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掌握牛羊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发生、流行状况,统计分析了2018—2021年兽医系统实验室的牛羊布病检测数据。结果显示:4年累计检测样品31 050份,检出阳性样品49份,平均阳性率为0.15%。2018—2021年,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39%、0.12%、0、0.08%,整体呈下降趋势;场点阳性率分别为4.40%、0.81%、0、3.88%。奶牛个体阳性率和场点阳性率均高于黑山羊,奶牛规模场个体阳性率高于散户,黑山羊散户个体阳性率高于规模场。分析表明,当前金堂县牛羊布病总体呈低流行水平,但奶牛规模养殖场污染较重。提示该地区的布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应加强家畜调运检疫监管,提高农户防疫意识,强化综合防控与监测,切实推进布病净化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河南省未免疫羊群布鲁氏菌感染情况,2018年以河南省未免疫布鲁氏菌病疫苗的羊群为研究对象,开展羊群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普查,共对1 830个场群的59 462份血清样品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空间、群间分布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羊群布鲁氏菌感染抗体平均场群阳性率为3.93%,个体阳性率为1.24%;豫西地区场群流行率和个体流行率均最高,分别为12.31%和6.43%,豫东地区最低,分别为0.55%和0.04%;散养户的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均最高,分别为7.53%和2.17%,而羊屠宰场和交易市场中未检出阳性。结果表明:豫西地区以及散养户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较为严重,应采取全面免疫的防控措施,降低该地的布鲁氏菌病流行率;豫东、豫南地区和种羊场等流行率较低的地区和场点,可采取检测、扑杀等措施,逐步实现净化目标;羊屠宰场和交易市场虽然无阳性检出,但应继续加强监测,防止病菌交叉传播。通过本次河南省未免疫羊群普查,基本掌握了全省未免疫羊群的布鲁氏菌病流行状况,从而为全省羊群布鲁氏菌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宁乡市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净化效果,2018—2020年在全市开展了牛羊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共检测1 932个牛羊养殖场户,采集牛羊血清样本32 356份,应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进行初筛,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 ELISA)进行复核。结果显示:2018—2020年共检出阳性场户10个(羊场户9个、牛场户1个),平均场户阳性率为0.52%;检出阳性样品82份,平均个体阳性率为0.25%。2018年场户阳性率为1.57%,个体阳性率为0.33%,2019年场户阳性率为0.15%,个体阳性率为0.06%;2020年场户阳性率为0.24%,个体阳性率为0.41%。2018年检出阳性乡镇5个,2019年1个,2020年2个。结果表明,宁乡市布鲁氏菌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流行范围大幅缩小,但传播风险依然存在,还需继续加大监测和防控力度,加快推进布鲁氏菌病净化。本研究为宁乡市布鲁氏菌病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云南省昆明市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预判流行趋势,评估疫情发生风险,2017—2019年,根据昆明市家畜布鲁氏菌病监测计划,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14个县区54 470个场次的420 635份未免疫羊血清样品进行抗体检测,并对不同年份、不同养殖方式、不同县区、不同季节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 年来共检出阳性血清样品5 489份、阳性场次1 367个,总个体阳性率为1.31%,总群体阳性率为2.51%;2017—2019年,个体阳性率从1.91%下降至0.73%,群体阳性率从3.32%下降至0.84%;规模养殖场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散养户(P<0.05);羊布鲁氏菌病流行呈散发态势,区域不均衡性明显,在奶山羊较集中的县区以及养殖分散区流行较为严重(P<0.05);第一季度的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P<0.05)。结果表明,昆明市羊布鲁氏菌病流行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但仍须加强高风险季节、高风险地区以及规模场的监测和净化工作。本调查为昆明市羊布鲁氏菌病的预警预防提供了参考数据,也为昆明市羊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新疆哈密市阳性畜群的布鲁氏菌病检疫净化效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竞争ELISA方法,在哈密市131个曾检出布鲁氏菌病阳性的养殖场户中,随机抽检1 699份非免疫牛羊血清样品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并从养殖区域、养殖模式、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31个布鲁氏菌病阳性养殖场户的牛羊血清样品抗体阳性率为(8.65%,147/1 699)。从养殖区域看,各区县牛布鲁氏菌阳性率差异较小(P>0.05),而羊阳性率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其中伊州区(12.38%)显著高于巴里坤县(P<0.01);从养殖模式看,全程舍饲、全程放牧、半农半牧、混牧模式下的牛羊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率依次升高(3.49%~16.72%),差异显著(P<0.05);从年龄看,牛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羊则无明显规律性;从性别看,雌性牛羊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率均高于雄性。结果表明:哈密市阳性畜群的布鲁氏菌病流行率较高,净化效果不佳;养殖区域、养殖模式、年龄和性别等是家畜布鲁氏菌病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提示,需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阳性畜群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本研究可为哈密市及周边地区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韦瑛 《兽医导刊》2020,(8):80-81
为全面了解河池市羊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流行现状和特点,进行风险评估,为全市的布病防控和全面净化提供科学依据。2014年—2019年,采集全市11个县(区)1337个场点47062份羊血清,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布病检测,检出阳性场点25个,阳性血清417份,群体阳性率为1.87%、个体阳性率为0.89%,采取扑杀及无害化处理阳性羊及其同群羊1431只。河池市2016年检出羊布病个体阳性率高达6.15%,通过采取扩大监测面、强化监测频次、对检出阳性病例进行100%扑杀无害化处理等措施,2019年羊布病个体阳性率下降到0.18%,防控工作卓有成效,但布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要实现所有县(区)达到羊布病净化标准,还需要毫不松懈继续抓好羊布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近年来贵州省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2016—2018年根据贵州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中的采样方案,采集全省9个市(州)和3个直管县3 346个场次227 539份未免疫羊血清样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并就不同年份、不同类型养殖模式的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年共检出布鲁氏菌阳性样品5 679份,个体总阳性率为2.50%(5 679/227 539),群体总阳性率为9.06%(303/3 346);2016—2018年个体阳性率从3.19%下降至1.81%,群体阳性率从11.22%下降至4.46%,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贵州省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羊群布鲁氏菌病感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从不同类别场点来看,散养户群体阳性率(12.81%)>种畜场(7.53%)>商品代饲养场户(6.76%),说明散养户是布病传播的重要风险点,应加强重点控制;商品代饲养场户个体阳性率偏高,种畜场阳性率无明显下降,说明此类场点的布病风险也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加快推进布病净化。本研究为贵州省羊群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预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山东省淄博市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2017—2019年每年从本市种羊场、商品代养殖场和散养户中随机抽取不同数量的羊血清进行实验室检测。本调查采集8个区县592个养殖场、户共17 999份样品,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进行初筛,阳性样品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确诊。结果显示:2017—2019年本市羊布病群体阳性率分别为8.58%、3.17%和3.62%;个体阳性率分别为2.40%、0.26%和0.55%;场点类型情况分别是种羊场个体阳性率为0%,商品代养殖场个体阳性率为1.35%,散养户个体阳性率为1.05%。结果表明:近几年本市采取的布病防控措施积极有效,流行率有所降低,出现大规模流行的风险较小,但是个别区县,存在阳性场点和布病传播的风险,仍然需要持续进行监测,及时净化阳性动物,加强检疫监督,严格控制动物移动,减少扩散的风险,进一步推进布病净化工作。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宜城市2015年开始全面启动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为掌握该市羊布鲁氏菌病净化效果,2015—2020年对宜城市所有的4 588个羊养殖场户,采集405 198份血清样品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共检出阳性场群148个,阳性样品1 297份。羊场群阳性率从2015年的5.94%下降到2020年的0.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 = 4 588,χ2 = 56.216,P<0.05);个体阳性率从2015年的0.67%下降到2020年的0.03%,呈持续下降趋势,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n = 405 198,χ2 = 484.724,P<0.05)。人间与羊间布鲁氏菌病病例相关性分析显示,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羊间布鲁氏菌病呈正相关(rs = 0.812,P = 0.05)。结果表明,宜城市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成效明显。今后应继续推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争取早日达到净化区目标,从而保证人类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安徽省家禽新城疫流行态势,以便为其科学防控提供依据,统计分析2010—2020年4115个场点的家禽咽喉/泄殖腔棉拭子样品新城疫病原学检测结果,包括2096个鸡场、249个鸭场、112个鹅场、1129个家禽交易市场和529个散养村。结果显示:有90个场点检出阳性样品,总体群体阳性率为2.19%;鸡场、鸭场、鹅场、交易市场和散养村的群体阳性率分别为1.67%、1.61%、4.46%、3.54%和1.13%,各年份的群体阳性率介于0~5.87%;鸡场、交易市场的病原阳性检出频次高于鸭场、鹅场和散养村。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城疫总体防控效果较好,但效果不稳定,其中交易市场、鹅场和鸭场的疫情暴发和散播风险较高。结果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对养禽场的免疫、监测、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以及对交易市场的监管和消毒,积极开展新城疫净化工作,从根本上控制新城疫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