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总结出一套单季稻与春季西兰花轮作栽培模式,能有效地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壤有机肥源,培肥了地力,节约了生产成本,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并详细介绍了轮作茬口安排和种植模式,以及单季稻和西兰花的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轮作种植模式是作物种植制度的重要模式,烟稻轮作种植模式是烟草和水稻充分的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用养,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品质和增加烟稻的品质.文章主要分析了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优势、并就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技术关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烟稻轮作种植模式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增加烟农的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水旱轮作模式,减轻烟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和增加烟稻的品质。文章主要分析了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优越性、并就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技术关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香菇与单季稻轮作,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对香菇和单季稻起到杀菌消毒作用,同时对废物进行了生态循环利用,起到了增效稳粮的作用,是一种较好的"千斤粮、万元钱"栽培模式,也是有效解决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与种植粮食矛盾的有效途径,其关键技术是选好香菇和单季稻品种,掌握好轮作时间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一季晚稻--黑麦草轮作栽培模式,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时生态农业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是全球性草害,它与单季稻争水、争肥、争光,可导致水稻减产。广东、湖南、江苏及东北等水稻主产区,杂草稻的发生普遍。2012年在长兴县开始出现杂草稻,2016年长兴县30%稻田遭受杂草稻的危害,初步分析杂草稻主要是由跨区作业的收割机从江苏、安徽等发生区带入的。目前主要采取人工拔除,未来可考虑通过加强植物产地检疫,严格控制种源,实施深耕轮作,单季晚稻种植前进行化学防治等措施来预防其发生,单季晚稻出苗后主要采用人工拔除。  相似文献   

7.
“烟-稻”种植模式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并逐渐向高海拔(≥480米)单季稻区延伸。但由于单季稻区农民缺乏种植双晚和育秧的经验。有的因管理失误而造成烂种烂秧,影响了二季稻面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8.
从茬口安排、油菜栽培、单季稻栽培方面总结了油菜—单季稻观光创新高效轮作模式,以期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与以往采取的稻稻连作模式相比而言,以兴国县气候、土壤、经济以及水利条件等为基础,有效实施烟稻制种轮作模式,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基于此,对烟稻制种轮作模式加以深入地分析,并对其效益以及主要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对促进烟稻的种植质量以及产量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一季中稻+冬闲田”种植改稻油轮作“一季稻+油菜”种植模式改革过程中,改种面积及产量、种植模式、效益分析三个方面概述湖南湘中区(主要分析新化县与涟源市)稻油轮作应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适宜机械化耕种的稻田面积不多、稻田犁底层破坏加剧、规模经营约束日益加据、油菜生产风险仍较大。结合二县、市情提出了扩展对策:扩大油菜适种耕地面积、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可预期的财政补贴与扶持机制。  相似文献   

11.
通过总结凤山县近几年来推广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现状和成效,综合分析了该县烟稻轮作种植模式推广的限制性因素,并结合凤山县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凤山县发展烟稻轮作的对策,以期为凤山县烟叶生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稻鱼共生绿色防控单季稻病虫害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稻鱼共生对单季稻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对稻鱼共生和非养鱼纯种单季稻处理模式下,单季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田稻飞虱等虫害的发生情况及田纹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非养鱼纯种单季稻处理相比,稻鱼共生处理能够显著减少上述3种害虫的感染数量,降低田纹枯病的发病率,提示稻鱼共生是一种有效地单季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3.
对永定区单季稻、双季稻、芋稻轮作、烟稻轮作4种种植模式的土壤进行肥力调查与丰缺评价。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总体较高;速效钾严重缺乏;土壤主要呈酸性或微酸性。不同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表现为芋稻轮作双季稻烟稻轮作单季稻;碱解氮平均含量为芋稻轮作单季稻烟稻轮作双季稻;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为芋稻轮作烟稻轮作单季稻双季稻;土壤p H值大小为双季稻芋稻轮作单季稻烟稻轮作。针对4种模式的土壤肥力现状,提出了几点科学施肥和土壤培肥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介绍稻菜轮作主要模式及种植效益,分析稻菜轮作的成效、发展经验与存在问题,并提出开展稻菜轮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广东稻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目前广东一些耕作制度存在过分强调直接经济效益及对耕地资源从外在数量到内在质量的过度利用,带来粮食安全与稻田效益增长不协调、菜田用地与养地不协调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要突破传统种植制度观念束缚、以“菜稻(一季中晚稻)菜”轮作高效耕作制(123种植模式)为主要内容推动广东稻(菜)田耕作制度改革的策略,阐述了“123种植模式”的科学与技术内涵和创新实质以及实施该耕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6.
广东稻、菜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分析了目前广东一些耕作制度存在过分强调直接经济效益及对耕地资源从外在数量到内在质量的过度利用,带来粮食安全与稻田效益增长不协调、菜田用地与养地不协调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要突破传统种植制度观念束缚、以“菜稻(一季中晚稻)菜”轮作高效耕作制(123种植模式)为主要内容推动广东稻(菜)田耕作制度改革的策略,阐述了“123种植模式”的科学与技术内涵和创新实质以及实施该耕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7.
稻板马铃薯种植密度与施肥量配套栽培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乐清市象阳镇"马铃薯—单季稻"一年二熟高效种植结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了使这一栽培技术更加完善,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效益,2005年春季我们开展了不同密度与不同施肥量的配套栽培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播种密度应在5000丛/亩以上,基肥用量控制在三元复合肥50kg/亩左右为宜。但为了增加大薯量,提高马铃薯的商品价值,可适当降低播种密度,但最低不能少于4000丛/亩。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鲜食春大豆—单季稻—兰溪小萝卜(秋豌豆)高效种植模式的主要配套技术,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23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珠三角地区菜田连作出现的突出问题,采用“123种植模式”(菜-中晚稻-菜”轮作模式)与当地传统的“早稻或晚稻-蔬菜”轮作及蔬菜连作等几种模式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3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最佳,其中“白瓜-中晚稻-番茄”模式每667m^2的年产值和年纯收益分别达到12377元和10931元,实现了在最有利于种植高效作物的高效生产时段优先安排种植高效作物,并较好地发挥了作物间对气候、土壤生态条件利用的互补作用,从而达到耕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稻农"双改单"行为反映了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动态变化过程,既受经济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受地块本身特征的制约。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4省稻农入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s模型,从地块层面的微观视角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常用的种植模式及其种植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有单季稻和双季稻2类种植模式。农业机械和社会化服务节约了稻农劳动时间,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地块特征是影响稻农种植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丘陵水田、离家距离近、土壤质量高、非冷浸田地块,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灌溉条件差和机器通达程度低,农户倾向于种植单季稻。家庭可用农业劳动力少和种粮商品化程度低,农户倾向于种植单季稻。因此,提高水稻复种指数,可以从提高水稻综合机械化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土地整治和培育种粮大户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