿素含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施药后7、15 d,抑制作用最明显的是种群H1,施药后21 d,抑制作用最明显的是种群H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氯噻啉在青菜上的残留特性,为制定氯噻啉在青菜上的安全使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上海市松江区进行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在冬季与夏季不同生长季节及露地与大棚不同种植环境下的青菜上的残留试验,其中残留消解动态试验以90 g(a.i.)·hm-2(最高推荐剂量的1.5倍)的剂量施用1次,施药后0(2 h)、1、2、3、4、5、7、10、14、21和30 d连续采集青菜样品检测氯噻啉残留量;最终残留试验以60 g(a.i.)·hm-2(最高推荐剂量)和高剂量90 g(a.i.)·hm-2(最高推荐剂量的1.5倍)两个施药浓度,间隔7 d,施药2—3次,分别于最后一次施药后3、5和7 d采集青菜样品检测氯噻啉残留量。利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对青菜中的氯噻啉残留进行提取净化,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氯噻啉在青菜上的残留量。基于最终残留试验结果及青菜的膳食消费量,应用风险商对青菜中氯噻啉残留量进行风险描述,以氯噻啉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标准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涵盖未成年男女(3—6岁幼儿及7—19岁儿童青少年)和成年男女(20—59成年人及60—69岁老年人)8类人群。【结果】在0.01—1.0 mg·kg-1的添加浓度范围内,氯噻啉在青菜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7.2%—87.9%,相对标准偏差为2.5%—3.0%,检出限为0.0002 mg·kg-1,定量限为0.01 mg·kg-1,可满足检测需求。残留试验结果显示: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以90 g(a.i.)·hm-2的施药剂量在青菜上的降解趋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冬季大棚、夏季大棚及夏季露地青菜上的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0.8476e-0.158t、C=1.6558e-0.212t、C=4.3069e-1.197t,半衰期分别为4.39、3.27和0.58 d,消解时间及种植条件均对氯噻啉在青菜上的消解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以60 g(a.i.)·hm-2和90 g(a.i.)·hm-2的施药剂量在青菜上间隔7 d喷雾2—3次,最后一次施药7 d后冬季大棚内青菜上氯噻啉最终残留量低于0.5 mg·kg-1,最后一次施药3 d后夏季露地及大棚青菜上氯噻啉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5 mg·kg-1,最终残留量与施药浓度基本成正相关,与施药次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各类人群通过青菜摄入氯噻啉的风险商最大值为0.2196,远低于1。【结论】氯噻啉属易降解农药,夏季青菜中氯噻啉消解速率高于冬季,露地高于大棚。中国普通居民由青菜摄入氯噻啉的风险较低,慢性摄入风险均可接受。因此,在推荐使用浓度下(45—60 g(a.i.)·hm-2)间隔7 d施用,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夏季3 d、冬季7 d,氯噻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青菜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1.
茶黄素是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友好型植物源农药,为了探讨其对茶园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该研究采用茶黄素6.5%悬浮剂162.53g a.i./hm~2、97.5g a.i./hm~2、48.75g a.i./hm~2与茶园常用化学农药联苯菊酯2.5%乳油18.75g a.i./hm~2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茶黄素6.5%悬浮剂对茶园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较佳,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等特点,对茶树安全,对茶园天敌昆虫无明显不良影响,97.5g a.i./hm~2和48.75g a.i./hm~2药后1d、7d、10d,对茶园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持效期在7~10d左右,可在无公害茶叶生产特别是有机茶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吉林农业科学》2017,(4):33-35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西草净对稻田水绵有优良防除效果,药效持久,适宜施药时期为水稻移栽15 d后,施用剂量,水绵发生量小于3级时,可选用80%苯噻酰草胺·吡嘧磺隆·西草净WDG 600 g a.i./hm~2或西草净157.5 g a.i./hm~2;当水绵发生量大于3级,可选用西草净202.5~247.5 g a.i./hm~2,毒土法施用,此剂量下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霜脲氰和喹啉铜在黄瓜上的残留特性和使用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定了霜脲氰和喹啉铜在黄瓜中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霜脲氰和喹啉铜在黄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2.5 d和2.6~4.1 d。以40%霜脲氰·喹啉铜悬浮剂360、540 g a.i./hm2,于黄瓜生长期连续喷药3、4次,最后一次施药后1、2、3、5 d,黄瓜中霜脲氰残留量均低于0.5 mg/kg(MRL),喹啉铜残留量均低于2.0mg/kg(MRL)。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霜脲氰和喹啉铜的风险商值仅为0.62%和0.40%,处于安全水平。推荐该药在黄瓜上应用的安全间隔期为1 d。  相似文献   

14.
溴氰菊酯在油麦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使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了溴氰菊酯在油麦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在油麦菜中的半衰期为2.6~2.9 d,药后14 d消解96%以上。溴氰菊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5~8.2 d,药后14 d消解73%以上。25 g/L溴氰菊酯乳油18.75、28.125 g a.i./hm2,施药3~4次,末次施药后5 d收获的油麦菜中溴氰菊酯残留量均低于0.5 mg/kg。推荐该药在油麦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5 d。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甲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在芥蓝中的消解动态。【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GCECD)检测。【结果】甲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在芥蓝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甲氰菊酯在芥蓝中的半衰期为0.72~1.6 d,在土壤中为7.2~8.2 d;氰戊菊酯在芥蓝中的半衰期为1.2~4.6 d,在土壤中为6.1~23.4 d,均属于易消解农药。甲氰菊酯乳油和氰戊菊酯乳油分别按最高推荐使用剂量和1.5倍最高推荐使用剂量施药3~4次,距末次施药后5 d,收获的芥蓝中甲氰菊酯的残留量低于1.54 mg/kg,膳食风险评估风险商值(RQ)为0.407;距末次施药后7 d,收获的芥蓝中氰戊菊酯的残留量低于1.14 mg/kg,风险商值为0.452,都处于安全水平。【结论】建议在使用20%甲氰菊酯乳油和20%氰戊菊酯乳油防治芥蓝虫害时,甲氰菊酯用药量为90 g a.i/hm~2,氰戊菊酯为120 g a.i/hm~2,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分别为5 d和7 d。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5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开展了5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用量150~187.5 g a.i./hm~2,在白粉病发病初期施药1次,间隔10d施第二次药,具有良好防效。  相似文献   

17.
防治我国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高效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2016年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几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使用技术,为其推广应用于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晚疫病发生初期叶面喷施25%嘧菌酯SC 75 g a.i./hm~2、60%霜脲氰·嘧菌酯WG 405~540 g a.i./hm~2或30%氟啶胺·氰霜唑SC 76.5 g a.i./hm~2,每隔7 d喷施1次,连喷3次,对晚疫病防效可达83%以上;在早疫病发生初期叶面喷施20%嘧菌酯WG135~180 g a.i./hm~2,每隔7 d喷施1次,连喷3次,对早疫病防效高于84%;播种时沟施250 g/L嘧菌酯SC 225 g a.i./hm~2或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 438.8~536.3 g a.i./hm~2,或者播种前用90 g/L氟唑环菌胺·咯菌腈FS按照63 g a.i./t的剂量拌种,对植株黑痣病的防效均高于60%;播种前用90 g/L氟唑环菌胺·咯菌腈FS按照45~63 g a.i./t的剂量拌种,对薯块黑痣病的防效高于60%。在生产中,可以使用以上筛选到的高效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机直播田草害难除问题,在安徽省宣城地区进行了机直播水稻"播喷同步"机械化除草试验。结果表明:300 g/L丙草胺(450 g a.i./hm~2)+10%苄嘧磺隆(30 g a.i./hm~2)和30%丙草胺(585 g a.i./hm~2)+10%苄嘧磺隆(30 g a.i./hm~2)处理均对水稻生长安全;机械施药26 d后,对田间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碎米莎草(Cyperus iria)和节节菜(Rotala indica)、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等阔叶草的植株密度防效均在93%以上,水稻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上。试验表明,300 g/L丙草胺+10%苄嘧磺隆和30%丙草胺+10%苄嘧磺隆均可以在机直播水稻"播喷同步"机械除草技术中使用。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辛硫磷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40%辛硫磷乳油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辛硫磷最小检出量为3.125x10-11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107%,相对标准偏差2.31%~5.96%;油菜平均回收率为88%~93%,相对标准偏差4.63%~9.90%.试验结果表明,辛硫磷在油菜和土壤中易降解,北京油菜、土壤的半衰期分别为0.4天和1.2天,山东油菜、土壤的半衰期分别为0.3天和1.7天.在油菜生长期,使用辛硫磷540 g a.i./hm2和810 g a.i./hm2分别施药3次和4次,最后1次施药距采收间隔期为3天、7天、14天.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露地栽培条件下唑虫酰胺在西兰苔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明确使用该药剂防治害虫可能产生的食用安全风险。结果表明,15%唑虫酰胺悬浮剂按2倍最高推荐剂量(有效成分225 g·hm-2)施药1次,在西兰苔上的消解半衰期为3.35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的残留超标风险与田间用药量、用药次数正相关。经膳食风险评估,以225 g·hm-2的剂量施药1次,药后1 h~17 d风险商值RQ均小于1,施药2~3次则药后1~7 d均存在较大膳食风险;以112.5 g·hm-2的剂量施药2次,药后3 d起膳食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建议生产中采用15%唑虫酰胺悬浮剂以有效成分112.5 g·hm-2的剂量用药,每季最多使用2次,在露地栽培西兰苔上安全间隔期为5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