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大麦虫Tenebrio molitor蛹是繁育花绒寄甲Dstarcus helophoroides重要的替代寄主。通过建立"花绒寄甲幼虫—大麦虫蛹"寄生系统,测定花绒寄甲幼虫在1~7 d日龄大麦虫蛹上发育历期的变化及羽化成虫的体长、体宽、单头重、总重等指标,分析大麦虫蛹日龄对花绒寄甲发育历期及成虫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虫蛹日龄的增加显著延长了花绒寄甲的幼虫期,对结茧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大麦虫蛹日龄超过4 d时,花绒寄甲的茧期显著降低,成虫羽化率显著增加。大麦虫蛹日龄对花绒寄甲成虫的羽化数量无显著影响,但明显降低了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单重和总重。大麦虫蛹日龄的增加减缓了花绒寄甲幼虫的发育,降低了羽化成虫的适合度。为指导用大麦虫蛹繁育花绒寄甲的接种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的技术问题,选用麻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花绒寄甲1龄幼虫的替代寄主,利用人工饲料饲喂成虫,在实验室中连续饲养4代花绒寄甲,统计分析每一代花绒寄甲成虫产卵量、产卵前期、雌雄性比、体长、体宽、体质量、卵的孵化率以及下一代幼虫寄生率等指标,分析人工饲料和替代寄主对室内多代饲养花绒寄甲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体质量随着室内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减小;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前期也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延长;随着室内饲养代数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平均每头雌虫的产卵量增加;使用替代寄主繁殖4代后出现成虫雌雄性比不符合1∶1的情况;室内饲养4代对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和初孵幼虫的室内寄生率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各个繁殖生物学特性指标的比较发现,人工合成饲料A的产卵前期明显延长,以麻天牛为替代寄主时,繁育出的后代雄虫数量明显多于雌虫。综上可见,室内饲养多代后对花绒寄甲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有影响,虽然能完成室内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的需求,但会出现一些体征下降的趋势,平均产卵量会升高。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问题,提高繁殖数量,寻找适宜的替代寄主,研究了与花绒寄甲原始寄主亲缘关系更为接近的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替代寄主的可行性和最适接种比例,并比较了其与目前常用的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大麦虫(Zophobas morio)、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几种寄主繁育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幼虫可在麻竖毛天牛上完成发育,其最适接种比例为3∶1,此时初羽化成虫平均体质量为25.82 mg,平均每头寄主上的花绒寄甲成虫的羽化数为1.54头,繁育出成虫所需时间仅为37.66 d,显著短于其余几种寄主,且寄生率、结茧率及羽化率均显著高于其余寄主。  相似文献   

4.
诱导木数量及空间大小对花绒寄甲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诱导木数量及空间大小对花绒寄甲成虫产卵的影响,利用不同大小的塑料盒饲养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成虫并放入不同数量的诱导木段诱导其产卵.结果表明,4组不同处理对成虫平均产卵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处理3(大养虫盒3块诱导木段)与其余3组试验相比在产卵量方面能诱发成虫保持持...  相似文献   

5.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是蛀干性害虫云斑天牛的重要寄生性昆虫,研究花绒寄甲对云斑天牛的寄生性,对采用花绒寄甲进行蛀干害虫生物防治有指导意义。通过在云斑天牛幼虫上接种花绒寄甲幼虫、将花绒寄甲卵卡钉放在核桃受害木段上,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对云斑天牛幼虫的接种寄生率为20 %,花绒寄甲幼虫对云斑天牛具有很强的攻击性,除寄生外,还能让云斑天牛致死,其致死率为50%。花绒寄甲卵对受害核桃木段内的云斑天牛幼虫寄生率为7.1%,其致死率为39.3%。  相似文献   

6.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防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寄生诱木内的越冬代松褐天牛,研究该天敌对松褐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3月分别在庐山、新干和全南释放花绒寄甲成虫,防治松褐天牛效果随着纬度降低而显著降低。3月、4月和5月在新干释放该天敌,防治效果随着时间推移而显著降低。林间大面积释放花绒寄甲,以释放量为3 000头/hm2的样地对松褐天牛的防治效果最好(达79.43%)。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江西中部地区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最佳时间在3月上旬,偏南、偏北地区相应提前或推后约10 d。  相似文献   

7.
花绒坚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20 0 0 - 0 3从陕西武功采集花绒坚甲成虫 36 0头 ,每 5头 1组放入用杨树木块凿制的人工虫道内 ,在实验室中饲养 ,观测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花绒坚甲成虫寿命 3年以上 ,3年内可连续发生 6代及 2 1对姊妹代 ,世代重叠。成虫 10月上旬开始在虫道内越冬 ,翌年 3月下旬开始活动 ,越冬成虫 1年产卵 2次 ,卵期平均 12 .7d,幼虫期平均 8.4 d,茧蛹期平均 2 5 .6 d。第 1次和第 2次产卵发育的成虫分别为第 1姊妹代和第 2姊妹代成虫。第 1姊妹代成虫部分于 8月上旬开始产卵 ,9月中旬产卵结束 ,9月下旬第 2代成虫羽化 ;第 2姊妹代成虫当年不产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花绒寄甲线粒体合成调控基因进行表达分析,为深入揭示花绒寄甲生殖生理活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从花绒寄甲转录组文库和线粒体基因组中筛选出PGC1-α、NRF1、mtTFA、COXⅠ和ATP6基因,对其开放阅读框不完整序列进行5′RACE克隆扩增,对拥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序列直接进行PCR扩增。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分析5个线粒体合成基因在花绒寄甲成虫不同组织、不同虫态和不同虫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获得核基因编码序列3条(PGC1-α、NRF1和mtTFA)和线粒体基因编码序列2条(ATP6和COXⅠ)。花绒寄甲各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相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其中mtTFA和NRF1与鞘翅目昆虫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相应序列的同源性高达80%以上。花绒寄甲5个线粒体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和虫态特异性,其在花绒寄甲精巢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同时,各基因在1龄幼虫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幼虫期,在蛹中的表达量最小。花绒寄甲成虫羽化20个月后,各线粒体合成调控基因的表达量随着虫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30个月达到最大值。【结论】线粒体合成相关基因普遍存在于花绒寄甲不同组织、虫态及虫龄中,但表达量有较大差异。核基因编码的PGC1-α、NRF1和mtTFA表达量高的组织、虫态和虫龄中,相应的线粒体编码基因COXⅠ和ATP6的表达量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温度与花绒寄甲发育及生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温度与花绒寄甲卵、幼虫、茧蛹发育的关系,为其人工饲养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不同温度处理花绒寄甲的卵、幼虫、蛹和成虫,每天定时观察记录其孵化、发育、化蛹和羽化情况,以及不同营养条件下成虫的死亡数量和产卵情况。【结果】花绒寄甲卵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幂指数模型,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C分别为(126.09±9.58)d.℃和(12.802 2±0.330 2)℃;幼虫期和茧蛹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K、C分别为(139.0±8.29)d.℃,(11.7±0.58)℃和(265.24±9.00)d.℃,(13.9±0.99)℃。在缺乏营养及16~19℃条件下,花绒寄甲成虫组群死亡率达50%的时间为62.2~63 d,当饲料供给充足时,在22~25℃条件下成虫的产卵量最大。【结论】保障食物供给后,花绒寄甲成虫在所有温度处理下的寿命均达5年以上,其饲养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22℃。  相似文献   

10.
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最佳释放条件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释放条件。【方法】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选取成虫释放密度、释放方法、释放时间及卵释放密度、释放时间等影响因素,每因素设4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寄生率为考察指标,确定释放花绒寄甲的最佳条件,并对最佳条件进行验证。【结果】各因素对花绒寄甲寄生松褐天牛寄生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成虫释放时间>成虫释放密度>卵释放时间>卵释放密度>成虫释放方法。花绒寄甲的最佳释放条件为:在3月初每个松褐天牛蛀孔通过随机法释放花绒寄甲成虫1头,在5月初每个松褐天牛蛀孔释放花绒寄甲卵40粒。【结论】确定了花绒寄甲的最佳释放条件,在该条件下,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率可达87.17%。  相似文献   

11.
花绒寄甲对贵州核桃云斑天牛寄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云斑天牛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昆虫,研究花绒寄甲对云斑天牛的寄生性,对采用花绒寄甲进行蛀干害虫生物防治有指导意义。基于此,开展了花绒寄甲对云斑天牛寄生性试验。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对云斑天牛幼虫的接种寄生率为20%,花绒寄甲幼虫对云斑天牛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还能让云斑天牛致死,其致死率为50%;花绒寄甲卵对受害核桃木段内的云斑天牛幼虫寄生率为7.1%,致死率为39.3%。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松材线虫病疫木除害效率及林间花绒寄甲种群数量,采用松褐天牛疫木就地隔离结合人工释放花绒寄甲的方法,开展花绒寄甲释放技术及控制松材线虫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隔离材料中以8目镀锌铁丝网的隔离效果最好,对疫木松褐天牛的控制效果达100%;在疫木覆盖8目镀锌铁丝网之后的翌年3—4月松褐天牛预蛹和蛹期释放花绒寄甲的寄生率(72. 25%)极显著高于在砍伐疫木覆盖8目镀锌铁丝网时释放的寄生率(54. 60%);在3—4月每堆木段0. 5 m~3(松褐天牛幼虫数150头左右)中以释放成虫150头/堆或者释放卵卡3 000粒/堆为最佳,寄生率高、成本低,且释放卵比释放成虫寄生率更高;采用8目镀锌铁丝网罩隔离疫木联合人工释放花绒寄甲来处理疫木的生物除害方法,明显控制住了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病的途径,提高了林间花绒寄甲种群数量,致使松材线虫对健康松树的致死率显著下降,病死木减退率达92. 91%,防治效果达85. 08%,且极显著优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疫木现砍现烧措施。表明疫木隔离结合释放花绒寄甲能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流行危害,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筛选花绒寄甲成虫高表达的mthl基因,注射目标基因dsRNA,以确定干扰效果并解析其功能。合成花绒寄甲成虫目标基因mthl保守序列的dsRNA,分别注射0.3、1.2μg/μL和4.8μg/μL的ds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量,记录处理组虫体的体重、存活率和雌虫产卵情况。从花绒寄甲转录组数据库中分别鉴定出Mth like11、Mth-like 2-4、Mth-like2-5基因。注射目标基因Mth-like 2-5的长度约400bp的dsRNA,对目标基因表达干扰效果显著,但干扰过程中雌雄虫均具有应激表达反应。其中0.3μg/μL低浓度dsRNA对目标基因干扰效果差,应激高表达反应明显;1.2μg/μL中等浓度dsRNA对目标基因有显著的干扰效果,应激高表达反应弱、引起的体重下降和死亡率较小,雌虫产卵期推迟;4.8μg/μL高浓度dsRNA干扰效果显著,引起的体重下降和死亡率较高,雌虫难以产卵。注射Mth-like 2-5dsRNA可影响Mth-like2-5基因的正常表达和转录,随dsRNA浓度增大和处理后时间的延长,目标基因表达量、雌雄成虫体重明显降低,死亡率增高,雌成虫产卵期推迟或难以产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喂食橘小实蝇不同浓度甲羟基孕酮和虱螨脲的食料,测定其对橘小实蝇的不育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甲羟基孕酮对橘小实蝇成虫交配和产卵始见期与正常对照未见明显差异,而不同浓度虱螨脲对橘小实蝇成虫交配和产卵始见期与正常对照相比明显推迟;同时,随甲羟基孕酮和虱螨脲食料浓度的增加,橘小实蝇产卵量和孵化率较对照相比显著降低,橘小实蝇雄虫分别取食6%甲羟基孕酮食料和0.8%虱螨脲食料与正常雌虫交配后,雌虫产卵始见后第3日产卵量平均仅为8.2和4.9粒,孵化率仅为43%和34%。因此,一定浓度的甲羟基孕酮和虱螨脲均对橘小实蝇有显著的化学不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花绒寄甲围心细胞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为了解其结构和功能提供基础。【方法】以经多代繁育的花绒寄甲幼虫、蛹和成虫为材料,用扫描电镜对其心脏和巨型围心细胞形态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花绒寄甲的背血管属于直管型,心脏起始于第2腹节,心脏表面覆盖着纵向的心包膜肌肉,心脏由6个心室组成,每个心室两侧分别整齐排列着5~7对巨型围心细胞,直径达(114.2±3.9)μm。花绒寄甲幼虫、蛹和成虫期围心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无显著差异,围心细胞与心室接触表面的空隙处存在大量血细胞。【结论】花绒寄甲的围心细胞在胚胎期可能已完成了所有的分化和发育,具备了完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花绒寄甲对柳树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效果及寄生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京几个公园的柳树上释放花绒寄甲以防治光肩星天牛,定期测定防治效果及寄生状况.结果表明:释放花绒寄甲对当年和翌年的光肩星天牛均能达到控制效果;1个月后树体上的花绒寄甲校正寄生率达到35%左右,虫口校正减退率在45%左右;翌年花绒寄甲在光肩星天牛上的寄生率均值接近37%;花绒寄甲可以在供试的光肩星天牛(寄生率67%)和大麦虫(寄生率85%)的蛹体上完成寄生生活,而不能寄生家蚕.  相似文献   

17.
花绒穴甲室内发育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研究在实验室人工条件下饲养完成花绒穴甲两个发育世代.结果表明花绒穴甲成虫用人工饲料饲养,成虫将卵产在虫道的缝隙和折形纸条上,卵孵化率最高为89 % .花绒穴甲初孵幼虫寄生力强,一头初孵幼虫足以麻痹体重在0 .5 ~0 .9 g 的松褐天牛老熟幼虫,同样还可麻痹杀死多种昆虫幼虫.花绒穴甲幼虫连续寄生取食寄主5 ~7d ,历经6 个龄期,发育为老熟幼虫并结茧化蛹,花绒穴甲幼虫多寄生时发育不良,中途将花绒穴甲幼虫转移到新寄主体上继续取食较困难.室内饲养花绒穴甲的生活周期,从第一代成虫产卵发育至第二代成虫羽化需50 ~70 d.  相似文献   

18.
筛选出面包虫、大麦虫、鸡蛋黄作为花绒寄甲的主要饲料,加上产卵激素等其他配方,配成各种混合饲料进行多次对比试验,筛选配制出有利于花绒寄甲正常成活和产卵的混合饲料Ⅱ,达到人工条件下规模化繁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天敌昆虫花绒寄甲为研究对象,在北京市内房山区和大兴区道路两旁受危害的旱柳释放花绒寄甲卵,40多天后对防治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年释放卵卡对天牛幼虫致死率最高达到 79.17%;取回受害枝做树木解析,调查受害木虫口减少量最高为 100%。当年释放花绒寄甲卵对光肩星天牛幼虫控制效果明显,且逐年累计释放花绒寄甲能够有效地控制天牛幼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选取个体大小一致且一直未产卵的花绒坚甲成虫120头,分别用饲料1、饲料2、饲料3在室内饲养一年,比较三组成虫的产卵动态、平均体重的增长动态、死亡率,确定饲料3的饲养效果最佳。第2年,选取头年新羽化的成虫180头,分别用饲料3、饲料4、饲料5饲养,采用上述方法得出饲料5是室内人工饲养花绒坚甲成虫的最佳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