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ITS序列对大兴安岭地区采集的14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6株对照栽培种黑木耳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以揭示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利用软件Clustal X 1.83和MAGA 4.1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①黑木耳ITS区(ITS1+5.8S+ITS2)信息位点比例达到52.1%,遗传位点丰富,证明ITS序列可以为黑木耳菌株的亲缘关系问题提供较强的证据。②在MP系统树中,黑木耳菌株明显聚为2类,聚类结果表明黑木耳野生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优于栽培菌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黑木耳菌株进行农艺性状评价与遗传差异分析,筛选不同种源黑木耳优良菌株,为黑木耳栽培菌株的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5个黑木耳菌株进行PCR扩增,对产物进行电泳检测,以ISSR聚类图谱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个黑木耳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50~0.97,且在相似系数为0.50时可分为2个类群,其中大部分菌株的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分布相吻合。依据菌株农艺性状分析,A6(黑山)菌株出耳快且整齐,耳片颜色黑、厚而小,产量高。Pearson分析发现,黑木耳菌株的产量与其现耳芽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耳片厚度具有一定正相关性,而与母种菌丝生长速度无相关性。【结论】A6(黑山)菌株各项农艺性状均表现较好,可在南方地区进行推广栽培;A3(916)、A4(Aa7)、A5(黑2)和A8(丽黑1号)菌株可做育种材料。黑木耳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和现耳芽时间可以作为预测其子实体产量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利用ISSR和ITS标记对黑龙江省采集的33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8个黑龙江省常见栽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PCR-ISSR体系,选出9个ISSR引物对菌株DNA进行扩增,通过聚类分析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个ISSR引物扩增条带10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5条,多态性比率为92.2%,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11.4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0.6条,平均多态性比例为91.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在0.063~0.924之间。通过ITS序列对黑木耳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利用软件ClustalX 1.83和MAGA 4.1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黑木耳ITS1、5.8S、ITS2三个区信息为点比例达到52.1%,遗传位点丰富。两种标记方法均显示黑木耳野生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优于栽培菌株。ISSR和ITS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得到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秦巴山区41个黑木耳供试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41个供试菌株共检测到19条不同迁移率酯酶同工酶酶带,各菌株有5~9条不等的酶带,共16个酶谱类型。应用NTSYS-pc2.11软件分析,41个黑木耳菌株两两之间的相似系数分布在0.474~1.000之间,当遗传相似系数为80%时,41个黑木耳供试菌株被聚类分成5类,初步鉴定了41个供试菌株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和传统的拮抗试验对辽宁省10个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judae)主栽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异水平70%左右时,这10个黑木耳品种可以分为3类。表明辽宁省黑木耳主栽品种间具有不同的亲缘关系,但是部分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多态性不强。酯酶同工酶聚类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地区野生黑木耳菌种的ISSR指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黑龙江省野生黑木耳之间的亲缘关系采用ISSR标记对来自黑龙江省各地区的24个野生木耳菌种和一个栽培菌种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在ISSR的基础上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相似水平在0.49时,可将25个供试黑木耳菌株分为4个组群.菌种亲缘关系按照区域分布明显,实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野生黑木耳菌株遗传背景在不同...  相似文献   

7.
以陕南10种主栽黑木耳品种的营养菌丝为材料进行酯酶(EST)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黑木耳菌株酶带数为3~5条,且相对迁移率为0.615和0.510处的2条酶带10个菌株都具有,其相似性在0.375~1.000之间。应用NTSYS-pc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耳91和耳268、耳238和耳913的相似性系数为1.000,表明其亲缘较近;耳801和耳238、耳913、国兴1号的相似性系数仅为0.375,表明耳801与其他3株菌种的亲缘性关系均较远。研究结果为陕南黑木耳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育种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评价秀珍菇菌株的农艺性状与遗传多样性,为秀珍菇种质资源分类鉴定、遗传育种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0个秀珍菇菌株进行PCR产物扩增电泳检测,以ISSR聚类图谱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各菌株开展品比试验,观测各菌株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农艺性状,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秀珍菇菌株遗传相似水平为0.47~0.92,在0.69水平上可分为4个类群;依据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为0.496~1.828,变异系数为7.76%~25.21%,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秀珍菇菌株的产量与菌丝生长速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而菌盖宽度与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菌盖厚度与菌柄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积贡献率为84.891%,主成分为菌柄直径、菌盖厚度、产量、菌盖颜色和黄菇病,能较好地解释所有变量包含的全部遗传信息。【结论】依据菌株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台秀1号、秀珍菇12和中农秀珍菇菌株可作为品种选育的亲本使用,其中秀珍菇12和中农秀珍菇菌株各项农艺性状均表现较好,可在浙江地区进行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9.
以陕西省秦巴山区5个野生丹参居群为材料,分别采用AFLP和MS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秦巴山区丹参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表观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为丹参种质资源评价和保护、引种驯化和优良品种选育及道地药材品质成因等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丹参居群内的个体间在遗传背景和表观遗传多样性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野生丹参居群间的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来源于最东边的两个居群商南居群(SN)和丹凤居群(DF)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地防治玉米灰斑病,利用菌丝融合技术对玉米灰斑病菌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的菌丝融合现象普遍存在,菌丝融合测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态性。根据菌丝融合的程度,可将不同菌株划分成A~F6个融合群,说明菌株间既有一定的亲和性又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但要准确分析菌株间的相互关系,则需进一步观察细胞核是否发生了融合,以便从遗传学水平上界定菌株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昆明犬种群遗传关系的RAPD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昆明犬是我国唯一的警用犬种。结合现有种犬群的血统档案,应用RAPD技术对昆明犬的群体[狼青(L)、草黄(C)及黑背(H)品系]进行了遗传分析,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昆明犬的系统发育、各品系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用以筛选出来的11条引物对46个样本犬进行扩增,共检测出85条扩增片段,且均为多态。对46份样本进行UPGMA聚类,研究结果表明:全同胞的犬在较高的相似水平上聚为1组。3品系犬的遗传背景复杂程度依次为:狼青>黑背>草黄。经比较,L和C的亲缘关系最近,L和H的亲缘关系较近,H和C的亲缘关系最远。从整个样本群体来讲,昆明犬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国红、绿茶适制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了解遗传背景对于品种适制性差异的影响与作用,为茶树育种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参考.[方法]利用自主开发的具有多态性的39对SSR引物对中国157份红、绿茶适制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平均可检测4.90个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海南三亚玉米南繁基地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 maydis)菌株的致病性差异,以及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海南三亚南繁基地育种过程中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并对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方法】对采集自海南三亚和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小斑病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共获得61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采用人工喷雾接种法对61株小斑病菌菌株的致病力进行鉴定;并选取16条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进行ISSR-PCR扩增,利用Popgen32生物软件计算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并利用NTsys2.10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海南三亚与黄淮海地区小斑病菌的聚类图。【结果】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海南三亚地区未分离到弱致病力菌株,强致病力菌株个数占三亚地区总菌株的57.1%;黄淮海地区分离到的弱致病力菌株占黄淮海地区总菌株的47.5%,强致病力菌株占黄淮海地区总菌株的17.5%。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群体平均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820,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197,表明玉米小斑病菌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028—0.9618,遗传距离为0.0390—0.1023,表明整体遗传相似系数较高,遗传距离较近;但不同地理种群间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其中,河南与河北的菌株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高(GS=0.9618),亲缘关系最近;河南和三亚地区的菌株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低(GS=0.9028),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三亚地区菌株和黄淮海地区菌株在相似系数为0.722时,明显被分为两大类群。【结论】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与海南三亚玉米南繁基地的玉米小斑病菌在致病力上存在一定差异,三亚地区强致病力菌株的分离频率高于黄淮海地区。黄淮海地区与三亚地区的菌株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有一定关系,地域相邻的菌株遗传关系较近;但三亚地区与黄淮海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系数相对较高,亲缘关系较近,且两种群间存在一定基因交流。因此,三亚地区作为玉米的南繁基地,其自然发病条件下筛选出对小斑病具有抗性的玉米品种或抗性亲本材料,对黄淮海地区小斑病抗性的逐年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减轻黄淮海地区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核桃属材用核桃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黑核桃、核桃楸、青林核桃实生子代及部分普通品种共86份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8对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对黑核桃引物共扩增出4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4条,占总扩增带的91.67%;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97 2~0.473 4,Shannon指数为0.304 3~0.666 3。说明黑核桃微卫星在核桃近缘种中能得到有效扩增,可以用于近缘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核桃属种间关系研究。聚类结果表明,青林实生子代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核桃楸及黑核桃具有明显差异,但与其他普通品种界限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杨树腐烂病菌的表观特征、遗传多样性以及它们与不同寄主杨树派别和病原菌地理来源的关系,本文收集来自我国14个省份的106份杨树腐烂病标本,纯培养观察记录菌落生长状况,分析菌株培养形态多样性,并从中选取背景信息差异较大的菌株34份,采用SRAP和ISSR两种标记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杨树腐烂病菌同一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培养性状稳定;不同菌株的培养形态差异明显,且各类别间菌株的培养性状与寄主植物、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相关性。利用获得多态性良好的12对SRAP引物和20条ISSR引物分析得出群体的Nei's多样性指数为0.31(SRAP)、0.28(ISSR),各菌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并从寄主角度分析其群体遗传结构,得出群体总的遗传多样性为0.27,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为0.23,可以解释总体多样性的87%,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3,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从地理角度分析得出,总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为0.28,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为0.13,可以解释总体多样性的48%,GST为0.52,来自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多样性差异相当,而地理群体间的迁移对总体的遗传分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表现为从西到东依次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东北三省水稻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6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系)为试材,采用SSR标记分析了东北三省35个水稻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共检测出237个等位基因,分子量变异范围在95~320 bp。品种(系)间不同位点等位基因数目不等(2~8个),平均3.3857个,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4935,变幅为0.0328(PSM116)~0.8577(PSM363)。多态性位点的比率变化范围为71.25%~90.04%,多样性指数(H)介于0.3869~0.4903,信息指数(I)在0.6399~0.8489。吉林和黑龙江供试品种的SSR多样性低于辽宁水稻品系,而吉林和黑龙江基本相同。各稻区内品种的多样性均低于总体水平,显示了东北三省2006年水稻育种遗传基础的狭窄性。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蓝莓资源中菌根真菌进行了实地采样调查,通过压片法对野生蓝莓菌根真菌着生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根真菌对野生蓝莓的侵染率在75%左右.外生菌丝有隔,菌丝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侵入点侵入同一根段或不同根段;观察到2种内生菌丝体类型:穿梭于细胞间的菌丝和胞内菌丝团.另外,还观察到菌丝体侵入细胞形成的一种"扳口"状结构和根表皮细胞的缺失.研究认为,大兴安岭野生蓝莓中菌根真菌侵染率较高,菌丝侵染方式多样.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弯孢叶斑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针对黄淮海地区发生的玉米弯孢叶斑病,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其致病菌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 )在不同地区和年份间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为研究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数据资料。【方法】 对2013、2016和2017年采集自黄淮海地区5省(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的病样进行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和EF-1α 序列分析)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共获得175个新月弯孢菌株。从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通用引物中筛选出13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利用筛选出的引物对175个新月弯孢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利用Popgen32软件计算多态性比率、Shannon’s信息指数、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使用NTsys2.10e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和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主坐标分析,构建聚类分析图和散点图。【结果】 利用筛选出的引物对175个菌株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0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100%。在群体平均水平上,基因多样性水平(H)为0.3867,Shannon’s的信息指数(I)为0.5682,表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河南和安徽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江苏种群较低;年度间相同地理来源的菌群亲缘关系较远,相同年份不同地理来源菌群亲缘关系较近。聚类分析显示所有菌株相似系数为0.51—0.93,在相似系数为0.59水平上,175个菌株被划分为2群5个亚群,亚群间表现出年度间的差异,不同地理种群病菌间存在基因交流,遗传相关性较高;主坐标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同一年份的菌株明显聚集在一起。【结论】 引起黄淮海地区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病原菌群体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地域相邻的病菌遗传关系较近;同一地区的菌株在年度间表现出一定遗传距离,而同一年份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遗传距离较近。引起该地区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新月弯孢菌株不是以本地菌源为主,其主要菌源可能来自南方水稻和草坪草或东南亚玉米生产区,但也存在少量存活于地表病残体上的菌株可作翌年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稻瘟病菌种群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黑龙江和吉林省稻瘟病菌种群多样性,采用Pot2-Rep-PCR方法对来自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部分稻区49个稻瘟病菌菌株的DNA进行指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稻瘟病菌种群在DNA水平上变异较大,存在丰富的多态性;在20个遗传谱中第2个谱系为优势谱系,包含黑龙江省11个菌株,吉林省9个菌株,其他19个系谱的菌株数为1~10个不等。谱系3菌株既是黑龙江省菌株,又是黑龙江省特有的谱系类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稻瘟菌株遗传多样性程度(系谱数/菌株数)黑龙江省(7/23=0.304 3)、吉林省(11/26=0.423 0),吉林省稻瘟病菌的多样性要强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